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庄暴见孟子朗读_庄暴见孟子朗读视频
zmhk 2024-08-29 人已围观
简介庄暴见孟子朗读_庄暴见孟子朗读视频 非常感谢大家对庄暴见孟子朗读问题集合的关注和提问。我会以全面和系统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非常感谢大家对庄暴见孟子朗读问题集合的关注和提问。我会以全面和系统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思路。
1.文言文双音节实词
2.谁有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必背资料?
3.古文怎样断句?
4.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总结
5.文言文语气词的用法
6.文言文荷
文言文双音节实词
1. 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及解释
考点简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从近几年的考题看,虽然有的实词是课本中尚未出现的,但都是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推断来理解其含义的。
考查重点: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
“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文言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 复习时,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具体内容见:(1)《语文高考导练》P119页;(2)《高考语文基础教程》P123页;(3)《名师手把手》“备考资料博览”部分。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同形异义; 4、一词多义; 5、偏义复词; 6、词类活用。 学法建议 1、注重积累 A、充分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B、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 C、从过去十年高考题中积累,最好独立做一遍; D、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2、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A、掌握常见实词的常见义; B、对单纯历史文化意义或作专有名来用的实词义可以忽略; C、不细究涉及较深专业知识的词义; D、实词义与活用的区别; E、注意实词“在文中(语境)的意思”。 方法指导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
2. 高三文言文如何复习在高三复习迎考中,许多学生不太喜欢或很少“朗读”文言文,所以,绝大数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即对语意及用法所产生的直觉感知还是比较“浅”、比较“滞”的.在考场上,面对第一次“见面”的生疏文言语段,不少学生反映“读不懂”,于是只得云里雾里地去理解文义,连猜带蒙地去解答题目. 若能在考前有限的时间里做到“朗读”,在考场上辅之以“默读”,在答题时就会容易“入题”,也容易“解题”,考生不妨一试. 考前进行一遍“朗读” 在考前有限的几天时间里,如果能再进行一次踏踏实实的“朗读”,一定能够获得很大的收益.因为,“读”,不易走神——聚精会神是最佳的复习效果;“读”,不易忘记——刻骨铭心是把握知识的最好状态;“读”,易加深理解——准确理解是赢得高分的重要保障;“读”,易触发灵感——心有灵犀是立意创新的源源活水. 在考前这几天,把语文书和各类考卷上的文言文“通读”一遍,读到能够“同步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嘴上”读文,“脑中”译文,自己嘴上所诵读的“声”与自己心里所理解的“义”,来一个“同步翻译”. 重视文言实词语言环境 在朗读过程中,要抓住一个核心——实词的理解. 每一个实词都有着它最基本的意义,这些意义大都在我们的理解和把握之内;但每一个实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又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意义.在解读实词时我们往往会忽略甚至忘记“这个实词”的“语言环境”——这是我们在“朗读”时要时时提醒自己的关键之处.如果在解答试卷时,我们离开了“这个词”的语言环境,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实词的“基本意义”来认知试卷上的实词,这样就会造成对实词理解的严重偏差. 在实词的解答中,我们常常容易犯的错误是: 组词法——习惯于用“组词”的方法来思考和释词;填空法——把需要解释的词扔掉,只是按照上下文的意思填入一个词语;对应法——只是用一个双音节的词语释词对应.这些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考场默读提高阅读质量 如果有了考前朗读的“热身”过程,在考场上考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默读”状态.“默读”能够促进考生对文义的准确、正确理解. 在考场“默读”中,考生应该具有这样两个“意识”: 知识点分布意识.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者常常是用有限的题目量来涵盖较多的文言文知识,这样可以使得考查的范围更大、知识更广.命题者命题的策略也正是我们复习和考试的策略,即同一个“知识点”在同一份试卷中重复出现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整体把握意识.文言文句子翻译需要了解修辞格、文化意义,以及人物、事件、观点等.古人在表达时,由于所处年代的政治氛围、道德规范、文化背景、民俗习惯等要素,使得作者在表达文意的时候,染上了较明显的时空色彩,这些都是我们“默读”时需要注意的.。
3. 语文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大全第1课时考点透析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一)古今异义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 *** 彩变化。
如:变 化 情 况 示 例词义扩大 范围扩大 色(古:脸色;今:颜色) 皮(古:兽皮;今:皮肤-表皮)病(古:重病;今:病) 江(古:长江;今:江河)兵(古:士兵;今:军队-战争)义项增多 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词义缩小 范围缩小 臭(古:气味;今:坏气味) 金(古:金属;今:金子)丈人(古:老人;今:岳父)义项减少 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怜(古:爱,怜悯;今:怜悯)词 义转 移 涕(古:眼泪;今:鼻涕) 偷(古:苟且;今:偷窃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 走(古:跑;今:步行、行走)狱(古:案件;今:监狱)感 *** 彩变化 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 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 恨(古:遗憾;今:仇恨) 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锻炼(古: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今:锤炼)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以《逍遥游》为例:词语 古义 例句 今义志 记载 志怪者也。
志向、志气之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常作代词、助词果然 吃饱的样子 腹犹果然。
不出所料虽然 即使如此 虽然,犹有未树也。 连词恶 何,疑问代词 彼且恶乎待哉。
恶劣、凶恶无名 忘记功名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不为人知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天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如“引”:意义 例句本义 拉开弓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引申义 拉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拉长 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宣州环波亭》) 引吭高歌(成语)抽、拔出 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纪》)伸着 狼奄至,引首顾曰。
(《中山狼传》)拿 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带领 燕引兵东围即墨。
(《史记?田单列传》)承担 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举荐、提拔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欧阳修传》)延请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援引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 引经据典(成语)引导 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掉转 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古字通假1. 通假的具体情况:解 说 举 例 注 意 点通假字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倍”同“背”)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同“无”)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石钟山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师说》) 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教材中注为“莫”同“暮”。
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俛”同“俯”)(《过秦论》) 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2.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字义分析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
如果用A来解释,A字的字意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本字B来解释,句子通顺,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A”通“B”。 ①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报任安书》)②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①句中“责”根据前文有“偿”,理解为“责任”是不通的,而理解为“债”可通,故可以断定其通“债”。
②句中“景”理解为“景物”“情景”“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景”通“影”,作状语。
字音分析 A与B原则上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例中的“知”与“智”、“颁”与“斑”,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
字形分析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①“被”与“披”。
