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陈情表原文朗读_陈情表原文朗读mp3

zmhk 2024-08-31 人已围观

简介陈情表原文朗读_陈情表原文朗读mp3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陈情表原文朗读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陈情表原文朗读的话题吧。1

陈情表原文朗读_陈情表原文朗读mp3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陈情表原文朗读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陈情表原文朗读的话题吧。

1.陈情表教案和反思

2.高二 语文 陈情表 请详细解答,谢谢! (14 19:3:40)

3.请问《陈情表》朗诵应该配什么音乐啊

4.高一语文文言文朗读音频

5.陈情表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陈情表教案

6.《陈情表》教案共三课时

陈情表原文朗读_陈情表原文朗读mp3

陈情表教案和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3.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 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xìn) 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 陨(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习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 ?陨首 ?东宫 ?伏惟 ?伏渥 ?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 告诉 ? 区区 不行 沐浴 ? 无主 ? 上报 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 ? 鲜 ? 息 ? 吊 ? 婴 ? 逮 ? 拜 ? 寻 ? 除 ? 矜 ? 听 ? 闻

        ⑤通假字

        闵——悯 蓐——褥 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 更(更相为命) 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 ?(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 ?(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第二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⑴晋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艺术鉴赏

        1、语言艺术。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2、构思艺术

        板书陈情于理、寓理于情

        陈情: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似海 ? 供养无主 孝情

        沐浴清化 过蒙拔擢 ? 圣朝恩重如山 忠情

        情理: 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 ?(情)

        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理)

        请求: 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

教学反思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

高二 语文 陈情表 请详细解答,谢谢! (14 19:3:40)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篇1

        [目标]

        1.识记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等。

        2.鉴赏文章构思技巧,揣摩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切入]

        初中曾学过《出师表》,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表现孔明鞠躬尽瘁的忠心,也“常使英雄泪满襟”,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

        与《出师表》齐名的是李密的《陈情表》,人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后人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

        [探究]

        1.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查,打牢基础。(投影)

        A.对加重实词进行解释

        慈父见背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衿育 不衿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B.注意多义虚词“以”

        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以表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C.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疑,了解文章内容。

        你认为“情”在文中有哪几层含义?试用文中的话概括。

        (1)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忠情。“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3.探究问题

        (1)李密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请求时,碰到了什么困难?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李密处在二难境地,特别是李密乃亡蜀之臣,如不应诏,会招来杀身之祸。

        (2)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出于情,归于理。李密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述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抬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先尽孝,再尽忠,亦合情合理。晋武帝阅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从这惊人的效果,足见这篇文章写得多么成功。

        4.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它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1)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敏感的问题。文中用了不少婉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用“猥以微贱”“犬马怖惧”等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表白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可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语言加以分析。

        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崇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2)语言骈散并用

        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相依、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让学生找出另外的句子加以分析。

        [扩展]

        阅读夏完淳《狱中上母书》中的一段,进一步体会文章真挚感情的表达形式和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孝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于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己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仅仅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性。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

        [实践要点]

        对“孝”的再认识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观,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篇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

        1.读音。

        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功强(qi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i)以微贱 非臣陨(yn)首 责臣逋(b)慢

        宠命优渥(wò) 刘病日笃(d) 犹蒙矜(jn)育

        过蒙拔擢(zhuó)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n)(yn) 更(gng)相为命

        2、词语

        1. 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 茕茕孑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4.门衰祚薄 门庭衰微,福分浅薄。

        5. 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6. 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7. 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乌能反哺老乌。

        8. 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9.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10. 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11. 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难以预料。

        12 .相依为命 相互依靠过日子,谁也离不开谁。

        3、完成《长江作业》,相互考察,落实词语句式。

        4、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尝试背诵。

        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2、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苏轼有前后《赤壁赋》,诸葛亮有前后《出师表》,大家知不知道李密也有前后《陈情表》呢?文中有何暗示?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既然有前《陈情表》,那它的主要内容可能是什么?

        从“臣以供养无主”“具以表闻”可以推知前《陈情表》的主要内容应该就是体现在第一段,第一段可以说是前《陈情表》的精简压缩版。

        2、诵读第1段,第1段结构有何特点?请具体分析。

        总分式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年幼多病、零丁孤苦,门衰祚薄、形影相吊,夙婴疾病、卧病不起-----配乐朗读

        3、讨论:结合1、2两段分析,后《陈情表》叙述与祖母关系仅只一百二三十个字,而前《陈情表》极可能是洋洋洒洒近千言,晋武帝在李密“具以表闻”之后,为什么对李密很不满意,甚至于“诏书切峻”,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比较前后两表,请从征召原因、内容侧重、选择决定、语言特点四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以及对写作的启示。

        其一,从语言技巧方面来看,后者极可能啰嗦拖沓,语言陈旧,有敷衍之意,故而读之无味;前者语言简洁而不简单,凝练精粹,极富创造性,起到生动形象,真情至性,悲恻动人的效果。(开头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词语自然精粹,以一敌百,以少胜多,形象生动地表现其孤苦情状,凄恻哀婉,令人读而生悲,印象深刻)

        其二,从征召原因方面来看,武帝对李密的的征召,其实并不只因为他的孝廉、他的秀才,更是要他李密对新朝的忠心和顺服,以作其他旧臣表率,笼络人心。是以武帝需要的并不仅是一篇只述孝道的《陈情表》,更需要的是一篇向新朝献忠的《投降书》!而李密居然不识好歹,多次征召,不仅没有感激涕零,却竟似置若罔闻一般,是不是还眷念蜀国,对新朝灭蜀心怀不满而暗怀抵触呢?

