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金匮要略原文_金匮要略原文及译文

zmhk 2024-05-21 人已围观

简介金匮要略原文_金匮要略原文及译文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金匮要略原文的问题集合。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和了解。1.����Ҫ��ԭ��2.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金匮要略》3

金匮要略原文_金匮要略原文及译文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金匮要略原文的问题集合。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1.����Ҫ��ԭ��

2.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金匮要略》

3.开创温下法先河的方剂是

4.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金匮要略》

5.?温补肾气第一方

金匮要略原文_金匮要略原文及译文

����Ҫ��ԭ��

       本文为学习实践伤寒金匮笔记,尚未成熟,古方峻药,难以驾驭,一旦用错,副作用反作用剧烈,读者请勿随意验于临床。古方派不用五行生克,不用臓腑辨证,不用多数时方,道不同者请勿相谋,不喜者请勿阅读。

        .....

        古方组方规律难以推测,不过据药证反推方意,以方类证,便于查阅记忆。古方,一方如同一药。治病宜原方,据证先后用方。原方难效者,宜合方。合方难效者,宜加药,古方宜加不宜减。

        .....

        桂枝类方

        东子:

        桂枝之长:桂枝性温,古典桂枝应为桂,即肉桂,桂枝有效成份少于肉桂,若用桂枝,需加量。用桂枝类方,需有桂枝证前提,桂枝体质亦属桂枝证,其人肤色偏白,皮肤细腻,平时易汗,运动易汗,天热易汗,食热易汗。桂枝体质患表证时,不论有汗无汗,皆可用桂枝汤类方。伤寒论中,凡言桂枝加某药汤,皆为桂枝汤加某药,用桂枝汤加味,需有桂枝汤证前提。凡言桂枝某药汤,方中皆不用芍药。桂枝与芍药成药对,加快全身血液循环,桂加速动脉血流,扩张动脉,芍药加速静脉血流,扩张静脉。桂枝治气上冲。

        桂枝之短:桂枝性温。桂枝汤体质单用桂而不用芍药,易致肌肉痉挛,即肌肉抽搐跳动,甚者肌肉疼痛。黄连证而出血心悸,腹主动脉亢进者,宜合黄连类方。

        ......

        桂枝甘草汤

        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伤寒论》(64)

        原方: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去滓,顿服。

        东子:心下悸应为心悸,心悸又名心慌。汗为心之液,发汗过多,心气不足,故心悸,桂枝治心悸;甘草,保水,使药效缓释。若心悸而出血者,宜合黄连类方。

        王成果:患者孙某,女,56岁,2013年3月6日初诊。主诉:睡眠需用手捂住心口,左侧蜷卧,否则不能入眠。伴随症状:口舌生疮,舌暗红,苔白腻,睡眠后左侧腮内水肿,脉虚大,胃脘胀,大便溏。处方:甘草泻心汤重用干姜、加炮附子30克 3剂。3月9日复诊,口疮明显减轻,睡眠无变化。处方:原方加肉桂20克。3月12日复诊,口疮消失,睡眠时已经不用侧卧,也不用手捂住心口,但不能仰卧。处方:原方增肉桂为30克。3月16日复诊,诸证消失,改以他方调理体质。

        ......

        桂枝加桂汤

        原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原方: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桂枝去芍药汤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伤寒论》(21)

        原方: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注:

        东子:芍药加速静脉血流,扩张静脉。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缺血,故心悸脉促胸闷,若用芍药,则静脉回流加大,加剧胸闷,去芍药为治标应急。

        《辨脉法》:“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

        桂林古本2.2: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

        123456:芍药味酸,又能通利血脉。能使静脉血回流到心脏,如用芍药甘草汤治疗静脉曲张,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回流到心脏的血容量增加,使心脏的负荷增加。故胸闷者多不用芍药。

        小吹:胸闷心跳不一定就伴有心律失常,而第21条则很可能是一种伴发心律失常的胸闷。《伤寒论》中“胸满”与心律失常并见的方往往不用芍药,如桂枝去芍药汤、炙甘草汤等。

        garolee:促脉暂不支持脉数一停,寸浮关沉到有意思。胸满大概是因为芍药有一定弛缓平滑肌作用。可能会加重胸满(呼吸肌的弛缓)。而常用于肌肉痉挛、腹璧紧张的状态。而大柴胡汤用芍药是因为患者腹紧张,实满导致横膈上抬的胸满,故还是用芍药。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又名?桂枝救逆汤

