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式微朗诵_式微朗诵视频

zmhk 2024-05-31 人已围观

简介式微朗诵_式微朗诵视频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式微朗诵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解决大家的疑惑。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式微朗诵的话题。1.古诗词朗诵比赛支持人开场白2.中

式微朗诵_式微朗诵视频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式微朗诵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解决大家的疑惑。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式微朗诵的话题。

1.古诗词朗诵比赛支持人开场白

2.中华经典诵读读本诗文

3.道德经文言文阅读

4.让孩子背诵古诗词、古文有什么意义?

5.《童诗诵读及创作》校本课程

6.仪式的读音仪式的读音是什么

式微朗诵_式微朗诵视频

古诗词朗诵比赛支持人开场白

       敬爱的XXX!亲爱的XXX!大家上午/下午/晚上好!

        有这样一种书,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mí)新,人们称之为“经典”。

        古诗词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她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

        经典古诗词是一座巍巍丰碑,它计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

        经典古诗词是一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短小精悍,词句优美。

        它节奏感强,易读易记。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中华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以继承古代文化。

        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

        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蒙学经典。

        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诗文。

        读书,让我们与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相遇相知。

        读书,让我们那荒芜的心灵得到滋润。

        让我们与好书为友,打好人生底色。

        让我们与经典作伴,润泽精彩童年。

        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

        让年轻而澄澈的心灵,一路书香,一生辉煌!

        今天光临现场的领导有:

        今天光临现场的评委有:

        下面有请XXX讲话

        现在,我宣布:XXX中华经典古诗词诵读比赛现在开始!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同学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华经典诵读读本诗文

       《朗读者》是否能为文化产品的公共性提供一种可能?

       2017年03月15日14:47 来源:澎湃新闻 潘佼佼

       当阿多诺、霍克海默提出“文化工业”一词之时,已经预见到大众媒介乱象会成为生活日常:小“鲜肉”在中国的电视行业呼风唤雨,无论是综艺还是电视剧,得“鲜肉”者得天下;而“世界甘愿受骗”(The world wants to be deceived),哪怕是表情包式表演和PS型剪辑,只要搭配上当红IP和“鲜肉小花”,就能引发收视高潮与商业成功——且勿论剧本是否为抄袭。

       当电视剧行业的编剧与老演员们嗟叹“运去英雄不自由”之时,《朗读者》、《见字如面》之类的人文类综艺似乎迎来了“时来天地皆同力”,以其真诚与直达心灵的表达方式从满屏娱乐竞技类综艺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一股清流——极速转动的文化工业齿轮,似乎卡了一下。

       “出乎意料”的走红?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朗读者》类节目的出现,在受众群中激起阵阵涟漪,并不为奇。《朗读者》更像是用朗读串连着的人物访谈,在每期的节目之中,有大量的访谈时间、记录VCR与串场配乐,真正用于朗读文学作品的时间并不多。也正是访谈之中,讲述了普通人的不平凡的坚守与公众人物的最朴素的情感——真挚的亲情、爱情、爱自然之情、爱众生之情。

       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与倾诉,通过光影音的作用打动受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而情感类节目,在中国的电视市场上,一直是广受欢迎的宠儿。在2012年广电总局“限娱令1.0”颁布之时,就对上星综合频道的婚恋交友、才艺竞秀、情感故事、游戏竞技、综艺娱乐、访谈脱口秀、真人秀等七类节目实行播出总量控制。不难看出,这些被广电总局视为“泛娱乐”节目的类型之中,不少都是以情感作为底色。而地方电视台节目中,情感类节目更是收视吸睛之重器,可以说婚姻交友、家庭调解类节目撑起了地方台的半壁江山。

       《朗读者》被外界的解读成“出乎意料”,因为其毫不讳言自己的人文特质,“将值得关注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但在此前与泛娱乐节目的同台竞争中,人文类节目很少能够冲出重围、浮出水面。在人文类节目被边缘化的大环境之下,《朗读者》的存在,成为沧海遗珠般的稀缺资源。

       人文类节目的式微,并非简单地没有流量“鲜肉”和“小花”加持,无论是《艺术人生》还是《读书》,都在调用着名人资源。在《朗读者》中,朗读者也多为有名气、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只间杂些许普通人。也并非是因为对情感调动得不够充分,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一帧帧美食、一个个吃货背后,都是沉甸甸的感情,也成就了风靡一时的“舌尖热”。而是因为在面对碾压式的娱乐情感综艺时,人文情感节目并不追求娱乐,更不持“道德中立”的态度——反之,它时时在追求一种理想人格的阐发和尊严价值的关切。

       不追求娱乐意味着不回避严肃的问题,甚至是不会盲目依从娱乐工业的行为逻辑,放在当下就是不追求“鲜肉”与“小花”的加盟。“鲜肉小花”们是娱乐工业的成熟产品,他们的符号形象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在所有的媒体渠道中复制、传播,娱乐工业一边寻找他们的粉丝(消费者),一边造就他们的消费者,将“鲜肉小花”们打造成为拥有最广泛消费者的成功商品。

       有“道德偏向”的姿态,需有明确的价值观为铮铮铁骨,也需有超乎金钱利益之上的顾虑,因而也会限制节目的内容、形态与表达。作为价值提供者的节目制作者,就难以用“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去隐匿自己的价值偏向,甚至回避逃避价值的冲突,任由自己觉得错误的价值广泛传播。例如,许多情感类节目自称为生活服务类节目,在“服务”这种中立的名词之下,赤裸裸的拜金、带有偏见的表达甚至歧视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被当作多元言论而包容,以迎合不同受众的心理需求,甚至为了话题热议而刻意制造“奇葩”与冲突效果,用戏剧性吸引众人关注。

