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

闺怨诗王昌龄

zmhk 2024-06-14 人已围观

简介闺怨诗王昌龄       作为闺怨诗王昌龄话题的专家,我对这个问题集合感到非常兴奋。我会按顺序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以便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1.谁知道王昌

闺怨诗王昌龄

       作为闺怨诗王昌龄话题的专家,我对这个问题集合感到非常兴奋。我会按顺序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以便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1.谁知道王昌龄的《闺怨》表达了什么情感?

2.王昌龄的《闺怨》的意象和意境是什么

3.行旅诗 闺怨诗有哪些

4.闺怨诗有哪些古诗

5.《闺怨》王昌龄唐诗原文鉴赏

6.请举例阐述什么是闺怨诗

闺怨诗王昌龄

谁知道王昌龄的《闺怨》表达了什么情感?

       王昌龄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王昌龄极善言情。如果说李白的诗如奔泻的瀑布,那么王昌龄的诗则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作品原文

       闺怨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闺怨:**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8]

       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中“不知”作“不曾”。 [9]

       凝妆:盛妆。 [8]

       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陌头:路边。 [8]

       柳:谐音“留”,寓有留恋之意,触动离别之愁。 [5]

       悔教:后悔让。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8]

       白话译文

       闺阁中的**不知愁是什么滋味;

       春光中浓妆艳抹,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望见路边的杨柳吐青色,

       悔不该叫夫君为求功名征战边关。 [7]

       创作背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写就的。 [2] 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在此年前后曾去过西北边睡,此诗大约作于其时。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不知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从“从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知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在一段时间“不知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知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知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

王昌龄的《闺怨》的意象和意境是什么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行旅诗 闺怨诗有哪些

       意象:**、春日、翠楼、杨柳

       意境: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3]

闺怨诗有哪些古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王昌龄《闺怨》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玉 阶 怨> 李 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太多了 所以,我还是上代表作罢 行旅诗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闺怨诗代表作:王昌龄《闺怨》

《闺怨》王昌龄唐诗原文鉴赏

       闺怨诗古诗如下:

1、《闺怨》王昌龄唐代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燕歌行》高适唐代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3、《塞下曲六首》李白唐代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秦妇吟》韦庄唐代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东西南北路人绝,绿杨悄悄香尘灭。路旁忽见如花人,独向绿杨阴下歇。凤侧鸾欹鬓脚斜,红攒黛敛眉心折。

5、《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唐代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6、《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古意/独不见》沈佺期唐代

       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闺怨诗,属于汉族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唐代。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如王昌龄的《闺怨》和朱庆馀的《闺意》。

       闺怨诗是汉族古典诗歌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大致来说就是写**、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女人本身就具有诗人的气质,感情细腻,容易入诗,加上些幽怨,就更让有哀怜了。

       一个欢乐的女人,她身上诗的意味可能要少一点,一个感情细腻,而处境又不佳的女人,她身上诗的意味就要多一些。当她在思念自己的丈夫或者情人的时候,诗的意味就更多,更加缠绵,更加动人心弦。

请举例阐述什么是闺怨诗

        闺中**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这首诗抓住闺中**盛装登楼欣赏美好春光时心头突然激起思夫之情这一瞬间心理变化,细腻而生动地刻画出了这位女主人公被离愁别绪所困扰时的愁姿怨态,含蓄地表达了夫妇朝夕相爱胜似追求世俗功名利禄的思想。

        诗的起句“闺中**不知愁”,“不知愁”三字,表现出闺中**天真、娇憨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对生活热爱、达观的态度。正因为她娇憨得不知愁,才会一度向往世俗的荣华,劝“教夫婿觅封侯”;正因为她热爱生活,所以面对大好春光,她才会精心地打扮自己,象孩提时那样蹦蹦跳跳地登上翠楼,去饱览人间春色。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 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

        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第二句“春日凝汝上翠楼”,则是“不知愁”之形态的注解和具体表现。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从“凝妆”