4. 文言文单音词转换双音词,求方法,谢谢不知道这样回答能不能帮助你,不过我还是想说,古代的双音节词是固定的,比如容与、徘徊、儃徊、须臾、窈窕,单音节词要转换成文言文双音节词不是求方法的,只能积累,比方说单音节词:旋(不久的意思),可以转化成双音节词无何、未几,这种转换没有固定程式可以套用。
还有,假设你要把文言文单音节词转换成文言文双音节词,如把:观,转化成观看,其实观看只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连用罢了,看起来像是双音节词,但古代没有这样的双音节词,因为常常被连用,到现代汉语中就变成了双音节词,其实观、看两者在古代的意思是有细微差别的,因为连用则会被凝结成双音节词。再比如:怨恨,怨在古代仅仅指恨,恨则指怨,今天意思是本义反过来的,怨是哀怨,恨则是仇恨,因为两个单音节词”怨“”恨“一直被连用,就凝结成了一个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如果您的问题是把文言文单音节词转换为现代汉语双音节词,那就比较简单了,大部分的文言文单音节词都可以根据其基本含义添加音节来进行扩充,也就是所谓的扩充法,观→观看√,赏→欣赏√,明→明亮√。但是这种方式是必须要有一定古文言根基才能扩充,一般情况下可以糊弄糊弄,但是绝对不能想当然地扩充,比如说爽→爽心*,爽在古代是”差错“之意,屡试不爽,意思是屡次尝试却没有差错。汤→热汤、汤药*(汤在古代为热水之意)。玩→玩乐、游玩*(玩在古代是玉石的意思,后来引申为珍贵好玩的东西)。还有,一些比较难的单音节词,要有一定功底和积累才能扩充,比如丕→广大,爰→于是,烈→业绩、刚猛,休→福德,彰→清楚,了→完成,悫→忠诚,益→增加
5. 文言文常用重要实词虚词归纳及其词条用法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而 连词 关系 例句 译 并列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 又 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且、并且 承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指南录〉后序》 就、接着,或不译 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但是、却 假设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如果、假如 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连接状语,可不译 因果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所以 目的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表目的,来 代词,通“尔”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你的 通“如” 军惊如坏都舍。《察今》 好像,如同 复音虚词 而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限止语气,罢了 而后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才,方才 而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反问语气,进一步意思 既而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不久,一会儿 2.何 疑问代词 作宾语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前置,哪里、什么 作定语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什么 作谓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什么原因、为什么 疑问副词 句首、动词前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为什么、怎么 形容词前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复音虚词 何如/奈何 /若何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怎么样、什么样 何以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以何,拿什么,凭什么 无何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促织》 不久、没多久 何乃 阿母谓府史: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怎能 何异(于) 何异以孤羊投群狼? 有什么不同 何则 百仞之山,任负载登焉。
何则,陵迟故也。 为什么(用于自问自答) 如…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本纪》 将…怎么办呢? 何…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还(做某件事)干什么? 3.乎 语气助词 疑问语气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吗、呢 测度语气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吧 感叹语气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啊、呀 词尾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逍遥游》 ……的样子 介词 相当于“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对、对于、比、向、跟 4.乃 副词 顺承紧接 刿曰:“……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论战》 就、这才 逆转相背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却、竟、反而、才 范围限制 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才、仅 确认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是、就是 代词 第二人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你的 指示代词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这样 复音虚词 无乃 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表猜测,译为“恐怕…” 乃尔 府史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就这样 5.其 代词 第三人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他(们) 第一人称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自己 远指代词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那 近指代词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这,这个,这些 指示代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其中的 副词 推测语气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或许,可能,大概 反诘 其孰能讥之乎?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难道,怎么 婉商 吾其还也。
《肴之战》 汝其勿悲。《与妻书》 还是 期望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可要 连词 表选择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是……还是…… 假设关系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如果 复音虚词 何其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么 6.且 连词 并列 河水清且浅。
《迢迢牵牛星》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又、并 递进 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而且、况且 让步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尚且 转折 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鸿门宴》 然而、可 副词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将、将要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暂且、姑且 复音虚词 且夫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地,自若也。
况且,再说 且如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就像 7. .若 代词 第二人称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你、你们、你的 指示代词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 这、这样、如此 连词 表假设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如果、假设 表选择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或,或者 动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像、好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得上、及、如 复音虚词 若夫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段头,要说那,像那 若定 指挥若定。
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若何 以闲敝邑,若何? 怎么样 若干 车后若干递送夫。 几许,多少 若辈/若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这些人) 若…何 寇深矣,若之何?(对待…怎么样,。
6. 如何判断某一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首先,要注意词的活用问题,这是把握实词意义的重要环节。文言文经常将名词、形容词用为动词,如“有君不君,有友不友”,前一个君是名词,指君主,后一个君是动词,表示事俸、为君主做事;前一个友是名词,指朋友,后一个友是动词,表示结交、交往。
第二,要注意古今异义词。文言文有很多实词古今不同义。如“河”,通常指黄河;“(长)江”,通常指长江下游。
第三,不可望文生义,要养成翻字典的好习惯,对照字典所列的义项一一对照,根据文意,选择最准确的那一项。
第四,注意文言文词、词组与现代汉语的差别。文言文通常是单音节词,凡是双音节的东西(两个字的),大多是词组或不相关的相邻字,很容易误判。如“地方千里”的地、方是两个词,指土地的方圆(面积),容易误判为双音节词“地方”。
7. 文言文常见实词常用的150个文言文实词:
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定义:
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虚词。可以把功能作为主要依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7616632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
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谁有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必背资料?