        其三,从内容和结果方面来看,满纸在说祖母如何地情深似海,对晋朝主动伸出的橄榄枝(讲到某个国家“伸出橄榄枝”,一般是形容这个国家对外表示出了友好的态度和愿望,以谋求和平,共赢的发展。具体到个人,“伸出橄榄枝”,则指向某人示好、给某人机会),却似乎是有意忽略,热脸蛋贴人家冷屁股,难道我晋朝对你就是情如纸薄,刻薄寡恩吗?(察、举、拜、除,可见朝廷求贤若渴,对李密征召殷切,恩重如山。)

        李密

        晋武帝

        征召原因

        因其孝廉秀才

        望其忠顺降服

        内容侧重

        夙遭闵凶 情深似海

        殷切征召 恩重如山

        选择决定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奉诏奔驰 结草衔环

        语言特点

        刻意煽情 冗长拖沓 语言陈旧 单调乏味

        自然精粹 形象生动 语言创新 凄恻动人

        4、李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关键之所在了吗?第二段中哪些词可以看出责、逼迫、催、急

        在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多少文人因坚持名节、拒不合作,引起君王的猜忌和不满而遭致杀身之祸,“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李密“伏维”一番,恍然大悟,不觉惊出一冷汗,心中大恐,于是赶紧在前《陈情表》之后不久又赶紧追加一篇后《陈情表》,希望能够弥补前表之失,挽救迫在眉睫的.危机。

        5、李密“伏维”一番,在后《陈情表》是从哪些方面表达对新朝的忠顺之意的呢?可就以下关键词进行分析。

        1、孝治天下:与圣朝核心价值(理念)巧合一致:(守孝即是忠君、高度契合、如鱼得水、由衷拥护)

        2、不矜名节:在伪朝从政态度(为官)反省深刻;(既然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

        3、亡国贱俘:对自我现状处境(处境) 清醒认识;

        4、过蒙拔擢 对武帝恩重如山(恩宠)无限感激

        5、不能废远:因祖母命悬一线(垂危)无奈选择

        此段文意多转,语言委婉流畅,面面俱到,多方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指导背诵

        6、已表忠心,写到此处,李密是否可以松一口气,觉得应该可以在武帝面前政审过关,而将表文呈上了呢?

        虽表了忠心,但是口头说的好听,还需用行动来落实和证明,不能只给祖母行孝而不向皇帝尽忠。既然忠孝不能两全,从帝王角度来说,就应该只尽忠,没有忠,就不能保证孝。

        7、阅读第4段,自古忠孝不得两全,面对两难,李密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这个建议于李密、武帝各有何益处?

        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于李密:忠孝两全,解决千古难题

        于武帝:慰降臣、驭官吏,收民心、合人伦,感神灵、符天道,xx定、促一统,留美名、传千古。

        (两全其美、鱼与熊掌兼得,可谓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8、“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虽为套语,但为何对帝王来说不可或缺?

        臣服,恐惧,帝王践踏其人格,羞辱其自尊,视臣民性命如蝼蚁,臣民就算在学识、才华、道德上远胜国君,却也不得已而丧失了独立人格,在精神上已被解除了反抗,以显示帝王之威严,满足其虚荣,稳固其统治。

        9、此番再次陈情,李密实现他所希望的目的没有呢?你若是武帝,会作出怎样的反应?

        陈情表:了解到一片忠心,认识有十般益处,得意于万分感激,享受着无限怖惧。

        10、结合课文,以忠孝为内容为李密拟写一副对联

        上联:蒙慈恩陈孝情愿乞终养

        下联:沐清化表忠心誓效奔驰

        横批:万世师表

        11、小结:

        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全文构思缜密,以忠孝为线索,逐层深入、脉络分明、思维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篇3

        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陈情表》。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景导学

        “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1、第1段

        2、第2段

        3、第3段

        4、第4段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习活动

        一、深入学习理解《陈情表》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篇4

        课题:陈情表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把握其行文层次,体悟其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情真理切的特点,是学习的重点。课文虽文字质朴无华,但是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对祖母的感情以及如何巧妙的拒绝出任仕途涉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古代,忠的思想也占据着人们的心灵,这就造成了有些人在忠与孝前的矛盾心理,到底孰轻孰重,如何选择呢?下面就让我们从李密的《陈情表》中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简介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划线字的读音以及重点字词的的释义。

        (1)、读音

        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非臣陨(yǔn)首 责臣逋(bū)慢

        宠命优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过蒙拔擢(zhuó)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ǎn)(yǎn)

