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

春望朗读_春望朗读视频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春望朗读_春望朗读视频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春望朗读”方面的经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1.诗词五首节奏划分2.杜甫《

春望朗读_春望朗读视频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春望朗读”方面的经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诗词五首节奏划分

2.杜甫《春望》教案公开课

3.初三下册语文《春望》教案

4.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三篇

5.文言文《春望》艺术表现

6.古诗《春望》教案

春望朗读_春望朗读视频

诗词五首节奏划分

       具体如下:

       一、《饮酒》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二、《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三、《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翻译: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四、《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翻译: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五、《渔家傲》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翻译: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杜甫《春望》教案公开课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一副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让学生在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说出欣赏时的感受。

        颔联: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颈联: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平复、一封报平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1、诗人对于一封报平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平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望”的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八)、板书设计

        国(破) 草(深)

        忧国思亲

        春 ?望

        花(溅泪) ? 鸟(惊心)

        烽火(三月) 家书(万金)

        白发(短) ? 不胜簪

初三下册语文《春望》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杜甫《春望》教案(公开课),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要求背诵并解释),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节奏划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整体解释: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字词注解:

        1、《春望》:选自《杜甫详注》

        2、国:首都长安

        3、破:陷落

        4、草木深:草木丛生,人烟稀少

        5、时:时局

        6、别:离别

        7、烽火:战火

        8、浑:简直

        9、簪:古代男子用以束发连冠的首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平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三、自由朗读几遍全诗,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四、全班背诵全诗。

        延伸试题:

        1、 战乱之中,家属难得,对远方家人惦念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 用花鸟的反意来写诗人心绪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 用移情法表达含蓄丰富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 国都陷落,山河破碎令人感到满目惨然触目惊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 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远望所见的句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 刻画一个忧国思家,爱国者的句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 通过细节描写展示诗人内心世界的句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三篇

        教材解读:

       

        《春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困居长安之时,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焦急心情。国都残破,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怵目惊心。诗人在写景中抒发感慨,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把国破之痛写得十分强烈,把爱国与伤时之情紧密交织在一起,把国和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背诵。

        2.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学习方法:诵读

        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导)

        1.情景导入:读对联,识人物。

        师导语: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李白和现实主义的杜甫,请读大屏幕上的对联,你能看出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杜甫]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感悟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这首诗编入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诗文,多表达古代文人的志趣,我们要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

        2.齐读学习目标。

        3.请展示你的课前预习。[学生展示文学常识、字形、字音、字意等。]

        4.师过渡:《礼记》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充足的准备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预习非常细致,准备好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

        二、走进文本:(学)

        1.听读感知。

        师:首先我们一起听读古诗。听之前我想问问大家,听读古诗应该注意听什么?[生:听准字音、停顿,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好,大家尽力做到这几点,别忘了做标记哦![放范读视频,学生标记。]

        你都做了哪些标记?[学生交流]

        2.朗读指导。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感觉也很正确。朗读古诗的技巧包括节奏、停连、重音、语气。请大家看大屏幕:

        节奏: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或212式。

        停连: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

        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

        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节奏是两字两字一字或者两字一字两字,意思连贯的时候可以停顿短一些,如“山河在”。关键的词读重一些,如破、深。语气依据内容、感情确定。本诗的感情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低沉的。

        3.初读感受。

        师:了解朗读技巧,我们再来感受一遍古诗,这一次,我们小声跟读,注意体会节奏、重音、语气。

        4.自读展示。

        师: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师:哪位同学先展示一下?喜欢哪句就读哪句。展示的同学依组内序号加分。[学生个人展示读,师生共同评价朗读。]

        来,拿起书,抬头挺胸,我们全班一起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学生齐读]

        5.理解诗意。

        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小组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有小组内理解不了的诗句吗?哪个小组来解决?