高中语文第五册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温立三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编写的。全套书共六册,这里介绍的是第五册。
这套教科书的说明指出:“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阶段(高二),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三阶段(高三),学习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现代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价现代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的培养,贯穿高中三个年级。这样,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训练序列。”
这套教科书的说明还指出:“写作教材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按照写作过程进行分解训练,培养从事写作必须具备的几种能力;培养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能力;培养写作常用实用文章(传记、游记、读后感、短评等)的能力;尝试进行文学小创作。”
从以上两段话中我们看到,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明显体现出高中三个年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序列,而高三的教材内容和学习安排,则带有综合、复习、提高的性质。就阅读来说,第三阶段对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文章进行研读,是文学作品欣赏的高级阶段。而第三阶段的写作同样具有综合提高的性质。
阅读部分,第五册安排了六个单元,它们是哲学论文(随笔)、文艺学论文、鲁迅专题(《阿Q正传》)、外国现代派文学、李杜诗歌和《孟子》专题。前两个单元是从文章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现代论文的阅读训练。学习重点分别是积累梳理和融会贯通。这两个现代论文的学习,实际上是承续了第一、二册的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揣摩语言、筛选信息、把握文意和质疑问难等现代文的六大阅读能力学习目标,并在它们基础上进行综合提高。而后四个单元是文学作品,属于作家作品专题,它们承续了第三、四册的文学欣赏,这又是在它们基础上的综合提高。这样我们可以看出,第五册阅读单元的编排意图非常明确。
写作部分,安排了五个单元,它们是综述、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自然科学小论文、社会生活评论和自由写作实践。
下面对这册教材分三个方面作具体说明。
一、修订的四大变化
修订这套教材时,恰逢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颁布,根据课程标准新编的实验教材也已经投入试验。语文教学正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和勃勃生机。语文课程改革马不停蹄。上半年,国家教育部又组织专家对《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进行了修订,成为正式的大纲,这套高中教材也将进行再一次的修订。同时,专家们又正在着手制订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这势必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贯彻到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去,并进一步深化这些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本册教材的修订,也必然或多或少渗透了一些新的语文改革理念。
本册教材修订面貌呈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
1.选文更加重视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与两省一市(江西、山西和天津)的第五册相比,这一次的修订换了两个阅读单元,原来的写作学论文单元换成现在的哲学论文(随笔)单元,这些名家名文,有着深广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又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意义;原来的学者散文单元换成现在的外国现代派文学单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其文化含量和开放观念更不用说。而保留的文艺学论文、鲁迅专题、李杜诗歌专题、《孟子》专题这四个阅读单元,文化内涵同样非常丰富。
2.阅读单元的学习重点有新的考虑。现在的语文教材编写中,一个单元一个重点的做法,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教师教学时更加有的放矢,学生一单元有一得;但也有缺点,就是这些单元学习重点构成线性排列,给人感觉似乎是整个单元就是为了训练某一个点,其他都可以不管或者难以兼顾。而课文却是丰富多样的,每一篇课文并不是专门为我们教材的单元学习重点而写的,这就可能造成教学中的某些牵强附会。现在一般认为,要尽量淡化传统意义上的单元教学重点,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重点应该根据每一篇课文的不同情况而定,一篇课文的精彩处和难点,就是它的教学重点。为此,我们修订这册教材时虽然仍设置了单元学习重点,如第一单元质疑思辩,第二单元融会贯通,但这并不是说每单元的教学搞单打一,而要善于根据每篇课文的实际情况而确定重点,展开教学。
3.根据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教材修订中贯彻了“少做题,多读书”的主张。理由是,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大量的题海训练决不是办法;而惟一算途径是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所以,对于阅读课文的练习,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精减,做到少而精。这些练习,注重引导整体把握、积累文笔精华,还注重课内外联系,进行拓展性学习。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少做题,多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阅读的内容可以分出几个层次,首要的当然是课文,要对教科书中所学课文烂熟于心,该熟读的熟读,该背诵的背诵,决不含糊;其次是阅读与之配套的《语文读本》,这些文章的编排大都是有针对性的,与课内某些阅读课文相照应,熟读这每一册的几十篇文章,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积累;最后是课外阅读,包括名著名篇、当代文学、文化及其他综合性权威刊物,甚至各种报纸等。总之,凡是有品味的,有利于增加文化知识积累的,都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阅读。
4.写作单元编排更加强调自由度和可选择性。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就本册安排的五个写作单元内容来看,无论是片段练习,还是整篇作文,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可选择项,即提供更多的参考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第二层意思是,就安排的这五个单元作文,教师可以灵活取舍;如果有更合理的单元写作设计,教师可以自主安排,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论什么练习方式,都是允许的。从这一点上说,不要太迷信课本,也许你会有更好的办法。
二、关于阅读课文
第一单元 哲学论文(随笔)。学习重点是质疑思辨。质疑思辨是一种“读思结合”的创造性阅读方法,即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而哲学类论文(随笔)属于思想内涵较深的文章,疑问必然不少,正适合对学生进行质疑思辨的训练。
本单元由四篇文章构成。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阐述了人生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作者向我们显示,这四种境界有高低之分,但无好坏之别。作者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就思想意义上来说,本文对于世界观确立阶段的中学生无疑是有启发作用的。而这四种境界的具体内涵究竟应作何理解,又是值得认真思辨的。《人是什么》同样是在追问“人是什么”这个永恒的、却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作者的回答是: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全文表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阅读后自然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可看作是一篇哲学随笔,写的虽然是历史,但处处表现出当代意义。文章自然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看待庄子的思想、行为、处世态度?我们要从他那儿借鉴什么?联系现实,怎样理解作者行文中流露出的消极厌世的情绪?这些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思辨。《孔孟》谈的是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同样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其思想同中有异,这是为什么?作者把相当的原因归结为时代因素,是否有道理?你是如何看待孔孟的?怎样评价作者的观点?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教学本单元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四篇文章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相对比较复杂,值得探究的问题很多,教师课前要作充分准备;但教学中对学生能引导多少则引导多少,不要求也不可能全面深入;二、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主动提出有关问题,展开质疑,进行思辨、讨论,老师适当点拔、讲解;三、可以与历史、哲学展开跨学科的交流,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初步兴趣;四、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分析文章中作者表露的某些观点,联系实际分辨其积极的与消极的方面。总之,这个单元有相当难度,要认真对待,细加解读。
