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

菩萨蛮温庭筠_菩萨蛮温庭筠拼音版

zmhk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菩萨蛮温庭筠_菩萨蛮温庭筠拼音版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菩萨蛮温庭筠”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

菩萨蛮温庭筠_菩萨蛮温庭筠拼音版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菩萨蛮温庭筠”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温庭筠的菩萨蛮一共多少首?是十四首还是十五首?

2.菩萨蛮温庭筠

3.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原文及翻译赏析

4.菩萨蛮温庭筠原文及翻译

5.菩萨蛮·牡丹花谢莺声歇原文_翻译及赏析

6.温庭筠的词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从哪些角度描摹女性妆容的?

菩萨蛮温庭筠_菩萨蛮温庭筠拼音版

温庭筠的菩萨蛮一共多少首?是十四首还是十五首?

       温庭筠菩萨蛮词 十四首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一作著绮)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 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花露(一作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菩萨蛮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菩萨蛮 翠翘金缕双鸂鵣,水纹细起春池碧。 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菩萨蛮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菩萨蛮 宝函钿雀金鸂鵣,沉香阁(一作关)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菩萨蛮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菩萨蛮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菩萨蛮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 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菩萨蛮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 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燕(一作雁)归君不归。 菩萨蛮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 菩萨蛮 雨晴夜台玲珑日(一作月),万枝香袅红丝拂。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绣帘垂箓簌(此二字以“罕”字头换竹字头),眉黛远山绿。 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消。 菩萨蛮竹风轻动庭除冷,珠帘月上玲珑影。山枕隐浓妆,绿檀金凤凰。 两蛾愁黛浅,故国吴宫远。 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一作日)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菩萨蛮温庭筠

       菩萨蛮原文翻译注音如下:

       菩萨蛮 · 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代 · 温庭筠

       xiǎo小shān山chóng重dié叠jīn金míng明miè灭,bìn鬓yún云yù欲dù度xiāng香sāi腮xuě雪。

       lǎn懒qǐ起huà画é蛾méi眉,nòng弄zhuāng妆shū梳xǐ洗chí迟。

       zhào照huā花qián前hòu后jìng镜,huā花miàn面jiāo交xiāng相yìng映。

       xīn新tiē帖xiù绣luó罗rú襦,shuāng双shuāng双jīn金zhè鹧gū鸪。

       译文: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

       1、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2、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3、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4、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5、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6、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7、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8、罗襦:丝绸短袄。

       9、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原文及翻译赏析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菩萨蛮》是一首赞颂爱情的经典诗歌,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恋人之间的甜蜜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爱和追求。这首诗歌至今仍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中国古代爱情诗歌的代表之一。

       一、诗歌背景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这个时期,爱情诗歌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许多诗人都以此为创作主题。温庭筠的《菩萨蛮》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恋人之间的甜蜜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爱和追求。

       二、诗歌分析

       1.诗歌的意境

       《菩萨蛮》以“蛮”为题,蛮是指南方的少数民族。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个南方少数民族女子的爱情故事,诗歌的意境非常唯美、浪漫,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诗歌的结构

       《菩萨蛮》共分为五段,每段分别描写了不同的情节,但是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构成了一首完整的诗歌。

       3.诗歌的语言

       温庭筠的语言非常细腻、优美,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在诗歌中,他运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深刻。

       三、诗歌赏析

       1.第一段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第一段描写了春天的景象,诗人在春天的清晨起床,感受到了微寒的气息。他穿上夹衫,走出房间,看到了梅花鬓上残留的霜花。这一段诗歌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2.第二段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第二段描写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感到自己已经忘记了故乡的位置,只有在醉酒之后才能想起来。他在沉水中烧香,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第三段

       “世事两茫茫,不尽长江滚。年少春衫薄,几回梦里惊。”

       第三段描写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他觉得世事无常,时间流逝如长江滚滚而过。他回忆起年少时的情景,感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但是他仍然会在梦中惊醒。

       4.第四段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第四段描写了一个雪夜的情景。诗人在雪夜出行,遇到了困难。他的牛困倦了,他自己也饥饿不堪。最后,他在市南门外的泥中歇息。这一段诗歌通过描写困难的情境,表现了诗人的坚韧和勇气。

       5.第五段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第五段描写了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他看到了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情景,感到自己已经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但是,他也知道爱情是不确定的,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这一段诗歌通过描写爱情的美好和不确定性,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热爱和追求。

菩萨蛮温庭筠原文及翻译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原文: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一个美女,睡在水晶帘里面玲珑的颇黎枕上,在这上面睡觉的女人干什么呢?相思怀念呢,屋里并不冷,暖暖的,香炉上焚著香,连绣著鸳鸯的锦被都是香的,这样的环境下少不了惹梦。江边那绵长而细软的柳丝,刚刚发新芽,看上去朦朦胧胧,像笼罩在一片烟霭之中。春天来了,大雁开始向北飞了,大雁一字飞过时,天上那一轮残月就要消失了。

