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答谢中书书原文朗读_答谢中书书原文朗读视频

zmhk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答谢中书书原文朗读_答谢中书书原文朗读视频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答谢中书书原文朗读的信息,并尽力回答大家的问题。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答谢

答谢中书书原文朗读_答谢中书书原文朗读视频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答谢中书书原文朗读的信息,并尽力回答大家的问题。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答谢中书书原文朗读的话题吧。

1.《答谢中书书》

2.《答谢中书书》语文教案

3.《答谢中书书》八年级教案

4.13年中考文言文枣庄市

5.初二文言文朗读

6.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原文朗读_答谢中书书原文朗读视频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优美的意境。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缜密的结构。本文虽属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结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得如此经纬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凝练的语言。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答谢中书书》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过程

        教学设备:

        录音机和磁带 课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

        答:答复。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

        颓:tuí

        与:yù

        2、释词

        四时:四季。俱:都。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3、翻译句子:

        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

        4、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山:青、高 水:清、秀

        三、分析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

        四、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1、复习重点字词:

        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

        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

        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五、分析课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

        2、描写景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1、抓住景物的特征;

        山:青、高 水:清、秀

        2、按照一定的顺序;

        总分总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

        六、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七、巩固练习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1、两岸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

        (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总—分—总的结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八、诗句积累。

        同学们可别忘了要注意积累啊。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一点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1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5.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答谢中书书》八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难点:

        1、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美诗文,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作。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

二、解 题:

        谁来解释题目《答谢中书书》?

        明确:答,回;谢中书,即谢徵(掌朝廷机密文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这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谈山水的信。

        过渡语:

        这封回信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精彩的山水诗,走进这富有诗意的画境中,让我们与作者共同欣赏这奇山异水吧!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思考:你们用什么感情读课文?

        明确:可用“赞美”“愉悦”“自豪”等感情来读课文。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如有质疑,或新的发现提出来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分析提示: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六、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七、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八、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同学们根据作者写景的特点,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吧!教师出示提示。

九、结束语: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山水本是无情物,因古代文人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人与自然可以亲切的交流对话,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热爱大自然,描绘大自然,让我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吧!

十、课外作业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

十一、板书设计: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13年中考文言文枣庄市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八年级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答谢中书书》八年级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⒈识记重点实词,翻译课文力争做到“雅”。

        ⒉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美感、自豪感和遗憾之情。

        ⒊解读课文,评说课文美点所在。

        二、课型与课时

        新授,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谈话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三个人物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佛道兼修)、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谢中书:“美丽风采,好学善文”。曾任“中书舍人”。

        康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谢灵运。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共同特点:文人雅士

        二美译课文

        ⒈教师点拨:文言翻译“三字”要求

        信: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达:语言规范通顺流畅

        雅:追求语言优美雅致

        ⒉点拨关键词

        ①答……书:回复……书信

        ②五色: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③交辉:交相辉映。

        ④歇:消散。

        ⑤颓:坠落。

        ⑥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⑦竞跃:竞相跳跃。

        ⑧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⑨复:再。

        ⑩与(yù):参与,欣赏领略。

        ⒊美译课文:一句三译,学生翻译一遍,教师给出两种翻译,比较,理解“雅”。

        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的。

        ②高高的山峰直插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③河流两岸的石壁直立,各种颜色交相辉映。河流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④青色的林木,绿色的竹子,四季都具备。青葱的密林,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⑤清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乱叫的声音;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⑥夕阳快要坠落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⑦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⑧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从谢灵运以后,就没有人懂得欣赏这般美丽的景色了。

        三美读课文

        ⒈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的读书中获得启示,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①读书要忘我;

        ②读书要声情并茂。

        ⒉美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⑴读出层次。

        ⑵读好两个“之”。

        ⑶读好最后一句话。

        四美说课文

        ⒈教师给出两个范例:用“中心句+诠释”说课文之“美点”。

        ①美在开篇总写。用“山川之美”概括所描写景物特点。用“古来共谈”表达欣赏美景的态度和情意。

        ②美在精于炼字。用一个“乱”字,写出猿鸟此起彼伏地争鸣声,为我们营造出一片勃勃生机的热闹景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⒉学生说课文美点。

