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题乌江亭 杜牧_题乌江亭 杜牧拼音

zmhk 2024-06-14 人已围观

简介题乌江亭 杜牧_题乌江亭 杜牧拼音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题乌江亭 杜牧”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

题乌江亭 杜牧_题乌江亭 杜牧拼音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题乌江亭 杜牧”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题乌亭江与乌亭江这两首诗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题乌江亭

3.题乌江亭这首诗的拼音

4.《题乌江亭杜牧》全诗的解释

题乌江亭 杜牧_题乌江亭 杜牧拼音

题乌亭江与乌亭江这两首诗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乌江亭》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丧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

       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题乌江亭

       题乌江亭的意思解释: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的男儿。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原文:《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欺,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扩展资料:

作者通过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并设想项羽如果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可以卷土重来。

       这既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也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得人、用人。同时,作者借题发挥,认为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诗词: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赏析:

       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风格:他是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题乌江亭这首诗的拼音

       杜牧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及注释

        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

        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诗。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

        赏析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吴景旭为杜牧辩护,主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夏日题老将林亭

        张蠙 夏日题老将林亭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赏析

        这首诗因颔联两句饮誉诗坛。据载,张蠙在唐末中进士,做过栎阳尉,后避乱于蜀。前蜀时,做金堂令。一日,后主王衍与徐太后游成都东门内的大慈寺(见《分类诗话》卷一),见壁上题有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欣赏良久,询问寺僧,知是张蠙所作。于是赐蠙霞光笺,并将召掌制诰。权臣宋光嗣以其轻傲驸马,遂止。

        据新旧《五代史》载,前蜀先主王建晚年多内宠,及病危,把持朝政的宦官、重臣,密谋尽去建故将。《成都县志》亦载:王建晚年,多忌好杀,诸将有功名者,多因事诛之。后主王衍即位后,其旧勋故老,皆弃而不任。由此看来,诗中老将的退隐是有其政治原因的。

        首联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概括点出老将心境的寂寞及其门第的冷落。一个翻字,甚妙。老将有别于隐士,不应爱静,却翻爱静;侯门与仙人的洞府有异,不应相似,偏渐欲似,这就把这位老将不同于一般的性格揭示出来。

        颔联、颈联四句,作了具体刻画。墙头雨细垂纤草,侯门的围墙,经斜风细雨侵蚀,无人问津,年久失修,已是纤草丛生,斑剥陆离。状纤草着一垂字,见毫无生气的样子,荒凉冷落之意,自在言外。水面风回聚落花,写园内湖面上,阵阵轻微的旋风,打着圈儿,把那零零落落浮在水面上的花瓣,卷聚在一起。这里只用了七个字,却勾画出一幅风自吹拂、花自飘零、湖面凄清、寂寞萧条的景象。园林冷落如许,主人心境可知。这是诗人寓情于物之笔。

        井放辘轳闲浸酒,辘轳是汲取井水的装置。老将取井水之凉,使酒清凉爽口,写其闲适生活。笼开鹦鹉报煎茶,打开鹦鹉笼子,任其自由往来,好让它在有客光临时报告主人,督请煎茶待客。这两句从侧面借助物情来反映人情,不仅使画面的形象鲜明生动,构成一个清幽深邃的意境,而且深刻细腻地揭示出老将的生活情趣和精神状态,手法相当高明。

        尾联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用反诘的句式对老将进行规劝与慰勉,揭出诗的主旨。凌烟阁指唐太宗为表彰功臣,绘其画像于凌烟阁上事。据《新五代史》载:蜀王建五年曾起寿昌殿于龙兴宫,画建像于壁,并且还起扶天阁,画诸功臣像。这两句是说:在凌烟阁画像留名的人,又有谁不曾在战场上立过功呢?功劳是不可抹煞的,感到寂寞与萧条是大可不必的。

