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苏东坡传摘抄_苏东坡传摘抄及感悟
zmhk 2024-05-23 人已围观
简介苏东坡传摘抄_苏东坡传摘抄及感悟 现在,我将着重为大家解答有关苏东坡传摘抄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苏东坡传摘抄的话题,我们开始讨论
现在,我将着重为大家解答有关苏东坡传摘抄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苏东坡传摘抄的话题,我们开始讨论吧。
1.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
2.苏东坡传
3.浅析《苏东坡传》中的艺术性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这就是苏东坡的一生,以下我为大家整理的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欢迎阅读本文!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一
认不认识一个人其实并不在于是否与他同时代,而是站在当时理解的角度上,借着他注入作品的情感了解他的内心。读传记,就好似看一场别人的人生之戏,我们身处戏外,所有的激烈斗争或是寂寥悲怆都变得平淡而娓娓道来,最后不免要与自身联系起来。
苏东坡的伟大人格十分鲜明突出,这得归功于他的作品数目之多,资料的详细,因为在那个时代,他就受人追捧,知名度不亚于今天的当红明星,即使是金人,在攻下京城后也特别爱搜掠苏东坡的作品。苏东坡的诗词和散文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源于他对写作和文体的看法,他动笔,收笔都?行云流水?,没有特定规矩,他认为用笔表达出一切情思脉络是他生平最快乐的时刻。他如此热爱写作,即使知道他大部分麻烦都是文章带来的,可是仍然觉得文章如金玉珠贝,不易鄙弃。热爱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许是因为自由创作给作者带来满足,给读者带去快乐,这也是文学价值所在之处吧。
现今,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规定的命题下写作,自然,这仅仅是作的文,很难有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大部分人认为我们阅读太少,生活经验不多,看待社会的角度狭隘,但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很少去关注自己思想的成长,不曾收集那宝贵的灵感,我们在生活的洪流中,习惯地忙于身外的事,忘了给自己的心留一段时间审视思考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想法是无价的,是真诚的,是意义非凡的。因为真正意义上人的一生不是学识的增加,财富的积累,权力的攫取,而是我们过完人的一生,经历过所有,感悟到所有,去热爱我们的热爱,去追求我们的追求。所以说,当你翻开自己的记事本,没有任何功利性去描绘生活中的自己,这文章的价值才是?非人所能以口舌论贵贱?的。
苏东坡先生的命运如海燕,仕途生涯惊心动魄,而且他的福祸基本上与王安石紧密相连。林语堂先生说:?许多事情由于外在环境和内在性格的必然性,而有了往后无可避免的发展。?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用诗歌来表达民间的疾苦,最要命的是他爱用自由一发不可收拾的文风来写,即使知道这诗篇会达京师,也毫不在乎。那时候反对王安石新政的人都避开这敏感的话题,苏东坡却不顾后果,他嫉恶如仇,遇到邪恶,就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在被逮捕审讯后,折腾了好久,终于出狱了,当晚却又不可救药的写了两首可以被抓到把柄的诗,我想这就是无法改变的本性吧。不失本性,其实有时候是非常宝贵的事情,一切都是在变,只有自身没变,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品尝人生百味。正如杨绛先生说:?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的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古人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不如现代,只有思想是人类永恒的财富,它是暗含智慧的宝库,等着我们这些未涉世的少年领略它的隽永睿智的内涵。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二似乎世人对苏东坡的评价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汇莫过于?旷达?。很多人认为苏东坡是为舞文弄墨而生的。然而,究竟是苏东坡的这种旷达天性造就了他独特洒脱的文风,还是他无与伦比的文学才能以及他对文学的热爱塑造了他旷达的价值观人生观?
苏东坡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文学创作,快乐时,悲伤时;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在颠簸险阻的路途中;意气风发时,遭遇贬谪时大部分文字茂盛而充满生机,然而小部分则是忧郁的,带有一丝凄凉。事实上,写作是一种非常好的精神宣泄方式,无论针对怎样的情感。快乐的事被记录下来,变成美好的记忆;痛苦的事被记录下来,再次翻阅的时候,就觉得也没有什么了。苏东坡能给世人留下如此旷达如此乐天派如此会享受生活的形象,跟他创作的习惯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文学才能与对文学的热爱造就了他被传诵千古的人生。
孟子说:?五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文章的确就总有那么一种?浩然之气?。个人的性格总是会造就不同的文风,巴尔扎克的文章就总是诙谐浪漫;屠格涅夫的文字大多就是灰白色调的。东坡亦是如此,旷达的性格造就出一手潇洒。欣赏东坡的文字,总能感到人与自然的那种和谐统一,万物间那种微妙的联系。置身于尘世间,一切悲喜又算是什么呢?