        ⒊教师继续点拨。

        ③美在结构精巧。开篇总写,中间分分“静”“动”两个层次描述美景,最后在总括抒情。

        ④美在三次点明对景物感受。一是“美”。二是“仙”。三是“奇”。

        ⑤美在写景角度多样。写景有静景有动景,有静物、植物、动物,有视觉有听觉,有早有晚,有仰视有俯视有环视……

        ⑥美在表达方式丰富。有开篇概述现象,有中间的写景描述,有结尾美景评价,有首尾抒情感慨。

        ⑦美在情感丰富。一则融情于景,借美景表达“寄情山水,逍遥其中”的价值追求。二则将自己与谢灵运相比,与朋友分享欣赏山水之乐的自豪感。三则为不能“与其奇者”感到遗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美写课文(根据教学时间决定这个环节是否进行)

        美美地将课文写一遍。

        要求:能够不看课本尽量不看课本。

《答谢中书书》八年级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初二文言文朗读

       1.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及答案

        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十一、2007年荆州市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消散(或“消歇”“散去”)) ②月色入户. ( 门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院子(或“庭院”)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或“只”)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 .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 .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2. 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描写,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议论。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 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 《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仙”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十三、2007 年山东省枣庄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9 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7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 .月色人户 ( 窗户 ) B .念无与为乐者 ( 想到 ) C .怀民亦未寝 ( 睡觉 ) D .相与步于中庭 ( 一起 ) 8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 A .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 .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哪一夜没有月光 ? 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 A .“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 .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 < 醉翁亭记 ) 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 .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十五、2008 年湘西自治州 比较阅读苏轼的两篇作品,完成 9 一 12 题。

        甲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 2 分) (l) 左牵黄 . ,右攀苍(黄狗) (2) 念 . 无与为乐者( 想 ) 10 .下列句中的“ / ”广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 2 分) A .千骑 / 卷平冈 B 、酒酣胸胆尚 / 开张 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 、相与/步于中庭 11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3 分) (l) 请写出《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苏轼渴望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句子。

        ( l 分) 答: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 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 2 分) A .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境界开阔,表达爱国热情;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 遣的特殊心情。

        B .甲、乙两篇都写到了“月”,甲篇“会挽雕弓如满月”,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乙篇 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 .甲中的“天狼”指天狼星;乙中的“闲人”指悠闲之人。

        D .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游记,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后者 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十六 .2009 年山东泰安市 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2. 文言文《陶侃检厉》阅读答案加翻译

        文言文《陶侃检厉》阅读答案加翻译

        第一则2013年·天津市中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16题。

        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②正会,元旦集会。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咸不解其意 咸: (2)值积雪始晴 值: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译文:

        16、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3分)

        参考答案

        14、(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分)

        15、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人)一点也不受妨碍。(2分)

        16、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3分)

        参考译文

        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这时陶公就让人用锯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官府用的竹子,陶侃总是命令把锯下的较大的竹块收集起来,堆积得像山一样。后来桓温征伐蜀地,把战船组装起来时,都用这些竹头来做竹钉。

        点评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第二则: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陶公性检厉①,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⑥,乃超两阶⑦用之。

        (节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注①陶公性检厉,陶公即陶侃,晋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曾任荆州刺史,封长沙郡公;检厉,方正严肃。②正会,元旦(农历正月初一)集会。正,音zhēnɡ。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厅堂。④厚头,厚实的竹根。⑤桓宣武,即桓温。⑥仍当足,于是用竹根来替船篙的铁篙头。仍,因而,于是。⑦阶,指古时官员的级别。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 是 悉 用 木 屑 覆 之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敕船官悉录锯木屑 录: (2)咸不解此意 咸:

        (3)装船,悉以作钉 装:

        11、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12、陶公“性检厉,勤于事”在文中是通过哪几件事来体现的?