第二单元 文艺学论文。学习重点是融会贯通。融会贯通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就一篇课文内的各个部分、每个方面能够串连起来理解,把握全文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二是由一篇课文推及其他文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由已知推及未知,由新知贯通旧知。由此可见,融会贯通意义重大,学习语文必须掌握这一方法。
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都是谈文艺问题的,或总结文艺发展及规律,或探讨文艺的欣赏方法,或玩味文学作品某一具体意象,表达了作者独到的观点和发现。几篇文章的作者都是著名的学者或作家,深谙文艺特点和规律,艺术感好。阅读这些文章,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引导我们思考文艺的其他问题。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轨迹,二是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能在这么短的文章里把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轮廓描述这么清楚,并总结出四条规律,说明作者具有深厚的学问功底和很强的知识贯通的能力。《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探讨中国文学、书法、绘画、舞蹈等各门艺术的共同规律,用“虚”和“实”来概括,更见出作者融会贯通的功夫。《说“木叶”》则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精细的辩析,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读者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怎样欣赏文学作品;它可以启发我们举一反三,展开思考:该怎样玩味中国古典诗词中类似“木叶”这样的意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种融会贯通。《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作者是当代著名的诗评家,有着较强的艺术感受力,全文紧紧围绕诗歌的艺术特点来谈诗歌欣赏中的几个问题,令人信服。对于欣赏新诗无疑起触类旁通的作用。
由于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内容较深,非有一定阅读积累和艺术感受很难读懂,所以教师讲授要深入浅出,尽量联系过去所学的内容和学生课外读过的书进行讲解,真正做到全文内容的融会贯通和新知旧知的融会贯通。
第三单元《阿Q正传》。前面说过,这套教材的编写安排是,在高中三年级,选编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名家名作,培养研讨、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可以说,《阿Q正传》正是为此目的而设。所以,作为小说单元,选文和练习设计都比第四册的小说单元难度要大。
这样有难度的作品,讲到什么程度为止?我们的回答是:讲到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什么是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这当然是教师才能回答的问题。因为不同地区、学校、班级甚至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所以必须因材施教。《阿Q正传》中涉及的国民性、革命、妇女、传统等问题,比较复杂,中学生确实难以深入理解。教学时建议抓住以下几方面:①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或作者的创作意图;②分析人物形象的主要思想性格;③分析精神胜利法的主要表现及其实质;④品味小说中的精彩语言。抓住这几点,就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行有余力,或根据学生情况,教师调整教学的深浅度。
对于一部中篇小说,教学时如何进行具体操作?这个问题,以前没有什么经验可供借鉴。《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出的先朗读、分析后综合概括的教学思路,至少经过教材编写组的讨论并认为可以一试。当然,我们更希望老师们努力创新,探索丰富多样的教学思路。
再提一点要求,《阿Q正传》的研究资料很丰富,教师要尽量充分占有资料,以更好地开展教学。
第四单元 外国现代派文学。试图通过对这几篇作品的学习,使学生窥一斑而观全豹;即在与现实主义作品比较的基础上,初步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和欣赏变形、夸张、象征、怪诞、人物意识流和魔幻现实主义等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本单元,要指导学生在反复研读课本所选作品的同时,认真阅读《语文读本》中编排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和课外其他尽可能接触到的类似作品,以增强感性认识,开拓视野。还要大体了解每部作品的写作背景,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对情节和主题可以适当介绍和把握。对艺术特点的把握则应该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变形记》的难点在于理解“卡夫卡式”的特色,即化奇异为平凡,把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无法解释的事件安置在最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环境中,让荒谬悖理与合情合理、虚幻与现实这两类对立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展现出一幅神秘、魔幻、梦魇般的非现实的、好像又是现实中处处可以见到的图画,理解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墙上的斑点》的难点在于,意识流小说通过象征暗示、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等方式,表现的一种“内心真实”究竟什么;意识流小说作家为什么否认客观的真实;如何理解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区别;等等。《等待戈多》作为一部荒诞剧的代表作品,其荒诞性表现在哪里,该如何理解;怎样理解剧本强烈的象征意义;它与传统戏剧区别何在……而《百年孤独》作为一部最具代表性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可感,充满生动的细节描写,可读性非常强,这些方面与现实主义小说无异;但它又是魔幻的,这魔幻究竟表现在哪里?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根本区别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一种艺术形式,才能充分地表现它描写的生活?总之,四篇作品,各是四种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其难点便是:各自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如何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出来的。
教学本单元,要始终用比较的方法,先是理论上需要了解一点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派别文学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再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看现代派文学理论是如何在这些课文中体现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篇课文中,因为大多是节选,所以有些不见得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文学派别的理论观点,这就要求尽可能地读整部书,甚至同一流派的其他更多的作品,力求全面地了解它们的艺术特点。
教学本单元,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接受程度,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不需要让学生记住一些现代派文学的概念、理论、术语,而是引导他们尽量多接触一些这类的作品,了解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养成尊重多样文化的态度。决不能认为自己看不懂的就一定不是好作品,更不能因为作品中有一些消极悲观的思想,而把它一棍子打死。
第五单元 李杜诗歌。李杜的诗,小时候读,长大了读,老了也要读,一辈子读不完。这里开个专题,有在以前学习李杜诗的基础上提高一步的意思。所以这个单元的学习,不再是过去的读读背背,老师串讲,而是一种研讨、评价。具体要求是,通过学习本单元,使学生不仅可以欣赏理解李杜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还能结合过去学习过的李杜诗,就他们的诗歌风格进行理解评析。所以,这个单元,除了完成常规教学外,还要有专门时间指导学生进行研讨。所谓常规教学,是熟练背诵这几首诗,读懂、理解其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品味这几首诗中的意境。所谓研讨教学,即主要艺术风格、章法、气象等。关于艺术风格,不仅要了解李杜的总体风格,也要了解总体风格之下呈现的多样性,如杜甫以沉郁为主兼有清新活泼的风格。
几首诗的研讨要点是:《蜀道难》:章法、气象和基调;《将进酒》:感情大起大落、夸张的写法;《兵车行》:章法严密、场景描写生动。《客至》:情致理趣。《旅夜书怀》: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咏怀古迹》:王昭君形象、诗人的寄托。《阁夜》:诗中用事。《登岳阳楼》:雄浑的意境。抓住这些,本单元的研讨就能落到实处。