        原文:1.伤寒脉浮,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伤寒论》(112)

        2.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十二》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原方:

        伤寒论: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金匮要略: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注:

        东子:治熨蒸灸法之失。

        齐季格上校:原文里的“以火迫劫之”和“火邪者”再清晰不过地说明了此方是专为烧伤和烫伤而设。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大冢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治疗烧伤,烫伤。为大冢家里女保姆满脸烧伤,使用紫云膏涂抹烧伤部位,内服救逆汤,二十分钟后疼痛便停止,其后也没有留下一点伤痕,完全治愈。

        ......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千金》

        原文:治肺痿吐涎沫。《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附方<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原方: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皂荚二枚(去皮子炙焦)?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皂荚丸

        原文: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原方: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取三丸,日三夜一服。

        ......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篇第17条云:“夫者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关于本条原文的意义,历代注家见仁见智,众说不一。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文中“随其所得”的“得”都理解为“相合”、“结合”之意。如尤在泾云:“无形之邪,入结于脏,必有所据,水、血、痰、食,皆邪薮也。如渴者,水与热得,而热结在水,故与猪苓汤利其水,而热亦除;若有食者,食与热得,而热结在食,则宜承气汤下其食,而热亦去。若无所得,则无形之邪岂攻法所能去哉。”(《金匮要略心典》)。唐宗海云:“《内经》曰:'五脏各有所合’,此云病在脏者,当随其所含之腑而攻治耳,……渴系肾脏之病,而猪苓汤利膀胱,肾合膀胱故也。”(《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各版统编教材多从尤氏之说,释其义云:“本条指出病邪在里锢结不解,往往与体内有害物质如痰、水、瘀血、宿食等相结合。医者当随其所得,施以恰当的治法。例如渴而小便不利,即为热与水结,当与猪苓汤利其水,水去而热除,渴亦随这而解。他证亦可依此类推,如热与食结用大,小承气汤;热与血结用桃仁承气汤。”以上解释乍看似乎无懈可击,而仔细琢磨,却感未尽其意,总觉未能道出其真谛来。问题的所在似乎就在于对其中“得”字的理解还有值得进一步推敲的必要。

        考“得”的本义原是与“失”相对,乃“获得”,“取得”之意,作动词,可引申为事情作对了,有所得。用作名词,如“观古今之得失”(汉书·叙传),又可引申为“合适”、“妥贴”、“满意”,“得意”、“能”、“可”、“必须”等义。用作形容词或助动词,在本条中,“得”字似就应作“合适”、“满意”解,可引申为“喜欢”。这样理解,不但从该篇中第16条(即本条之前一条文)“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中得到佐证,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其他条文中也可找到例子。如“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伤寒论》第11条);“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金匮要略·痉湿喝病》篇)等。而将其作“结合”“相合”解,就既无文字学的根据,也不符合仲景遣词行文的习惯和规律,难免有歪曲原文本义之嫌。且按尤氏之说,水与热结者用猪苓汤,食与热结者用承气汤之类,皆人所共知之理。仲景于书中已屡屡论及,岂有再费笔墨举例说明之必要?

        观本条与前条“五脏病名有所得者愈……”,本是前后呼应,相互联系之文。前条讲的是“补法”的原则,即五脏应各随其所喜而补之,如肝之病,补用酸;脾之病,补以甘等。后条(即本条)讲的则是“攻法”的原则。它们各作为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定理性条文而出现、存在。而作为“随其所得而攻之”这一定理,其限定条件便是:一、病在脏(腑),不在肌表、经络;二、是实证而非虚证;三、治用攻法而非补法及其他。全文的意思是:凡病在脏腑,属于实证,打算用攻邪法治疗时,欲知攻什么?可有一个简便的判断方法,那便是:随着病人所喜欢,所愿望的事情去攻之。如渴者,知其喜饮水,便去攻水;饥者,知其喜饮食(此多为“中消”及宿食病的早期表现),即攻其食;余如欲解后者,则攻大便;喜溲溺者,则利小便;喜吐痰涎者,则攻痰涎等,皆属此类。这似乎才是该条的真正含义。它和“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都是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脏腑攻补治则的一般“定理”。从广义上讲,也属于顺势疗法的范围。研究它,不仅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的治法学,而且对于当前国际上正在兴起的自然疗法、顺势疗法也会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启迪意义。

