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在狱咏蝉古诗_在狱咏蝉古诗拼音版

zmhk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在狱咏蝉古诗_在狱咏蝉古诗拼音版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在狱咏蝉古诗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在狱咏蝉古诗的话题。1.在狱咏蝉作者借助

在狱咏蝉古诗_在狱咏蝉古诗拼音版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在狱咏蝉古诗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在狱咏蝉古诗的话题。

1.在狱咏蝉作者借助蝉所表达的感情是哪一句

2.骆宾王在狱咏蝉中被称为患难人语的诗句是?

3.在狱咏蝉的诗眼是什么

4.骆兵王写的古诗

5.骆宾王 在狱咏蝉·并序

6.《 在狱咏蝉》的诗意

在狱咏蝉古诗_在狱咏蝉古诗拼音版

在狱咏蝉作者借助蝉所表达的感情是哪一句

       在狱咏蝉作者借助蝉所表达的感情是哪一句介绍如下:

       最后一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以自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苦闷和悲哀,诉说自己在不公正的土地上苦求无人相信,深感世道日渐变幻,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无法寻求到同情和分享,这也是本诗最富有感染力的地方。

       《在狱咏蝉》

       骆宾王 唐代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是唐代诗人骆宾王所作,笔下的蝉儿鸣叫,反映出诗人被囚禁时的心情。诗人通过蝉的叫声以及自己的心情映照出人生的无奈和悲凉,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无助以及对时局的不满和愤慨。

       诗的第一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表现出诗人对蝉叫声的细致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对身边事物的关注。此句也通过“南冠客思深”交代出诗人在囚禁中的心情,暗示诗人已被囚禁,想念家乡亲友。

       第二句“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时空的设置自然地转移到诗人的内心,仿佛可以听到诗人在沉默中的叹息。诗人自我陶醉,乐其所好,对昔日的回忆念念不忘,但同时更感到了时光流行的刻骨痛楚。

       第三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句点出了蝉鸣时的环境,同时也投射出诗人在困境中的绝望。风大纷扰,蝉声易被淹没。正如此时世事乱象,让诗人不能得以自由。

       最后一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以自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苦闷和悲哀,诉说自己在不公正的土地上苦求无人相信,深感世道日渐变幻,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无法寻求到同情和分享,这也是本诗最富有感染力的地方。

       总之,这首诗构思清新,所寄情感真挚,以蝉儿为代表,折射人生的无奈,表现出诗人在困境中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世道的忧虑。诗人借蝉儿之音,抒发自己的心声,传递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处境的不屈,是一首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诗篇。

骆宾王在狱咏蝉中被称为患难人语的诗句是?

       《在狱咏蝉》唐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城东早春》

       唐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曲池荷

       唐 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在狱咏蝉的诗眼是什么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诗人字字咏蝉,字字借蝉自况。“露重”、“风多”言环境险恶;“飞难进”言难以进取;“响易沉”言声音难以发出。这两句诗表层意思是在咏蝉,深层意思是在借物抒怀。在这里骆宾王借“蝉语”为“患难人语”。其“露重”、“风多”指险恶的政治环境;“飞难进”指诗人在仕途难以进取;“响易沉”指自己的言论难以发出。诗人结合自己的身世和处境,选取意象。露和风一旦入诗,就注入了诗人的情感,物象转化成了意象,“蝉语”便化作“患难人语”了。

延伸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骆兵王写的古诗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假借蝉的口气来写蝉,表面看来是蝉在自说自话,其实全部是诗人自己的心声。全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喻成蝉。全篇还采用双关的手法,从颔联开始,句句写的都是蝉,但句句其实又都是自己。那“玄鬓影”和“白头吟”,既是蝉,也是囹圄中的自己。那“露重”和“风多”既是蝉的境遇,也是自己的遭际。而结尾的蝉的一问,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声声呐喊。