       对于大众媒体来说,拒绝或不追求使用娱乐工业的成熟“商品”,不回避严肃的问题,内容价值观姿态鲜明,均可能会影响潜在受众用户的数量,最终影响其在“收视率”竞争中的成败,也无法完成文化工业所布置的主要任务——生产消费者。这就意味着,这种异质性的力量可能会被文化工业排斥,甚至甩出局外。这就是《朗读者》的成功让人欣喜和意外之处,甚至有评论寄希望于《朗读者》可以开辟一个新的文化节目类型,改变娱乐综艺的霸屏现状,平复一下综艺界的聒噪浮华。

       建立社会关系,而非培养消费主体

       尽管在报道中难以寻到《朗读者》的传统电视收视率数字,但媒体一致的评价是“收视口碑”双赢。作为佐证的是,《朗读者》刷遍了朋友圈,在豆瓣网上获得了9分左右的高评分,在几个城市设立的流动朗读亭前排着的如龙长队也成为了媒体报道焦点。

       朋友圈刷屏能够说明在特定人群中引发关注,而豆瓣也是一个有着特定文化品位的网站,豆瓣青年常被视为文艺青年的代名词,其“书影音”评分标准亦是一种并不外在于商业利益的评分体系。朗读亭作为一种地面推广方式,也被称为获取节目视频资源的一种模式——这个简易的录音棚会记录下大众朗读的影音资料,其人头攒攒并不能证明参与群体的广泛性——不能排除这是一种从众式参与,而且很显然,已知的朗读亭设置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

       这是“文化工业”惯性思维下的走红论证方式,用口碑、网络评分这个评价标准取代了收视率这一统计概率意义上的“数字”,来论证一个文化产品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这种论证方式,依然落入了文化工业的窠臼,更关注文化产品的商品化能力,而非其解放力,这掩盖了《朗读者》这类人文类文化产品背后的真问题:朗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的社会是否需要朗读?朗读是否可以造就更好的自我与社会?

       而身为制片人、导演、主持人的董卿直接回答了这个真问题,她重新定义了“朗读”,认为“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朗读不是,朗读要有对象,它和唱歌一样”,这种朗读“可以传情达意”,“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没有形成这种习惯,因为它显得略微有些正式。其实你想想,朗读也就是说话,我甚至觉得它的群众基础更大,因为会说话的人比会唱歌的人还要多。”言下之意是,朗读是一种情感交流手段,《朗读者》的产生和传播可以让更多地人熟知这种交流手段,只要你会说话,你就能够朗读表达。

       因而《朗读者》的产生并非为了挽救近年来如履薄冰的图书出版行业——这个行业一方面需回应网络文学、网络阅读的市场挑战,另一方面也要面对零售渠道的变化,街头巷尾的书店在高昂的房租与缩小的阅读人群双重挤压之下逐渐消逝。也非对个人阅读材料与知识储备的一种补充,为了功利性地知识获取,或者将其作为内省或自我激励的工具,即朗读并非为了推广心灵鸡汤,成为教参辅导或品味彰显或炫技方式。朗读,并非为了达成个体的沉思、自我的构建,也是面对他者的一种沟通努力——这意味着朗读是两个灵魂之间的非物质性接触,是一种交流,通过朗读可以建立一系列与他人的关系、与历史的关系——其背后的潜台词是人与人、人与历史之间的交流永远可以敞开。

       因而《朗读者》并不是另一个版本的《感动中国》,尽管配乐、灯光以及主持人、嘉宾的出场充满了仪式感,但它的舞台核心是剧场与图书馆,图书馆中存放的是过去的知识与精神,而剧场上则是以过去为引,表演当下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朗读不被视为需要技巧的行为,公共朗读也不必是专业人士垄断的行为。在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教导,有母亲对女儿的期盼,有孙女对奶奶的思念,有儿子对母亲的感谢,有夫妻之间的濡沫情深,也有对于世界和自然的善意与期待,有感恩,有致谢,有鼓励,有追念。

       对于刚刚出生的《朗读者》,我的心情是欣悦的,因为它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道德偏向”,而非用一种讨好式的娱乐态度与中立立场去传播一种文化价值。同时我也有着一种期待,正如彼得斯在《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所言,“交流的问题是一个政治性问题,它涉及接近权和机会的可获得性”,《朗读者》能否如它的制作者所说,致力于所有人的言说权利与沟通可能,朗读亭中的朗诵声、社会各阶层的心声表达,能否以一个平等的机会进入到言说的舞台之上,真正实现文化产品的公共性以及人民性。

       当然,也有隐忧,会不会这只是另一场“被代表”的言说表演,另一种模式的文化商品生产——试图将某个阶层或某个群体的声音,说成是整个社会的呼声?又将这个阶层与群体,培养成为文化工业之上快乐、麻木又不自知的消费者?