        二字上我们可以体会她登楼前那“不知愁”的欢悦心境;一个“上”字,又将她登楼时步子的轻盈描绘得真实可感。

        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是全诗的关键所在。

        “忽见”表明所见的突兀、感触的陡生、联想的迅捷。

        其实,在大好春光中,处处都有柳暗花明、莺歌燕舞,见柳是不会令人大惊小怪的。然而这里所见的“杨柳色”有它特定的地点—— “陌头”。这个“陌头”,它使人联想到:也许从前他们夫妇曾携手经此而游春;也许当年她曾在此“陌头”亲自折柳送夫从军,以期觅得封侯,求取荣华。然而丈夫一去数年,这美妙的“陌头杨柳色”却无人共赏,一种怅惘、孤寂和愁苦的感觉不免要袭上心头,并引燃久蓄心头的离愁别绪,于是目光与“陌头杨柳色”相撞,就会猝然迸出“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个火热的念头。于是由“愁”而“悔”,由“悔”而见“怨”。“悔”字是“愁”和“怨”所化合而成的衍生物,而“愁”和“怨”又是“悔”的根源。在离愁袭扰心头的时候,这位闺中**的“怨”,不涉夫婿、重在责己,这就更衬托出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这里的“悔”,也是闺中**瞬间对人生世俗功名利禄的一种彻悟,它从另一个角度含蓄地暗示黩武的开边战争破坏了多少人的爱情和幸福!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感情波澜起伏,跌宕有致,诗的画面感极强,境界优美而含蓄。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诗题为“闺怨”,但诗句却无一字道及“怨”字,一切意在言外。

《寒闺怨》白居易唐诗鉴赏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

        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

        灯底裁缝剪刀冷。

        白居易诗鉴赏

        白居易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封建女性生活、命运和痛苦的诗作,这首闺怨诗是表现闺中**思念征夫的。此诗前两句写深秋孤寂之景,后两句写缱绻绵长的思念之情。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

        洞房,指深屋,在宅院中很多间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显幽静。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表明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引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悟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前两句将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紧扣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帘子内的人还没有入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剪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僵硬起来了。这才意识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准备寄给远方的征夫的。(唐代的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需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冬衣。因此唐诗中常常有秋闺捣练、制衣和寄衣的描写。在白居易的时代,府兵制已破坏,但家人仍需为征夫寄寒衣。)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一去不返,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浸入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该是何等滋味,然而诗人却截取思妇裁制冬衣时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这一细节,其余一概不提,由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

        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这种对生活的感受是细致入微的。最平常的事物和行为中往往包含深刻的哲理和本质,白居易就善于从平常事物中发掘和表现深义。

闺怨诗鉴赏分析方法

        闺怨诗

        闺怨诗就是写**、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第一、常见的闺怨诗种类:

        1、抒发别离苦情

        如,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上片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在词作的上片,词人表现了对如此珍贵芬芳的自然生命遭到摧伤而消逝的哀感。下片写得尤为哀切动人。其中的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其以小楼之高,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表现出了 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一片处在孤寒寂寞之中。

        2、描写美人迟暮

        美人迟暮出自屈原的《离骚》,诗句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迟暮比喻人的晚年、暮年。原意是有作为的人也将逐渐衰老。现在又来比喻人日趋衰落而感到悲伤怨恨。其实就是描写美人对人生美好青春的易逝的伤感。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春女善怀是一个常见的题材。因为,人的青春是短暂的,就如春天美丽景色是短暂的一样,因而就有伤春的情感。如,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的上片写闺中女子春眠懒起,意绪慵迟的情景。下片描写女主人公梳洗后照镜、着衣的情景。女为悦己者容。丈夫不在家,自己的青春年华就逐渐逝去,容颜衰老,所以,懒起、迟妆、意慵,真是美人迟暮。

        3、描写思妇闺情

        描写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如,李商隐在《嫦娥》中这样写道: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偷悔灵药式的情绪,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人生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世俗,追求高洁的世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