        下面,就笔者根据这一理解所治的一些较为棘手,用常法治疗罔效或收效甚微的病例举其一二,以为引玉之砖。

        例: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案

        患者王xx,女,36岁,1989年2月初诊。

        主诉“阵发性眩晕”已5年余。每发前先觉耳鸣,继则天旋地转,不能坐立。睁眼,并伴恶心,呕吐。大约每20多天就要发作一次,每次持续5-10天不等。平素喜唾痰涎,纳差、二便正常;月经周期及色、量亦正常。先后经省,市医院检查,确诊为内耳眩晕症。屡服中、西药治疗,收效甚微。此次发作已5天,眩晕、呕吐不能进食。查其体质较瘦,脉象弦滑,舌苔白微腻。据其平素喜唾痰涎,体质较瘦等特征,遂遵仲景“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及“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之训,处五苓散原方一料。

        猪苓 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 9g 桂枝6g

        取5剂,共为细末,每服 10g,一日3次。

        7日后二诊:自述服药两天后,症状即开始减轻,第3天即能起坐,进食不再恶心;虽仍觉头晕,但已无天旋地转之感;仍喜吐痰涎,并感气短乏力。诊其脉滑象略减,但仍带弦象;舌苔白腻微退,宜继守原方,略加升阳补气之品。

        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黄芪12g 柴胡6g 葛根9g

        取10 剂,共为细末,每服 10 克,一日3次。

        一月后复诊:述其服药期间直到现在,眩晕未再复发,饮食较前亦增,喜唾痰涎之症虽有,但已较前减少。诊其脉已无明显弦滑之象,舌质、舌苔均正常。为巩固疗效,用苓桂术甘汤与参苓白术散加减,处丸剂一料。

        党参10g白术15g 山药20g 茯苓10g 泽泻15g 桂枝6g 莲肉10g 陈皮6g 白蔻仁6g 炙甘草6g 粉葛根10g

        取10 剂,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10g,早晚各服-次。1991年7月随访,未再复发。

        以上所举,仅是笔者根据自己对《金匮》这条原文的不同理解所治疗成功的诸多病列中之一例,限于篇幅,恕不一一介绍。

开创温下法先河的方剂是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脉证九条 方六首)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

        肾气丸、五苓散、文蛤散、栝蒌瞿麦丸、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白虎加人参汤、猪苓汤。

        ......

        蒲灰散

        原方: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原方: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右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烧) 白鱼二分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

        茯苓戎盐汤

        原文: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原方: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金匮要略》

开创温下法先河的方剂是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原文为“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宜温药下之,以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是开温下法之先河的方剂,后世之温脾汤即以该方加减而成。

?温补肾气第一方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十一首)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

        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矾石汤。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近效方》术附汤、崔氏八味丸、《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

        侯氏黑散

        原文: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原方: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藭三分? 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注:gumingjia1386:风药治脑梗等血管性疾病,有人觉得不可思议,祝味菊他们就说其中道理很简单,发汗使得体表的水分(血液)减少,瘀在脑中的血液能重新分布到机体表面,减轻脑部的充血。这个道理其实可以类比于体质差的人晕倒于澡堂,因为在澡堂洗澡皮肤发红,充血严重,使得脑部的供血减少,人就会晕倒。

        赵杰:风引汤没有用过,侯氏黑散经常用,脑血管病的各阶段效果都很好,对高血压的控制也不错,黑散最主要的成分,个人感觉就是矾石,这个矾石不知道是原书明矾还是什么

        我都是习用明矾,为什么这么说呢

        明矾对澄清水质有很好的作用,解放时期,条件艰苦,部队饮用江河水都是用明矾澄清杂质的,效果很好,很多脑血管病,比如脑梗塞也是血液中杂质使之梗塞,明矾进入身体后,对血液的清理作用是不容小视的,很多中老年人预防性的静脉用通血管的药物,疗效有无,尚难肯定,而且静脉用药相对也不安全,如能制作成药,不时服用几粒,其疗效是肯定的,而且也是方便安全的,而黑散之所以黑,与矾加工后与诸药混合氧化都有关系的,没有矾石,侯氏黑散也就名不符其实了,宜冷食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矾石的原因,别药物都没有需冷食的要求。