谈完了苏东坡个人的问题,该谈谈他与我们的联系了。我们中也许几乎没有人需要承受东坡所承受过的那些痛苦最有才华的人遭受最大的屈辱,然而为何东坡能坦然地面对生活,而我们中的许多还在叫苦不迭呢?
对与这个问题,就能把文章开头提出的两个话题与这个现实问题融合到一起去了。为什么东坡能拥有旷达的人生?因为他有信仰,有寄托,只不过他更多地是将灵魂寄托给了文学。人在困苦的时候总需要排解,能用文字排解自己的忧愁,实在是高明之举。苏东坡有个非常有名的段子,说是与一群客人一同乘船时遇上了大风浪,所有人都惊恐不已,唯有东坡镇定自若地在那里习字练文。别人问他原因,他只是说,反正现在生死不能有自己左右,那么为何不静下心来弄弄文呢?由此我们可见文学这个寄托帮助东坡超越生死,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事实上,也许世上再无苏东坡。然而我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依托。对于东坡来说,习字、文学创作、为百姓操劳是他的天职,是他最热爱的事业,因此他无论在何方,对于这几项都是乐此不疲的。人们成天说要做自己喜欢的事,然而真正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又有几人呢?剩下的不外乎是两种,不知该做什么的,与做了自以为喜欢的事的人。第一种总是被称为没有目标,第二种则称之堕落。事实上,也许是这个世道导致我们无法再拥有苏东坡,若是苏东坡在当下,一定会被认定为不求上进安于现状没有目标。然而在当今,什么才是目标?目标就是要创业,要发家,要当权吗?总有一些说法,说是我们先做必须做的事,再做应该做的'事,最后做自己想做的事。对于这些说法,我们的必须理解?必须应该?与?想做?的关系。真正想做的事,真正能使人快乐的事,绝不会是会拖累人前程的事,真正去追求自己热爱的事,就能成就旷达的人生观。就像真正的爱情是绝不会带给人灾难,在茫茫人海中遇到100%的男孩或女孩,早就是上天的恩赐了。真正想做的事,永远是真正的动力,因此,?应该做的事?与?必须做的事?,全都该是为它服务的。你的应该,不是别人的应该;你的必须,永远都不会是所有人的必须。在我看来,东坡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上天赐予你的独一无二的才能,因为它必定存在,也许只暂时隐藏了起来。假如苏东坡不坚持他最喜欢做的事,而是夜夜在书房内哭丧着脸,日日上书请求皇上开恩,那么我们的历史与文学就会因为少了他而可悲。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三喜欢苏东坡,甚于诗仙李白,也甚于诗圣杜甫,所以对有同样感受的林语堂先生的着作平添亲切感,从《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而到《苏东坡传》,多次阅读,爱不释手。
推究起来,收获几何,恐怕不是篇把读后感所能尽言。阅读本身是快乐的。将阅读所得内化成精神养分,进而收获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处事习惯乃至点点滴滴,是我阅读的真正意义。
少年时代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没来由地会热血奔涌,仿佛看到同样是风流人物的苏轼行舟江上,他思接三国、神交公瑾,与英雄风云际会,却又不得不把酒酹月,几多豪壮,几多遗恨。而今再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却不免块垒在胸。给无数读者无限阅读快乐的人,他所历宋朝的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他却屡遭贬降,甚至受到逮捕,?乌台诗案?令他忍辱含垢,险些丧生。千载相隔,依然让人有心痛的感觉。可林语堂先生却了解,他说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于是这部《苏东坡传》,犹如佳酿,消融了我心中的块垒,让?痛?变成通,通畅、通达、通泰!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
