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风景旧曾谙读音及注解_风景旧曾谙读音及注解拼音

zmhk 2024-05-20 人已围观

简介风景旧曾谙读音及注解_风景旧曾谙读音及注解拼音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风景旧曾谙读音及注解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风景旧曾谙读音及注解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1.风景旧曾谙的上一句是

风景旧曾谙读音及注解_风景旧曾谙读音及注解拼音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风景旧曾谙读音及注解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风景旧曾谙读音及注解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

1.风景旧曾谙的上一句是什么

2.谙字怎么读?

3.急用!!!急需古诗25首,还有每首的注解和意思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出自那个诗人的哪一首诗?

5.唐诗白居易的忆江南

风景旧曾谙读音及注解_风景旧曾谙读音及注解拼音

风景旧曾谙的上一句是什么

       风景旧曾谙的上一句: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的上一句:江南好。诗词名称:《忆江南》。本名:白居易。别称:诗王、诗魔。字号: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河南新郑。出生时间:772年2月28日。去世时间:846年9月8日。主要作品:《直中书省》《新亭病后独坐招李侍郎公垂》《忆江南》《家园三绝》《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主要成就:新乐府运动主要倡导者、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风景旧曾谙”的详细介绍:

       一、《忆江南》的全文 点此查看《忆江南》的详细内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二、译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能不忆江南?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三、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四、注解

       曾:曾经。

       谙: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忆:怀念。

       五、白居易其他诗词

       《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赋得古原草送别》。六、赏析

       此文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第一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

       第二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

       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最后一句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相同朝代的诗歌

       《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忆江南的详细信息

谙字怎么读?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忆江南》课堂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忆江南》课堂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训练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查看注释等方式理解词的意思。

        ⑵ 通过领会作品中创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⑶ 通过课堂答问,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⑴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⑵ 通过对词中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⑶ 通过感悟作品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意思;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词中所创设的情景;感悟作品的美。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实录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许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板书 忆江南 )

        二、简介词的基本知识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它和学过的诗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中的“预习提示”。(学生看书并思考)

        生回答问题:(略)

        师归纳:

        词与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两朵奇葩。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长有短,能比较灵活地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维情感。词有不同的“词牌”,如“忆江南”、“西江月”、“渔歌子”、“浣溪纱”等。词牌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

        三、了解作者及作品

        师: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你能向大家对他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吗?

        生1:这首词的作者是白居易,我们学过他的诗有《赋得古草原离别》。

        生2:白居易是与李白、杜甫齐名的唐代三大诗人。

        师介绍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风平易,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他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白居易在50岁时曾先后出任过杭州、苏州刺史,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忆江南》这首词是他晚年闲居洛阳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

        四、自由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参看课文下面的注释,认真读课文,了解词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文)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词,那么作品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生:这首词讲了白居易对江南美景的回忆,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五、进一步品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首词总共有几句,有多少个字?

        生:这首词共有五句,二十七个字。

        师: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确实写得很好,它虽然短小,却抓住了江南美景的主要特征,抒发了他对江南久久难以忘怀的情结。通过刚才的读,大部分同学已经读懂了词的意思。既然这首词写得好,下面再请同学们认真地品读课文,你认为这首词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读完后可以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将你自己的感受及交流后的体会在纸上记录下来。

        (学生认真读课文,进行交流)

        六、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赏析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刚才同学们再一次品读了课文,并相互间进行了讨论和交流,我相信大家对这首词的无穷魅力应该有了自己独到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站起来谈一谈你心中的感受,与大家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精妙所在。

        生1:我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

        师:这两句好在哪里?

        生1:这两句是这首词中写景的句子,作者描写了“江花”和“江水”这两种主要景物,概括地反映了江南春天景物的特征。

        师:很好。确实,这两句是这首词中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谁接下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2:我也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

        师:那么,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生2:这两句话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3:我觉得这两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红通通的江花比作火焰,把江水的绿比成蓝草,比喻非常恰当,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他们从不同的修辞角度上品味了文章的妙处,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的见解。

        生4:我也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

        师:那么请谈谈你的见解。

        生4:我们都生活在江南,江南的春天很美,可以赞美和歌颂景物很多很多。而作者受篇幅的限制只选取了江花和江水,我认为景选得好。

        师:哦!快讲讲你的创见。

        生4:我喜欢画画,我觉得江花和江水一红一绿,能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光彩夺目的感觉。

        师:你的见解真是很独特,也说得非常好。老师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很有成就的画家。

        生5:我觉得“忆江面”这个词牌用得好。

        师:你觉得作者选用这个词牌好在哪里?