教学本单元要注意:①分析全诗的篇章结构,并以此指导诵读全诗;②结合过去所学的李杜诗,贯通起来学习;③诵读要贯穿学习的全过程;④老师要讲得少而精,多让学生动脑动口,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六单元《孟子》专题。《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其思想、艺术都有许多闪光的东西,值得一代代学习继承。初中和高一,学过五六篇《孟子》中的文章,为什么到了高三还要开一个单元专题呢?这里也有一个总结提高的意思,希望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个单元,对《孟子》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个单元共选编四篇课文,其中《齐桓晋文之事》和《庄暴见孟子》是教读课文,《孟子见梁襄王》和《短文两篇》是自读课文。学习这四篇课文,与以前对《孟子》篇章的学习相比,要求更高了。学习重点不能像过去主要限于读懂字词句的意思,而应在此基础上理解、评价《孟子》的思想和文章的写作特色,进而对《孟子》这部典籍有总体了解。所以单元明确提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孟子》的语言特色,全面综合地理解《孟子》。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定位。
为了达到研讨的目的,对教读课文,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齐桓晋文之事》:①孟子在文章中表达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什么?②你对“君子远庖厨”是怎样理解的?③孟子描绘的未来社会蓝图是怎样的?你作何评价?④孟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庄暴见孟子》:①孟子的民本思想在这篇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②如何理解“与民同乐”?③本文的对比说理表现在哪里?自读课文研讨问题,教师自行设计,目的也是加深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应该注意的是,对《孟子》思想内容的研讨,不可能过深,教学不可深究。比如,关于《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放在《孟子》的整体思想背景下,就要作深一层的理解,但深一层的理解短时间又难以做到,学生也不容易掌握,所以教学时可就故事本身论故事,不作深度发掘。
三、关于写作单元
第一单元 综述。综述是一种应用文体,掌握得怎样,直接看出一个学生对材料的梳理和概括能力,所以这个单元的学习很有意义。教师教学过程,先要花一二十分钟时间简要介绍综述的写法。教材所举例子不够,教师可自行收集有关综述,以佐证知识指导。学生也许初次练习这种文体,不容易下笔,不容易写好,尤其是不知道要综述什么东西。关于这个问题,“写作练习”中提供了几条线索,可以照此训练。教师如果有更好的题目,也可以自行安排。“借鉴实例”课本所附有限,也不一定很好,可指导学生多看《人民日报》等大报上有关综述一类的文章;也可以看有关学术刊物上的学术会议综述,从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
第二单元 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设置本单元意在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学习重点有二,一是了解寓言故事和科幻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练习编写寓言故事或科幻小说。写作指导中,既包含了对这两种文体特点的简要介绍,又包含了写作方面的指导。教学时,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一,不必都做。两者有难易之分,寓言从小学就广泛接触,显得更容易一些,所以写作难度相对小一些;科幻小说要求既要符合科学,又要有想像力和预见性,还要是文学创作,难度较大,故不易写作,但学生可能喜欢阅读,也想尝试。不过,不管是练习写寓言还是科幻小说,都要提醒学生不要摹仿其他作品,而尽可能进行独立创作。
第三单元 自然科学小论文。学习这个单元,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求实的精神,严谨的表达,以及观察习惯,研究能力等,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写作这种小论文的意义。现在一般还分文、理科,对于理科学生来说,学习写自然科学小论文当然是必要的;对于文科学生来说,是否也有必要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将来的人才,必定是文理双通的人才,本着全面发展的考虑,文科学生也要多多学习自然科学的知识。但如果确实有困难,也可以变通,比如,可以改为练习写社会科学小论文。其实,无论是自然科学小论文,还是社会科学小论文,基本特点都大同小异,而其写作步骤更是一致,都分为选择题目、搜集材料、提炼观点、安排结构、起草修改这样几个阶段。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选择好研究的题目,教给一些研究的方法。
为加强语文的实践性,学习这个单元,写作之前,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展开社会调查,广泛查阅资料;事后可以模拟一个论文宣读或者答辩会,评出优秀论文若干篇,给予表扬或鼓励。
第四单元 社会生活评论。社会生活评论对高中生来说,是一项新的写作训练内容。要求学生就社会生活中某些现象发表评论,这可以说试图使学生把语文与实践联系起来。从这一点上说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学生在校读书容易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写社会生活评论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急剧变化的现实生活。现在信息爆炸,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来源很多,同样的信息,有些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有些却感慨良多,这是正常的。写社会生活评论,就是应该有感而发。否则就是无病呻吟,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没有多大意义。这一点,要十分注意。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前四册都已经安排了“自由写作实践”,意在强调学生写作的自由。而本册侧重在练习写“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有较大的自由写作空间,其主要表现在“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三个方面。立意自定是指作者可以自由选择写作的内容,自由发表对问题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文体自定是指根据写作内容,作者可以自由选择文体;题目自拟,是说作者可以自由拟定一个合适的题目。话题作文是近几年中高考所非常重视的,教师可以多了解一点这方面的情况,以使指导更具有针对性。教学时也要大胆摸索,勇于尝试,走出自己的路子。
古文怎样断句?
初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链接:/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简介:初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人教、新东方)合集。适合各阶段学生日常辅导,中考冲刺,技能提升的学习。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总结
可分四步进行: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峰”、“遗爱寺”、 “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
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上述文段中的“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扩展资料:
文言文的特点:
1、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2、词汇特点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通常必须以词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条列,才能完整表达。不过,有个特点可以概括性地观察: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简洁。
百度百科-断句 (文言文断句四步法)
文言文语气词的用法
《文学常识+高频小学考点词》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链接:/s/18st-doB3I39Zfl4NbmZwUw
提取码:7af6文学常识+高频小学考点词|小学国学常识200题.pdf|小升初必会100字和200成语.pdf
文言文荷
1. 文言文中语气词用法
其:本义为簸箕,假借为表示推测的语气词:“今日其雨。”〈助〉用作语助。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又云霏霏其承宇。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句中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孟子 梁惠文王上》:“始作俑者,~无后乎?”
《左传 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尚书 益稷》:“帝~念哉!”
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
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夫将者,国之辅也。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
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如:壮士,能复饮乎?
(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天乎!吾无罪。/子其行乎?
(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1)表停顿语气。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2)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昔者吾舅死于虎。
(3)用在句尾表疑问。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
5、耶:(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6、邪:(1)表疑问,相当于“呢”“吗”。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2)表感叹,相当于“耶”。如:乾坤其易之门邪!