        经方论坛“acl114pp”医案一:最近一个二尖瓣膜置换术一年后、因感冒一身沉重乏力,头重不欲举,如有冒子盖着而且头痛比较厉害,眼花,胸闷如压,早晨腰痛如折,下肢如铅铸,舌淡胎白,脉细。辩证是寒湿、我以前一般用人参败毒散和羌活胜湿汤治疗。因为患者和我比较熟而且比较信任我!我决定用侯氏黑散,因为我以前用过此方治疗过头痛效果明显,白菊花20克、白术15克细辛3克、茯苓10克、牡蛎15克桔梗6克、防风10克、党参20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五剂、服完三剂后就牙龈出血就打电话给过我、其他症状都减轻啦就是牙龈出血,我叫她把华法林减少量后就没出血啦!其他症状都没有啦、金匮上有两个方子侯氏黑散治疗寒湿中风影响经络不利和风引汤是火热中风影响经络不利。

        医案二:病人产后就一身乏力酸软绵绵,半年以后就出现右眼皮下垂争不开、来我这里看看,我没有开药,要她去医院确诊、结果确诊重症肌无力、面色发白无神,手足无力,脉细无力舌淡、开十全大补汤加柴胡升麻七剂后眼皮可以正常睁开、但一身酸酸软软乏力,特别是上半身无力明显,开补中益气汤十四剂后照样乏力、盗汗关节酸痛、视物模糊、多梦,开归脾汤加仙灵脾黄精七剂后、乏力失眠关节酸痛明显好转、但有复视比以前严重多了,开侯氏黑散加黄芪后明显好多了,继续吃原方巩固。

        经方论坛“liuxvxian”医案:男51,正月16日突发脑溢血,本院CT查右侧脑出血约40毫升,马上十宣,百会放血。其中右手中指,点刺后挤压,血喷出一尺多远。挂上甘露醇,马上转到上级医院,再做CT没有继续出血,专家称赞下级医院处理得很好,出血位置离脑室非常近,如果继续出血一旦进入脑室必死无疑。保守治疗10天出院。找到本人要求针灸治疗。查:肌力0级。除常规针灸外,配合经方。肢体痛,浮肿,左关弦滑右关弱,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发烧但欲寐脉微细,麻黄附子细辛汤。心中恶寒,肢体烦重,侯氏黑散。到昨天为止整整一个月,已能不用任何辅助物独自行走2千余米,而且下肢“不带划圈的”,上肢“不带拐篓的”。慢走除了稍笨重外,几乎接近常人。这样好的疗效,首先放血疗法起了关键作用,然后是经方与针灸。放血疗法,对脑溢血急救,干中医的人人都会,可真正能用上的机会不多,因为脑溢血病人大部分轮不到中医治疗。此病人因是熟人,所以得以一用。

        ......

        风引汤,又名 紫石煮散《千金》,紫石汤《外台》

        原文:1.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2.除热瘫痫。《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原方: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 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注:《外台秘要》卷15风痫门引崔氏云:“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

        注:惊痫,即癫痫。瘛疭,即手脚痉挛,口斜眼歪。其病在脑。凡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如见惊狂、烦躁、谵语、目不识人等证,多用矿物药或泻下药。石膏治身热汗出。

