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杂诗十二首其二_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注音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杂诗十二首其二_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注音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杂诗十二首其二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杂诗十二首其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杂诗十二首其二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杂诗十二首其二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写作背景 急!
2.杂诗十二首其二的后四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3.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陶渊明简介
4.关于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的问题
5.杂诗十二首其二的作者简介
6.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 这首诗的前六句使用了哪些意象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写作背景 急!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的写作背景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此中之二。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存中,他觉得取得了自由,心思舒服,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然而他终非“周身静穆”,这首诗正透显露其中消息。
1.意象:白日、素月浩荡光明,可见渊明光风霁月的胸怀。“风来”照应下文“气变”,引入“不眠”
2.艺术构思:开篇写景,中间触景生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3.意境:空阔冷清
4、情感: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哀,感情表露直接一些,点出了悲凄的原因。
杂诗十二首其二的后四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1悲戚(凄) 2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万里河山一片宁静肃然,笼罩在月光之下。望着这浩荡空阔的景象,诗人的心被感动了。 3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席冷”衬托出“心冷”,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4这首诗写一个不眠的秋夜,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意境空旷,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陶渊明简介
这首诗抒发了光阴易逝、生命有限,作者未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感情。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关于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的问题
1、《杂诗十二首其二》是由陶渊明写的十二首杂诗中的一首。陶渊明共有《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义熙十年(414),大都感慨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此诗为其中第二首,写长夜难眠,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2、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杂诗十二首其二的作者简介
1这首诗描写了日月更跌,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化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2表面上是写枕席冷,实际上写人的心冷。这里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 这首诗的前六句使用了哪些意象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前六句的意象:
明确: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相比之下无穷大的宇宙空间,也象一个虚弥飘渺的天空.“风来”“夜中”,两句触觉及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空间分离.“气变”“枕席” “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巨大空间在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己非彼时.后者确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现和感受!
《杂诗十二首(其二)》创作背景:此诗为《杂诗十二首》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此诗做于陶潜辞官归园田居八年后。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陶渊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可以陪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时候都不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对人生的叹息。这是陶渊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首。
《杂诗十二首(其二)》
作者:陶渊明·东晋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人物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东晋诗人,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诗句简析:?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他的生平经历使他深深了解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
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
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杂诗十二首其二”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