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孝经全文及译文拼音版_孝经全文及译文拼音版朗读

zmhk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孝经全文及译文拼音版_孝经全文及译文拼音版朗读       接下来,我将会为大家提供一些有关孝经全文及译文拼音版的知识和见解,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一下孝经全文及译文拼音版的话题。1.孝经第九章原文及译文2.孝经第十六章原

孝经全文及译文拼音版_孝经全文及译文拼音版朗读

       接下来,我将会为大家提供一些有关孝经全文及译文拼音版的知识和见解,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一下孝经全文及译文拼音版的话题。

1.孝经第九章原文及译文

2.孝经第十六章原文及译文

3.孝经第三章原文及译文

4.孝经第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拼音版_孝经全文及译文拼音版朗读

孝经第九章原文及译文

       孝经第九章原文如下: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孝经第九章译文如下:

       曾子说:“请允许我冒昧地提个问题,圣人的德行中,难道就没有比孝行更为重要的吗?”孔子说:“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只有人最为尊贵。人的各种品行中,没有比孝行更加伟大的了。孝行之中,没有比尊敬父亲更加重要的了。对父亲的尊敬,没有比在祭天时以父祖先辈配祀更加重要的了。祭天时以父祖先辈配祀,始于周公。从前,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周公在国都郊外圜丘上祭天时,以周族的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聚族进行明堂祭祀时,以父亲文王配祀上帝。所以,四海之内各地的诸侯都恪尽职守,贡纳各地的特产,协助天子祭祀先王。圣人的德行,又还有哪一种能比孝行更为重要的呢?子女对父母的亲爱姨母养育之心,产生于幼年时期;待到长大成人,奉养父母,便日益懂得了对父母的尊敬。圣人根据子女对父母的尊崇的天性,引导他们敬父母;根据子女对父母的亲近的天性,教导他们爱父母。圣人教化人民,不需要采取严厉的手段就能获得成功;他对人民的统治,不需要采用严厉的办法就能管理得很好。这正是由于他能根据人的本性,以孝道去引导人民。父子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类天生的本性,同时也体现了君臣关系的义理。父母生下儿子,使儿子得以上继祖宗,下续子孙,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最大恩情。父亲对于儿子,兼具君王和父亲的双重身份,既有为父的亲情,又有为君的尊严,父子关系的厚重,没有任何关系能够超过。如果做儿子的不爱自己的双亲而去爱其他什么别的人,这就叫做违背道德;如果做儿子的不尊敬自己的双亲而去尊敬其他什么别的人,这就叫做违背礼法。如果有人用违背道德和违背礼法去教化人民,让人民顺从,那就会是非颠倒;人民将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效法什么。如果不能用善行带头行孝,教化天下,而用违背道德的手段统治天下,虽然也有可能一时得志,君子也鄙夷不屑,不会赞赏。君子就不是那样的,他们说话,要考虑说的话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被人民称道;他们做事,要考虑行为举动能使人民高兴;他们的道德和品行,要考虑能受到人民的尊敬;他们从事制作或建造,要考虑能成为人民的典范;他们的仪态容貌,要考虑得到人民的称赞;他们的动静进退,要考虑合乎规矩法度。如果君王能够像这样来统领人民,管理人民,那么人民就会敬畏他,爱戴他;就会以他为榜样,仿效他,学习他。因此,就能够顺利地推行道德教育,使政令顺畅地得到贯彻执行。正如《诗经·曹风·_鸠》中所说的:“善人君子的容貌威仪,一丝一毫也无差乱。”

孝经第十六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如下: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译文如下:

       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

       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麽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品读:

       孔子为曾子特别解释说:执掌政治的君子,教民行孝道,并非是亲自到人家家里去教,也并非日日见面去教。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道理。例如以孝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子的,都知尽事父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父亲的人了。

       以悌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弟的,都知尽事兄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人兄的人了。以部属的道理教人,那就等于敬天下之做长官的人了。

       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洞酌章的这两句话说:一个执政的君子。他的态度,常是和平快乐,他的德行,常是平易近人,这样他就像民众的父母一样。孔子引此诗的意思,就是说:没有崇高至上的一种大德,怎么能顺其自然。

孝经第三章原文及译文

       孝经第十六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贤明君侍奉父亲以孝道,所以能效法天的光明;侍奉母亲以孝道,所以能效法地的明察,无论年长与年幼,大家都顺从和睦,所以天下大治。天地之神,明察了孝道之行,因而显示神明,降福保祐他们。所以即使贵为天子,也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他的父亲;天子也有先于他出生的人,这就是他的兄长。

       人们在宗庙里祭祀以表达敬意,表明他没有忘记亲人。人们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小心谨慎地行事,是担心一旦有失误,就会有辱先代亲人。在宗庙里祭祀,表达对神的敬意,他祖先的神灵就会悄然而至。对父母兄长的尊敬顺从达到了极点,这种孝悌之心就能通达于神明,充溢于整个世界。

       这正像《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所说的那样:‘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四面八方没有不归服的。'”

孝经第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孝经原文: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孝经译文:诸侯章第三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孝经第十二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译文: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稳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

孝经介绍

       《孝经》是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为历代儒客尊崇,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孝经

       今天关于“孝经全文及译文拼音版”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孝经全文及译文拼音版”,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