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

点绛唇翻译_点绛唇翻译王禹偁

zmhk 2024-05-28 人已围观

简介点绛唇翻译_点绛唇翻译王禹偁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点绛唇翻译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1.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翻译2.急求 词: 点绛唇(元好问)的 翻译3.《点绛唇》全文翻译4.苏

点绛唇翻译_点绛唇翻译王禹偁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点绛唇翻译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翻译

2.急求 词: 点绛唇(元好问)的 翻译

3.《点绛唇》全文翻译

4.苏轼点绛唇原文及翻译

5.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及翻译赏析

6.求李清照这首《点绛唇》的翻译赏析

点绛唇翻译_点绛唇翻译王禹偁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翻译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译文

       北方的鸿雁羡慕飞鸟的自由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翻飞。几座孤峰萧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黄昏是否下雨。

       我真想在甘泉桥边,跟随天随子一起隐居。可他如今在何处?我独倚栏杆怀古,只见残败的柳枝杂乱的在风中飞舞。

急求 词: 点绛唇(元好问)的 翻译

       《点绛唇·闺思》宋代: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译文:

       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这里词人“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祇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点绛唇》全文翻译

       《点绛唇》 元好问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沙际:水边)

       译文:春色随着流水飘走了,绿窗内的人想用歌声将春天留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译文:试问春在何处,花谢了,黄莺不叫了,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

       译文:满腹情怀远望寻觅,满眼的树林和袅袅的影像交织在一起,却只是虚幻之境。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译文:寻春无果,只有在日暮西楼后,隔帘听雨中求得好梦,在梦中去寻觅了

       这不是赏析,是翻译...

苏轼点绛唇原文及翻译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

       ⑴蹴(cù):踩,踏。这里指荡(秋千)。

       ⑵慵整:懒洋洋的收拾。

       ⑶见有人来:一作“见客入来”。

       ⑷袜刬(chǎn):即划袜。未穿鞋子。只穿着袜子行走。

       ⑸花瘦:形容花枝上的花瓣已经凋零。

       解说

       春日,清晨,花园内。绿杨掩映着秋千架,架上绳索还在悠悠地晃动。年轻的女词人刚刚荡完秋千,两手有气无力,懒懒地下垂。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花与人相衬,显得格外的娇美。蓦然间,进来一位客人。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连金钗也滑落下来。

       客人是谁?词中未作正面描写,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知道,他定是位风度翩翩的少年。词人走到门口,又强按心头的激动,回眸偷觑那位客人的丰姿。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她嗅着青梅,边嗅边看,娇羞怯怯,昵人无邪。

       赏析

       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手” 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

       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及翻译赏析

       原文如下

       《点绛唇·闲倚胡床》

       宋代:苏轼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1、注释

       ⑴点绛唇:词牌名。

       ⑵闲倚胡床:闲着无事坐于胡床。闲:指办公之余。倚:坐靠。

       ⑶庾公楼:杜甫《秋日寄题郑盟湖上亭》:“池要山简马,月静庾公偻。”用东晋庾亮(公元289-340年)在武昌乘月登南楼典故。

       ⑷别乘:汉朝称郡守的副手为别驾,别:另外。郡守乘车出行。副手乘另外的车跟随,所以叫别驾。“乘”也是驾车之意,宋代通判(知州事的副手)相当汉代别驾。这里“别乘”当指袁毂。

       ⑸风月平分破:享受美景,你和我各一半。

       2、译文

       闲着无事就靠坐着胡床,从庾公楼的窗子朝外望去,只见诸峰如千朵鲜花开放。和哪个一同倚坐?明月、清风、我(或他)。

       别驾通判一来,有唱自然有和,酬唱赠答。你还了解吗?深悉吗?自从你的到来,那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享受,自然是你我各一半了。

       3、赏析

       全词,运用了叙述与描写、写实与用典、对衬与渲染之笔,尽情抒发了东坡知杭州时与友畅游湖山之乐。那“楼外峰千朵”,“明月清风我”,“风月平分破”,如画一般,沁人心脾。凡是与大自然打成一片,永葆自然青春的,大自然将赋予他艺术的美妙的人生。

       4、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求李清照这首《点绛唇》的翻译赏析

       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蹴罢秋千翻译及注释

        翻译 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著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著薄薄的罗衣。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注释 1点绛唇:词牌名。2蹴:踏。此处指打秋千。3慵:懒,倦怠的样子。4袜铲: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5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著门回头看的意思,不必有何出典,更与「倚门卖笑」无关。假如一定要追问其出处的话,「倚门」是语出《史记·货殖列传》的「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司马迁是以此说明「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道理。而「倚门卖笑」是后人的演绎,以之形容 *** 生涯是晚至 元代 和 清代 的事:『「你看人似桃李春风墙外枝,卖俏倚门儿」(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一折)、「婉娈倚门之笑,绸缪鼓瑟之娱,谅非得已」(汪中《经旧苑吊马守真文》)。

点绛唇·蹴罢秋千赏析

        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像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手」 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藉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著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铲」,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点绛唇·蹴罢秋千赏析二

        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著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和李煜《一斛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同时,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这和欧阳炯《贺 明朝 》中的:「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晃冲之《传言玉女·上元》中的「娇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说」,都有类似之处。这和今天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姑娘以摆弄辫梢、手绢等,来掩饰她的害羞、紧张也是类似的。至于「回首」,那也和欧阳炯《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顾」,李珣《南乡子》中「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的「回顾」一样,虽然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以简单的回头看的动作,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活动的。李清照这两个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这种思想感情,就其内容来说,远远超过了这一生活侧面的描写。

        在李清照之前,虽然绝大多数词都是写妇女,但是,能够描绘出妇女的形象,并写出妇女的内心世界,而且有一定意义的却不多。李清照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的确是一首写封建社会的少女(词人的自我写照)的好作品。它和李清照的著名词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完全可以媲美。

点绛唇·蹴罢秋千创作背景

        此词为李清照的早年之作。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公元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李清照结识张耒、晁补之及同龄诸女友,《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点绛唇·蹴罢秋千》等词当作于是年前后。 诗词作品:点绛唇·蹴罢秋千 诗词作者: 宋代 李清照 诗词归类:宋词三百首、宋词精选、少女

点绛唇苏轼闲倚胡床翻译

       春日,清晨,花园内。绿杨掩映着秋千架,架上绳萦还在悠悠地晃动。年轻的女词人刚刚荡完秋千,两手有气无力,懒懒地下垂。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花与人相衬,显得格外的娇美。蓦然间,进来一位客人。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连金钗也滑落下来。 客人是谁?词中未作正面描写,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知道,他定是位风度翩翩的少年。词人走到门口,又强按心头的激动,回眸偷觑那位客人的丰姿。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她嗅着青梅,边嗅边看,娇羞怯怯,昵人无邪。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手” 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点绛唇苏轼闲倚胡床翻译介绍如下:

       《点绛唇》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白话译文:

       闲着无事就靠坐着胡床,从庾公楼的窗子朝外望去,只见诸峰如千朵鲜花开放。和哪个一同倚坐?明月、清风、我(或他)。

       别驾通判一来,有唱自然有和,酬唱赠答。你还了解吗?深悉吗?自从你的到来,那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享受,自然是你我各一半了。

       《点绛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此词是苏轼与好友袁公济畅游湖山时所作。上片词人自述游山玩水的寂静心态,下片特写与袁公济畅游的独特享受。全词运用了叙述与描写、写实与用典等渲染之笔,尽情抒发了与好友畅游湖山的快乐。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好了,今天关于“点绛唇翻译”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点绛唇翻译”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