       至少,在此刻,我们欢呼着一股清流的诞生,见证着文化工业的齿轮停顿了一秒。能否从这一刻的《朗读者》开始,文化产品的产生与传播开始缓慢地以另一种逻辑运转?并没有答案。我们只能“理智的悲观主义,意志的乐观主义”指引下清楚地知道:历史都是人来创造的。

       (资料来源:中国作家网)

道德经文言文阅读

       *泉亭

       闻道池亭胜两川,应须烂醉答云烟。

       劝君多拣长腰米,消破亭中万斛泉。

       《归来引》送王子立归筠州

       归去来兮,世不汝求胡不归?

       汹北望之横流兮,渺西顾之尘霏。纷野马之决骤兮,

       幸余首之未鞿。出彭城而南骛兮,

       眷丘陇而增欷。乱清淮而俯鉴兮,

       惊昔容之是非。念东坡之遗老兮,

       轻千里而款余扉。共雪堂之清夜兮,

       揽明月之余辉。曾鸡黍之未熟兮,

       叹空室之伊威。我挽袖而莫留兮,

       仆夫在门歌式微。归去来兮,

       路渺渺其何极。将税驾於何许兮?

       北江之南,南江之北。

       于此有人兮,俨峨峨其丰硕。

       孰居约而尔肥兮?非糠其何食。

       久抱一而不试兮,愈温温而自克。

       吾居世之荒浪兮,视昏昏而听默默。

       非之子莫振吾过兮,久不见恐自贼。

       吾欲往而道无由兮,子何畏而不即。

       将以彼为玉人兮,以子为之璞也。

       《鸣泉思》,思君子也。君子抱道且殆,而时弗与,民咸思之。鸣泉故基堙圮殆尽,眉山苏轼搔首踟蹰,作《鸣泉思》以思之

       鸣泉鸣泉,经云而潺湲。

       拔为毛骨者修竹,蒸为云气者霏烟。

       山夔莫能隐其怪,野翟讵敢藏其奸。

       茅庐肃肃,昔有人焉。

       其高如山,其清如泉。

       其心金与玉,其道砥与弦。

       执德没世,落月入地,

       英名皎然,阳曦丽天。

       旧隐寂寂,新篁娟娟。

       思彼君子,我心如悬。

       谷鸟在上,岩花炫前。

       鸣泉鸣泉,能使我菀结而华颠。

       《虔州八境图》八首

       坐看奔湍遶石楼,使君高会百无忧。

       三犀窃鄙秦太守,八咏聊同沈隐侯。

       《虔州八境图》八首

       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

       倦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长安。

       《虔州八境图》八首

       白鹊楼前翟作堆,萦云岭路若为开。

       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虔州八境图》八首

       朱楼深处日微明,皂盖归时酒半醒。

       薄暮渔樵人去尽,碧溪青嶂遶螺亭。

       《虔州八境图》八首

       使君那暇日参禅,一望丛林一怅然。

       成佛莫教灵运後,著鞭从使祖生先。

       《虔州八境图》八首

       却从尘外望尘中,无限楼台烟雨蒙。

       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孤塔主西东。

       《虔州八境图》八首

       云烟缥缈郁孤台,积翠浮空雨半开。

       想见之罘观海市,绛宫明灭是蓬莱。

       《虔州八境图》八首

       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得知。

       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

       爱玉女洞中水,既致两瓶,恐後复取而为使者见绐,因破竹为契,使寺僧藏其一,以为往来之信,戏谓之调水符

       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契繻。

       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古人辨淄渑,皎若鹤与凫。

       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无。

       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余。

       多防竟无及,弃置为长吁。

       安国寺寻春

       卧闻百舌呼春风,起寻花柳村村同。

       城南古寺修竹合,小房曲槛攲深红。

       看花叹老忆年少,对酒思家愁老翁。

       病眼不羞云母乱,鬓丝强理茶烟中。

       遥知二月王城外,玉仙洪福花如海。

       薄罗匀雾盖新妆,快马争风鸣杂佩。

       玉川先生真可怜,一生耽酒终无钱。

       病过春风九十日,独抱添丁看花发。

       安国寺浴

       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

       衰发不到耳,尚烦月一沐。

       山城足薪炭,烟雾蒙汤谷。

       尘垢能几何,翛然脱羁梏。

       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

       心困万缘空,身安一床足。

       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

       默归毋多谈,此理观要熟。

       安老亭诗

       桥下幽亭近水寒,倩谁□字在楣端。

       市廛得此尤堪隐,老者於今只自安。

       饭後徐行扶竹杖,倦来稳坐倚蒲团。

       眼明能展锺王帖,绝胜前人映雪看。

       安期生

       安期本策士,平日交蒯通。

       尝干重瞳子,不见隆准公。

       应如鲁仲连,抵掌吐长虹。

       难堪踞床洗,宁挹扛鼎雄。

       事既两大缪,飘然镊遗风。

       乃知经世士,出世或乘龙。

       岂比山泽臞,忍饥啖柏松。

       纵使偶不死,正堪为仆僮。

       茂陵秋风客,望祖犹蚁蜂。

       海上如瓜枣,可闻不可逢。

       安州老人食蜜歌

       安州老人心似铁,老人心肝小儿舌。

       不食五谷惟食蜜,笑指蜜蜂作檀越。

       蜜中有诗人不知,千花百草争含姿。

       老人咀嚼时一吐,还引世间痴小儿。

       小儿得诗如得蜜,蜜中有药治百疾。

       东坡先生取人廉,几人相欢几人嫌。

       恰似饮茶甘苦杂,不如食蜜中边甜。

       因君寄与双龙饼,镜空一照双龙影。

       三吴六月水如汤,老人心似双龙井。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

       楼上烟云怪不来,楼前飞纸落成堆。

       非关文字须重看,却被江山未放回。

       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

       眼昏烛暗细行斜,考阅精强外已夸。

       明日失杯君莫怪,早知安足不成蛇。

       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

       乱山遮晓拥千层,睡美初凉撼不*。

       昨夜酒行君屡叹,定知归梦到吴兴。

       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

       天台桂子为谁香,倦听空阶点夜凉。

       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

       秋花不见眼花红,身在孤舟兀兀中。

       细雨作寒知有意,未教金菊出蒿蓬。

       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

       月缺霜浓细蕊乾。此花元属玉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祴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八月十日夜看月有怀子由并崔度贤良