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苏东坡传
摘抄:
他对那栋夏天对着大太阳的简陋小房子,情有独钟,别的旅客一旦真见到,就会废然失望的。
他便吹嘘说: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坐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
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这样蒸汽才能进得均匀。
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与生活。
这些乐事,只有田园诗人才能享受…..苏东坡由于每天在田亩耕作的感想,把《归去来兮辞》的句子重组,照民歌唱出,教给农民唱……..和农夫一起唱。
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
简评:
苏东坡对于自己被贬黄州,一开始是愤然,憔悴的,失望的,但后来在黄州的影响下,竟变为苏东坡一生的转折点。有人认为是黄州风景秀丽,洗涤了一位大诗人的心灵;有人说是苏东坡逐渐老练,把世间的事情看得很通透了;也有人认为是苏东坡的诗词拯救了自己。而我认为,真正使得苏东坡改变的,是他那乐观开朗,浪漫随和的心情。
正如上文摘抄的句子,在一间简陋的小房子中,一间没有人要的小房子,还有一块没有人要的土地,在苏东坡眼里,却也胜得过奇珍异宝。小房子窗外的景色比较普通,但苏东坡却说这是“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由此见得,苏东坡即便是在陋室中也可找到乐子,即便是在乱世中也可找到清静。他更是把自己务农之快乐,传递各个农夫心里,教他们唱歌,与他们一起分享,与他们一起体会农务的辛苦,这大概是有点推己及人的思想吧。他还爱将自己独特的厨艺毫不吝啬地告诉和尚们,或是记载下来,大概是想在千年之后,自己的煮厨方式和成果可以和后人分享,让他们可以边吃东坡肉,或边喝东坡汤,边看《赤壁赋》,一起体会这世事的兴衰与变化。
苏东坡把官场的变动比作是巨石,比作是磨盘,这个比喻恰表达出了苏轼已开始对自己生活稳定的信心,以为自己在黄州便是这么一辈子了,逍遥的一辈子。可这块巨石却转动了,如同这是皇帝的赏识,读到此处,或多或少对苏轼的无奈有些同情。
本想大展手脚,你又嫉妒我,折磨我;现在只想清静下半生,你又来找我,要我淌一趟浑水。唉,之前被朝廷小人们弄得体无完肤,好了,终于远离这些世俗了,你又给我转动,奈你何?
不过当然,改变的不管是你,还是天地,理他转或不转,我心境不转,奈我何?
浅析《苏东坡传》中的艺术性
毅恒可贵,奈何错用,可叹可悲。
王安石的我执依然成魔,发心是好的,但是实施的过程多少次机会可以调整却无动于衷,看了详细的描述竟然有了几分对王安石的懂得,想必王安石满腔热情助国之腾飞,身居要职,加上当时的时代背景,皇帝对自己的无条件支持足以让一个人抛头颅洒热血,他自负又一意孤行,加上周围人都为攀附他而得利,并非忠君报国之人选,他的目标固执到已经让自己一叶障目,撞了南墙不回头。
放到当下,也可照见自己, 我所以为的好对于别人也觉得是好吗?我喜欢的方式别人也一定赞同吗?我拿出了百分百的诚意,别人能感到几分?这值得我深思。人的不同是立体的,也是复杂多面的,我学着接纳周围人的不同,欣赏他们的特别;我也接纳孩子的独一无二,给他无条件的爱,并由衷的接纳他对于我的反馈,孩子就像镜子,照见自己,从而去调整和改变。
“流俗”与“通便”
简单的标签化很容易让人自觉入队,其实就像黑和白之间有大片的灰色一样,凡事会变,形态局势在变,人心也在变,
王安石和司马光,虽然政见不同,不能相与,但皆系真诚虔敬洁身自好之士。在金钱与私德上从未受人指责,他们两个纳妾的事真真可爱至极,他们都是正人君子,但在政策上意见相左,孰是孰非
司马光一直没有放弃对王安石的劝诫,他坚持到最后也没能说动,在王安石死后,他仍评价安石为人不甚坏,其过端在刚愎自用。可见王安石对于变法的坚持有些太过偏执了。
苏东坡对于政治的见解在今天已得到了证实:为人君者若不容许自由表示意见,焉能得到人的支持?