        好了,请每组只说一句,依序号双倍加分。[学生小组交流后,师评价。]

        三、个性解读:(研)

        1.小组合作,理解诗情。

        师:古诗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最好的诗应该是“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风力指思想内容,丹采指文词形式。诗歌是抒情性的,但形象性很强,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达情感。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感悟《春望》之“风力”。(大屏幕设置情景)

        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学生小组学习,教师适当指点。

        预设:

        我们选择拍摄国破城荒的景象,画面上突出对比,由壮丽的'山河到破败不堪的都城,由繁华时长安城的春景到眼前的荒草遍地,不见一人。(这在文学上的写作手法叫“对比反衬”)

        我们选择拍摄花鸟泪惊的一幕,依据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应该是个近景,诗人看花而流泪,听鸟而心惊,特写花上的泪珠和诗人痛苦的表情。(为什么看花会流泪,听到鸟叫会惊心?看到什么样的花会流泪?在什么情况下会惊心?这在文学上叫“寓情于景”)

        我们选择拍摄烽火家书这一段,依据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长时间的镜头展现战火纷飞、战马奔腾、战争中的废墟、流离失所的百姓,体现出“连三月”之长。特写在战火中焚毁的家信,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的表情,体现家信难得。

        我们选择拍摄白头更愁。具体表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发簪在短小的发髻上摇摇欲坠。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在同学们导演的短剧中,我们看到了城墙、荒草、废墟上的野花,战火中的家信以及诗人满头的白发。鉴赏诗歌,就是要抓住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体会感情。

        2. 小组合作,美读感悟。

        师:此时此刻,我感觉我们真实地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了,和诗人的心一起跳动,关心国家,关注人民,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表达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诵读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生配乐、配画、轮读、唱读、演读……]

        同学们的创意真棒,说明大家真正读懂了诗歌,你们不愧为未来的艺术家!

        四、学以致用:(练)

       

        师小结: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哪些形象?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2、两诗表达的感情是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呢?

        五、总结提升(评):

        1.师总结。古人借诗言志,今人论诗识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2.学生总结评价一节课的学习。

        请同学们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

        请语文课代表评价这节课的学习。

        作业

        1.积累杜甫的诗歌,进一步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古诗的方法,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赏读。

        板书:

        春望

        杜甫

        “丹采” “风力”

        国破城荒 凄

        花鸟泪惊 悲 忧国 对比反衬

        烽火家书 苦 忧民 触景生情

        白头更短 愁

文言文《春望》艺术表现

        #教案# 导语《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考 网我整理了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望教案一

        教学要点:①朗读②赏析③探究④拓展

        教学难点: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

        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春望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春望》及五律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特点。

        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三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板书设计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簪

春望教案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

        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抵搔浑溅簪

        师补充律诗的押韵问题。

        四、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师提示: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和212式。

        五、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

        六、理解诗意

        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的内容了吗?小组交流,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1.学生小组交流。

        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国破感时恨别抵搔

        3.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话的意思。

        七、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如: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如:恨感搔更短不胜簪家书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如:感时恨别忧国思家

        八、赏析诗歌

        参考角度: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颔联触景生情承上启下

        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尾联细节描写忧思之深

        九、探究质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触景生情/移情于物)

        十、拓展比较

        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学生讨论并说出诗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问题: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

        寓情于景感时忧国

        城春草木

        溅泪花

        触景生情过渡

        惊心鸟

        产生共鸣烽火家书

        恨别思家

        细节描写搔更短不胜簪

古诗《春望》教案

        《春望》这首诗各联结构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变疏。加工对仗精工,声情悲壮,自然成为最能概括家国之恨的代表作。下面是其艺术表现,欢迎阅读:

        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艺术表现

        1、《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等修辞手法。关键是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说的“移情论”。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范例。

        2、诗的艺术手法。从不同层面来看:诗高度概括,形象生动的反映社会生活,常用比兴手法,即要用渲染、比拟、联想、对比等手法,将所要表达的感情事理具象化,形成鲜明生动的画面。诗歌形象除鲜明生动外,还往往具有象征意蕴和夸张图景,因而常用象征手法和夸张手法,寓意高远,发人深思。诗歌抒情言志,具有强烈的情感,常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即景抒情,托物寄情)表达诗人的典型感受。诗歌是富有想象力和启示力的艺术,而诗歌的想象通常表现为联想、类比、幻想等方式。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特别要注意一些具有现代派的象征诗,常常用象征的手法或以特征性的事物代表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戴望舒的《雨巷》。