        这诗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前六句铺写老将寂寞闲适的仙家生活,后二句笔锋一转,点明旨意,文势波澜曲折。本来,以百战之功赢得封侯的老将,在诗人看来更应竭力报国。可功成反爱起静来,这是出人意外的;静且不说,还愈来愈欲似仙家,一点世事也不关心了;不唯如此,竟连自己居住的园林也懒得去经营修葺了。铺写老将的消沉,一层比一层深入,反过来证明规劝老将的理由越来越充分。如果说,前者是画龙,那么后者就是点睛;二者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使诗歌的理,在情景交融的画面中表现出来,规劝之旨,体现于诗情画意之中。

自题小草亭

        白居易 自题小草亭

        新结一茅茨,规模俭且卑。土阶全垒块,山木半留皮。

        阴合连藤架,丛香近菊篱。壁宜藜杖倚,门称荻帘垂。

        窗里风清夜,檐间月好时。留连尝酒客,句引坐禅师。

        伴宿双栖鹤,扶行一侍儿。绿醅量盏饮,红稻约升炊。

        龌龊豪家笑,酸寒富室欺。陶庐闲自爱,颜巷陋谁知。

        蝼蚁谋深穴,鹪鹩占小枝。各随其分足,焉用有馀为。

辛弃疾 满江红·题冷泉亭

        《满江红题冷泉亭》

        作者:辛弃疾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

        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

        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

        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

        山木润,琅玕湿。

        秋露下,琼珠滴。

        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

        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

        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注释:

        1、冷泉亭:唐代建筑,在杭州西湖灵隐寺西南飞来峰下,为西湖名胜之一。

        2、直节:劲直挺拔貌,代指杉树。

        3、冠缨:帽子与帽带,代指衣冠楚楚的士大夫。

        4、拱立:拱手而立。

        5、佩环声急:此言翠谷泉声优美,如仙女环佩丁冬。

        6、天峰飞堕:传说东晋时,有天竺僧人慧理见此山,赞道: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临安志》引《舆地志》)

        7、方壶:神话传说中的仙山,在渤海之东。此云飞来峰是神仙用玉斧削就,可惜今已无人知晓了。

        8、琅玕:原指青色美玉,此指绿竹。

        9、危亭:高亭,指冷泉亭。

        10、玉渊澄碧:潭水深绿清澈。

        11、鸾凤:传说中的两种神鸟,常喻脱俗不凡之士。

        12、浩歌:放声歌唱。

        13、鱼龙泣:官水中怪兽为之动情。

        14、风物本吾家:指冷泉亭景色与其家乡风光极为相似。按:作者老家济南素有泉城之称,且那时水光山色也堪与冷泉亭一带媲美。

        翻译:

        松竹夹道,劲直挺拔,

        像衣冠整齐的官吏一样,拱手而立。

        逐渐进入青翠的山谷,

        泉水声像群仙乘风东下,

        身上的佩环发出铮铮响声。

        谁能相信耸立在西湖边的这座千丈山峰,

        会是从天竺(印度)飞来的呢?

        这飞来峰是当年仙人用玉斧从方壶山削下来的,

        现在没人知道了。

        泉水滋润了山间的草木,

        浸湿了溪畔的美石。

        跨过小桥,登上高亭,

        俯视清澈碧绿的潭水。

        乘醉起舞,摇动鸾凤似的身影;

        放声高歌,莫要使潭底的鱼龙悲泣。

        我的家乡济南的风光景物和这里一样美丽,

        可恨现在被敌人占领,

        使我客居江南,有家难归。

        赏析:

        作者在南归之后、隐居带湖之前,曾三度在临安做官,但时间都很短。乾道六年(1170)夏五月,作者三十一岁时,受命任司农寺主簿,乾道七年春山知滁州。这段时间是三次中较长的一次,本词可能就是这次在杭州作的。

        冷泉亭在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下,为唐剌史元所建。白居易《冷泉亭记》说: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它不但靠近灵隐寺和飞来峰,而且就近登山,还有三天竺、韬光寺、北高峰诸名胜。词的上阕写冷泉亭附近的山林和冰来峰;下阕写游亭的活动及所感。