一个好政权之得以保持,大部分在于不同的政见合理地发挥其功用。民主政治体制,系表现于党派间政见之歧异。
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
木兰读书会第20期 苏东坡传 第十四、十五章
2021.12.13 分享人:想想
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苏东坡的乐观豁达无处无时不在,再遭人弹劾面临罪罚之际,还跟悲痛的家里人讲笑话,自己对前途一片忧虑,却对周边人轻描淡写,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为之啊。他的才华和为人使得朋友颇多,所以危难之际能助者亦不少,他问心无愧,无论谁审查,君子坦荡荡,而皇帝也深知其非祸害朝堂之人,得以轻判,天时地利人和,人若安在便无难事。他从狱中出来,不是满腔怨恨满腹牢骚,而是用鼻子嗅了嗅空气,感觉到微风吹到脸上的快乐,在喜鹊叽喳啼叫声中,看见行人在街上骑马而过。他是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当下,分分钟都是正念生活啊。说他感性,更多的还有理性吧,我自己是感性的人,但我觉得我常常困于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而不能自拔,苏东坡却不然,他常常怡然自得进入当下,与当下的环境产生联结,去感受周围的风景变幻、人和物的交织离散,即兴而发,出口便成章,成章乃为过往,奈何他根本没有更多思虑忧虑的时间啊,能昂首阔步、回归自然、自由吟诵、信手拈来做文章都使他快乐的像个孩子,正如他夸别人的一句:“前身子美只君是,信手拈来俱天成。”如今想来他这种风格算不算今天我们说的“书写疗愈”呢?
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在雨天,东坡睡到很迟才起床,快近黄昏时,散步很久,在起伏不平的东山麓漫游,在庙宇、私人庭园、树荫掩蔽的溪流等处,探胜寻幽。他有时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消磨一日的时光。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在他的眼里,自然之物无一物不可入、入诗,江水风月本无主,能欣赏和感受的便可做主人。
苏东坡做了个快乐的农夫,就像海子的诗里说的,关心粮食和蔬菜,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 温暖 的名字,一日三餐四季,思想与灵魂无一个不精彩。他自己也说田园诗人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他身处田园,用生活描绘出精彩绝伦的画面,就像一朵小花,兀自盛开,暗香扑鼻,蝴蝶慕香而来。他在这张一无所有的白纸上可以尽情挥洒,施展他的绘画、建筑、文学和生活技能,他就像一粒种子,无论是掉在肥沃的土壤还是不毛之地,都努力生长,在石头缝里也能开出儿来。
看完这个我又想,大自然可以使人疗愈,那么与大自然共处一隅的苏东坡是不是被妥妥的治愈了?我自己还是很喜欢和自然相处的,每每走到大自然中,都能感受的无限的能量流动,春夏秋冬的大地上总是展现着或者蕴藏的巨大的生机和能量。
木兰读书会第20期 苏东坡传? 第十六、十七章
2021.12.14 分享人:想想
开心是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追求
年少的时候总觉得开心快乐是和物质分不开的,只有物质充裕生活富有才会开心快乐,现在看来年少无知并无半点虚假,也是到了不惑之年对很多的事情开始深入的去了解,这也是岁月的馈赠吧。苏东坡活得逍遥自在,却是人生中最穷的岁月,他认为: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可见是真的穷,但与之相比也是真的逍遥自在,文章多产的年代,每每想起他三五好友饮酒作对、夜游湖山、随遇而安的情景就觉得生活安在?为当下最尽兴也。宇宙之中,物各有主,唯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分文不收供我们人人可享受。在大自然中,我们的渺小让我们反而从容与感恩,我觉得大自然能给与我们无限的力量,每当我心情郁结无处落点时,我总喜欢去郊外走走,闻一闻花香,摸一摸草木,甚至一把枯草,当我去触摸那把枯草,往往在其根部能发现生命的力量,深绿粗壮的根须或饱满的某个分支,亦或是扎根于土地的坚韧不容动摇,有时很想去趴在那片深厚的土地上,闻泥土的清香与甘冽,那一刻唯有内心的平静与富足,这种能量的流动注入生命的不息和力量。
瑜伽---我是我的观察者
惊讶于苏东坡竟然习练瑜伽,读这章也非常的开心,像是和瑜伽术士偷艺般的窃喜。苏东坡除了打坐,还有姿势和呼吸的练习、内观甚至连吞咽唾液也有提及。这些在如今的瑜伽课里都有,所以他说的感觉我都能有深切感受,瑜伽的体式配合呼吸做起来就会有很大的不同,而当我们冥想时关闭双眼,内观扫描身体,也能看见身体的运动,或紧张或放松抑或游离,看见身体的各个部位,将呼吸带到那里去,呼吸深入、体式深入,头脑中的意识随着呼吸进入体式,去接近或无限接近身体的延展,一呼一吸间,任觉知驰骋自由,一收一放时,给身体自由舒展。一场瑜伽课下来,愉悦不已。