        生5:老师前面说了,词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而作者白居易恰恰选了“忆江南”这个词牌,题目刚好与内容吻合,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作者对江南的无限眷恋和思念。

        七、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你很会思考问题,也说得很好。刚才前面的同学都是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来谈的,而你却能从词牌联系到词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上来。希望其他的同学也能像你一样把思维的大门敞开,把思维的触角伸到作品的每一角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生6:我觉得文章的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写得好。它与前面的题目“忆江南”和第一句“江南好”形成前后呼应,使作品显得很完整。

        师:很好。现在同学们的思路被打开了。我希望后面同学的见解更加精彩。

        生7:我觉得首句“江南好”这一句好。这一句既回应了标题“为什么要忆江南”,又很自然地引出了后面作者对江南春天美景的回忆与描述。

        师:你讲得真不错。

        生8:我觉得第二句“风景旧曾谙”这一句也不错。

        师:说说你的看法。

        生8:这一句说明了江南美景对作者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也是作者难以忘怀的,以致引起作者在十多年后还对它难以忘记,思念不已。

        师:同学们真是说得太好了,还有没有更加精彩的见解?

        生9:我觉得词的末句“能不忆江南?”句式用得好。作者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气,体现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扬与无尽的思念,而运用疑问句则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与上期所学的《海上日出》的结尾“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你真不简单,不仅能体会这首词的妙处,还能联系到前面所学的知识。

        生1:老师,我还是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好蓝”这两句最好。

小学语文《忆江南》课堂教学设计 篇2

        [教学构想]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感受言语美感,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2、有感晴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引——盘活经验,丰富表象

        1、教师导言: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或一首诗词或一两首歌来描绘。

        学生可能会回答:

        词语类: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花烂漫、百花盛开、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春意盎然、鸟语花香……

        诗词类:《咏柳》《春夜喜雨》《春晓》《江南春》……

        歌曲类:《嘀哩嘀哩》《春之歌》《小燕子》……

        2、春天是美好的,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她。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了一首《忆江南》。(教师有感情地吟诵《忆江南》)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3、你知道什么是词吗?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4、解题:“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描述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回忆对春天的感受,并用词语、语句来描述,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关于春天的表象感知,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了他们对春天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感受春天的欲望,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调起来了。

        二、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

        1、俗话说,诗画一家。请同学们听着词朗诵,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好吗?(播放配乐词朗诵,想象江南风光。)

        2、这么美的词,想读吗?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谙”的读音。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别人听,看谁读得最好。(找伙伴、找老师共读,男女生对读,小组分配读等。)

        4、再读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对词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画出难理解的句子。重点理解的词句有:“蓝”的古今异义;“谙”的意思;“红胜火”、“绿如蓝”的比喻写法等。

        [设计意图]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地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

        三、议——研讨探究,解决疑难

        这首词的意思总体上比较容易把握,最大的疑难可能有二:一是对“日出江花红胜火”中“江花”的理解;二是江南究竟“好”在哪里?(因为词中具体写江南好的只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可组织学生在读议中加深理解。

        1、对“江花”的理解

        生:“江花”指的是江畔的红花。红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艳丽夺目。

        生:我觉得“江花”写的并不是花,应该是江面上的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得胜过了火焰。

        师:看来,你们在理解“江花”时出现了分歧,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这首词,看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江花”到底指什么?

        (生再次与学习伙伴研读,读后交流。)

        生:从图画上来看,“江花”应该是江畔的花,而不是江面上的浪花。

        生:作者把“江花”和“火”进行比较,既然是比较,两种事物应该有可比哇。江水本身是绿的,火焰是红的,它们没有可比性。由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江花”应该是指江边的花。

        生:我有补充。江边的红花正因为有了阳光的照耀才会更红,因此它红得胜过了火焰。

        生:如果把“江花”理解为“江面上的浪花”,那么这一句词写的就是江水,而下一句“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也是江水,那不就重复了吗?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江花”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

        2、理解江南“好”在哪里?

        (1)研读课文,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汇报交流。(各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有不同看法可以争议。)

        生1:江南“好”在“江花”。(读“日出江花红胜火”)你看,太阳升起来了,天边是通红通红的朝霞,江畔是大片大片鲜艳的红花,江花被朝霞映得火红火红的,胜过了燃烧的火焰。(多媒体展示这一画面,让学生尽情欣赏,诵读诗句。)

        生2:江南“好”在“江水”。出示“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它的颜色像蓝草一样青绿,整个江水就像晶莹碧透的翡翠。

        生3:江南“好”在“红日”。红花、绿水固然是美的,但如果缺少了太阳的光辉,这景色就逊色了一半。太阳,使江花更艳,也为江面铺上了一条红绸缎,多美啊;没有了阳光,江花也不会那么红艳了,江面上也失去了五彩斑斓。正应了那句老话:红花还需绿叶衬。