        上阕自上而下,从附近的山林和流泉曲涧写起。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说山路两旁,整齐排列的高大的树木,象戴冠垂缨的官吏,气概堂堂地夹道拱立。这在修辞上是拟人手法;在句法上是形容句置在主句之前。直节堂堂,形容拱立的树木高大挺拔,倒戟而出,形成突兀雄伟的气势,并寄托了作者的志趣;第二句绾合上句,并形容树木枝叶的茂盛垂拂。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说两旁翠绿溪谷的流泉,渐次流下,声音琤琤琮琮,象神仙衣上的环佩叮当作响一样。其意本于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这也是拟人的写法。上一层以列队官吏拟路旁树木,有气势,但读者不易领会,稍嫌晦涩;这一层比拟,由粗入细,形象自然、优美,比较容易理解。辛词才气横溢,常不择粗细,信手拈来,但都能灵活驱使,此处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下面四句,集中写飞来峰,由谁信二字直领到底。飞来峰并不高,但是形势奇矫如灵鹫《淳佑临安志》引晏殊《舆地记》说:晋咸和元年,西天僧慧理登兹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今此亦复尔耶?因挂锡造灵隐寺,号为飞来峰。岩有矫龙、奔象、伏虎、惊猿等名称,是因为远看有高峻之感。天峰飞堕地,状飞来:傍湖,指在西湖之滨:千丈,状高:青壁指山峰,承天峰堕地:开承飞字。谁信二句描写飞来峰,气势雄伟,但和起两句比较,则辞意细密,峭而不粗。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玉斧泛指仙人的神斧;方壶,《列子。汤问》所写的海上五个神山之一。句中意思是:飞来峰象是仙人用玉斧削成的神山一样,可惜时间一久,沧桑变幻,现在已无人能认识它当年的来历和面貌,以补充解释、描写飞来峰作结,调子转为舒。

        下阕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写亭边的木石。琅玕,美石;琼珠,即秋露。因秋露结成琼珠般的水点下滴,所以木石都呈湿润。这四句形式平列,但前后有因果关系。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上句写游亭,下句写冷泉秋天流水澄清如碧玉。

        以上几句,调子承上阕的歇拍,仍然舒和。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转写自己游亭活动,触动豪情和身世,调子又转为豪迈激昂。醉舞句写豪情,鸾凤自喻,浩歌句写感慨,鱼龙因泉水而联想。恨此中、风物本呈家,今为客。为什么醉舞还会发出悲痛的浩歌,怕歌声会使鱼龙感泣呢?这二句正可说明其内在的,复杂的原因。作者的家乡在历城(今济南),是山东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胜地,原有着名的七十二泉,其中也有叫冷泉的;那里大明湖、趵突泉附近有许多着名的亭子,如历下亭、水香亭、水西亭、观澜亭等,也有可观的美景风物本吾家,即谓冷泉亭周围景物,有和作者家乡相似的地方。为什么又会因此而产生恨呢?原因是作者南归之后,北方失地未能收复,不但素愿难酬,而且永难再回故乡。只能长期在南方作客,郁郁不得志,因而触景怀旧,便有了无限伤感。要想排遣这种伤感,只能通过醉中的歌舞,但事实上是排遣不了的。话说得平淡、含蓄,恨却是很深沉的。

        这个恨,不仅是关系个人思乡之恨,而且是关系整个国家、民族命运之恨,自然会引起读者强烈的同情。这首词由西湖景物触动作者的思乡之情联想到国家民族的悲哀,表达含蓄悲愤深广;写景形容逼肖,而开阖自然。它并非是作者刻意经营的,但是能见出作者词作的风格特点和功力。

《题乌江亭杜牧》全诗的解释

       题乌江亭这首诗的拼音如下:

       ti wu jiang ting,yuan di di shi chu huang chui,da dao yi kai xie zhi qing,jiang tou ying yu jiu zui。

题乌江亭

       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知识拓展: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文学家,宰相杜佑之孙。大和年间,考中进士,起家校书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外放黄、池、睦、湖等州刺史。

       晚年长居樊川别舍,世称杜樊川。大中六年,去世,时年五十。河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

       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

       年轻时,好读兵书,注解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

       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叛乱,上书宰相李德裕,讨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著有《樊川文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诗集注》、《樊川文集》。

       译文:

       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

       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

       1.原文: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赏析: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3.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今天关于“题乌江亭 杜牧”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