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早寒江上有怀古诗翻译_《早寒江上有怀》翻译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早寒江上有怀古诗翻译_《早寒江上有怀》翻译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早寒江上有怀古诗翻译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关于早寒江上有怀古诗翻译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跟上时

早寒江上有怀古诗翻译_《早寒江上有怀》翻译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早寒江上有怀古诗翻译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关于早寒江上有怀古诗翻译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跟上时代的步伐。

1.早寒江上有怀首联描写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2.早寒江上有怀

3.早寒江上有怀的注释译文

4.早寒江上有怀/早寒有怀赏析

5.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翻译

6.求<<早寒江上有怀>>的赏析,越多越好,有追加分

早寒江上有怀古诗翻译_《早寒江上有怀》翻译

早寒江上有怀首联描写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首联翻译:落叶飘零,大雁南飞 北风刮过,江上愈寒

       首联写景极显淡远,不愧为山水诗中之佳制。诗人借大雁南飞起兴,引起客居思归之情,又因为所睹是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就更加勾起思乡情怀。

早寒江上有怀

       早寒江上有怀

       作者: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释

       1、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则当襄水之曲,故云。襄水:也叫襄河,汉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云襄水曲。

       2、遥隔句:指乡思遥隔云端。楚:襄阳古属楚国。

       3、迷津句:《论语·微子》有记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这里是慨叹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

       4、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间亦称江为海。

早寒江上有怀的注释译文

        孟浩然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译文及注释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1、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则当襄水之曲,故云。襄水:也叫襄河,汉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云襄水曲。

        2、遥隔句:指乡思遥隔云端。楚:襄阳古属楚国。

        3、迷津句:《论语微子》有记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这里是慨叹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

        4、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间亦称江为海。

赏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译文及注释

        1、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则当襄水之曲,故云。

        2、遥隔句:指乡思遥隔云端。楚:襄阳古属楚国。

        3、迷津句:《论语微子》有记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

        4、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间亦称江为海。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何况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呢!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李白 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可游。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译文及注释

        乘夜挂席,渭水泛舟,等月月不来,乌云遮天,无奈之心如江水自流。

        舟也随波逐流,瞬间就漂到长安城西头,月亮恰如小玉钩,挂在蓝蓝的天穹。

        月光如水,一掬满怀,可是游玩的心情却消失的一丝丝都没有。

        只看到高高的鳷鹊楼的身影在月亮的金波里,晃晃悠悠。

        1、鲍照《玩月城西》诗: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钧。

        2、陆机诗: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3、谢朓诗:金波丽鹊。

        4、刘良注:金波,月也。鳷鹊,馆名。

        赏析

        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诗的开始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情厚意,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千金,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面对这样的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番盛情,肯定是会豪饮的。可是,今天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这一串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但是,诗人并没有甘于消沉,而是从吕尚和伊尹的遭遇中得到了信心。虽然现实是那么得艰难,道路是那么得渺茫,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最终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相信终有一天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江上

        王士禛 江上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赏析

        此诗描写了深秋时节,江上白波涌起,而烟雨飘飘,天色阴暗,江上顿时给人沉沉的感觉。那滚滚的江水挟着深秋的寒气,风寒水冷,吴楚一带,秋意盎然。而两岸山峦经秋意的感染,树叶也被秋霜染成金黄,那金黄的叶子随风飘起,零落在秋山之坡,飘忽在秋水之上。树林里、天空中,一行行大雁南归,时起的雁声萦绕在天宇之间,萦绕在人们心头。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景物:空中,雁鸣阵阵,江上,白波涌起,四面,烟雨迷蒙,地上,落叶萧萧,多层面的渲染,秋的韵味就显得浓浓的足足的,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和效果。此诗一、二两句,就给人开阔辽远之感:吴头楚尾,是春秋时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在今江西省北部,那里,地域辽阔,山水相接,烟雨迷茫,江涛奔涌,此境此景,诗人非常激赏,足现其心胸之开阔,意境之开朗。三、四两句,既交待了渡江的时间、环境,更随意点染,勾勒出一幅由寒潮、山林、大雁、黄叶构成的秋江图,简洁洗炼,蕴藉含蓄。而秋江晚渡的意境,清爽脱俗,超然典雅,长髯白衫的先觉圣明凌虚于浩淼烟波之上,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早寒江上有怀/早寒有怀赏析

