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二_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二(带拼音的)

zmhk 2024-05-28 人已围观

简介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二_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二(带拼音的)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二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二的今日更新,以期为大家带来新的启示。1.凉州词 王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二_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二(带拼音的)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二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二的今日更新,以期为大家带来新的启示。

1.凉州词 王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凉州词二首的意思

3.王翰的两首凉州词表达了什么感情?

4.琵琶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是哪首诗?

5.凉州词其二描写了哪些景物?

6.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王翰的《凉州词》这两首诗描写的景象有什么区别?

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二_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二(带拼音的)

凉州词 王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同时表达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

       第二首诗抒写边关将士们夜闻笳声而触动的思乡之情。

       简介:

       王翰(687—726),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玄宗时作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死于贬所。

       王翰的《凉州词》表达的是是一种即使身处沙场,依然要纵情饮酒,即使身处生死边缘,依然要对生活充满激情的情感。这首诗的精神内核,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激昂向上的精神。

       原诗:

       《凉州词二首》唐代:王翰

       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其二: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释义:

       其一: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其二: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注释:

       ① 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②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区的特产。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③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④君:你。

       ⑤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⑥催:催人出征。

       ⑦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⑧欲:将要。

       ⑨征战:打仗。

       

扩展资料:

       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这首七绝正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边塞诗,若以对战争的态度为标准。可划分为歌颂战争与暴露战争两类。本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和背景已无可考,但从诗人感情的脉搏来体会,这无疑是一首反战的诗歌。

       不过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用笔十分隐蔽曲折。 首句设色艳丽,故意夸示饮宴之美:在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战士们聚在一起准备痛饮了。写到这里,突然来一顿挫:“欲饮”而无奈“琵琶马上催”。这个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转折。

       马上的乐队弹起琵琶催人出发,这使得将士们心情大变,由热闹舒适的欢饮环境一下被逼到紧张激昂的战前气氛中。看来无法再饮酒了!可是,“醉卧沙场君莫笑”。第三句意又一转,告诉我们:这时虽然军令如山,却是催者自催,饮者自饮,而且下决定决心要“醉卧”。

       诗人似在代将士倾诉衷肠:管他呢,虽然出发在即,我们依然痛饮,不辞醉倒沙场,这种狂饮你们不会见笑吧?“君莫笑”三字,于顿挫之中一笔挑起,引出了全诗最悲痛、最决绝的一句,这就是结末的“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诘问句,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显然,这里所控诉的,已不止是将士们所面临的这一次征战,而是“古来”即有的一切由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而发动的驱使千千万万将士去送死的战争!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可谓深得作者用心。此诗的确流露了如当代论者所批判的消极情绪,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残酷环境中,战士和诗人们对于无休无止的边庭争战,一般也只能产生这种悲痛的情绪,我们对此就不必苛求了。

       百度百科——凉州词二首 (王翰组诗作品)

凉州词二首的意思

       1. 关于《凉州词》的诗句

        关于《凉州词》的诗句 1. 有关凉州词的古诗

        有关凉州词的古诗:

        一、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释义: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如果醉卧在沙扬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二、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释义: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三、凉州词二首·其二

        唐代:王翰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释义:关内此时应该已是暮春时节,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夜晚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让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四、凉州词

        唐代:孟浩然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释义:浑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做成的琵琶声音清亮直入云端。与胡地相隔万里,即使是送与王明君马上作乐的琵琶声又哪能穿越。身处异地那乐声总让人心中悲凉,这羌笛胡笳也不要再吹。坐着仰望这边塞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杀光边关的敌人。

        五、凉州词其二

        唐代: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释义: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只好无功而返。

        2. 凉州词诗句

        1、凉州词(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渡玉门关。 译文: 被风卷起的黄沙,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2、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我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琵琶就会不停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快点上前作战。我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因为从古至今,前往战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3. 凉州词古诗

        找到两首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赏析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直上”,有人 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万仞山”, 山天相连, 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 “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 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 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 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 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 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 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 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凉州词第二首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译文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赏析

        凉州词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4. 关于凉州词的诗句

        凉州词

        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

        2.卧:躺。

        [简析]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域色彩。“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 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5. 王之涣的《凉州词》的诗意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山下滚滚而流的黄河,远远望去象进入了白云之间,连绵不断的高山上,筑有一片城墙.长期驻守,战士门想念家乡了,常用笛子吹曲子解闷那玉门关这里只有黄沙和白草,哪里有杨柳呀.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它是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

        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折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

        “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

        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凉州词》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以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王翰的两首凉州词表达了什么感情?