        (2)、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准评。卒:终。

        (3)、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辛苦

        (4)、成语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5)、通假字

        闵——悯 蓐——褥

        2、把握文章脉络并概括段落大意。

        (1)请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总结本段大意。提示: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2)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谈论总结本段大意。提示:写自己忠与孝的两难处境。

        (3)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并分组谈论本段大意。提示:为打消武帝的疑虑,重申自己的人生态度及特别处境。

        (4)全班集体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同学分别总结本段的主要内容。提示: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根据注释,试翻译全文。

        附: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段:门衰福薄——“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第二段:进退狼狈——诏书切峻,供养无主

        第三段:不能废远——“刘病日笃”,朝不虑夕

        第四段:愿乞终养——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篇5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3、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品味本文挚朴恳切的语言,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

        诵读法、质疑探讨法、品味涵泳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与作品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自幼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太子侍从官),李密拒绝应召,但这很容易招致武帝的疑虑,以为他怀念旧朝,于是李密上《陈情表》,以奉养祖母为理由辞不应征。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2、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本文出自《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卷三十七,原题作《陈情事表》。

        学习过程:

        一、初读: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a级)

        险衅( ) 夙( )遭闵( )凶 祚( )薄 期( )年 陨( )首

        逋( )慢 茕茕( )孑( )立 拔擢( ) 矜( )育 日笃( )

        优渥( ) 终鲜( )兄弟 期( )功强( )近( )

        洗( )马 猥( )以微贱 责臣逋( )慢 犹蒙矜( )育

        2、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义词及表现官职变动的词语:

        3、思考:作者陈情的背景如何?试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b级)

        点拨:重点研读第二段中体现作者上表陈情时两难处境的相关语句。

        二、品读: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一)品读第一、二段: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身世?试找出相关语句,试着翻译并加以赏析。(c级)

        品析:

        2.哪些语句写出了祖孙相依为命的凄苦?试找出来并加以翻译。(c级)

        点拨:重点研读第一段的相关语句,也可以参照第二段中的“更相为命”的相关语句进行解读。

        3、有感情地朗读以上语句,并试着背诵。

        4、小结一、二段的抒情内容,深入体会本部分陈情于事,动之以情的表达效果。

        (二)品读第三段,思考:

        1、在这部分的表述中,作者寓理于情,晓之以理。试分条概括关于作者“情不得已”的说理内容。(d级)

        点拨:说理内容可以分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为语言标志进行文意转换。

        2、写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试谈谈你自己的看法。(d级)

        点拨:可结合本文的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进行深入探讨。

        (三)品读第四段,思考:

        1、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是哪句?并试着翻译。(c级)

        2、本段在提出目的前,还进行了哪些铺垫?是否多余?(e级)

        三、总结陈情的脉络:(d级)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情真意切。于恳切、朴实中见至真、至善、至美。

        四、表达交流(d级)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在于它陈情的情真意切。有人说:“它的语言是有形的,也是有声的。”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被李密打动吗?请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阅读感受。要求:语言得体、准确。

        五、作业布置

        熟悉全文的抒情脉络,采用“关键语句串联法”,诵读全诗。

请问《陈情表》朗诵应该配什么音乐啊

       7 陈情表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李密从小依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故侍奉刘氏十分孝顺,《晋书·孝友传》将他列在首位,誉之“以孝谨闻”。泰始三年(267),晋武帝招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照料为由,辞不赴命。但因为他是蜀汉旧臣,又恐晋武帝怀疑自己心念旧朝而招致祸患,于是写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文章陈述委婉尽情,感人至深,是一篇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抒情名作。

       文章第一段首先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下边分述自己的不幸:“慈父见背”“舅夺母志”是一不幸,幼年失去恃怙确实让人同情;“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是二不幸,幸亏祖母的慈爱、关怀与精心照顾,才能侥幸生存下来,他怎能不由衷感激祖母的抚养之恩呢?祖孙二人感情真挚,相依为命的境况是可以想见的。“孤弱”是三不幸,表现为“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这既是祖母躬亲抚养作者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下文作者“区区不能废远”的原因,可谓一笔双关。现在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生活不能自理,进入人生晚景,作者是她唯一的感情支柱与生活依靠,他怎能置之不理?于情于理都必须照顾祖母。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而且情理并发,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愿乞终养”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如果说第一段侧重叙述祖孙之情的话,此段则推进到君臣之义上,突出尽忠与尽孝这一矛盾,表达了自己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首句以“逮奉圣朝”作为过渡,接着历数两次被荐举而“辞不赴任”的经过和原因:即祖母“供养无主”,与此次辞命的原因是一样的,表明情况属实,并非托辞,以消除晋武帝的疑惑。接着写对朝廷征召的无限感激之情:“寻蒙国恩”“猥以微贱”“非臣陨首所能报上”,甚至“欲奉诏奔驰”。“奔驰”二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欲赴任就职,以尽忠报国的焦急心情。这样使晋武帝相信其不欲负朝廷的器重及眷爱后,才又笔锋一转,说出自己确有隐情:“刘病日笃”。面对情况急迫的征召:“特下”“切峻”“责臣”“催臣”等等,“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几句情真意切而含蓄精当的叙述,将忠诚之心与孝顺之情并提,句句合情入理,使人信服。然而,此刻李密并未就此提出请求,反而含蓄住笔。