       一首好的咏物诗,常常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这需要我们细加体会。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前两联点明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颈联即切合秋蝉的处境,又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早在魏晋时期,生逢乱世而不屈流俗的文人们发现了蝉的另一面。曹植视蝉为“贞士”陆士龙交蝉引为“至德之虫”,故蝉这一意象又被文人们赋予高洁之物并以自喻的内涵,唐代尤盛。如虞世南写《蝉》,诗云:“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非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的形象是高饮露,流响自远。而咏物诗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怀”为旨归,诗人无非借蝉抒发自己的品质高洁,才华绝伦的慨叹,但也流露出怀才不遇,才无所用的无奈。这种为己鸣屈的心理,唐代诗人喜欢用直接咏蝉的方式来表达。“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了一首著名的《在狱咏蝉》,诗云: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中作者借蝉自喻,将自己遭谗被诬,身陷囹圄之境与蝉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相对应,蝉之困境与己之困厄相互折射,以此凸现虽高洁而无人信,既困厄而无人怜的悲惨遭际。同样,晚唐诗人李商隐也写了一首《蝉》诗,全诗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饮露悲鸣,却不被高树同情。而诗人本在仕途中也如梗蓬漂泊无依。人与蝉似乎同病相怜。最后,诗人发出对人生的慨叹,即如蝉一样守住清贫,守住高洁。真可谓蝉人合一,物我同化。至此,高洁而多厄的蝉意象就成了对文人的人生际遇的整体观照,也因此凝成了厚重而丰富的“蝉声情结”,不难设想,中国的古代文苑中少了蝉声,那就少了热闹多了寂寞。中国的文人也少了份情感寄托和心理归依。毕竟,高柳有蝉鸣,声声总关情

骆宾王 在狱咏蝉·并序

       在狱咏蝉(唐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望采纳

《 在狱咏蝉》的诗意

        《在狱咏蝉并序》

        作者:骆宾王

        余禁所禁垣西,

        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

        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

        发声幽息,有切尝闻,

        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

        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

        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

        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

        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

        1、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借此自叹其不得志。这里即用其事。

        2、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召伯,即召公。周代燕国始祖,名,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3、曩时:前时。

        4、将:抑或。

        5、徽: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6、缀诗:成诗。

        7、西陆:指秋天。

        8、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9、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10、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译文:

        囚禁我的牢房的西墙外,

        是受案听讼的公堂,

        那里有数株古槐树。

        虽然能看出它们的勃勃生机,

        与东晋殷仲文所见到的槐树一样;

        但听讼公堂在此,

        象周代召伯巡行在棠树下断案一般。

        每到傍晚太阳光倾斜,

        秋蝉鸣唱,

        发出轻幽的声息,

        凄切悲凉超过先前所闻。

        难道是心情不同往昔?

        抑或是虫响比以前听到的更悲?

        唉呀,蝉声足以感动人,

        蝉的德行足以象征贤能。

        所以,它的清廉俭信,

        可说是禀承君子达人的崇高品德,

        它蜕皮之后,

        有羽化登上仙境的美妙身姿。

        等待时令而来,

        遵循自然规律;

        适应季节变化,

        洞察隐居和活动的时机。

        有眼就瞪得大大的,

        不因道路昏暗而不明其视;

        有翼能高飞却自甘澹泊,

        不因世俗浑浊而改变自己本质。

        在高树上临风吟唱,

        那姿态声韵真是天赐之美,

        饮用深秋天宇下的露水,

        洁身自好深怕为人所知。

        我的处境困忧,

        遭难被囚,

        即使不哀伤,也时时自怨,

        象树叶未曾凋零已经衰败。

        听到蝉鸣的声音,

        想到昭雪平反的奏章已经上报;

        但看到螳螂欲捕鸣蝉的影子,

        我又担心自身危险尚未解除。

        触景生情,感受很深,写成一诗,

        赠送给各位知己。

        希望我的情景能应鸣蝉征兆,

        同情我象微小秋蝉般飘零境遇,

        说出来让大家知道,

        怜悯我最后悲鸣的寂寞心情。

        这不算为正式文章,

        只不过聊以解忧而已。

        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

        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

        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多么炎凉,

        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

        无人知道我象秋蝉般的清廉高洁,

        有谁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诗人迁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被诬下狱,诗作于此时。

        诗人以蝉的高洁、喻己的清廉。首联借蝉声起兴,引起客思,由南冠切题。颔联以不堪和来对的流水对,阐发物我之关系,揭露朝政的丑恶和自我的凄伤。颈联运用比喻,以露重、风多喻世道污浊环境恶劣。飞难进喻宦海浮沉难进。响易沉喻言论受压。尾联以蝉的高洁,喻己的品性,结句以设问点出冤狱未雪之恨。

        这是一首很好的咏物诗,借咏物寓抒情,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行并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清衫湿。

        译文及注释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循身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羞涩的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示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好象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象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象铁甲骑兵撕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象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歌女负有盛名;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渡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象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1、左迁:贬官。