        医案:经文论坛“中西医生”:张姓妇人、69岁、甘肃庆阳西峰市人。2010年起病,右侧上下肢无力,诊为高血压、脑梗塞,当地住院一个月,具体不详。2011年3、4月份再次住院一个多月,病情较前加重。今年3月中旬,因病情更重,又住当地医院二个月,因为“医院没办法了,才出院的”(其女儿所述)。总之,住院一次比一次长、病情一次比一次重。6月份住到甘肃庆阳长庆桥女儿家中。6月18日晚间QQ视频进行网上诊疗。当时病症:右侧肩膀抬举困难,抬肩痛甚,夜间右肩疼严重影响睡眠,不能自己翻身,医院认为存在右肩关节粘连;吃饭抓不住筷子,送不到嘴里,需要人用勺子喂饭,口齿也不太清楚;同时右腿发软,走路很慢,一步一步往前挪,颤巍巍,要人扶;多汗,稍怕热,夜尿多,不敢喝水,喝水则夜尿更多,大便可,夜间痰多打呼噜,情绪不稳,老独自要哭,胡思乱想;总之,甚为痛苦。所服药物为:血塞通、华佗再造丸、尼莫地平、阿司匹林等,血压大致正常。视频:体丰、面色尚润、舌象无明显特殊。当时即处以风引汤原方:制大黄12、干姜12、桂枝9、甘草6、生龙骨12、生牡蛎12、生石膏18、寒水石18、滑石18(包)、紫石英18、赤石脂18、白石脂18。嘱先服五剂。患者女儿随后在甘肃泾川抓齐药物。服用五剂,即产生明显效果,因一时抓不齐药物,中断一周左右,病情有所波动,后又配齐药物,再服十剂,总共服药十五剂,病情“好转多了”。表现为:右肩痛明显缓解,睡眠好了,翻身自己能用上力了,能自己用筷子吃饭利索了,右腿有力了,走路明显快了,能抓着扶手自己慢慢上下楼梯,出汗明显减少,夜间不再吐痰了(之前要准备痰盂),夜尿也少了,服药后大便偏稀,情绪稳定了,不再独自哭泣,甚至帮孩子洗碗洗衣服,血压也稳定在正常范围,总之,按患者所言“效果很好”。目前患者主诉还是右侧上下肢不遂问题没有彻底恢复,右肩抬举还有些痛,张口时右侧面颊有些痛,大便偏稀。刚才其女儿电话询问,下步如何用药,本着“效不更方”的原则,嘱再服用十五剂,以观后效。

        按语:患者反复住院三次,诊断脑梗塞当属无疑(患者公费医疗全部报销,影像学检查不成问题)。风引汤出自金匮中风篇,功效是“除热瘫痫”。用药指征是有热象的“瘫”,本例患者“怕热”,同时时值夏季,是用该方的眼目。结果用药15剂,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而且每付药不过4元多,比住院二个月的花费不知要经济多少,且在“医院没办法了才出院的”情况下应用,效果不必多言。西医认为脑梗塞的病理系血栓、也就是中医所谓的“瘀血”,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应用中药,就似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了,而中医的活血化瘀药力度应该不敌西医的抗凝溶栓药物……。伤寒金匮所记载的是数千年自然医学的结晶,西医是百余年的历史,从时间上来看,中医要厚重的多,中医还是应该保持自身本色,而不宜围绕着西医的理论和指标转。当然西医自有长处,不宜排斥,两种医学联手帮到患者才是主旨。至于有寒象的中风可考虑侯氏黑散,寒热偏向不著的可考虑古今录验续命汤,医者的肤浅揣测,请同道斧正。

        补充说明:患者服药取效后,应该中病即止,不宜再服,毕竟是金石攻伐之品,应当改为针对中风的中成药善后。

        ......

        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

        矾石汤

        治脚气冲心。《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矾石二两

        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

       金匮肾气丸为温补肾气之祖方。本文就其君臣佐使、方证法理加以探析,以期在「异病同治」的原则指导下不断扩大其治疗范围,准确运用于临床。

方剂方名出处

        金匮肾气丸方最早载于张仲景所撰之《金匮要略》,由八味药组成,原名八味肾气丸,主要功能温补肾气,故名之。因方出《金匮要略》,后世医家又名为金匮肾气丸,亦有名桂附地黄丸者,应以前者为常用名。《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载「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的附方条文,其方与仲景八味肾气丸相同。日本医家丹波元简等著《金匮要略辑义》有这样记述:「《外台秘要·脚气不仁门》载崔氏方凡五条,第四条云:若脚气上入少腹,少腹不仁,即服仲景八味丸。《旧唐经籍志》载《崔氏纂要方》十卷,崔知悌撰,所谓崔氏其人也。不知者或以为仲景录崔氏之方,故详及之。」