       宛丘先生自不饱,更笑老崔穷百巧。

       一更相过三更归,古柏阴中看参昴。

       去年举君苜蓿盘,夜倾闽酒赤如丹。

       今年还看去年月,露冷遥知范叔寒。

       典衣自种一顷豆,那知积雨生科斗。

       归来四壁草虫鸣,不如王江常饮酒。

       八月十五看潮五绝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八月十五看潮五绝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是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八月十五看潮五绝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

       八月十五看潮五绝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八月十五看潮五绝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八阵碛

       平沙何茫茫,仿佛见石蕝。

       纵横满江上,岁岁沙水啮。

       孔明死已久,谁复辨行列。

       神兵非学到,自古不留诀。

       至人已心悟,后世徒妄说。

       自从汉道衰,蜂起尽奸杰。

       英雄不相下,祸难久连结。

       驱民市无烟,战野江流血。

       万人赌一掷,杀尽如沃雪。

       不为久远计,草草常无法。

       孔明最后起,意欲扫群孽。

       崎岖事节制,隐忍久不决。

       志大遂成迂,岁月去如瞥。

       六师纷未整,一旦英气折。

       惟余八阵图,千古壮夔峡。

       跋姜君弼课册

       云兴天际,炊若车盖。

       凝□未瞬,弥漫霮□。

       惊雷出火,乔木麋碎。

       殷地爇空,万夫皆废。

       溜绠四坠,日中见昧。

       移晷而收,野无完块。

       跋王进叔所藏画五首徐熙杏花

       江左风流王谢家,尽携书画到天涯。

       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

       吏民莫扳援,歌管莫凄咽。

       吾生如寄耳,宁独为此别。

       别离随处有,悲恼缘爱结。

       而我本无恩,此涕谁为设。

       纷纷等儿戏,鞭镫遭割截。

       道边双石人,几见太守发。

       有知当解笑,抚掌冠缨绝。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

       父老何自来,花枝袅长红。

       洗盏拜马前,请寿使君公。

       前年无使君,鱼鳖化儿童。

       举鞭谢父老,正坐使君穷。

       穷人命分恶,所向招灾凶。

       水来非吾过,去亦非吾功。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

       古汴从西来,迎我向南京。

       东流入淮泗,送我东南行。

       暂别复还见,依然有余情。

       春雨涨微波,一夜到彭城。

       过我黄楼下,朱栏照飞*。

       可怜洪上石,谁听月中声。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

       前年过南京,麦老樱桃熟。

       今来旧游处,樱麦半黄绿。

       岁月如宿昔,人事几反覆。

       青衫老从事,从稳生髀肉。

       联翩阅三守,迎送如转毂。

       归耕何时决,田舍我已卜。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

       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

       下有尔家川,千畦种粳稌。

       山泉宅龙蜃,平地走膏乳。

       异时亩一金,近欲为逃户。

       逝将解簪绂,卖剑买近具。

       故山岂不怀,废宅生蒿穭。

       便恐桐乡人,长祠仲卿墓。

       白帝庙

       朔风催入峡,惨惨去何之?

       共指苍山路,来朝白帝祠。

       荒城秋草满,古树野藤垂。

       浩荡荆江远,凄凉蜀客悲。

       迟回问风俗,涕泗悯兴衰。

       故国依然在,遗民岂复知。

       一方称警跸,万乘拥旌旗。

       远略初吞汉,雄心岂在夔。

       崎岖来野庙,闵默愧当时。

       破甑蒸山麦,长歌唱竹枝。

       荆邯真壮士,吴柱本经师。

       失计虽无及,图王固已奇。

       犹余帝王号,皎皎在门楣。

       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二首

       林行婆家初闭户,翟夫子舍尚留关。

       连娟缺月黄昏後,缥缈新居紫翠间。

       击闷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鋩山。

       中原北望无归日,邻火村舂自往还。

       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二首

       瓮间毕卓防偷酒,壁後匡衡不点灯。

       待凿平江百尺井,要分清暑一壶冰。

       佐卿恐是归来鹤,次律宁非过去僧。

       他日莫寻王粲宅,梦中来往本何曾。

       白鹤山新居,凿井四十尺,遇磐石,石尽,乃得泉

       海国困蒸溽,新居利高寒。

       以彼陟降劳,易此寝处干。

       但苦江路峻,常惭汲腰酸。

       矻矻烦四夫,硗硗斲层峦。

       弥旬得寻丈,下有青石磐。

       终日但迸火,何时见飞澜。

       丰我粲与醪,利汝椎与钻。

       山石有时尽,我意殊未阑。

       今朝僮仆喜,黄土复可抟。

       晨瓶得雪乳,暮瓮停冰湍。

       我生类如此,何适不艰难。

       一勺亦天赐,曲肱有余欢。

       白鹤吟留钟山觉海

       白鹤声可怜,红鹤声可恶。

       白鹤招不来,红鹤挥不去。

       长松受秽死,乃以红鹤故。

       北山道人曰:吾何为而喜?