       最后两段,进一步阐述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同时保证祖母终老之后一定出来为国效力。第三段首先列出晋武帝的施政纲领“圣朝以孝治天下”,为孝敬祖母找到理论依据,也为自己不立即奉诏赴职做了言之有理的开脱。将自己的言行巧妙地纳入晋武帝的治国体系中,使之产生认同感。接着写到最关键的问题,以委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有不事二主之心。先写自己在蜀汉既是“本图宦达,不衿名节”,接着自贬身份,说自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地位,对皇帝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感到无比荣幸,所以不可能“盘桓”“有所希冀”。此处委婉得体,顿挫有致,有力地消除了武帝的疑惑,取得认同。最后着重陈述了祖母刘氏的病情以及与之血肉相连不可须臾分开的密切关系。而祖母已经“朝不虑夕”,由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关系,让他“区区不能废远”,至此才明确而语气和婉地摆出自己的真实态度。可谓水到渠成,有理有据,情真语切。第四段为了防止晋武帝利用“徇私情”和“报国恩”的矛盾而采用高压手段,作者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解决尽忠与尽孝的矛盾,即请求晋武帝赐他在“日短”之内“报养刘”,那么他以后将“日长”地“尽节于陛下”。说明终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国家,可以并行不悖,只是有先后缓急之分而已。紧接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难处,而且这难处真实到“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尽知的程度。最后再次明确恳求“听臣微志”,那么以后“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忠爱之情溢于言表。在这种环环相扣、入情入理的分析后,标榜以孝治国的晋武帝,失去了所有的借口和退路,只能对李密的行为表示支持和同意了。

       文章简洁流畅,语言生动形象,叙事婉转亲切,文章情透纸背而少有大声呼号之词。这些都得益于作者深厚的语言驾驭能力,至今许多新鲜贴切、颇具艺术感染力的成语如“日薄西山”“形影相吊”等仍口耳相传,被广泛应用,可见本文影响之深远。

       二、问题探究

       1.“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文中几次说到类似的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些贬低自己的话?是不是有什么言外之意?

       李密这些话都是真话,而且也是非说不可的。古代的名士在政权更迭之际往往被逼表明政治态度,并与统治者合作,否则往往会被认为别有用心,招来杀身之祸。在晋王朝建立的前后,掌权的司马氏更是以此为由杀戮名士。为了防止可能产生的误会,他确有必要郑重声明,自己并不是讲究什么名节,完全是因为祖母尚在,需要照顾。李密本是蜀汉的官员,历任州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等职,晋王朝建立后,鉴于他是著名的孝子,多次请他出来当官,先征为郎,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又征为太子洗马。他却因要为祖母养老送终而一再推辞。这样很容易被误解为不肯与新兴的晋王朝合作,“有所希冀”,那就很危险了。事实上在李密一再推辞任职之后,已经出现了“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严重局面。颇有政治经验的李密怎会不知?所以赶紧上表陈情,恳切地再三声明自己之所以一再推辞的理由,以免遭杀身之祸。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一句很奇怪,秀才不是通过考试才能取得资格的吗?

       这时候的“秀才”和科举制度时的秀才完全是两回事。汉魏两晋时的“秀才”和“孝廉”都是由地方推举,所谓“乡举里选”,实际上是地方官说了算,不需要考试。晋朝实行九品官人法,设专门的官员(中正)来考察人才,选拔后备官员;同时仍然实行“察举”,由地方官推荐。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所谓“科举”,乃是隋唐以后新有的制度。现在人们提到的“秀才”一般指明、清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一种身份,要经过考试(县试、府试,统称童子试)才能取得

       关于练习

       一 《古文观止》认为本文“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背诵全文,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设题意图: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陈情于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

       参考答案:

       《古文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的特色。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畏惧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二 翻译下列各句,并解释加点的词。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5.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6.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设题意图: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注意文中重要的字词,正确理解其含义,并学会在具体语境中灵活翻译。

       参考答案:

       1.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2.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3.薄:浅薄。息:子。

       4.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5.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6.听:听从准许。卒:终。

       三本文层层推进,措辞委婉,情真意切地陈说了自己不能应命的理由。请从中找出后世常引用的文句,加以体味,并尝试写一段话,陈述自己某种无奈之情。

       设题意图:设计此题,意在提醒学生注意本课中至今还在使用的成语,以积累词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学习作者的陈情方法,练习抒发内心感情

       参考答案:略

       教学建议

       一、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件的可以配乐朗读),注意文中四字句,体会其特点和在表达上的作用。着重提示当今常用的成语,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让学生释义应用,积累成语。然后再结合分析骈文的特点来体会文章内在的美,积累散文知识和鉴赏方法。

       二、带领学生找出文章中古今异义词语,比较分析词义的变化。如“不行”“成立”“区区”“辛苦”“侥幸”等,积累古代汉语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语言发展演变意识。

       三、苏轼曾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本文所着重强调的不只是“孝”,还有“忠”的问题,这二者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忠”“孝”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可以请同学就当今社会里如何理解“忠”和“孝”谈谈自己的看法,写成关于忠孝的小作文。