2.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一、两个语气词连用。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例如:(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译句:(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人;现在我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例句中的“也已”是限止语气兼论断语气。
语气重点在“已”,它同“矣”,可译为“了”。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不算常见,其中较多的是“也已”、“已也”等。
2.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例如:①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译句:那么您已经是圣人了吗?②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译句: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③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译句: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例①是疑问语气兼报道语气,语气重点在“乎”,可译作“吗”。
例②是委婉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表肯定的反问语气,语气重点在“与”,它同“欤”,可译为“吗”。例③是较舒缓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语气重点在“邪”,它同“耶”,可译为“呢”。
三例语气的重心在疑问。3.陈述或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重心在感叹语气。
例如:① 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译句:孔子说:“没有谁了解我啊!”②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译句: 难道不是为了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呀?③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译句:(这个道理)难道只是限于伶人吗?④ 呜呼,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译句:啊!也够盛大隆重了啊!⑤ (齐宣王)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译句:(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凭借德行使人民生活安定吗?”例①~④均为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夫”或“哉”上,“夫”可译为“啊”,“哉”分别可译为“呀”、“吗”、“啊”。例⑤是感叹语气兼疑问语气,语气重点在“哉”,可译为“吗”。
二、三个语气词连用。感 *** 彩一般比较强烈,各语气词都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但放在后面的一般要比前面的语气重一些。
例如:①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泰伯》)译句:孔子说:“(他们)也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②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译句: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了。
③ 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吾罪二十五年》)译句:难道是我的罪过吗?④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节选)》)译句:鹏鸟在天空看下边,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这样罢了。
例①、②是三个陈述语气词连用,加强肯定语气,语气重点在“矣”,相当于“了”。例③句中三个语气词连用,其中“也”表示陈述语气,“乎”表示疑问语气,“哉”表示感叹语气,语气重点在“哉”,可译为“吗”。
三者合用,表达强烈的反诘语气。例④句中语气助词连用,“则已”等于“而已”,表示限止;“矣”表感叹。
可译为“罢了”或“而已啊”。总之,古代汉语中,句尾语气词是可以连用的,有的是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有的是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有的是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还有的是三个语气词连用。
语气词连用,它们各自表达特定的语气,给句子组合成一种复杂的语气,但语气的重心一般都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面。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学生就能朗读和理解课文了。
3.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一、两个语气词连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例如: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译句:(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人;现在我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例句中的“也已”是限止语气兼论断语气。语气重点在“已”,它同“矣”,可译为“了”。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不算常见,其中较多的是“也已”、“已也”等。
2.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例如:
①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译句:那么您已经是圣人了吗?
②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译句: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③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译句: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例①是疑问语气兼报道语气,语气重点在“乎”,可译作“吗”。例②是委婉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表肯定的反问语气,语气重点在“与”,它同“欤”,可译为“吗”。例③是较舒缓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语气重点在“邪”,它同“耶”,可译为“呢”。三例语气的重心在疑问。
3.陈述或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重心在感叹语气。例如:
①
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译句:孔子说:“没有谁了解我啊!”
②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译句: 难道不是为了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呀?
③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译句:(这个道理)难道只是限于伶人吗?
④
呜呼,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译句:啊!也够盛大隆重了啊!
⑤
(齐宣王)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译句:(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凭借德行使人民生活安定吗?”
例①~④均为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夫”或“哉”上,“夫”可译为“啊”,“哉”分别可译为“呀”、“吗”、“啊”。例⑤是感叹语气兼疑问语气,语气重点在“哉”,可译为“吗”。
二、三个语气词连用。感 *** 彩一般比较强烈,各语气词都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但放在后面的一般要比前面的语气重一些。例如:
①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泰伯》)译句:孔子说:“(他们)也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②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译句: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了。
③
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吾罪二十五年》)译句:难道是我的罪过吗?
④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节选)》)译句:鹏鸟在天空看下边,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这样罢了。
例①、②是三个陈述语气词连用,加强肯定语气,语气重点在“矣”,相当于“了”。例③句中三个语气词连用,其中“也”表示陈述语气,“乎”表示疑问语气,“哉”表示感叹语气,语气重点在“哉”,可译为“吗”。三者合用,表达强烈的反诘语气。例④句中语气助词连用,“则已”等于“而已”,表示限止;“矣”表感叹。可译为“罢了”或“而已啊”。
总之,古代汉语中,句尾语气词是可以连用的,有的是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有的是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有的是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还有的是三个语气词连用。语气词连用,它们各自表达特定的语气,给句子组合成一种复杂的语气,但语气的重心一般都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面。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学生就能朗读和理解课文了。
4. 求非、也在古文里的用法.非也能分开来"非也 (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的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也 (一)句末语气词,⑴表示判断语气.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⑵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⑶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⑷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⑸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5.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是什么老师说者是表判断,也是语气词,她说的很对者 zhě〈助〉(1) 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2)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3)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语气助词,表提顿.)——《列子·汤问》中有鲁人 冯三保者,精技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4) 用在句末表示语气完毕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5) 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老子》(6) 表示祈使语气琴童接下马者!——《西厢记》(7) 表示商榷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 周之文致,用 夏之忠者.——《汉书》(8) 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9) “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也”在这里强调了肯定的语气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6. 古文中“其”有没有句中语气词的用法其:本义为簸箕,假借为表示推测的语气词:“今日其雨。”〈助〉用作语助。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又云霏霏其承宇。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句中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孟子 梁惠文王上》:“始作俑者,~无后乎?”
《左传 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尚书 益稷》:“帝~念哉!”
我是语文老师算不算参考依据,呵呵
7. 文言文常见语气词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
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夫将者,国之辅也。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
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如:壮士,能复饮乎?
(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天乎!吾无罪。/子其行乎?
(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1)表停顿语气。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2)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昔者吾舅死于虎。
(3)用在句尾表疑问。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
5、耶:(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6、邪:(1)表疑问,相当于“呢”“吗”。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2)表感叹,相当于“耶”。如:乾坤其易之门邪!
