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塞下曲王昌龄其一_塞下曲王昌龄其一其二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塞下曲王昌龄其一_塞下曲王昌龄其一其二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揭开“塞下曲王昌龄其一”的神秘面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1.《边塞》王昌龄其一2.《塞下曲》原文译文鉴赏3.塞下曲是什么意

塞下曲王昌龄其一_塞下曲王昌龄其一其二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揭开“塞下曲王昌龄其一”的神秘面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1.《边塞》王昌龄其一

2.《塞下曲》原文译文鉴赏

3.塞下曲是什么意思

4.王昌龄《塞下曲·其一》赏析

5.王昌龄的边塞诗10首

塞下曲王昌龄其一_塞下曲王昌龄其一其二

《边塞》王昌龄其一

       《塞下曲四首》

       其一

       《塞上曲·蝉鸣空桑林》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塞下曲》原文译文鉴赏

       全部拼音如下:

       《sai xia qu》

       yin ma du qiu shui,shui han feng si dao。

       ping sha ri wei mo,an an jian lin zhao。

       xi ri chang cheng zhan,xian yan yi qi gao。

       huang chen zu jin gu,bai gu luan peng hao。

       1.全诗如下: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2.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3.赏析: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4.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塞下曲是什么意思

       《塞下曲》原文译文鉴赏1

        塞下曲

        唐代: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注释

        饮(yìn)马:给马喝水。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一作“当”。长:一作“龙”。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鉴赏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塞下曲》原文译文鉴赏2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

        唐代: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译文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

        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

        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注释

        鹫:大鹰;

        翎:羽毛;

        金仆姑:箭名。

        燕尾:旗上的飘带;

        蝥弧:旗名。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赏析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是唐代诗人卢纶的组诗作品。这六首诗通过写将军发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慑敌、庆功宴舞、狩猎等场面,表现了边塞真实生动的军旅生活与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性格,将边关将士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磅礴气势描绘得生灵活现,跃然纸上。这组诗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章,内容丰满,寓意隽永,气势雄阔。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景象。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全系五绝,虽然受和诗的限制,但他却善于运用这种诗体。这种诗体本不必须遵用诗律,五七言皆可,但卢纶凭他出色的文才,以六首精巧的五绝组成了这部如画的佳作。这六首诗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

        组诗的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 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是写将军手执的旗臶。“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臶,《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臶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绝句中,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作者介绍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王昌龄《塞下曲·其一》赏析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景象。

       举例:

       一、王昌龄《塞下曲》其一:

       1、原文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2、翻译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二、李白《塞下曲》其一:

       1、原文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翻译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三、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

       1、原文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2、翻译: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

       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

       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王昌龄的边塞诗10首

        原文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韵译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赏析

        在盛唐诗人中,王昌龄的边塞诗也是别树一帜,颇为人们称道的。诗人早年漫游西北边地时所作的《塞上曲》,就是很有特色的作品。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

        诗人先以“蝉鸣空桑林”强烈渲染悲凉之氛围,写得有声、有境、有情。尤其是著一“空”字,就给人造成一种萧瑟之感,面对叶尽林空,耳听寒蝉悲鸣,行人又将何以堪?诗的头两句,点出时令和边塞的具体地点,同时通过蝉鸣空桑林的描写,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的环境气氛。一个“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明林中空空,一片萧瑟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荒僻之感。诗人还以寒蝉凄切的鸣叫声,进一步烘托边塞的萧条荒僻。三四两句,一方面从戍边将士“出塞入塞”中,暗示这秋高马肥的季节,边塞形势紧张,一方面又从萧关内外处处是黄芦枯草的廷期环境描写,来显示将士守卫边地的'艰苦。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

        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本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王昌龄的边塞诗如下:

《塞下曲四首》

       其一: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入塞寒:一作复入塞。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其三: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其四: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出塞二首》

       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从军行七首》

       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是用乐府旧体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以入乐的七绝,与高适岑参多用古体诗不同。其中《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好了,今天关于“塞下曲王昌龄其一”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塞下曲王昌龄其一”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