        2、凡:共。

        3、间关:鸟鸣声。

        4、虾蟆陵:下马陵,其附近乃歌女聚居地。

        5、秋娘:歌妓们的通称。

        6、争缠头:竞相赠送财物。

        7、钿头银篦:妇女头上饰物。

        8、浮梁:江西景德镇。

        9、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嘶哑杂乱刺耳。

        10、向前:刚才。

        11、青衫:唐官员以等级穿着不同颜色衣裳。青衫是最低一级的服色。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白居易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放言五首 并序

        白居易 放言五首 并序

        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至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斯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真玉烧三日不热。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谁家第宅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

        莫笑贫贱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赏析

        白居易七律《放言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诗前有序: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七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这是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性质不同,作为则一。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哪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都是比喻。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之喻,明示辨伪之法。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明珠。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谚云: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乃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人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可知、终非、岂是、不取、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能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人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联系诗人直言取祸的冤案,读者自会领悟到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高适 燕歌行·并序

        《燕歌行并序》

        作者: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

        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

        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释:

        1、元戎:主帅,指幽州节度使张守。

        2、金:钲,行军乐器。

        3、极边土:临边境的尽头。

        4、胡骑句:意谓敌人来势凶猛,像疾风暴雨。凭陵:侵凌。

        5、身当两句:意谓战士们身承朝庭的恩遇,常常不顾敌人的凶猛而死战,但仍未能解除重围。

        6、铁衣:指远征战士。

        7、玉筋句:指战士们想象他们的妻子,必为思夫远征而流泪;玉筋:旧喻妇女的眼泪。

        8、蓟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这里泛指东北边地。

        9、刁斗:军中打更用的铜器。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

        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

        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

        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

        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

        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

        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

        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

        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

        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

        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

        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赏析: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全诗简炼地描写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质:?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第二段八句,写战斗危急和失败,战士们出生入死,将军们荒*无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第三段十二句,写被围战士的痛苦:铁衣远戍辛勤久,以及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死节从来岂顾勋,相看白刃血纷纷。另方面也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的荒凉,渴望有好的将军来领导。

        诗的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音调和美。是边塞诗的大名篇,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赏析

       (1)意象“蝉”

       在我国古代,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它高居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因此古代很多诗人咏蝉,有的借以歌颂高洁的品格,有的寓意感慨身世的凄凉。

       如“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李百药《咏蝉》)“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褚澐《赋得蝉》)“ 烦君最相惊,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在不同身世经历的诗人笔下,平凡常见的蝉各具性灵,仿佛是品格高尚的高士形象的化身。而在历代鳞次栉比的咏蝉诗中,最受称颂、广为流传的就数这道《在狱咏蝉》诗了。

       (2)诗作背景

       《在狱咏蝉》是骆宾王陷身囹圄之作。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屈居下僚十八年,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被捕入狱。其罪因,一说是上疏论事触忤了武则天,一说是“坐赃”。这两种说法,后者无甚根据。前者也觉偏颇。从诗的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来看,显然是受了他人诬陷。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宫体诗的自赎》)。这几句话,道出了骆宾王下狱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被抨击者当然要以“贪赃”、“触忤武后”将他收系了。也正因为如此,骆宾王才在狱中写下这首诗。

       (3)诗作赏析一

       诗的首联点题,上句中的“西陆”,一方面表明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禁垣西。蝉声唱,指蝉的鸣叫。诗序里说:“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虫响悲乎前听?”诗人失去了自由,听了寒蝉时断时续的鸣叫声,觉得异乎寻常,深感其中有一种幽咽、凄楚的意味。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句:“南冠客思侵”。蝉的哀鸣声唤起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无限惆怅与悲戚。这个“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忧心忡忡的心境和情境。

       次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是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发诗人悲苦烦忧的心情。诗人仿佛是在对蝉倾诉,又仿佛是自言自语:我本来就够痛苦了,哪里还受得了你不断地向我诉苦呢!正所谓以苦引苦,人何以堪!