《金匮要略》原文摘录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十五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十七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第三条:「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妇人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十九条:「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第四条:「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除上述条文外,仔细玩味《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的以下条文亦是八味肾气丸的适应证,如第三条「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虚极亦为劳」;第四条「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第五条「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第六条「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第七条「男子脉浮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第九条「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第十条「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第十一条「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泻,食不消也」;第十二条「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女子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另外,尚有第八条虽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亦可用八味肾气丸治之,「男子失精,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清谷,亡血,女子梦交」的虚劳证,分析其病理病机当在八味肾气丸功能主治范围之内。

历代临床文献摘要

        《千金方》:「八味肾气丸治虚劳不足,大渴欲饮水,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味肾气圆治肾气虚乏,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漩尿,腰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饮食。」《薛氏医案》:「八味肾气丸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而患流注、鹤膝等证,不能消溃收敛,或饮食少思,或饮而不化,又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发热作渴,舌上生疮,或牙龈溃烂,咽喉作痛,形体憔悴寝汗等证。」《吴氏医门考》:「今人入房阳事先萎者,命门火衰也,是方于六味地黄丸加附桂以益命门之火,使作强之官得职矣。」《肘后方》: 「八味肾气丸治虚劳不足,大伤饮水,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直指方》:「八味肾气丸治冷证齿痛。」《王氏小青囊》:「治下元冷惫,心火上炎,肾气不能养,多唾痰涎。」《成绩录》:「一男子腰以下痹,冷痛,手足烦热,舌上黑苔,如实状,先生用八味肾气丸而痊治。」《王氏药性纂要》:「治一少年哮喘者,其性善思,病发寒天,每用桂附八味地黄汤及黑锡丹而平,一次用之未效,加之铁落于八味汤中,一剂而愈。」

方剂组成剂型及用法

        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牡丹皮三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桂枝一两,附子(炮)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功能与主治

        水中生火,阴中求阳,蒸水化气,补肾益脾,交济心肾。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不温,阴寒精自出,小便不利,消渴小便频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女子转胞小便不利,痰饮咳嗽,寒湿脚气上入少腹,少腹不仁等病症。

        组方意义

        八味肾气丸选药精当,组方严谨,意良法周,疗效卓著,历代医家为其作方解方论阐释组方奥义,诸如赵献可之《医贯》、喻昌之《医门法律》、程林之《金匮要略直解》、徐彬之《金匮要略论注》、柯琴之《金匮要略方论》等,可谓既详且备矣,但对君臣佐使配伍却几无论及。黄元御提出以炮附子为君药,「方以肾气为名,则君附子而不君地黄,地黄者,淮阴之兵,多多益善,而究非主将也」(《长沙药解》)。高学山主张以干地黄为君药,「仲景之意,盖谓诸气之虚由于命门之火衰薄,而命门之虚又因精血枯竭之所致,故用熟地黄为君以补肾精,山茱萸为佐以补肝血,缩用炮附、桂枝于精血药内者,先则取其从阴而下行,终则资其蒸水以化气也」(《高注金匮要略》)。当代医家王占玺认为:「本方以桂、附为主药,故又名桂附地黄丸,本方目的在于温补水中之火,肾中真阳,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疗方法。」(《张仲景药法研究》)

        综上所论,有以炮附子为君药者,有以干地黄为君药者,有以桂、附为君药者,先贤近哲可谓各有见地。准确认识方剂中的君臣佐使,尤其确定君药至为关键,君药是全方之主帅,关系到全方的功能与主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又曰「远则偶之」。该方由八味药组成当为偶方,笔者认为应以炮附子、干地黄同任君药,桂枝、山茱萸为臣药,山药、茯苓为佐药,牡丹皮、泽泻为使药。