       恶者自恶,吾何为而怒?

       去自去耳,吾何驶而追?

       来自来耳,吾何妨而拒?

       吾岂厌喧而求静?吾岂好丹而非素?

       汝谓松死,吾无依焉,

       吾方舍阴而坐露。

       白水山佛迹岩

       何人守蓬莱,夜半失左股。

       浮山若鹏蹲,忽展垂天羽。

       根株互连络,崖峤争吞吐。

       神工自炉韝,融液相缀补。

       至今余隙罅,流出千斛乳。

       方其欲合时,天匠麾月斧。

       帝觞分余沥,山骨醉后土。

       峰峦尚开阖,涧谷犹呼舞。

       海风吹未凝,古佛来布武。

       当时汪冈氏,投足不盖拇。

       青莲虽不见,千古落花雨。

       双溪汇九折,万马腾一鼓。

       奔雷溅玉雪,潭洞开水府。

       潜鳞有饥蛟,掉尾取渴虎。

       我来方醉後,濯足聊戏侮。

       回风卷飞雹,掠面过强弩。

       山灵莫恶剧,微命安足赌。

       此山吾欲老,慎勿厌求取。

       溪流变春酒,与我相宾主。

       当连青竹竿,下灌黄精圃。

       白塔铺歇马

       甘山庐阜郁相望,林隙熹微漏日光。

       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蚤稻欲移秧。

       迢迢涧水随人急,冉冉岩花扑马香。

       望眼尽从飞鸟远,白云深处是吾乡。

       百步洪二首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嶮中得乐虽一快,何意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岩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百步洪二首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轻舟弄水买一笑,醉中荡桨肩相摩。

       不学长安闾里侠,貂裘夜走胭脂坡。

       独将诗句拟鲍谢,涉江共采秋江荷。

       不知诗中道何语,但觉两颊生微涡。

       我时羽服黄楼上,坐见纤女初斜河。

       归来笛声满山谷,明月正照金叵罗。

       奈何舍我入尘土,扰扰毛群欺卧驼。

       不念空斋老病叟,退食谁与同委蛇。

       时来洪上看遗迹,忍见屐齿青苔窠。

       诗成不觉双泪下,悲吟相对惟羊何。

       欲遣佳人寄锦字,夜寒手冷无人呵。

       柏

       故园多珍木,翠柏如蒲苇。

       幽囚无与乐,百日看不已。

       时来拾流胶,未忍践落子。

       当年谁所种,少长与我齿。

       仰视苍苍干,所阅固多矣。

       应见李将军,胆落温御史。

       柏家渡

       柏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鸟乐。

       欲因新月望吴云,遥看北斗挂南岳。

       一梦愔愔四十秋,古人不死终未休。

       草舍萧条谁与语,香风吹过白苹州。

       柏石图诗

       柏生两石间,天命本如此。

       虽云生之艰,与石相终死。

       韩子俯仰人,但爱平地美。

       土膏扎烡壤,成坏几何耳。

       君看此槎牙,岂有可移理。

       苍龙转玉骨,黑虎抱金柅。

       书师亦可人,使我毛发起。

       当年落筚意,正欲饥韩子。

       柏堂

       道人手种几生前,鹤骨龙筋尚宛然。

       双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见太平年。

       忽惊华构依岩出,乞与佳名到处传。

       此柏未枯君记取,灰心聊伴小乘禅。

       半山亭

       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

       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

       松柏月中老,猿猴物外啼。

       禅师吟绝后,千古指人迷。

       半月泉苏轼、曹辅、刘季孙、鲍朝懋、郑嘉会、苏固同游,元佑六年三月十一日

       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

       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

       宝墨亭

       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空传瘱鹤铭。

       潇洒谪仙来作郡,风流太守为开亭。

       两篇玉蕊尘初涤,四体银钩迹尚青。

       我久临池无所得,愿观遗法快沉冥。

       宝山昼睡

       七尺顽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

       此中空洞浑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

       北归度岭寄子由

       青松盈尺间香梅,尽是先生去後栽。

       应笑来时无一物,手携拄杖却空回。

       北山广智大师,回自都下,过期而归,时率开祖、无悔同访之,因留渌净堂、竹鹤二绝

       渌净堂前竹,秋期赴白云。

       不知缘底事,一日可无君。

       北山广智大师,回自都下,过期而归,时率开祖、无悔同访之,因留渌净堂、竹鹤二绝

       渌净堂前鹤,孤栖守竹轩。

       胸中无限事,恨汝不能言。

       北寺

       唐初传有此,乱後不留碑。

       畏虎关门早,无村得米迟。

       山泉自入瓮,野桂不胜炊。

       信美那能久,应先学忍饥。

       北寺悟空禅师塔

       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

       岂为龙颜更分别,只应天眼识天人。

       北园

       汉水巴山乐有余,一麾从此首归途。

       北园草木凭君问,许我他年作主无?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让孩子背诵古诗词、古文有什么意义?