       四、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查找课外资料,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比如: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愿奉诏仕晋找借口,你是怎样认为的?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以此训练学生的论辩才能。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二、作者介绍(白化文)

       李密(224—287?)晋初散文家。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李密被其祖母刘氏收养。师事谯周,长于《春秋左氏传》。历任蜀国州从事、尚书郎等职。曾出使吴国,吴人称其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累举不应。泰始三年(267)李密44岁,晋武帝立太子,征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他为此上《陈情事表》。武帝览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令。李密自恃才能,常望内转,因不遂所愿而怀怨,被免官。去官后为本州大中正。

       《陈情事表》简称《陈情表》。在此表中,李密陈述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暂时不能应诏的苦衷,把处境和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写得婉转凄恻。文章的语言尤具特色,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都形象而又生动,词意真切,传为千古名句,转为成语。此文见《三国志·蜀志·杨戏传》注引《华阳国志》、萧统《文选》,后来各种选本多加采录,是中国古代散文名篇。李密另著有《述理论》10篇,已佚。此外,尚存两篇短文片断,残诗1首。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三、表文(褚斌杰)

       在中国古代文体中,有一种名为“表”的文章。表,就是“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的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意思说,“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当然,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随着不同的时代也有变化。单以“表”来说,是秦汉时代开始有的,秦汉以至唐宋以后,虽皆沿用,但它的功用和使用范围,却有所变化。如唐、宋以后,表文不仅多用四六文体,而且诸如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事项,一般皆用“表”。表,虽是古代的一种公文,但有些表文,内容充实,语言简洁明畅,特别是表文与其他一般上书奏状不同,常含有表志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因此,某些写得好的表文,就成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唐、宋以后用骈体写的表文,有的由于用典精切,词藻清丽,也成为骈体文学中的代表作。

       用散体写的表文,三国时诸葛亮的《出师表》、晋李密的《陈情表》,都是名著。《出师表》是蜀相诸葛亮准备出师北伐时上给后主刘禅的,表中反复劝勉刘禅要奋发有为,励精图治,并充满了诸葛亮个人对先帝刘备的“受恩感激”之情。《陈情表》是李密辞不应征,上给晋武帝的表。文中陈诉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不能远离,所以不能应召;陈说他辞命不就并不是有意矜尚名节,留恋旧朝。两者的内容虽不同,但都意在表白心迹和恳切陈情,可知“陈情”确是表文的特点。如《出师表》是这样结尾的: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指刘备)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郭攸之),祎(费祎)、允(董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采访征询)善道,察纳雅言(正直之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表现出一片拳拳之心、恳切之情。李密的《陈情表》,更是一篇意在倾诉衷情之作,如其中一段写道:

       今臣亡国贱俘(李密曾仕蜀,蜀亡,故称),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指梁州、益州刺史)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指报德,典出《左传》)。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从以上所举两篇表文看来,“表”虽为古代上书的一种,属于公牍文类,但它确与章、奏之类不同,所谓“章、表之为用也,所以对扬王庭,昭明心曲”。“章以造阙,风矩应明;表以致禁,骨采宜耀”(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可知章和表虽都是向朝廷言事的,但章奏之类,公文性强,不容有更多的情采,表则带有倾诉衷情的性质,有表现其情质文采的余地。所以说它们虽同属“造阙”“致禁”(向皇帝上书)的文字,而表文一类往往更多具有文学色彩。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四、《陈情表》赏析(姜涛)

       本文只是就晋武帝征召他出来做官一事,陈说他不能立即应诏赴职的原因。但在陈述时,却委婉尽情,感人至深,是一篇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抒情名作。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篇首至“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在身的困境。“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已属孤苦可悲;“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更是令人辛酸!由于自幼就失去了双亲的抚爱,又无远亲近友相助,只有祖母“悯臣孤弱”,全靠祖母“躬亲抚养”,从“臣多疾病,九岁不行”,直到长大成人。而祖母又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带着病身把自己抚养成人,就更为不易。穷困孤苦,触景伤怀。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恩深似海;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也特别深厚,“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作者在此陈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与祖母的深厚感情和亲密关系,旨在以此作为请求暂缓赴任的理由,以期得到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

       第二段:从“逮奉圣朝,沭浴清化”至“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叙写欲奉诏就职,而祖母病情日笃,实为进退两难。这段则就自己身受“圣朝”的清明教化和皇上对自己的器重,来剖白自己终身难报的心迹,以表明自己并非无奉诏就职之心,只是因为“刘病日笃”,才把自己弄得进退两难。这又把他那种既要向皇上尽忠,又要向祖母尽孝的矛盾心情和不得已的苦衷,委婉尽情地写了出来。所以,如果说在第一段里侧重于表达母孙之情,那么在第二段里则在母孙之情的基础上推进到君臣之情,从而引出既要尽忠,又要尽孝,一时难于解决的矛盾。然而在第一二两段里,又集中一个“孝”字进行叙说。“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是从“孝”字立论的;“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也是从“孝”字立论的。事亲孝,不仅为当时社会舆论所称誉,而且也为当时统治阶级所提倡,“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就为第三段进而写“圣朝以孝治天下”打下了基础。