        生4:正由于江南好,所以作者才发出“能不忆江南?”的感叹。这是因为作者曾经生活在江南,亲身体验过江南之美,对故土风光的迷恋,使他久久不忘江南。“能不忆江南”一句从侧面烘托出了“江南好”。

        (2)填充练习: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 , 。能不忆江南?请把学过的描写江南美景的诗句填在横线上。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对江南的好风光究竟“好”在哪里的探究,既为学生的个性解读提供了机会,也使学生对江南关景的认识和感知更加丰富,特别是填充练习的设计,放飞学生的想象,激活已有知识,通过自己的重新组合填补了“好”字留给读者的空白,使江南春色美景得到个性化、形象化、多样化的展现。同时,也提取和巩固了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品——体昧语言,感悟诗情

        1、推敲语句。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如:首句“江南好”。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三、四句抓住朝阳、江花、江水等景物,通过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得抹不开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一句,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通过反问既烘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2、展开想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这两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江南之美: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3、蕴情吟诵。播放古筝伴奏曲,进行配乐诵读。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悟语言的内涵和魅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因此,品味语言、欣赏语言,并在此过程中享受经典语言的内涵和魅力,促进语言积累,得到美的熏陶,乃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五、比——比较异同,归纳总结

        1、比较学习。这三首词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学生根据上面的要求独立思考,做好发言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2、引导归纳。相同点: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都在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不同点:从诗人所在的时间、地点、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3、感情朗读。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适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设计意图]体现教师的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通过对比,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拓——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1、好美的江南,好美的词啊!同学们,你们打算用什么来表达你对这首词的喜爱呢?(画画、作词、写导游词。)

        2、有感情地背诵《忆江南》。自学白居易的其他两首《忆江南》。

        3、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自学同题诗词是对知识的丰富和拓展,自主表达阅读感受,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差异,发展了学生个性。

小学语文《忆江南》课堂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诵读、背诵《忆江南》。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3、能对这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辨诗词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板书课题)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了解作者,理解题意

        1、介绍作者:

        ⑴ 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 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简介”:

        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三、一读再读,读懂课文

        1、自读《忆江南》:

        ⑴ 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⑵ 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⑶ 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2、互动学习:

        ⑴ 全班交流活动。(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助插图仔细体会诗中意境;再读想象更广阔的画面,而后语言描述。)

        ⑵ 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⑶ 背诵并抄写《忆江南》。

小学语文《忆江南》课堂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新课

        进入春天已近一个月了,我们刚刚感受到春的气息,可一场雨雪又把我们带到了洁白的冬季。刚才同学们背诵的《江南春》中已告诉我们此时的江南已是千里莺啼绿映红了。今天,我们就随著名诗人白居易去领略江南的神韵。板书课题

        1、解题:同学们对江南了解多少?

        师:江南洒湖纵横交错,小桥流水,隽秀的古典园林,朴实动听江南丝竹,柔软华丽的江南丝绸,精美的刺绣等等。江南的苏州、杭州还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无数的文人墨客对此地总是流恋往返。

        2、介始背景:

        白居易年少时旅居杭州。50岁时曾在杭州当太守三年,后在苏州为官一年。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67岁时写下了千古绝唱《忆江南》。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谁谈一下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你对词有多少了解?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3、请同学们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自学这首词。在学习和诵读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配乐)

        4、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校的意境?

        三、品味

        1、诗人一开口就用通俗的“好”字来赞美江南,你认为这个“好”是指的什么?(换成江南美行不行?)

        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句中,哪个词写出了诗人是在“忆”江南?“谙”又怎样讲?

        小结:江南的好是诗人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一切那么熟悉,诗人仅在杭州为官时,就写了200多首诗,写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

        3、江南的山山水水已刻到诗人的心中,可江南这么大,诗人抓住什么来写的这“好”呢?

        (1)指读,齐读

        (2)这两句抓住什么来写的?(理解意思)

        (3)自读这两句,齐读。说说诗人写的这两句好在哪里?

        a同色共染。比喻b异色互衬

        (4)想象:师读,生想象——说说眼前是怎样的画面

        4、多么熟悉的江南,多么美丽多姿的江南。

        你就是站在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日出,花开得如此热烈,男生读:日出

        春来,碧水悠悠,纯净优雅,女生读

        5、江南如此的好,记人“能不忆江南”?