        第二、常见的手法

        1、借梦抒情

        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大诗人、大词人都有过杰出的记梦诗。记梦诗中的意象或者境界往往是超越常人的想象力和描述能力的。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诗人往往就借助梦境来实现。比如张仲素的《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 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歌从表层意义来看,就是描述了春天桑叶泛青,一个女人去城外采桑叶,提着篮子心神恍惚,忘记了自己是来做什么的。这是怎么啦,只因为昨夜做梦,梦见了渔阳。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很多战士去了渔阳。这位女子的丈夫,想来也是其中的一个,梦见了远赴戎机的丈夫,心里当然是分外的惆怅,也就没心思采桑叶了。诗人以此表现了思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深厚与执着。

        2、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就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相互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强烈感染。其审美效果就是物我合一,形象而含蓄。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歌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时而借景抒情之作。诗歌中,诗人在四句诗中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听静夜钟声,使得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

        3、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法,是指由于客观景物和它的变化发展,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起联想,继而感叹抒情的写作方法。其特点是情随景生,辞以情发,情景相间,以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这类诗歌缺少不了的是隐含在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外在景物,并通过相关联想与相似联想的表现手法,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出来。如,唐代闺怨诗里,最值得一提的的还是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不知愁, 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歌通过一个已婚的年轻女人,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雍容华丽,然后步态轻盈地走上了翠楼。这个时候,她站在楼头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远处田陌上,就是田野的路径上的杨柳的青青的颜色,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一种浓烈的情绪忽然泛上了心头,她想,如果这个时候我的丈夫陪伴在我的身边,我们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春天的景色,该是多么的幸福!然而,丈夫却早早地去了外地,不在身边,一种孤独、寂寞之情油然而生。

        4、借物抒情

        在闺怨诗词中,物是抒情主人公常用的抒情载体,主要有月、水、云等意象。比如,吕本中的《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诗人就写了抒情主人公对远行之人的怨恨。上片说,我恨你(远行人)不像江楼上的月亮,一天到晚跟着我转。下片又说,我恨你又像江楼上的月亮,刚刚团圆,又亏缺。诗人借月亮一个月只有十五是圆的,来表现爱人之间团聚少,分离多。可以说,形象生动,意蕴深刻,情感丰富。

        总之,对于闺怨诗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类别。这与古代交通不便有着一定的关系,而更为重要的缺少儒家思想对人的影响,认为应该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往往外出难归。或者是因为男儿志在四方,外出周游,寻求发展的机遇等等,最终导致家中爱人对其的想念。

闺怨

        王昌龄 闺怨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及注释

        闺阁中的**,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赏析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闺怨诗是一种以女性为题材的诗歌,举例阐述如下:

       1、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闺怨》一诗中,描写了一位女子对于丈夫出征未归的思念和等待: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通过女子的角度,描绘了她对于丈夫的思念和等待,同时也暗示了她对于追求功名利禄的后悔。

       2、唐代诗人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一诗,描写了一位女子新婚后的孤独和无奈: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中通过女子的角度,描绘了她新婚后的孤独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于未来生活的担忧和不安。

       3、闺怨诗以女性为题材,表达了女性在情感、婚姻、家庭等方面的苦闷和不满,反映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也揭示了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和歧视,有时也包含着对于男性的失望和怨恨。

闺怨诗的特点

       1、闺怨诗以女性为题材,通过女性的视角和感受来描写她们的情感、婚姻、家庭等方面的苦闷和不满。这种诗歌通常以女性自身的角度出发,表达她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反映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

       2、闺怨诗中情感表达强烈,通常以抒发女性情感为主,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这种诗歌通常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能够深刻地打动读者的内心,引起共鸣。闺怨诗在描写上非常细腻,注重细节描写和形象塑造。

       3、闺怨诗的语言通常非常优美,讲究韵律和节奏感。这种诗歌通常具有很好的音乐性和韵律感,能够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闺怨诗也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诗歌更加丰富多彩。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闺怨诗王昌龄”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