       第三段: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至篇末。叙写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关系,说明并非自命清高,表白日后效忠之心。本段开头论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就为他尽孝祖母找到了依据,同时也为他不能立即奉诏赴职作了言之有理的开脱。进而又从几层意思加以阐发。就“圣朝”的恩德来说,“凡在故老,犹蒙矜育”,都能受到照顾,“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既是对晋武帝的歌颂,也是以此为口实,使晋武帝不至于强行自己赴职。再就自己的处世态度来说,在蜀汉供职的时候,就是想做官显达的,从来不想去做一个自命清高的人。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亡国之臣,而又特别受到皇上的提拔和优厚待遇,就更不敢迟疑不决,产生别的想望了。这番话,既是实事求是,又符合情理,足以解除晋武帝对自己可能产生的误解。接着,就祖母的近况及其尽孝一端加以叙说。“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又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这使晋武帝不得不作考虑。再就时间的长短来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九十有六”,是臣尽忠于皇上之日方长,而尽孝于祖母之日尤短。乌鸦反哺,尚有私情,又何况为人呢?所以“愿乞终养”,以报祖母之恩,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又把效忠皇上和报养祖母二者作了对比,既要并行不悖,又有先后缓急,说得真挚恳切,情深意长。进而又述说自己之所以不能立即奉诏就职,实有辛酸苦楚。这辛酸苦楚,“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就是“皇天后土”也“实所共鉴”。最后以请求的口吻,希望皇上怜悯自己的愚拙之诚,应允自己奉侍祖母享尽天年之愿,并表日后将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以报皇上的心迹。

       从上述段落分析里不难看出,全文自始至终围绕一个“孝”字大作文章,但又不离一个“忠”字。对孝与忠的陈述,又是层层深入的。陈述尽孝,先是说“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只是道出他奉养祖母的行动和感情;继而说“刘病日笃”,使自己遂有“苟顺私情”,不忍离去之心;最后则说祖母危在旦夕,更使自己“不能废远”,直至表白“愿乞终养”。随着祖母病情的日益加重,使自己不忍离开和不能离开之情越来越深。陈述尽忠,也是一样。先是写“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称颂时代的清明,且有“奉诏奔驰”之念;继而则表露感恩戴德,生死以报之心。感情同样是越来越深的。这种逐步加深地抒情表意的方法,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既表达了他与祖母相依为命,不能分离的情怀,也表达了对晋武帝的一片忠贞;既达到了为祖母送终尽孝暂缓赴职的目的,也博得了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本文之所以富有感染力,除了逐步深入地委婉陈辞而外,还在于作者在陈述中抒发了浓郁深厚的感情。

       在本文里的作者,是一个忠孝双全、两尽其美的形象。他的作为,是按照儒家的所谓“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伦理道德行事的,所以它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后来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在生活上给予优厚照顾,正说明了这一点。

       文笔简洁流畅,语言生动形象,也是本文的最大特色。诸如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容孤苦无依,用“星火”形容形势急迫,用“奔驰”形容迫不及待,用“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形容垂危之状,都异常生动形象。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恰切地表达了思想感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至今还被人们所引用,可见影响之深远。

       (选自《古代散文名作欣赏》,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五、《陈情表》赏析(李景强)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人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的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炼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患患,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动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尼科马科斯伦理学》)李密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通过有次序的抒情,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

高一语文文言文朗读音频

       山居吟 古琴

       地址0825_n8832.php 这个网址全是MP3下载网址连接,还有很多很多,打开连接就看见了 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mp3下载网址来源:基础教育资源信息 时间:2010-09-21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6-方明-陈情表 隋 李密.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7-雅坤-滕王阁序唐 王勃.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8-方明-师说 唐 韩愈.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9-雅坤-阿房宫赋 唐 杜牧.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10-方明-六国论 唐 苏洵.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11-雅坤-游褒禅山记 北宋 王安石.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12-方明-前赤壁赋 北宋 苏轼.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1-方明-氓 诗经 国风 卫风.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2-方明-离骚战国 屈原.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3-雅坤-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4-方明-短歌行 东汉 曹操.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5-雅坤-归园田居 东晋 陶渊明.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6-雅坤-山居秋暝 唐 王维.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7-方明-蜀道难 唐 李白.mp3。

3. 高中古诗文必背64篇朗诵

        必背古诗文目录

        (50篇)

        1.孔子语录《论语》

       

        2.鱼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潜

        8.三峡郦道元

        9.马说韩愈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17.关雎(关关雎鸠)《诗经》

        18.蒹葭(蒹葭苍苍)《诗经》

        19.观沧海(东临碣石)曹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潜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王勃

        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王湾

        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

        27.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

        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杜牧

        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

        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50.己亥杂诗 龚自珍

        2

        (14篇)

        51.劝学荀子

        52.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庄子

        53.师说韩愈

        54.阿房宫赋杜牧

        55.赤壁赋苏轼

        56.氓《诗经》

        57.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58.蜀道难李白

        59.登高杜甫

        60.琵琶行白居易

        61.锦瑟李商隐

        6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63.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