       1.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

        名可名③,非常名。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

        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

        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一视同仁,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

        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

        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①。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

        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④。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译文] 执持盈满,不。

2. 有关《诗经》《道德经》等古文适用于集体朗诵的文章

        其实每一章都不是很长啊~~ 你可以选开篇和比较出名的那几章啊 我个人觉得这几章比较好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第八章 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目前我只看到前二十章啊 后面的我粗略的看了下,觉得没有前面的好理解,而且郎朗上口啊。只是你也可以看看啊~~希望能给你意见啊 至于诗经我觉得平常听到的那些很上口的就不错啊。

        而且诗经也很能选出经典的啊。你找找就有了啊。

        主要是要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那些就会引起兴趣了啊。

        像关雎。式微。

        邶风静女。邶风击鼓。

        卫风木瓜。卫风氓。

        郑风子衿。秦风蒹葭。

        小雅鹿鸣。小雅鹤鸣。

        这几首里就很多是常念的句子啊。

3. 初中语文新课标阅读课外文言文<;老子一则>;答案跪求中语文

        不知道你要那一章,我就随便自己翻一章了.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原文: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 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 孰敢常有司。

4. 怎样读懂《论语》《道德经》这种古文

        《论语》相对易理解,《易经》和《道德经》就难点了,想要了解祖国的古文化就必须先了解我国先贤们是怎么样去思考问题的,这点是相当重要的,也是现代人所缺少的,我们现代人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是沿用西方思维方式,也就是从局部的考究推导整体和内在的规律。

        而我国古人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相互关连的。所以他们并不关心局部,而是从整体的研究来揭示世界规律和本源的。

        理解这一点你就可以读《道德经》了。也不再觉得《易经》有什么神秘而不可知了。

        .有一点千万要记住的是不要全搬白话文的意思,不过可以多参考点白话解释,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领悟。

        特别是《道德经》这一类的。

5. 有关《诗经》《道德经》等古文适用于集体朗诵的文章

        其实每一章都不是很长啊~~

        你可以选开篇和比较出名的那几章啊

        我个人觉得这几章比较好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第八章

        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目前我只看到前二十章啊

        后面的我粗略的看了下,觉得没有前面的好理解,而且郎朗上口啊。只是你也可以看看啊~~希望能给你意见啊

        至于诗经我觉得平常听到的那些很上口的就不错啊。而且诗经也很能选出经典的啊。你找找就有了啊。主要是要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那些就会引起兴趣了啊。像关雎。式微。邶风静女。邶风击鼓。卫风木瓜。卫风氓。郑风子衿。秦风蒹葭。小雅鹿鸣。小雅鹤鸣。这几首里就很多是常念的句子啊

6.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找出常见断句标志“者”“者也”“之”“也”.故选:D.原文为:“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故选D.(2)C.“儒家思想”错,应为“道家思想”)(3)C.“反复责备”不合文意,“数”是“一一列举罪状”的意思)(4)①使:派遣;与:帮助;吾与:宾语前置句.②以:介词,把;妻:第一个为名词,妻子;第二个为动词,嫁.答案(1)D(2)C(3)C(4)①休侯刘富派人去劝谏,刘戊说:“叔父不帮助我,我起兵以后,就先杀了叔父.②刘德的妻子死后,大将军霍光想要把女儿嫁给刘德,刘德不敢迎娶,害怕自己盛极而衰,圆满而亏.。

7. 老子 孟子 孔子的故事(古文)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

        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

        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

        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

        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

        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

        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

        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

        “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

《童诗诵读及创作》校本课程

       也许,这个意义的理解,我觉得大概是作用,就是让孩子背诵古诗词、古文有什么作用呢?

       第一、语感的培养

       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多背古诗文、古文,会提升孩子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对文章的鉴赏能力会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也会自然而然的水涨船高。

       其实对任何一种语言,背诵都能提升语感。

       第二、提高写作水平

       很多人一提起写作就觉得非常痛苦。语言没有积累,素材没有积累,凭空的,怎么能写出合心意的文章呢?勉强为之,也许就是些套话、空话,或者咬牙苦思,也不过是一片空白。

       如果从小就背诵了很多古诗词、古文,那么自己的语言库就很丰富了,不仅有精美的语言语句,而且很多名人的智慧、思想都有沉淀,写文章就变得容易了,既有优美的语言,又有丰富的思想,一篇好文水到渠成。

       第三、可以提升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力,可以说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关键,不管是学习什么科目,学习什么专业,做什么事情,有好的记忆力都能事半功倍。

       任何能力想要得到提高,都可以进行锻炼。记忆力也是一样的。

       孩子的记忆力,都是不错的,比起成年人要强很多。当孩子小的时候,不妨让他们多背诵一些古诗词和古文,不仅可以让他们增长他们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很好锻炼他们的记忆力。

       除了上面几点,孩子多背诵古诗词还能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目前,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诗词、古文的比例比之前增加了不少,所以多背诵古诗词、古文肯定有利于孩子的应试能力。

       所以背诵有这么多的好处,趁着孩子年龄还小,功课还不紧的情况下,让他们努力的多背诵诗词、经典,充实自己的语言宝库,到了需要使用的时候,就能学以致用,免得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教学相长,做个有心人。欢迎关注佩佩说说。

仪式的读音仪式的读音是什么

       课程开发背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教有着悠久的传统。25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孔子说“诗可以兴”, 两千多年前他已经在探究诗歌一个最本质的功能,即审美地培育人格的作用。