       三联“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面是写蝉,实际是抒写自己境况。秋季露水凝重,打湿了蝉的翅膀,使它难以飞行;秋风频吹,使蝉的声音传不到远方。此处以蝉的困厄处境比喻自己仕途曲折,蹉跎难进;受谗言诽谤良多,身陷囹圄,辩词无以传递。诗句委婉,意在言外。

       尾联为一句深沉的慨叹:“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现在世上无人看重“高洁”,又能指望谁来替我平反昭雪呢!这声哀叹,仿佛对苍天呼吁,又象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诗人并没有言过其实,残酷的现实正像他所预料的,尽管“平反之已奏”,却如泥牛入海一般杳无消息。直到调露元年,高宗到东都大赦天下,骆宾王才得以出狱,但“坐赃”的罪名却和他的“文名”连在一起永远地被载入史册了。这愤恨如何能平消?到敬业起兵伐武,他积极参与并起草了《讨武曌檄》,或许原因正在于此。

       诗作赏析二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首联承题而来,正切主旨。“西陆”,秋天。《隋书·天文志》释“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行以成阴阳寒暑之节。”“南冠”,又称獬豸冠.本指楚冠,此处作囚犯解,用楚国钟仪被囚的典故。《左传·成公九年》记,晋景公到军府检查,看见有一个官员模样的人被囚系着。成公便问:“那个被捆着的戴着楚冠的人是谁?”有司回答说:“是郑国献来的楚国囚犯钟仪。后世遂称絷囚为“南冠”。此处的南冠是作者自指。“南冠”后的“客”字不作通常的“客人”或“旅居外地”解,而指“坐牢”,称坐牢为“客”,可见冤愤殊深。首联两句十字用工整的对仗描绘了这样一副图景:深秋里,寒蝉发出了阵阵凄楚的叫声,这声音打动了囚絷在牢的骆宾王的心弦,引起了他深深的思虑。此联中,应特别注意“思深”二字,它是作者的苦心所在,是全诗之“源”。诗的名句诸事如“玄鬓”、“白头”、“露重”、“风多”及种种联想,皆由此遣发派生。

       由于作者在首联中即以南冠自切痛处,又以“思深”二字为诗旨的表达作了铺垫,故颔联即被顺势推出:“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玄鬓”,黑色鬓发,这里指蝉的双翼。“白头吟”,汉魏乐府名篇,写一女子被负心汉始爱终弃的悲郁心情,表达了她对专一爱情的追求。据说此诗为西汉卓文君作。卓文君慕司马相如之才,私奔并与司马相如结成伉俪。但司马相如爱情不专,入京后,要娶茂陵一女为妾。文君闻知,作《白头吟》以自伤。相如见诗悔悟,不再纳妾。宾王此句的写作,其意有表里二层。表层的意思是说,蝉掮动着乌黑的双翼来对着满头白发的作者悲吟,使他无法忍受。里层的含意则更为深刻,作者意在通过香草美人的传统文学手法,抒发自己失去朝廷宠信,受贬遭困的怨愤。作者“蝉”人对举,“玄”“白”并用,睹蝉翼而起悲,闻蝉鸣而不堪,是因为他也有过鬓发玄黑的豆蔻年华。早在公元669年,他就跻入仕途,以图报效:“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宿温城望军营》)。为逞壮志,他文官任过府属、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武官任过四川,燕北掌书记,然奔波三十载,却始终沉沦下僚,刚升为侍御史,便被捕入狱。报国之想,终成泡影,何堪忍受。

       若说首联见景生情,托物起兴,颔联蝉人并举,叙中生议,那么颈联的重心则转在感慨议论的抒发上。“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说蝉因露重而难以前飞,因风大而鸣声不能远传。这既是描写深秋寒蝉的艰难处境,也是对自身遭遇的慨叹。作者在诗前的序中写道:“仆失路艰虞,遭时徽墨。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意即是时代的“徽墨”(绳索之意)将其捆绑,使他不能驰骋壮志。序文还说他“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看到螳螂抱紧螳斧,欲扑捉被食之虫,立即想到自己仍处在深深的危机中。朝廷内外奸邪势力的浓露重霜不但冻僵了他的翅膀,锁住了他的声音,而且会将他的生命推向“末日”。序文的这些话说明了颈联虽宇宇写蝉,然意不在蝉。这两句诗,写得蝉人相融,抒情忘蝉,达到了出神入化地步。

       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作“龙吟”,以发“仙声”。试读杨炯的《从军行》,杜甫《蜀相》诸诗,两诗若无“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的“龙吟”句殿后,直抒胸臆,剖献“诗心”。则全篇就木然无光了。此诗亦然,尾联诗人愤情冲天,勃发“龙吟”,喷出蕴蓄许久的真情:“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遂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这颗诚心恰如其《序》所说,乃“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宁饮坠露也要保持“韵姿”。正是这裂帛一问,才使《在狱咏蝉》成为唐诗的卓荦名篇,超然于初唐诸官体艳诗之上。

       好了,关于“在狱咏蝉古诗”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在狱咏蝉古诗”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