        3、诗的结构。诗的结构遵循的是情感和想象的逻辑,具有跳跃性。因而诗人特意建构“空白”——艺术的跳跃与省略。中国古代文论称之为“间空”。田间的《义勇军进行曲》:“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中国的高粱,/正在血里成长。/大风沙里,/一个义勇军。/骑马走过他的家乡。/他回来:/敌人的头,/挂在铁枪上”。诗人省略了奋勇抗战的场景,但那浴血奋战的场面和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都洋溢在字里行间。因为开头时代气氛的烘托及最后一句诗眼,使读者得以有根有据地用想象补充战斗场面。诗跳跃与省略,虚实相间的艺术处理,造成“空间”以少胜多的艺术表现力。

        4、诗的语言。精炼、富有韵律美。常用比喻、通感、反复等手法,注意语言的声调、押韵和节奏构成音乐美。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教学反思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放映“成都杜甫草堂”的及朱德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目的想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情况。

        在“朗读诗歌,把握内容”环节,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将学生带到诗歌的情境中,更容易感受诗歌的意境。在听配乐朗读之后,采用齐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接着让学生将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书写加以巩固,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注重引导学生要重视课文注释,为解读诗歌内容排除障碍。同时,借助多媒体标注诗歌中的疑难字词的注音和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文难点,以便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为了让学生读懂诗歌的内容,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两两交换互读,听者闭眼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说说画面特点。这其实是让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在“品味语言,体悟情感”环节,重点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的颔联和颈联的诗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体会情感。在这一环节,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最后,在学习整首诗之后,不仅让学生尝试背诵,还动笔默写,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背诵默写”,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运用课堂学习赏读诗歌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更深刻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同时也拓宽阅读面,提高语文素养。

        但这节课跟以往的课不的是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实施教学。

        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一般只能应用做到放映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课件,教师在授课时容易受到课件的牵制,而容易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

        而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展示图文,播放影音文件,还可以进行编辑、录音、保存文件等。这样,教师可以利用白板的注释功能,对教学重点内容进行圈点批注,提醒学生注意。还可以交互使用实物展示台,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练习进行展示讲评。本节课上,利用了白板注释功能对学生提出的疑难字词进行圈注,提醒学生注意。并且在进行课堂小结时运用白板书写功能,小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这一次课之后,我经过反思发现,在本节诗歌赏读课中,我还可以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来提高我的教学效率。比如,在学生默写环节,我只是让学生在两边的黑板上默写,然后进行修改。没有运用电子白板,其实,可以放手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默写,教师再运用白板的注释功能对学生默写的诗歌进行批改、纠正。同时,还可以交互使用实物展示台,将各小组同学默写得100分的练习展示出来,一来可以让同学们看看大家默写时的书写是否规范;二来,可以对学生起到激励性作用。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

        另外简单介绍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使学生加深对诗歌体裁的认识。

        三 范读

        让学生在听朗读感受诗文的同时解决一些字词的读音问题。

        四 字词正音

        抵(dǐ)搔(sāo)浑(hún)簪(zān)胜(shēng)

        五 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同时感受诗歌声韵美。

        六 重点字词

        国:国都

        破:沦陷

        城:长安城

        感时:感伤时局

        恨:遗憾、不满意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战乱。

        抵:相当于。

        浑:简直。

        胜:能承受。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

        七 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说说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小组讨论)

        教师在过程中加以引导,并说说自己的意见。

        八 问题设置

        课文题目是“春望”,作者“望”的是什么事物呢?

        引导学生说出每联描写的事物。

        答案:国破、城春、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九 理解课文内容

        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说为主,在说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和感情)

        十 朗读课文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全诗感情,并让学生发现本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十一 名句赏析

        (一)引导学生找出本诗中的名句

        (二)向学生介绍名句赏析小方法

        (三)让学生赏析名句

        十二 概括全诗思想感情

        向学生介绍“通过__表达__”这个概括中心思想的句式,并让学生用此句式概括本诗的思想感情

        十三 朗读并背诵课文

        十四 默写本诗

        板书

        首联   国破 城春 草木↘

        感时 忧国

        颔联   花  鸟    ↗

        颈联   烽火 家书   ↘

        念家 悲己

        尾联   白头      ↗

        通过___表达___

       

        古诗《春望》教案

       好了,今天关于“春望朗读”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春望朗读”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