        诗歌是心灵的文学,它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诗的审美作用,可以使人们更精致地感受生活。 诗歌,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一部分,早已把审美与人格塑造联系了起来,它讲究“身入”“心入”“情入”,正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决泱大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教”的传统。诗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人的心灵进行陶冶,使心灵得以净化、丰润和提升。 也就是说,诗歌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同时,诗歌对培育孩子的语文素养,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诗是文学中的贵族,诗是文学的种子、文学的灵魂,诗歌不仅不能在孩子的阅读中缺失,而且还要放在重要位置。

        在教育部制定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把阅读作为孩子的核心素养来培养,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可在孩子的阅读中,往往把小说、童话等文体放在首位, 儿童诗逐渐被“边缘化” ,淡出了孩子的阅读领域。著名诗人金波认为,当下小读者对诗表现出一种冷漠态度,会直接影响到阅读的质量。因为诗是最凝练、最精微的文学样式,一个孩子如果不喜欢诗,不会欣赏诗,那么他对生活的感受是粗糙的,也很难读出其他文学样式的精华。

        童诗这么重要,可当前童诗教育现状并不令人满意。目前诗教已日见式微,面临诗作和师资匮乏,学生不爱诗,不会写诗等令人担忧的局面。 儿童诗教学引起了文学界,教育界有识之士的重视,呼唤诗教的回归。

       2017年5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批准诗歌教育委员会正式成立。诗歌教育委员会一成立,就致力于整合全国诗教资源,广泛推动诗教发展。 在诸多诗人和教学专家的不懈努力下,诗歌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与契机。我们要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广泛推广加强诗歌教育,让更多的孩子都来读诗、写诗,让孩子都有一个诗意的童年,长大了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 ”所以对儿童进行诗歌的诵读与简单的创作,进行诗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诗的种子,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学生进行童诗的诵读与创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课程说明

        儿童诗,就是适合儿童阅读的诗歌,可以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可以是儿童自己写的诗。儿童读儿童诗就是让儿童在阅读童诗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精美、想象力的丰富、意蕴的悠远,让儿童的世界拥有诗与远方。

        所谓儿童诗教育,是指立足于儿童的心理特点、生活实际、生长需求,以儿童诗的诵读、欣赏与创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儿童诗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开发儿童诗课程资源,不断启发儿童想象力,提高儿童的人文素养,增强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儿童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能读童诗、写童诗,看得到诗意的生活,感受得到生活中的诗意。童诗影响儿童生活的方式,渗透到儿童的文化血液中,让他们学会优雅而自信地生活。

        开发儿童诗校本课程,将儿童诗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有益补充,引导儿童读诗、爱诗,从而增强儿童的语言表现力,丰富儿童想象力,提高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

        课程开发历程

        2018.2——2019.1? 尝试开发 探索萌芽

        2019.3——2020.1 撰写纲要 规划发展

        2020.3至今 ? 扎实教学 继续探寻

        课程目标

        1.通过诵读童诗,让孩子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美、想象力的丰富、意蕴的悠远,从而丰富孩子的情感,让童诗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滋润孩子的心田。

        2.引导孩子读诗、爱诗,从而增强孩子的语言表现力,丰富想象力,提高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3.引导孩子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敏感,提高审美情趣。

        4.通过诵读和创作童诗,打开孩子们的思路,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发展智力。

        三、课程实施

        1.课程内容

        学年 ? 教学主题 教学内容

        第一学年以读为主简单仿写诵读精美童诗

        第二学年读写例话模拟场景形象组合创作

        第三学年读写结合走出课堂寻找身边的诗意

        2.实施方法

        每周一课

        宣传展示: 学校公众号

        活动激励:评选校园小诗人、最佳创作奖

        文化创建:紫藤诗社、公众号

        参赛提升:王彦锟的《夏》在全国首届“盖苍山”校园童诗大赛获奖,他的《彩笔宝宝溜出家》以及李文静的《失去自由》分别在湖南儿童文学杂志《火花》第二期、第六期发表,孩子们创作的童诗有三十余篇在《临沂日报》B4版发表。

        3.课程评价

        四、课堂展示

        《走进秋天的诗行》课例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唤起诗情

        1.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秋天吗?最喜欢秋天的什么?孩子们交流自己喜欢的事物:天更蓝了、白云像魔术师、果实成熟了、五颜六色的菊花开了……

        2.课件出示一组秋天景色的

        不知不觉,秋姑娘慢慢走来。她走过田野,田野就变得一片金黄;她走过树林,树林就穿上了五彩的衣裳;她走过花园,菊花就换上了新发型……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交流和观看有关秋天美景的,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引发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二、欣赏童诗 感受诗情

       1.看到风吹过树林,叶子纷飞的情景,诗人林武宪写了一首童诗,出示:

        秋天的信

        林武宪

        秋天要给大家写信

        用叶子做信纸

        请风当邮差

        偷懒的邮差

        每到一个地方

        就把信一抛

        有的信,落在松鼠头上

        有的信,掉在青蛙身旁

        赶路的大雁,也衔了一页回家

        池塘里,草丛中

        到处都有秋天的信

        动物们急忙准备过冬

        (1)谁来读一读?

        (2)秋天的信是什么?谁来送信呢?

        是呀,秋天的信是落叶,风一吹,一封封信就出发了。动物们都收到了秋天的信,准备过冬呢!诗人把落叶想象成是秋天写给大家的信,多么形象生动有趣呀!