        答:

        13、陶公的事迹对我们现在有何借鉴意义?

        答:

        参考答案

        9、于是/悉用木屑覆之

        10、(1)录:收集;收藏;(2)咸,都;(3)装:安装;修造。

        11、文章主要内容是写陶公严肃认真,办事勤勉。

        12、主要通过三件体现:一是担任荆州刺史时收集木屑后用它铺台阶的事;二是收集竹头后用它做竹钉的事;三是提拔办事勤勉的官员的事。

        13、开放题,内容积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陶公(侃)办事认真严格,对政事非常勤勉。他做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官收集锯木屑,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集会,正遇上久雪初晴,厅堂前的台阶下雪之后还很湿。于是用锯木屑铺在上面,人来人往,丝毫不受阻碍。凡公家用竹,(陶侃)都命令把锯下的竹头收集起来,堆积如山。后来桓温征伐四川,修造船只时,都用这些来做竹钉。又听说陶公曾经就地征用竹篙,有一个官吏把竹子连根拔出,用根部来代替镶嵌的铁箍。他就让这个官吏连升两级,加以重用。

3. 中考语文·如何选择恰当的词语(成语)填空(三

        B.用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能为我们提供巧夺天工的作文素材. C.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D.为了备战空前绝后的北京奥运会,全国上下都在同心协力争创佳绩. (2008年四川泸州市中考试题)2.依次为下面语段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活就像一条千回百折的小溪,需要我们有①的勇气.生活是一位公正的法官,他不会②那些蹉跎岁月的“玩看”者.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跋涉,一切幻想都是③.生活中有酸甜苦辣,也有④.我们要做一个勇往直前的开拓者,争得青春无悔. A.①百折不回②宽容③空中楼阁④百感交集 B.①坚强不屈②宽容③可望不可即④喜怒哀乐 C.①百折不回②宽恕③空中楼阁④喜怒哀乐 D.①坚强不屈②宽恕③可望不可即④百感交集 (2008年广西崇左市中考试题)3.根据语境,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唐诗宋词是一座巍巍丰碑.在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在这里,有 的报国志,也有 的故乡情;有 的江南春景,也有独上西楼的凄清秋色……它们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 A.窗前明月怒发冲冠草长莺飞 B.怒发冲冠窗前明月草长莺飞 C.怒发冲冠草长莺飞窗前明月 D.草长莺飞窗前明月怒发冲冠 (2008年浙江台州市中考试题)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场精彩的魔术表演,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其丰富奇妙的变化简直 . ②有的家长认为子女阅读课外文学名著、参加社会活动就是 ,这种观点失之偏颇.A.不言而喻 不学无术 B.不可思议 不务正业C.不可思议 不学无术 D.不言而喻 不务正业 (2008年广东广州市中考试题)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重庆三面临江,一面靠山,既有水的柔情,又有山的险峻,显现出别具匠心的风格. B.造型独特、雄伟壮观的“鸟巢”,是设计师和建筑师们呕心沥血的结果,它已成为我国奥运会场馆的标志性建筑. C.地震灾情发生后,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前,等候献血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这场面让人感动得头晕目眩. D.三年时光匆匆离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2008年重庆市中考试题)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B.当巨大灾难来临时,全国人民总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渡难关. C.某旅游景点的环境脏、乱、差到如此地步,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拟用“瞠目结舌”) D.北京奥运场馆“鸟巢”与“水立方”虽出自不同设计师之手,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2008年江苏宿迁市中考试题)7.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天是香格里拉最美的季节,每到此时,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 B.做学问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应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 C.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很多人魂牵梦萦的事.(拟用“梦寐以求”) D.西双版纳以民俗独特、风景秀丽、动植物种类繁多而闻名遐迩. (2008年云南省中考试题)8.下面这段话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细节来自观察,真知出于实践,语感源于积累.唯有深入细致的观察、苦心孤诣(A)的实践、持之以恒(B)的积累,才能妙笔生花(C),才能用少数几个句子把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D),活灵活现! (2008年浙江宁波市中考试题)9.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从未低头,冰冻雪灾更不可怕,因为我们有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13亿人民. B.一个很大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一个很小很小的爱心,乘以13亿,就会聚成爱的海洋. C.“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无疑是为我国航天事业建立了一座巍峨的海市蜃楼. D.大家认为张湛同学提出的“争做奥运文明小卫士”的倡议很有意义,都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2008年湖北襄樊市中考试题)10.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文学家以脍炙人口的诗句吟咏它,绘画家以使人迷恋的丹青描绘它,摄影师以令人神往的镜头记录它. B.今年我国将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届时通过电视直播,地球上的观众对航天员在太空行走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C.改革开放30年来,南通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D.“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8年江苏南通市中考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短文两篇》