践行:继续瑜伽习练。
摘抄: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木兰读书会 第20期 苏东坡传 第20、21章
2021.12.16 分享人:想想
不爱高官爱田园,被政治追求非本愿。
本来无心做官,想请辞外放,但由于皇后的知遇之恩,他决定挺身而斗。既然决定留下,他就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了,本来就招小人妒忌,这下又得最不少小人,但文人若不能独立思考,无批评的勇气,言论自由也终归无用。他倡导“广开言路”,希望朝廷博采众议,如今看来多有先见之明啊,当时只有唯唯诺诺才能保平安,他的一番言论在政治上如同一系列的“变法”,让政敌觉得格格不入。他不想再进行党羽之争,所以一再请辞,去往杭州。官场的争斗和如今的职场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之前我总对于别人的“花言巧语”不屑,觉得他们实干不行只有一张巧嘴,现在我觉得确实境随心转了,遇到这样的人,我会从心里欣赏,并思考他怎么能说出让对方觉得舒服的话呢?如若我们的话语能让对方感到舒服,那为什么不呢?无须非黑既白的去贴个标签,去定义别人,甚至觉得为自己的小格局而惭愧,总觉得别人是靠说占据了高位,不光彩,而自己属于实干的,很光荣,总觉得是金子就会被发现。事实远非如此,如果能干又能表达出来让别人知道,也许很快就得到认可,如果做那颗金子,被埋没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现在我的观念就是,实干是要有的,然而适时地表达也是锦上添花。
建设杭州民生工程
民以食为天,苏东坡到杭州解决当地的吃水、粮食问题,防患于未然的修理西湖河道、对米的价格管控、存储粮食以防灾荒,心思细密,层层设计构思,真心为民,爱民如子。他到杭州一年半期间不曾打开书,对于一个文人来说,书不可一日不读啊,可见他为了工程倾注心力之全部,的如此父母官,百姓不能不爱。更厉害的是他竟然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公立医院,看待事物的前瞻性和革新的方向都属于****,现在看来能文能理,也是全才啊。
践行:遇事多角度思考,就像露易丝海说的,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上一公里,就知道他为什么是那样的了,多换位思考。
摘抄:君子如麟凤,难求而不易留养;小人则“易进如蛆蝇,腥膻所在,瞬息千万”。其理至明,人若不愿与蝇蛆为伍,只有远避。
木兰读书会第20期? 苏东坡传? 第25.26章
2021.12.20 分享人:想想
活在当下的播种人,走到哪里都洒下达观的种子,开出缤纷的花儿。
树欲静而风不止,本想安歇的心却左右不了政治风暴的狂野,也好,也好,吾心安处自是吾乡,心常伴我,我依然故我。这也应了那句话,谁也不能永远陪伴我们、帮助我们,所以我们需要自立、自强,无论生活给与我们什么,我们都能过当下的最优生活,也就是当我们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苏东坡也用一生实践了这样的生活态度。反观我的生活,虽然也有这样的理念,但是践行起来往往不能从一而终,有时甚至又回到了老路上,尤其我一直践行和孩子在一起时,想要尊重孩子的时空,融入孩子的当下,与他产生生动的联结。孩子和我们大人的不同就是他们总是活在当下的,而我们常常懊悔过去忧虑将来,就再不能安在当下,这一点上孩子是我们最好的指引,我们无须太用力,只要顺着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必然能获得一样当下的完美体验。他人可以为我之榜样,而我也终无需成为谁,我只属于第一无二自己,你也一样。
创造自己喜欢的环境,更容易沉浸式生活。
苏东坡打造自己的仙居,这里面有着方方面面的展现。在房子的选址、建造风格、装饰、摆设、以及命名都要遵从主人的旨意,完全是主人的梦想实现行径,在这样的环境里,寄托了主人宦海一生对生活的追求。这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也要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我们不必能买得起大房子,也不用非得带着花园,在我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全可以打造出自己的世外桃源。记得读《林徽因》,她也是在生活非常窘迫的日子里,从外面拔一把野花插在家里,破落的墙壁可以糊上收集的报纸,总之不管在哪里,随手可做的还有很多。我自己以前总觉得打造自己的梦想之家需要太多的前提了,所以总是觉得就算万事俱备还欠东风,后来还是因为木兰搬家对家里的装饰之用心,让我顿时觉得原来自己就是东风,于是我也开始了对家里的一些小小的装饰改造,不再等待,只看手头能做点什么就去做,哪怕扯一扯皱了床单、随手洗一下脚边的灰尘、坐在沙发上时把手边的茶具和桌面收拾一下、甚至扔一下垃圾,都使我的家更干净整洁了呢。在这样的家里,是不是干点什么心情也不一样了呢?