        ⑴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雁南度:大雁南飞。南:一作“初”。

       ⑵首二句从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句脱化而来。

       ⑶襄(xiāng)水曲(qū):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襄:一作“湘”,又作“江”。曲:一作“上”。

       ⑷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云:一作“山”。

       ⑸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

       ⑹孤:译作“归”。天际:天边。一作“天外”。

       ⑺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

       ⑻平海:长江下游入海口附近江面宽阔,水势浩大,称为“平海”。

       (9)《论语 微子》记载,孔子曾经在旅途中迷失方向,让子路向正在耕种的隐士长沮、桀溺询问渡口(迷津)。这两句化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落拓失意,前途渺茫之叹。 译文(一)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家乡就在弯弯曲曲的襄水边,远隔楚云之端。思乡的眼泪已流尽,客旅的生活无比辛酸,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失了去渡口的道路,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译文(二)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在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翻译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第一联是说,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第一联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的事物,点名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思乡,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津:渡口。平海:至水面平阔,古时也称江为海。最后两句是说,风烟迷失了去渡口的道路,茫茫的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和从政的冲突。如今孟浩然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境况颇与孔子相似,瞻念前途渺茫,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求<<早寒江上有怀>>的赏析,越多越好,有追加分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翻译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翻译 ,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孟浩然,这首诗的内容主要写作者怀乡思归,下面是此诗的原文以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早寒江上有怀

        作者: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早寒江上有怀 翻译: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早寒江上有怀 字词解释:

        ⑴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雁南度:大雁南飞。南:一作初。

        ⑵首二句从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句脱化而来。

        ⑶襄(xiāng)水曲(qū):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襄:一作湘,又作江。曲:一作上。

        ⑷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云:一作山。

        ⑸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

        ⑹孤:译作归。天际:天边。一作天外。

        ⑺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

        ⑻平海:长江下游入海口附近江面宽阔,水势浩大,称为平海。

        (9)《论语 微子》记载,孔子曾经在旅途中迷失方向,让子路向正在耕种的隐士长沮、桀溺询问渡口(迷津)。这两句化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落拓失意,前途渺茫之叹。

早寒江上有怀 背景:

        孟浩然曾于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至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当作于漫游长江下游时期的一个秋天。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诗人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早寒江上有怀 赏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孟浩然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孟浩然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孟浩然轶事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时年已经40岁的诗人孟浩然来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但他却落第了。不用说,他此时的心情极为郁闷。而他在湖北襄阳隐居时就曾努力读书写作,30年来,他真可谓拥有了满腹文章,而且他也得到诗人王维和宰相张九龄的大力赞扬,使得孟在长安也颇有诗名。但他在应试时却竟然失利,不难想像,他内心里自然也就更为懊丧了。

        早些时候,孟还记得在一次诗人聚会时,因他诗中有一联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便深深赢得大家的一致赞赏,以为像这样清绝的作品一般人是难以写得出来的。对此,诗人自然也颇为自负。但命运就是喜欢跟他闹着玩儿,他在这次原以为胜券在握的考试中居然又未能如愿!

        他也曾想直接给皇帝上书,要求面试以求取功名,但生性清高的诗人一时又觉得难以启齿;所以,事情就在这样犹犹豫豫中给拖着了。然而,假如就这样两手空空儿地回返老家,那他心里无疑又是很不愿意的,毕竟这次出来的目的还远远未能达到嘛。于是,他遂在好友王维的住处写了一首题为《岁暮归南山》的诗,用以表明自己这种进退维谷的心境。

        刚写罢诗,王维就进来了,一眼瞥见孟这首新作写的是: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满窗虚。

        刚读一遍,王维便很是欣赏了,但他又不觉极为感叹。他不是不想帮好友的忙,但如今又如何才能帮得上一个真正的大忙呢?正在苦思冥想之际,忽然有小书童急匆匆地过来向王大人报告:皇上就要驾临了!王维一听,心里便不由慌张起来,该怎样把孟浩然推荐出去而又不违背圣旨呢?而此时的孟浩然则无疑更为紧张,他想要就此去叩见皇上,但只是如今,他的身份?……

        正在此时,玄宗的脚步声越发近了;眼看着玄宗就要推门进来,王维遂把孟浩然往他床底下一指并轻轻一推,自己则慌忙出来迎接皇上大驾光降。等待玄宗坐定,此时,王维却也不敢隐瞒这房间里还藏有诗人孟浩然;因为他知道皇帝万一知道后,这欺君之罪的结果会是什么。