       1. 八年级(初二)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十首朗诵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本有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 初二语文上册诵读 全套

        第二单元:朱自清的《背影》和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很重要,但不要背,要牢牢掌握%D%A第五单元:21古文《桃花源记》要背全文。

        22《陋室铭》《爱莲说》全要背下来。23《核舟记》背二至四段。

        24《大道之行也》要背全文。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要背下来。

        %D%A第六单元:26郦道元的《三峡》要背全文。27短文两篇: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要背全文。

        29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要背全文。30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陆游的《游山西村》要背。

        %D%A最好趁暑假快点背,有很多,我们以前都是在暑假里背掉的!!。

3. 求文档: 初二语文古文朗诵

        《勉学》 颜之推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进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卖柑者言》 刘基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

        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

        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

        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4. 八年级(初二)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十首朗诵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本有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你看书店里有没有卖的。

5. 求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 初一初二初三所有的要求背诵古诗文朗读的MP

        孔子语录

        鱼,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出师表

        桃花源记

        三峡

        杂说(四)

        陋室铭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爱莲说

        记承天寺夜游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关雎

        蒹葭

        观沧海

        饮酒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次北固山下

        使至塞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行路难

        望岳

        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观刈麦

        钱塘湖春行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泊秦淮

        夜雨寄北

        无题

        相见欢

        渔家傲

        浣溪沙

        登飞来峰

        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

        游山西村

        破阵子

        过零丁洋

        天净沙,秋思

        山坡羊,潼关怀古

        已亥杂诗

        Easier said than done.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6. 初中二年级文言文核舟记朗诵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

        中轩/敞(chǎng)者为舱,篛(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3] 舟尾横卧一楫(jí)。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7. 初二的语文课前朗诵,需要2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内容如下)

        节变换得令人心酸,从寒暄到偶然的心有灵犀。谁也不知道,高山能有多高,流水能有多深。

        水之一方,没有昨天,今天,明天;海之一涯,没有前世,今世,来生。愿掬起时间的潮沙,埋葬多年前许下的宏愿。此刻,我在时间的隧道里打滑,一不留神却摔向了无边无迹的太空。是的,那是红色袈裟里最完美的角落,也是旧事佚史里最犀利的熏香。他让一切喧嚣安静,也让烦躁在空间里冰冻。所思,所亿,在刹那间全部盛开,又全部凋零。

        江湖萧条,社会变迁。挣扎的痕迹上伤痕累累,我并没有屏弃奋斗。

        就像飞鸟俯冲过没有丝毫痕迹。倾听你手的温度,我愿意用竹竿将我们的船驶离枯藤败叶。泪水在怀里跌宕起伏,青春的脉搏在我们回头望是总会跳动激烈。

        我们走在不同的田埂间,又在同一地点邂逅。前面就是浩瀚的大海,已经春暖花开,让疲惫的脚丫在沙滩上轻抚而过,留下春天的足迹。

8. 求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 初一初二初三所有的要求背诵古诗文朗读的MP3

        孔子语录

        鱼,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出师表

        桃花源记

        三峡

        杂说(四)