        齐读——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在哪里“忆江南”?(洛阳)

        江南花红胜火,水绿如蓝之时,洛阳的春天依然是春寒料峭,到处一片灰色。(欣赏江南的图)

        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再读“能不忆江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拓展升华

        1、诗人所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的美景吗?根据你了解资料来谈

        2、学生补充

        3、师补充:

        白居易在杭州治理西湖,修白沙堤,与杭州百姓交朋友;与当地风雅之士诗酒唱和;有名的“白乐天醉酒茅家埠”

        诗人与杭州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离别杭州时,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万众夹道,洒泪送别。他的好友诗人刘禹锡在《白太守行》一诗中写道:“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奚,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4、指导读

        诗人不仅眷恋江南美景,他还忆什么?更深深地念着与江南人民的浓浓情意。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无限思念,读:能不忆江南?

        五、升华

        1、诗人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美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来收全词。但这已勾起了他对江南人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忆江南》

        2、出示其二、其三

        (1)自读,讨论三首词的异同。

        (2)从这两词中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3)江南的一草一木,均让诗人魂牵梦绕。多么深的江南情结!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齐读:

        3、师生共读三首《忆江南》,师生唱和,师读前面的,学生接后面的。

        4、背《忆江南》

        5、唱

        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独在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词开始就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词,今天,我们也来试着唱一唱。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歌。

        板书:忆江南

        ↓美景

        江南赞美、思念

急用!!!急需古诗25首,还有每首的注解和意思

       “谙”的读音是:ān

       中文名:谙

       属性:汉字

       拼音:ān

       注 音:ㄢ

       结 构:左右结构

       五笔:YUJG

       总笔画:11

       基本意思:

       1、熟悉,精通:谙练。谙悉。谙晓。谙达。深谙医道。

       2、熟记,背诵:谙记。谙诵。一览便谙。

       字体:楷体

       组词:谙达 、谙练 、熟谙 、谙实

       部首:言字旁

       笔 顺:丶フ丶一丶ノ一丨フ一一

       详细解释:

       1、形声、从言、音声。本义:熟悉

       2、同本义:

       ①谙,悉也。——《说文》

       ②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③协久在中朝,谙练旧事。——《晋书·刁协传》

       ④故谙事识体者,善权轻重。——《晋书·刑法志》

       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王建《淅嫁娘》

       3、又如:谙悉(熟知);谙练

       4、熟记:其陵树株蘖,皆谙其数。——《后汉书·虞延传》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出自那个诗人的哪一首诗?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益

       作品: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内容: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注释:

       诗题一作《盐州过胡儿饮马泉》,又作《盐州过五原至饮马泉》。唐代五原县属盐州,今为内蒙古五原。中唐时,这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这首诗,是抒写诗人在春天经过收复了的五原时的复杂心情。

       年代:唐五代

       作者:白居易

       作品:忆江南

       内容: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1]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2]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谙(音安):熟悉。

       [2]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年代:唐五代

       作者:白居易

       作品:南浦别(南浦凄凄别)

       内容: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注释:

       这是一首送别诗,描写送别时那种离情依依,不忍分手的情景。不知此时一别,何时才能再相见呢?“多情自古伤离别”,表露出多少临别时的无奈,哀叹,自古以来,离情别绪,本就是人们最难以承受的啊!

       年代:唐五代

       作者:白居易

       作品:长恨歌

       内容: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扇,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注释:

       金屋:给所宠爱的女人居住的华丽房子。骊:即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建有供玄宗游乐的华清宫,内有华清池温泉。剑阁: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又称剑门关。马嵬坡: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杨贵妃缢死此处。太真:杨贵妃为女道士的号。小玉,系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此处借指随侍杨贵妃的仙女。

       简析:

       本诗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只开头一句以汉代唐,其它地名、人名都是实的。诗写于宪宗元和六年(806)冬天,诗人正任屋(今陕西周至)县尉,有一次和陈鸿、王质游仙游寺,经王提议,与陈鸿相约将当时正在民间流传的关于玄宗和宠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作品,陈写成《长恨歌传》,白写了这首诗。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深,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诗中戏剧化和神话化的描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

       年代:唐五代

       作者:白居易

       作品:采莲曲

       内容:

       菱叶萦波荷飐风〔1〕,

       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2〕。

       注释:

       〔1〕菱:俗称菱角,水上之叶呈菱形。荷,指荷叶。下句写花。

       〔2〕搔头:簪的别名。

       简析: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唐诗白居易的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翻译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清晨日出的时候,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注释:

       谙: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其余两首的原文及翻译如下:

       (2)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3)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翻译:

       (2)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3)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杯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那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何时才能再次相逢?

赏析

       作者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以推断出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好了,关于“风景旧曾谙读音及注解”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风景旧曾谙读音及注解”,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