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拼音版_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拼音版古诗
zmhk 2024-09-03 人已围观
简介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拼音版_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拼音版古诗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拼音版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关于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拼音版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拼音版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关于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拼音版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跟上时代的步伐。
1.送灵澈上人古诗。。。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2.送灵澈上人翻译
3.送灵澈上人的诗意
4.送灵澈上人的注释是什么?
5.送灵澈怎么读
送灵澈上人古诗。。。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全诗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作品名称《送灵澈上人》 作品别名《送灵澈》 创作年代唐 作者姓名刘长卿 文学体裁绝句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⑶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⑷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⑸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译文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刘长卿(约709-约785年)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开元(713-741)进士,曾任长州县尉,遭贬后出。唐肃宗至德(756-758)年间,曾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被人诬陷,下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狱,后贬为潘州(今广东省茂名市)南巴尉,移陆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一生不得志,写诗抒政治失意,写自然景物简括鲜明,五绝、七律成就较高,自称“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寻南溪常山人山居》、 《疲兵篇》、《送李中丞归襄州》。 灵澈上人大概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方回评其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犹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像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物的描写,无甚用意。其实不然。作者写斜阳经天,不是光照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是为了突出“荷笠”这一人物形象和整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的专注。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的立意、构图、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正是既写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的协调统一,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贴切、更完美。 这种诗能给人留下欣赏的余地和珍视友谊的启示。
送灵澈上人翻译
从格律上分析是斜阳 我背的版本也是斜阳
送灵澈上人(即《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yǎo 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注:选自《刘随州诗词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他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简练,朴素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杳(yǎo yǎo)深远的样子。 荷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深青色的竹林寺中, 远远传来晚钟声。 (灵澈上人)背后背着斗笠,披着夕阳, 向山中独自归去, 越走越远。
送灵澈上人的注释是什么?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送灵澈上人》
作者:刘长卿
原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1、灵澈(ch)上人:唐代着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3、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4、荷(h)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诗意:
竹林寺里林木苍翠,
暮色苍茫钟声悠远,
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
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年)间。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着,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 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原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3、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4、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5、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6、平明:天亮的时候。
7、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8、楚山: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9、孤:独自,孤单一人。
10、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11、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诗意: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
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
就请转告他们,
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2、使:到某地;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5、浥:湿润。
6、客舍:旅店。
7、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8、君:指元二。
9、更:再。
10、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11、故人:老朋友。
译文:
我送元二出使去安西,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元二再饮一杯离别的酒,
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可能再也碰不到认识的人了。
赏析: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题中王维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往安西,王维在渭城送别。
前两句写明送别时间,地点与氛围。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免不了经历万里的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浸透了诗人全部情义的琼浆玉液。这里面不只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的体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中国着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3、辞:辞别。
4、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5、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座碧山。
6、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诗意: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
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
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向往去广陵(即扬州),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送灵澈怎么读
《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全诗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⑶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⑷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⑸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译文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见百度百科—注释(1)
还有问题你还可以问我,也可以上网搜搜,应该可以找到一些你需要的内容的。也希望以上内容度你有帮助。
送灵澈的拼音是sòng líng chè。一、释义
“送灵澈”的释义是送别灵澈上人。灵澈上人是唐代的一位高僧,因其超脱尘世、坚守道行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喜爱。此诗是刘长卿为送别灵澈上人而作,表达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作。全诗共四句,每句都描绘了灵澈上人独自回归竹林寺的情景。
第一句“独归青山”表达了灵澈上人独自回归竹林寺的情景,第二句“钟声远闻”则描绘了远处传来报时的钟声,第三句“斜阳背篓”描绘了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余晖的细节,最后一句“独去孤云”则表达了灵澈上人独自向青山走去的形象。
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形象生动,表达深刻,既有送别之情,又有人生哲理的启示。
二、出处
《送灵澈上人》这首诗的出处是唐代刘长卿的《刘随州诗集》。刘长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多以山水自然、隐逸生活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刘随州诗集》是他的诗歌作品集,其中收录了他的许多优秀作品。
相关例句
1、我欲长生梦,无心解伤别。千里万里心,只似眼前月。
2、青山一别后,云水渺无边。钟声远飘荡,依依情无限。
3、灵澈上人归竹林,青山绿水伴君行。斜阳余晖照身背,一片孤云入画中。
4、竹林深静人已去,钟声悠悠空中闻。独行孤云无留意,山水依旧情难分。
5、灵澈上人入竹林,钟声荡漾情难寻。青山绿水皆有情,孤云独去心无痕。
6、灵澈上人别竹林,青山绿水梦中行。千里万里心相送,一片孤云入画屏。
7、灵澈上人归竹林,钟声荡漾情难禁。青山依旧在眼前,一片孤云独自闲。
8、灵澈上人别竹林,斜阳余晖照身背。一片孤云入画中,青山绿水皆有情。
9、灵澈上人别竹林,钟声荡漾情未尽。青山绿水皆有情,孤云独去心无牵。
10、灵澈上人归竹林,青山绿水伴君行。钟声远飘荡,依依情无限。
好了,今天关于“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拼音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拼音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上一篇:迷惘的意思_迷惘的意思和读音
下一篇:逢入京使原文_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