        陋室铭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爱莲说

        记承天寺夜游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关雎

        蒹葭

        观沧海

        饮酒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次北固山下

        使至塞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行路难

        望岳

        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观刈麦

        钱塘湖春行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泊秦淮

        夜雨寄北

        无题

        相见欢

        渔家傲

        浣溪沙

        登飞来峰

        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

        游山西村

        破阵子

        过零丁洋

        天净沙,秋思

        山坡羊,潼关怀古

        已亥杂诗

        Easier said than done.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课件# 导语语文教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教学辅助设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对比创设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件是激发学生兴趣并给一堂课确定基调的话,要恰到好处,形式活泼,吸引人,打动人,让听课者回味无穷。下面是 考 网整理分享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短文两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⑶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⑷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⑶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

        ⑷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多媒体显示,词语提纲: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二课时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⑴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教师提示:

        ①读准字音:

        相与(yǔ)藻(zǎo)

        ②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⑶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⑷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板书,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师出示板书:

        ⑸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

        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七、布置作业

        1、默写《承天寺夜游》。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篇二

        教学目

        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

        3、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设想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内容、步骤、方法、学生活动和板书)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一、导入并简介作者: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2、简介作者: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①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②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沉鳞竞跃:鱼(借代)夕阳欲颓:坠落(拟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此指欣赏

        ②全文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3、背诵课文:①小组内自由竞背;②教师抽查背诵

        4、阅读理解:?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山峰、水流、石壁、竹林、禽兽、游鱼……

        ?作者为要在书信中描写景物是不是能产生特别的效果?

        --作者欣赏大自然的妙处,从中感受到无限的乐趣。他以书信形式,把自己的感受直接与友人交流,有表白心志和求得知者共赏的意味,也正充分利用发挥了书信的功能。

        三、研读与赏析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耸入云”,再俯视“清澈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能分析出一两点即予以鼓励表扬)

        3、怎样理解首句和末句的含义?

        --首句点题,表达欲与友人交流观赏山川美景的感受。末句感慨自谢灵运以来,无人能真正领略大自然的妙处,颇有惆怅、寂寞之感,也有对自己能真正欣赏山水之美的得意之情。

        四、拓展延伸:

        背诵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看谁积累的多。(如:《望岳》《三峡》《望海潮》《与朱元思书》等)

        五、作业:1、背诵默写课文。2、翻译课文

        山水相映之美仰视静

        山川美色彩相配之美俯视欲界仙都

        晨曦变化之美平视静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仅八十余字,就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月亮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意象之一,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2、苏轼及写作背景:由学生介绍,重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①学生听读,划出生字词,注意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②明确重点文言词语:

        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3、背诵课文:竞背抽查背诵

        4、阅读理解:?将短文划为三个层次,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①“……相与步于中庭。”--记叙。夜不能寐,约友散步。②“……盖竹柏影也。”--月光如水,竹影摇曳。③--议论。感叹人生,百感交集。

        三、研读与赏析

        1、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点?--空明澄澈,似真似幻。

        2、你是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的?

        --“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光入户,欣然起行”,写心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转忧,写孤寂之情;“相与步于中庭”,宽慰;赏月观竹,远离尘世,乐极;然而像今夜这样好心情能有几时?…生悲。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对自己身处被贬境地的牢骚不平。

        4、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对月光的描写。--月光如水

        5、体味最后一句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各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四、问题及拓展:1、怎样理解文章中表现的复杂的思想感情?①从文字本身去细细体味②结合作者的身世揣摩

        2、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上文有何异同?-上文主要是描写和议论,本文多加记叙。

        五、作业: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收集描写月亮的诗句

        3、写一篇300字的短文,通过描写景物本身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尽量避免直接抒情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选一学生读、学生齐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 (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研读书信

        讲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讲解(二):

        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讲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运用

        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八、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答谢中书书原文朗读”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