        (3)我们一起读一读吧,要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2.出示稻田的,你会想到什么?地毯、海洋……出示童诗:

        稻田

        朱邦彦

        稻田

        这本书

        风好爱翻

        太阳好爱读

        风翻来翻去

        太阳一读再读

        一直读到——熟

        (1)听老师读,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诗人把稻田比作什么?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是呀,诗人把稻田比作一本书,风儿吹动,就像翻动书页,哗哗作响。特别是一直读到熟,好像孩子们读书读得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读熟了。这里的熟既指稻子的熟,也指读书读到熟,一语双关,意味深长。

        (4)请孩子们自己读一读。

        3.秋姑娘可真淘气,把我们校园里的荷花都采光了,只留下一个个可爱的小莲蓬。出示:

        (1)看到这些可爱的小莲蓬,你想到了什么?

        (2)诗人雪野又是怎么想的呢?出示:

        荷塘

        雪野

        夏日的荷塘

        一座影剧院

        宽宽的荷叶

        蜻蜓的舞台

        高高的莲蓬

        青蛙的话筒

        长长的夏天

        长长的歌舞汇演

        秋天 演出散场啦

        没搬走的话筒

        一支支竖着

        成了鱼儿们

        探望星空的望远镜

        (3)谁来读一读?

        (4)诗人把莲蓬比做什么?

        是呀,诗人把莲蓬比作青蛙的话筒、鱼儿的望远镜,多么奇特的想象!想象就要别出新裁,富有新意。

        (5)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要注意读出画面感哦!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指导孩子们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读出画面感。减少琐碎的分析,以免破坏童诗整体的美感,只是带领孩子,进行简单的赏析,让孩子在赏读中感受童诗语言的精美,想象的新奇,意蕴的悠长。

        三、走出教室 寻找诗情

       1.孩子们,我们的学校就像一个大花园,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每个角落都藏着诗的小精灵,想不想跟随老师到秋天的校园里寻找美丽的诗行?

        2.闻一闻,有什么发现?桂花飘来的香味。

        (1)闻着香甜的气息,让我们走近桂花,仔细观察,桂花像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用诗意的语言,说出不一样的想法。

       仪式的读音是:yíshì。

       仪式的拼音是:yíshì。结构是:仪(左右结构)式(半包围结构)。注音是:一_ㄕ_。词性是:名词。

       仪式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仪式yíshì。(1)典礼的秩序形式。

       二、引证解释

       ⒈取法。引语本《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朱熹集传:“仪、式、刑,皆法也。”宋苏辙《皇太后答书》:“将仪式於文考,以教孝於诸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南海县志·梁廷栋传》:“士得位,当霖雨苍生;不幸老死萤窗,亦当仪式州里。”⒉指典礼的秩序形式。引《三国志·魏志·张既传》“令既之武都”裴松之注引晋鱼豢《魏略》:“楚为人短小而大声,自为吏,初不朝_,被_登阶,不知仪式。”唐韩愈《南海神庙碑》:“水陆之品,狼藉_豆;荐_兴俯,不中仪式。”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_刘岳_不暇讲求三王之制度,苟取一时世俗所用吉凶仪式,略整齐之,固不足为后世法矣。”沈从文《边城》二十:“老道士披上那件蓝麻布道袍,开始了丧事中绕棺仪式。”⒊犹仪态。引汉王粲《玛瑙勒赋》:“御世嗣之骏服兮,表__之仪式。”⒋指测定历日的法式制度。引《后汉书·律历志中》:“及用《四分》,亦於建武,施於元和,讫於永元,七十_年,然后仪式备立,司候有_。”《隋书·律历志中》:“逮於永平之末,乃_改行《四分》,七十_年,仪式方备。”

       三、国语词典

       举行典礼的秩序、形式等。如:「仪式简单而隆重。」

       四、网络解释

       仪式(词语释义)仪式,多指典礼的秩序形式,如升旗仪式等,在古代这个词也有取法、仪态或者指测定历日的法式制度的意思。

       关于仪式的近义词

       庆典典礼

       关于仪式的诗词

       《仪式如此开始》《第二届国诗大赛忝为评委凡两阅月蒇事顷赴潮州参加颁奖仪式先成一律却寄与会诸公》《仪式》

       关于仪式的诗句

       七佛旧仪式从前七佛仪式校对误差等候盛大的早朝仪式锦衣飘带在风中簌簌站起拂去石阶上的尘埃流浪汉的影子从墙上滑过红红绿绿的霓虹灯为他生辉也使他彻夜不眠一只迷路的猫窜上长椅眺望轻柔似烟的波光而水银灯不客气地撩开窗帘扰乱了梦

       关于仪式的单词

       ritualityinvestitureritualismritualsocialceremonyandriteschurchceremonialritually

       关于仪式的成语

       地主之仪抱一为式

       关于仪式的词语

       恪守成式日渐式微形式主义地主之仪千式百样一依旧式赤虎仪同式遏之功谨具贺仪怒蛙可式

       关于仪式的造句

       1、入队仪式庄严隆重,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2、国庆阅兵仪式声势浩大,威武雄壮。

       3、他兴冲冲地对我说,明天他要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

       4、今天,在学校礼堂举行诗歌朗诵大会的开幕仪式。

       5、首都各界人士举行仪式,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员猿园周年。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仪式的详细信息

       今天关于“式微朗诵”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