践行:每天倾听孩子,虽然他有好多说的,尽管他说的都是玩的,但那又怎么样呢?我只想要和孩子保持沟通的管道是顺畅无阻的,传递出的爱也是真诚的。
摘抄: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人若悟此,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木兰读书会第20期? 苏东坡传 第27、28章(结局)
2021.12.20? 分享人:想想
在绝境中看到生机、在困苦中保持乐观,这正是苏东坡的过人之处,纵然贬谪到域外他都能怡然自得的苦中寻乐趣。看着帮助他的人遭到更狠的打击,尤心碎,一个人飞黄腾达之际朋友众多不足以稀奇,但在患难中的情谊才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冒着自身安危的风险。他一生播撒善的种子,所以收获的善意也颇多,问心无愧才能在乌台诗案中酣然睡去,也能在生命弥留之际才能如此安详和坦然。
不想读到最后却还是到了最后,东坡虽去,但他心灵上的喜悦却传给了我们,他无论顺境逆境的事业人品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他的一生洒脱过、辉煌过、也落魄过,最重要的是他精彩的活过,并且伴随着不朽的著作,让我们世世代代都受到了滋养。而我们每位读过他的人,都会有不一样的生活态度,都会在内心中燃起某种小小的火苗,照亮自己或许还会照亮周边甚至更广。
践行:再次重读这本书,寻找不一样的点或感受。
摘抄: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
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母亲,我长大之后若能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现在他们的船进入巫峡了,巫峡全长五十里,高山耸立,悬崖迫人,江面渐窄。自船面仰望,只见一条细蓝,望之如带,那正是天空。只有正值中午,才能看见一线月光。
喜信到时,老汉正在醺醺大醉,手里攥着一大块牛肉吃。他看见行李袋里露出官帽上的红扣子,一下子就明白了。但是当时酒力未消,他拿起喜报,向朋友们高声宣读,欢乐之下,把那块牛肉也扔在行李袋里,他骑着驴,往城里走去。
开封是中国首都大城,保有皇都的雄伟壮丽,财富之厚,人才之广,声色之美,皆集于朝堂之上。湖外有护城河围绕,河宽百尺,河的两岸种有榆树杨柳,朱门白墙掩映于树木的翠绿之间。
简评:
作为一本人物传记,《苏东坡传》必有其真实性,但是若全篇平铺直叙,免不了销路不畅,读者唾骂。怎么办嘞?作为国学大师的林语堂,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除了在《苏东坡传》中记叙苏东坡的一生以外,林语堂不仅加入了许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明和解读,更是以散文般优美有趣的词句对苏东坡一生中的些许场景空白进行了想象和补充。
如上所摘抄的句段,东坡立志为范滂这件事应确有发生,但且看,林语堂不仅仅是这样记叙“苏东坡小时候说要成为范滂那样的人,他母亲说如果你能成为范滂我也能成为范滂的母亲”,读完这样的叙述读者必然也能知道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但是相比加上了“抬头望了望”、“您愿不愿意”、“难道不能”这些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文本,可就逊色不少了。
再如对巫峡的描写,千百年前的巫峡可能跟今日一直吗?文中出现这样的描写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有诗文记载,林语堂将其转化为散文的语言;其二,林语堂自己的想象。可无论何种情况,相较平铺直叙,总是优点自彰的。
再有一点,林语堂的补充看上去并无规律,好像是什么地方想补一点想象或描写就随意补上,其实不然,仔细看来,林语堂所补之处,不是有诗文或史实为证的,就是加以想象也不伤事实无伤大雅的,相反,这些描写和想象正是根据人物事物本应就有的特点而产生的,读者看了这样的文字,更能加深对人物的了解,如此析来,可见高明之处。
好了,今天关于“苏东坡传摘抄”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苏东坡传摘抄”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下一篇:苏轼简介资料_苏轼简介资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