语文教案
1. 小古文《荷》及注释
原文: 《荷》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注释: 直:笔直的 或:有的 形:形状 横:横着 曰:叫做 之:的 : 译文: 河中种着荷花,每到夏天荷花开花。荷花的梗是笔直的,荷叶的形状很圆,荷花的根茎横着生长在泥中,叫做藕。
藕有几节,中间有孔,断的时候有丝。 赏析: 这篇小古文读起来,觉得艳丽而清新。
从上到下,花、梗、叶、茎,有花有朵,有形有色。特别喜欢“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一个“直立”,用得真好,把荷梗写活了,好像那梗是荷的腰似的,腰挺得直直的,给人一种亭亭净植的动态美。
“荷叶形圆”,这样的表达方式让人喜欢。无形中强调的是“圆”字,读过之后,你会觉得荷叶圆圆的,大大的,惹人怜爱,让人欣喜。
另外,从朗读的角度看,最后读“圆”,口形是打开的,那种感觉仿佛心也打开了,变得开阔了。 喜欢“茎横泥中”的“横”字,那种横躺的感觉真是美妙。
仿佛那油油的泥巴是藕温软的床。茎在泥中,躺得舒舒服服、自在逍遥。
最后一句,由前面的四字词语变成三个字,句式变了,节奏变了,好像音乐的节拍一样,到这儿有了起伏,有了变化。语句就有了灵气,就显得不僵化,不教条。
文字的表达,语句的生动就在这里。
2. 何 在古文中有什么意思啊何字在古文中是虚词,意思很多,不同的意境有不同的意思
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 关于荷的诗词、文言文、资料写荷花的诗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花 清.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咏荷诗~江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
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
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折荷有赠~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荷花~李商隐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莲花~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苏幕遮~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莲塘~明·黄琼 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
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采莲曲~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三五小船撑将去, 歌声嘹亮赋采莲。 ◇芙蓉~清·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藕乡随思~现代·暇文 晓别安宜古镇头,藕乡水泗荡轻舟;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
异乡落泊伤穷乱,故里重归喜景稠;政通人和富由起,芙蓉仙子欣来游。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无题·其二~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夏日怀友~徐玑 流水阶除静,孤眠得自由。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洲?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 ◇浣溪沙·薛昭蕴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南乡子·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兢折团荷遮晚照。 ◇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思帝乡·孙光宪 如何? 遗情情更多!永日水精帘下敛羞蛾。
六幅罗裙地,微行曳碧波。看尽满地疏雨打团荷。
◇忆余杭·潘阆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清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
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采桑子·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临江仙·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
4. 古文《荷》干荷叶 刘秉忠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喊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蝶恋花 晏几道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晌,双纹翠簟铺寒浪.雨罢苹风吹碧涨. 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甘草子 柳永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荷叶杯 韦庄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荷叶杯 韦庄绝代佳人难得,倾国,花下见无期.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闲掩翠屏金凤,残梦,罗暮画堂空.碧天无路信难通,惆怅旧房栊.采桑子 欧阳修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临江仙 欧阳修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畔有堕钗横。
5. 古文《荷》干荷叶 刘秉忠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喊了清香。
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蝶恋花 晏几道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
午睡醒来慵一晌,双纹翠簟铺寒浪。雨罢苹风吹碧涨。
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甘草子 柳永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荷叶杯 韦庄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
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荷叶杯 韦庄绝代佳人难得,倾国,花下见无期。
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闲掩翠屏金凤,残梦,罗暮画堂空。
碧天无路信难通,惆怅旧房栊。采桑子 欧阳修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临江仙 欧阳修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
水精双枕,畔有堕钗横。
6. 古文《荷》干荷叶 刘秉忠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喊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蝶恋花 晏几道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晌,双纹翠簟铺寒浪。雨罢苹风吹碧涨。
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荷叶杯 韦庄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荷叶杯 韦庄
绝代佳人难得,倾国,花下见无期。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
闲掩翠屏金凤,残梦,罗暮画堂空。碧天无路信难通,惆怅旧房栊。
采桑子 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临江仙 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畔有堕钗横。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内容,导人新授内容
二、精读训练
1.理解第一段。 .
激发思考:作者围绕合作,首先谈了什么?
自由朗读第一段,找出文中的重点句。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不论……也不论……都……”
“只有……才能……”
“小……小……大……大……不……就……”
通过对上面句子的理解,举出在实际生活中“合作”的事例,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归纳演说词的语言特点。
小结:这一段说明了人生活在世界上,都离不开与别人合作。
2.理解第二段。
过渡: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
(1)理解第4自然段。
自由读第一个事例,随后播出一段交响乐录音,学生置身交响乐的美妙旋律之中。乐止,介绍交响乐是由上百人用不同的乐器演奏而成,他们是怎样合作的呢?
思考:“团体目标”的“高度统一”和“协作精神”分别形容“合作”的什么?
(合作的“完美”与“和谐”)
从这个事例中,同学们明白了什么?
(2)理解第5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这个实验的目的、要求、经过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联系课文想想“依次”是什么意思。
外国专家是怎么说的?
“我在许多地方做过这个实验.从未成功。”这句话说明了么?
从这个事例,你明白了什么?
(3)理解第6自然段。
读读,想想:
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
小结:文章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说明只有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合作得好。
提问:为了说明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作者举了两个事例。只举前一个例子够不够?为什么?
3.理解第三段。
自由读,谈谈你对既要“竞争”,又要“合作”的体会。
三、总结全文
四、指导学生练习演讲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语
1.春天是多么美好,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2.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
二、准备计划
1.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作记录。比如:去的时间、地点,怎么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2.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得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准备。
3.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4.形成方案,以表格式更加清晰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将近四年,再说我们的校园是温州市最美的学校了,老师也清楚同学们特别喜欢自己的校园,而且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得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四、学生完成习作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听写词语。
二、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邀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附文交流,或者就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语文教案 篇3内容预览:
第3课《留学巴黎》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这位音乐大师求学的艰苦历程。
(2)学习作者坚毅的精神。
(3)理解作者爱国的情操。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你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
小结:今天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仍然感到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当初,就是这首《黄河大合唱》,不只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和日本鬼子做殊死的斗争。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是谁创作的吗?
小结:对,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冼星海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激动人心的作品?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音乐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有关他执著音乐艺术追求而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介绍作者,出示课题
1.作者介绍:冼星海(1905年--1945年)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原籍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1930年赴法国学习,先后师从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在此期间曾创作颇受好评的《风》、《游子吟》等作品。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真实反映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创作有《游击军》、《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
2.检查字词:
(1)请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奢望 西崽 琐屑
迷惘 穷拙
(2)请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衣寇楚楚 ( ) 走头无路 ( )
(3)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
琐屑:
迷惘:
忌刻:
流离失所: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留学巴黎是以什么为顺序来写的?
2.读了作者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事?
交流总结:
(一)为艺术而留学巴黎。
(二)在巴黎的艰辛生活。
(三)创作《风》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
(四)从作曲班毕业,学成归国。
三、研读,讨论:
1.冼星海只身到法国留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2.冼星海取得了那些成就?