        玄宗在获悉眼下即有知名诗人孟浩然在此,也很高兴地对王维说道:此人的`诗名朕早就知道了,现在他既然在这里,那就请出来见见何妨!这样,当下便有诏命孟浩然出来叩见皇上。玄宗和蔼地询问孟浩然:爱卿带来了诗作吗?孟急忙奏道:因来得匆忙,偶然间还没带呢。玄宗便笑着说:诗人嘛,能有不当场写作的么?卿如今当场给朕赋上一首何如?这样,孟遂把刚才才写好的诗作以一种抑扬顿挫的语调朗吟起来: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

        正当听到不才明主……,还没等到孟浩然把全诗念完,玄宗就极不耐烦了,一挥手便蛮横地叫孟停下来,怃然道:要知道,这只是卿不来求官而已!事实上,朕却并未抛弃卿呀,而卿却居然在诗中要来诬陷我了?!说完,他遂让孟回归终南山去了。

        在求官路上碰了一鼻子灰的诗人孟浩然,只得失意地离开了京城长安;但由于他那卓绝的诗才,历来就成为评论家们几乎是一致赞赏的对象,这恐怕正是玄宗所始料未及的。而人生的道路无疑有很多条,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即是其形象化的说法;而诗人孟浩然的最终成就也证明了他不做官,也依然能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事功彪炳的人物之一。这当然决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诗人并没有自暴自弃地对待人生呀!因为只要做到自重并去发愤图强了,这样,即便是拥有最高权力的人物也奈何不了你奋力前行的步伐!

个人资料

        孟浩然(公元689公元740),字浩然,号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与王维并成为王孟。其刚正志高,但仕途坎坷。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浩然的诗歌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相交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

        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翻译 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

        关注公众微信号:miyu_88,精彩内容无限推送!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译文一:

        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

        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问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海水漫漫。

       译文二: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注释:

       (1)木落:因秋天到来,树叶零落。雁南渡:雁由北方向南方飞去。

       (2)襄水曲:因陵园浩然家居襄水岸边的弯曲处。襄水,也叫襄河,是汉水流经襄樊市以下一段。

       (3)楚云端:襄阳古属楚地,而且地势高峻,翘首回望,如在天际。

       (4)乡泪:四乡的眼泪。

       (5)迷津:指迷失津渡,不知道路。津:渡口。

       (6)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间或也有称江为海的。或指江面平阔如海,亦可通。漫漫:无边无际。这里形容“夕”,表示黑夜漫长,宁戚《饭亍歌》:“长夜漫漫何时旦?”

       赏析一:

       这诗题又作《早寒江上有怀》,是作者离开长安以后,东游吴越,滞留江上,因早寒思归而作的。首联,起调高致,意境辽阔,写出了思归的无限寂寞和怅惘。接着的第二联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深情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这是何等的亲切。千里迢迢,远隔云端,可望而不可及,更增惆怅。所以第三联用“乡泪客中尽”承第二联的思归,而“孤帆天际看”则承首联的江上寂寞,而又情景互对,韵致凄切。思乡之泪,已在客中流尽,伤心惨恻;片影孤帆,飘泊天际,孤独凄凉。最后两句,因欲归不得,怅望云天,迷津有问,世路崎岖,“平海夕漫漫”的景色烘托出作者的迷惘茫然的心绪。"诗人用“平海夕漫”这样的景语,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彷徨。蕴藉不露,悠然不尽。全诗形象结合抒情,融洽浑成,饶有韵致。这江上思归,是和仕途失意紧密连在一起的。而思归,就常常是抒发仕途失意的另一种表现。

       赏析二: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近”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赏析三: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赏析四: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此诗的最后两句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

        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解说]秋风起,树叶飘落,大雁南飞,诗人在长江之上遥望云端,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想象远处云彩之下也许就是襄水边的家乡。看到孤帆从天边驶过,勾起他乘船返乡的念头。但江水漫漫,到哪里去找渡口呢?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返乡的愿望一时还难以实现。

       [赏析] 此诗也是孟浩然漫游途中所作。“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两句缘鲍照“木落江渡寒”,树叶飘零,北雁南飞,江上早寒,一片落寞秋景。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此诗的最后两句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

       好了,今天关于“早寒江上有怀古诗翻译”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早寒江上有怀古诗翻译”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