        64.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4. 求高中语文古诗和文言文mp3

        1 我这有几篇古文,需要高手中的高手才能解决,谢谢各位了 1、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

        2、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 3、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4、南海之内,黑水青水间,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氏之丘。

        有木,……名曰建木。大暤爱过,黄帝所为。

        5、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影),……,盖天地之中也。 6、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天帝之居。

        7、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岁之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

        8、帝颛顼生自若水,……乃令飞龙作乐,效八风之音,命之《承云》,以祭上帝。(《吕氏春秋?古乐篇》) 当尧之时,夔为乐正,皋陶为大理。

        (《说苑?君道》) 夔放山川溪谷之间,作乐《大章》,天下大和。(《帝王世纪集校》第二)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咏史 --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

5. 谁有高中必背古诗文的mp3

        《归去来兮辞》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陈情表》教案共三课时

       李密的《陈情表》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中均占有非凡的分量,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陈情表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

       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习:

       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 、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 ? 李密 》,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 xi僴 ) 兄弟 期功强( qi僴g ) 近 常在床蓐( r?/font> ) 猥( w噄 )以微贱 岂敢盘桓( hu俷 ) 庶刘侥( ji僶 )幸

       2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 、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 )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 、齐读第一段。

       2 、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

       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

       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

       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高二课程古诗和文言文朗读

        《陈情表》,表是一种文体,是臣子向皇帝进呈的奏章,而这样的一种文体的特点是什么呢?古人讲表的特点在于表达情,所以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陈情表》。那么他要陈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陈情表》精品教案(共三课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习:

        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 ,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 — 李密 》,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 "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 xi僴 ) 兄弟 期功强( qi僴g ) 近 常在床蓐( r /font> ) 猥( w噄 )以微贱 岂敢盘桓( hu俷 ) 庶刘侥( ji僶 )幸

        2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 ,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 )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 ,齐读第一段。

        2 ,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

        方面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 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 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

        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 我看你还咋说 "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 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 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

        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 )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 )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 )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 (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区区不能废远)

        4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 )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 ,教师范读第四段。

        6 ,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 ,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 ,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 ,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 ,一词多义:(略)

        2 ,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 ,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 ,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 ,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附:

        1 ,谈谈孝道

        作者: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晋对李 陈情 李对晋

        察臣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举臣

        拜臣 具以表闻 辞不就职

        除臣

        责臣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进退两难

       1. 高中古诗文必背64篇朗诵

        必背古诗文目录(50篇)1.孔子语录《论语》2.鱼我所欲也《孟子》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4.曹刿论战《左传》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6.出师表诸葛亮7.桃花源记陶潜8.三峡郦道元9.马说韩愈10.陋室铭刘禹锡11.小石潭记柳宗元12.岳阳楼记范仲淹13.醉翁亭记欧阳修14.爱莲说周敦颐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17.关雎(关关雎鸠)《诗经》18.蒹葭(蒹葭苍苍)《诗经》19.观沧海(东临碣石)曹操20.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潜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王勃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王湾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王维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26.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27.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甫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白居易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杜牧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王安石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49.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50.己亥杂诗 龚自珍2(14篇)51.劝学荀子52.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庄子53.师说韩愈54.阿房宫赋杜牧55.赤壁赋苏轼56.氓《诗经》57.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58.蜀道难李白59.登高杜甫60.琵琶行白居易61.锦瑟李商隐6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63.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64.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2. 跪求配乐的高中古诗词朗诵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船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於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 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於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 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 平述,以读古文的方式,轻重音加准,吐字要清楚,具体把握非一日之功,一时说不清楚,我后面给你的示范,你听一下。

       

        (浔言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以叙事口气读这几句,没有悲凉的感觉,只有到“举酒欲饮”之后略停,“无管弦”三字要读出遗憾的语气。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这两句承上面,读出一种失落感。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 这里语气突转,略快,读出惊喜。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弹者谁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欲语迟则须语气凝重;重开宴一句有兴致重回的感觉,略有喜色;千呼万唤要强调,重,慢;半遮面,略轻,慢,有羞涩感。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三两声读得要有跳动感,接下来一句则是要读出感慨。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这几句是描述的语气,告诉人家当时的情形,语气长而平和,你平时要说这几句话什么语气就是什么语气。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 这几句最叫功夫。前面两句用语气模仿动作产生的声音,但不可以失了诗本身的节奏,注意裳和么的发音;大弦一句重而急,小弦一句轻而缓;接下来的两句你也来个轻重缓急错杂,落玉盘要轻脆;花底滑轻高,水下滩低缓。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重缓,后句个字顿动,给人水流艰难停顿的感觉。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叹息的语气,句后略长停顿。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突然,加急,读得要猛烈,句尾语气急收。记住,发力要突然,听的就是这几句。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突然变缓,慢悠悠的语气送出这两句,我象**的空镜头一样,描写静态,要有为**配话外音的感觉。