       其一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其二译文: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

       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

       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琵琶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是哪首诗?

       第一首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同时表达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

       第二首诗抒写边关将士们夜闻笳声而触动的思乡之情。

       简介:

       王翰(687—726),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玄宗时作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死于贬所。

       王翰的《凉州词》表达的是是一种即使身处沙场,依然要纵情饮酒,即使身处生死边缘,依然要对生活充满激情的情感。这首诗的精神内核,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激昂向上的精神。

       原诗:

       《凉州词二首》唐代:王翰

       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其二: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释义:

       其一: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其二: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注释:

       ① 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②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区的特产。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③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④君:你。

       ⑤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⑥催:催人出征。

       ⑦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⑧欲:将要。

       ⑨征战:打仗。

       

扩展资料:

       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这首七绝正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边塞诗,若以对战争的态度为标准。可划分为歌颂战争与暴露战争两类。本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和背景已无可考,但从诗人感情的脉搏来体会,这无疑是一首反战的诗歌。

       不过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用笔十分隐蔽曲折。 首句设色艳丽,故意夸示饮宴之美:在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战士们聚在一起准备痛饮了。写到这里,突然来一顿挫:“欲饮”而无奈“琵琶马上催”。这个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转折。

       马上的乐队弹起琵琶催人出发,这使得将士们心情大变,由热闹舒适的欢饮环境一下被逼到紧张激昂的战前气氛中。看来无法再饮酒了!可是,“醉卧沙场君莫笑”。第三句意又一转,告诉我们:这时虽然军令如山,却是催者自催,饮者自饮,而且下决定决心要“醉卧”。

       诗人似在代将士倾诉衷肠:管他呢,虽然出发在即,我们依然痛饮,不辞醉倒沙场,这种狂饮你们不会见笑吧?“君莫笑”三字,于顿挫之中一笔挑起,引出了全诗最悲痛、最决绝的一句,这就是结末的“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诘问句,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显然,这里所控诉的,已不止是将士们所面临的这一次征战,而是“古来”即有的一切由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而发动的驱使千千万万将士去送死的战争!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可谓深得作者用心。此诗的确流露了如当代论者所批判的消极情绪,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残酷环境中,战士和诗人们对于无休无止的边庭争战,一般也只能产生这种悲痛的情绪,我们对此就不必苛求了。

       百度百科——凉州词二首 (王翰组诗作品)

凉州词其二描写了哪些景物?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翰的组诗作品。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凉州词二首》鉴赏:

       

       这首诗描写边塞将士们很难得的一次欢聚的酒宴,表现出激昂兴奋的情绪、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边地荒凉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的写照,具有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开篇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王翰的《凉州词》这两首诗描写的景象有什么区别?

       《凉州词其二》唐代王翰,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塞外的风沙和关的花鸟。

       《凉州词其二》容

       原文: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译文:

       现在应该是关内的晚春了,但外面还刮着风,尘土飞扬,很冷。夜晚听着胡佳曲折柳的苍凉,让人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

扩展资料:

       这首诗讲述了在边境的士兵听到贾的声音,触动了思乡之情。千百年来,没有家,有时想家,无论是看还是听的声音,都很容易勾起一种悠然的思乡之情。

       在诗的前两行,士兵们忍受着边关的严寒,痛恨着春风。相反,他们错过了家乡灿烂的春色。

       在寒冷的夜晚,吹笛子,让一个人在睡梦中左右移动。此外,布甲的悲凉声也是笛声的破碎声。悠扬的布甲声在夜空中回响,使士兵们更加思乡。

       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景的一些特点,反映了在春寒和胡笳的声音中边塞士兵的生活状况。这首诗苍凉肃静,却不深沉,带有侠义柔情的壮汉之声,这仍是唐代气象的回声。

       百度百科-凉州词二首

       1.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场景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作者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適、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2.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场景

        ?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作者

        ? 王翰(公元687年至726年),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

       参考文献:

       1.周广璜.中国诗词精典: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903-904

       2.赵其钧 -王翰《凉州词》赏析? .中国文学网[引用日期2014-04-16]

       3.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40

       4.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2-53

       好了,关于“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二”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二”,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