3. 冼星海为何拒绝留在巴黎?
交流总结:
四、体验与反思:
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从冼星海的留学经历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五、拓展延伸:
名言:
1.讲述自己积累的刻苦求学的故事。
2.请写一句关于立志的名言。
六、教师出示名言和寄语:
1.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4.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5.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6.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教师寄语:
胜利是我们的果实,困难是我们的对手,失败则是我们的引导者。我们要随时随地的锻炼自己的意志。不要被它吓倒。要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困难无处不在,我们要有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高尚品格。相信自己,相信成功。切记,成功源于艰苦奋斗!
语文教案 篇4A.教学目标:
1.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特殊句式;
2.能理解文中孟子逐步推理、正反对比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并能运用这种方式阐明事理;
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语文教案-庄暴见孟子。
B.设想:
1.学情:这篇短文,学生应该能从文中发现全文思想的中心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可能使学生感到疑惑的是:孟子只是通过两次假设性的对比,就能把“与民同乐”的大的观点论证出来了,是不是有说服力呢?教学上应该联系实例,并通过练习,掌握逐步推理的论证方式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论述的强度。至于文言词句,本文在理解上没什么难度,应该布置课堂作业,及时整理。
2.教法:诵读法、练习法
3.课时:一课时
C.过程:
一.导入:
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今天,孟子就要站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 请一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2. 学生齐读,,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局部理解
1. 用五分钟时间,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等一会集中讨论。
2. 解疑。可以让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3. 教师归纳重要词语:
见、语、好、乐、今、王
4. 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
(明确:不是。①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②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高超。)
5.思考: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意思?
(明确:①写孟子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为转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创造条件;②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6. 讨论:
① 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时,脸色应该是怎么的?为什么会“变色”?
(明确:无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以说“恼怒,恨庄暴转告孟子”,也可以说“良心发现,羞愧不已”。
② 孟子谈音乐侧重于品位还是侧重于音乐的欣赏?为什么?
(明确:欣赏。孟子善于从对方能够接受的角度谈话,消除对方的反常心理,便于展开自己的论述。这就是求同存异法。)
7. 试用简表表示孟子展开论述的思路。 (请一学生上黑板来画。)
转换概念 转换话题 再换话题
吸引对方 诱敌上钩 直奔中心
四、亮点探究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探究学习: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庄暴见孟子》。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2.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探究学习: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四.练习巩固
1. 有一个同学热衷电子游戏,几乎不能自拔,请你对他说一番话,运用孟子的谈话的技巧,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 课堂整理相关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语文教案 篇5教学内容:《练习4 》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按照笔顺正确书写汉字。
2、拼拼读读,再连线,并进行句式训练。
3、写好3个铅笔字。
一、按笔顺写字。
1、导入: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小朋友又认识了许多新的汉字,老师来考考大家。
[出示] 牛 虫 采 蚂 蚁 集
贝 风 沙 浪 晚 渔
厅 车 交 阴 林 泉 道
我的十分钟
▲小声自读,容易读错的字音多读两遍。
▲小老师带读,提醒容易读错的字音。
▲小组比赛读。
2、写笔顺
▲小组内检查笔顺掌握情况。
▲指导容易出错的笔顺:
采 集 晚 车 阴 泉 道
▲把书翻到106页,按笔顺描红。
二、学习字词句。
1、拼拼读读
[出示] 水果卡片:苹果、香蕉、柿子、橘子、葡萄、哈蜜瓜
△你们认识这几种水果吗?
[出示] 字词卡片:苹果、香蕉、柿子、橘子、葡萄、哈蜜瓜(加拼音)
▲指读,提醒大家容易读错的词。
▲齐读。
2、连线。
3、句式训练。
△你喜欢吃哪些水果?
[出示] 我喜欢吃的水果有 ,有 ,有 ,还有 。
自主练习
△能不能把你喜欢吃的水果名称填到这些横线上去,然后再连起来说一说?
▲指名说,师指导。
▲小组内说一说。
三、学写铅笔字。
[出示] 用 向 南(写在田字格黑板中)
▲认读。
△这三个字的笔顺规则是什么?(从外向内)
▲指导三个字的笔顺。
▲师范写,学生完成书上描红。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观察图画,拼读词卡,填写卡片。
2、熟记4个成语和记诵古诗《古朗月行》的前两句。
3、口语交际:传话游戏。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听清楚,说准确。
一、综合性学习。
1、课内学习。
每四人小组拿出一套动物卡片和相应的拼音卡片,本小组的学生互相之间认认、填填。
[出示] 动物卡片和拼音卡片:
▲请四人小组上台完成练习,其他学生完成书上练习。
2、课外延伸。
每位学生拿出课前家长帮忙做的几张动物的拼音卡片,小组同学之间相互抽读。
二、读读背背。
1、读背成语。
[出示] 红日东升 秋高气爽 窗明几净 书声琅琅(加拼音)
▲认读,指导字音:升、声(sheng) 明(ing)、净(ing)
▲师大体说说词意
▲指导背诵。
2、读背古诗。
[出示] 古朗月行(节选)(拼音加诗文)
▲认读,指导读准后鼻音:行、镜、青。
▲介绍作者:李白:唐朝有名的大诗人,写了许多的诗,被人称为“诗仙”。《静夜思》就是李白写的。
▲数数有几句话,指导分句读。
▲师说说诗意: 这首诗是说作者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月亮当做了百玉盘。又觉得月亮像一面瑶台镜,挂在了云朵上。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口语交际
我的十分钟
1.导入:
今天,老师代小朋友做一个传话游戏,看看谁的耳朵灵,谁的嘴巴灵。
2.提出要求:
在做传话游戏时,传话的人,要说得轻一点,但一定要说清楚;听话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要听清楚。
3.游戏活动:
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把个人。老师先把传话的内容告诉每组第一个小朋友,然后依次向后传,最后由每组最后一个小朋友说出传话内容,说得完整准确的一组获胜。
传话内容:星期二早上八点,胡老师带二年级小朋友去国防园看展览。
▲每组进行游戏。
指导每组在每次游戏结束后要讨论总结,找出传得不正确的原因。
多进行几次游戏,每次传话的内容不同。(可以让学生做老师来出题)
板书设计:
练习 4
好了,今天关于“庄暴见孟子朗读”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庄暴见孟子朗读”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