        [沈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 这一长段,无大起伏,只须重整语气,越读越悲,最后一句,语带梗咽。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前两句长叹,低些,后两句转高,感慨,语调激动。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 虽也是叙事,语气要比前面高些,作者此时已有激动的情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读出悲苦不如意的感觉,呕哑一句要读出难听的感觉。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突转兴奋,节奏转快。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 良久立要低沉缓慢,后一句语气变紧挑高。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 转悲,梗咽 [座中泣下谁最多,] 谁语气加重上扬,有疑问语气。 [江州司马青衫湿!] 司马之后长停,但音断意不可断;后三字虽轻出,但一字一拖,语意相连。

        费了我很长时间,不知能领悟多少。不过不必过求,只需掌握三四成,即会收到良好效果。

        下面这个地址是我很久以前的录音,没有加细,在麦上录的,有些粗糙,给你当个参考。

3.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mp3朗诵

        /shandao-cn0825_n8832.php这个网址全是MP3下载网址连接,还有很多很多,打开连接就看见了 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mp3下载网址来源:基础教育资源信息 时间:2010-09-21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6-方明-陈情表 隋 李密.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7-雅坤-滕王阁序唐 王勃.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8-方明-师说 唐 韩愈.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9-雅坤-阿房宫赋 唐 杜牧.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10-方明-六国论 唐 苏洵.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11-雅坤-游褒禅山记 北宋 王安石.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12-方明-前赤壁赋 北宋 苏轼.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1-方明-氓 诗经 国风 卫风.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2-方明-离骚战国 屈原.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3-雅坤-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4-方明-短歌行 东汉 曹操.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5-雅坤-归园田居 东晋 陶渊明.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6-雅坤-山居秋暝 唐 王维.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7-方明-蜀道难 唐 李白.mp3。

4. 高中古诗文必背64篇朗诵

        必背古诗文目录

        (50篇)

        1.孔子语录《论语》

        2.鱼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潜

        8.三峡郦道元

        9.马说韩愈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17.关雎(关关雎鸠)《诗经》

        18.蒹葭(蒹葭苍苍)《诗经》

        19.观沧海(东临碣石)曹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潜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王勃

        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王湾

        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

        27.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

        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杜牧

        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

        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50.己亥杂诗 龚自珍

        2

        (14篇)

        51.劝学荀子

        52.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庄子

        53.师说韩愈

        54.阿房宫赋杜牧

        55.赤壁赋苏轼

        56.氓《诗经》

        57.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58.蜀道难李白

        59.登高杜甫

        60.琵琶行白居易

        61.锦瑟李商隐

        6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63.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

        64.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5. 高中语文古诗词朗读

        清末阅读学家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洪镇涛先生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面对优美的韵文,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过程合理的朗读呢?

        1、“识得庐山真面目”——范读再现韵文的旋律。

        无论是诗词还是抒情散文,自身都有一定的韵律,或整齐对仗,或参差错落,或一气贯通势如排山倒海,或似断还续声如山泉丁冬。诗文的旋律源自汉语的平仄、压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因此,准确的朗读是学习的第一步骤。而教师的范读或名家标准朗读录音能给学生以示范,解决识字断句的问题,尤其在古文的教学过程中,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化让学生学习起来很费力,范读能有效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后,学生可以自由朗读,或齐读或单读以求知识的巩固。

        2、“用我的声音触摸你的灵魂”——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对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悟。因此,不同的读者在朗读过程中对同一句的语速、语气及重音的处理各有不同,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的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流露出作者时光易逝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悲愤,但有的学生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时高昂急促掷地有声,如挟天风海雨扑面而来,再现了诗人狂放的个性;有的学生读“君不见”时较从容亲切,为下文蓄势,“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气贯通,“天上来”达到语调最高处,“奔流到海”气势恢弘如排山倒海;“不复回”则如瀑布飞流直下,深惋悲叹。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了学生对诗人对作品的不同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个性化再创造。没有充满个性色彩的朗读,学生就不会产生和作者的共鸣,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不可能养成独立的审美习惯。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配乐朗诵

        诗最早是唱出来的,诗与音乐可谓情同手足。诗词歌赋以其优美的旋律陶冶着、感动着人们,以达到或兴或观或群或怨的目的。因此,在韵文的教学中,万不可忽视音乐的存在,忽视音乐之于韵文教学的功用。韵文的风格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有的豪迈奔放有的含蓄婉约;有的潇洒飘逸有的沉郁顿挫;有的轻快明丽有的慷慨悲歌。如能给这些美文配以风格相似的音乐,则如红花配之以绿叶,蓝天点缀以白云,相互彰显,互为衬托。精美的配乐朗诵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听者在音乐的渲染中更好的感知的作品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接受语言美音乐美双重的熏陶。例如给《再别康桥》配以大提琴曲《天鹅》,《天鹅》舒缓优美的旋律对表现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起到强烈的烘托渲染作用,湖水之于天鹅恰如康桥之于作者,二者互为衬托,能引起听者强烈的共鸣。而古琴曲《阳关三叠》的旋律低沉忧伤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离别的伤感相辅相成,催人泪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配乐朗诵比赛,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融入诗文的境界中,让文学音乐一起提升学生的思想审美境界。

       好了,今天关于“陈情表原文朗读”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陈情表原文朗读”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