        炮附子辛甘咸苦,性大热,阳中之阳也,为阳药之纲维,阴寒证之主帅,有斩关夺将之能,退阴复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秉乾健之德,具神龙之变化,上至碧落,下潜黄泉,六合八极无所不至,浮中有沉,行中有守。走中宫而暖脾胃,入少阴补垂绝之火种,追复散失之元阳,召摄相火蛰藏于渊海,温癸水以启动肾气,引补气药通行十二经,以续将断之阳根,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将涸之真阴,手足厥冷脉沉细欲绝者尤须急用,补益肾阳之药无以易此也。干地黄味甘微苦,味厚气薄,性沉,阴中有阳,为阴药之纲维,大补血衰,滋培肾水,填骨髓,益真阴。产于中州沃土之乡,得土气最厚,味色平和纯正具土德之全,秉坤静之质入黄庭而益脾胃,滋五脏之阴而多血之脏为要。夫人之有生者气与血尔,气主阳动而煦之,血属阴静而濡之,八味肾气丸取干地黄补肾中精血,以炮附子生坎中阳气。诸经阳气衰者非附子无力,诸脏阴血虚者非地黄不可。二者一阴一阳相为表里,形气相生,体用互成,相得益彰,以阳生于下而无「复」不成「干」也。仲圣深晓《易》、《道》之理,尝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炮附子配干地黄一刚一柔,合之则为先天一太极,所谓道立于一也,离之则为后天两仪,所谓水火也,干之一爻落入「坤」腹则成「坎」,赵养葵曰:「君子观象于坎,而知肾中水火之道焉。」 (《医贯》)炮附子以少阳之数仅为干地黄八分之一即可成功,所谓发千钧之弩者,由一寸之机,转万斛之舟者由一寻之木也。理虚扶羸宜王道之剂,必和必缓,只须微微生火,所谓少火生气壮也,非同四逆辈干姜、生附子并用驱阴回阳于顷刻,阴性缓,故干地黄以老阴之数八倍于附子,非多用难以奏效,监制附子以防壮火食气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病, *** 阳气贵乎平秘,欲生肾气,必资肾精,所谓精化为气也。无阴则阳无以化,若只君附子而不君地黄则如釜中无水,而釜底仅有干薪烈火终成壮火食气也;若只君地黄而不君附子则如釜底无火,焉能成水火既济之象。此医中之大道,通天地之造化,所以炮附子、干地黄同任君药之理也。

        桂枝辛甘温舒畅达,善解肝气之郁;山茱萸酸温敛守,固涩 *** 而止疏泄,二者相须相济性与肝合。桂枝舒肝气利肝用而肝脾并调;山茱萸补肝阴利肝体而肝肾共养,桂枝臣附子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山茱萸伍地黄助壬癸蛰藏之令以收摄 *** 而秘阳根。乙癸同源,肾肝相生,滋培生气,畅遂荣华,故为臣药。

        山药甘平,外黄中白,土金之象,质液淳厚,滋脾胃之阴敛肺肾之精,养戊土而行降摄,补辛金而行收敛,能息风燥,专止疏泄,辅之调养土木之品实虚劳百病之良药。茯苓冲和淡荡,入己土而助转输,健脾和胃,开壬水而行决渎之职,利水燥土,泻饮消痰,二者一守一行,一敛一开,一弛一张故任佐药。欲求先天肾气,必资后天水谷,欲资后天水谷,必藉脾胃。脾胃者,升降阴阳之枢机,交济水火之媒妁,姹女婴儿之配合权在于此,道家谓之黄婆,义至精也。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机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中气居坎离之中,戊己之界,为生身之祖气,胎化之元神,阴阳之门户,天地之根也。故八味肾气丸虽意在温补先天肾命,且亦重后天脾胃化源,调整气化乃仲圣制方治病之一贯心法,允为医学之肯綮,吾辈可不深思熟虑哉。

        牡丹花当谷雨节,故又名谷雨花,秉少阳初生之气,辛凉疏利,从厥阴而透达少阳,达木郁而清君相之火,泻郁热而滋风燥,化凝瘀而破宿症;泽泻咸寒渗利,利水通淋,迅速下达,疏决水窦,廓清陈菀,引经报使同为使药。

        苓泽同功,导上源湿浊而归壬水;丹桂齐芳,上引君相之火由甲木而入癸水。药具个性之专长,方有群合之妙用,君明臣良,佐使有序,温阳而不失之烈,滋阴而不失之凝,利水而不失之燥,意在水中取火,阴中化阳,阴阳水火各得其平,乃资生之至宝,固本之神丹,洵为开天以来温补肾气第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金匮要略原文”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