        注释 1菩萨蛮:词牌名。此词咏立春或人日。全篇上下两片大意从隋薛道衡《人日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脱化。2颇黎: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李商隐《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颇黎」既玻璃、玻璃。3」江上「两句:张惠言《词选》评注:「江上以下,略叙梦境。」后来说此篇者亦多采用张说。说实了梦境似亦太呆,不妨看做远景。详见《读词偶得》。4藕丝秋色浅:当断句,不与下「人胜参差剪」连。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如温庭筠另首《菩萨蛮》「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李璟《山花子》「手卷真珠上玉钩」不言帘。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作者另篇《归国谣》:「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可知。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5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缕金簿(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华胜男女都可以戴;有时亦戴小幡,合称幡胜。到宋时这风俗犹存,见《梦梁录》《武林旧事》「立春」条。6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著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7玉钗头上风: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作者《咏春幡》诗:「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意境相近。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赏析

        这首词所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女子。水精,就是水晶。颇黎,就是玻璃。门窗上挂著水晶制成或者晶莹透明赛似水晶的帘子,床上放著玻璃制成或滑润细腻如玻璃般的枕头。第一句虽仅举出两件器物,但女子房中其他陈设的精致讲究由此便可想见。更重要的是,房主人情操的高雅美洁,也就可以借此窥见端倪。此刻,女主人公正恬然入睡于她那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之中,做着一个个旖旎的梦。《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被子用香炉熏过,既暖且香,故能「惹梦」——带有温柔绮丽色彩的春梦。开篇两句,仅十四个字,并列地写了水精帘、颇黎枕、鸳鸯锦三件器物,却并不给人平板呆滞之感,因为其中着意点染了轻轻浮动于室内的香气和主人公幽远飘缈的梦思,就使这本来静止的画面变得有了生气,甚至充满了幻想的意味。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紧承「暖香惹梦」而来,因此清人张惠言认为这两句写的就是女主人公的梦境(见张惠言《词选》对此词的评注)。这自然不无道理。可是,尽管日常生活中的梦有许多确是不可思议、无从解释的,在文学作品中所写的梦却大抵能找到某种现实的原因或契机。因此,即使「江上」两句写的是梦境,这梦境也必然与女主人公的生活实境有些关系。根据温庭筠的另一首词《望江南·梳洗罢》可以想像,这位梦见「江上柳如烟」的女子,或许也是住在临江的楼阁里,每日对着江水在思念着心上人。她的梦,很可能便是她平日习见景致的幻化表现在梦境里。江岸边的柳树迷濛似烟,晕成朦胧的一片。侵晓时分,月亮残了。在熹微的晨光中,大雁已经开始一天的旅程,它们正结队飞回北方。寂静的天空中,也许还偶尔传来它们的长唳。这是一幅十分凄清迷离又有声有色的画面。而这幅春江晓雁图的意义是在画面之外:冬天过去了,春天已经归来,因避寒而飞往南方的大雁,此时正连夜飞返家乡,唯独楼上那女子所思念的人却仍然没有音耗。眼前的景致既是她平时倚楼眺望所常见,也就难免化作她这时在鸳鸯锦被里所做之梦。另外,锦被上绣鸳鸯也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成双成对的鸳鸯,恰恰反衬了女主人公的孤单寂寞。

       

        上阕的妙处全在借景物作烘托,以极其含蓄委婉的笔法暗示女主人公的生活情状和心理活动。「水精帘里」二句是近景,「江上柳如烟」二句则是远景,不管近景远景,都紧紧围绕着女主人公的生活和情绪落笔。在前二与后二句看似松散的结构中,实际上一贯穿着内在的有机联系。

        词的后半正面刻划这位女主人公,同样有着含蓄深婉之妙。「藕丝秋色浅」写衣着。藕成熟于秋季,故将淡紫近白的藕合色称作「秋色」,又转而用这色彩来代指藕合色丝绸做成的衣裳,这是中国古代诗文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人胜参差剪」。人胜又叫花胜、春胜,是用彩纸或金箔剪刻而成的一种饰品,可以贴在屏风上,也可以戴在发鬓上。唐时风俗在正月七日(又称人日)这一天,要剪戴花胜以迎接春天到来,尤以妇女喜爱此项活动。从这句看,女主人公参参差差地剪出花胜准备佩戴,似乎兴致不浅。

        「双鬓隔香红」。以描写气味和颜色的「香红」代指好的面容,正如以「藕丝秋色浅」代指衣裳,手法相同。这里的「隔」字用得颇讲究,因为双鬓正是隔开在脸庞两边,形象鲜明如见,而且仿佛「双鬓」有了某种主动性,还似有若无地流露出一丝遗憾不足的意味。

        「玉钗头上风」,承上双鬓连写女主人公的头饰。她头上插著的玉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摆动。「风」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用,形容女子的头饰在微微颤动的样子。

        这四句刻划人物用的也是借物衬托之法。写女子的衣着、头饰,写她剪制春胜的活动,并没有一句直接写她的形貌,却使人可以想见她的外形与心灵之美好可爱。最奇妙的是整个下阕根本不提她的满腹心事,只是一味渲染她的美丽和她剪春胜的动作,而这就使她的孤单处境和悠悠梦思更加令人觉得可叹。词人对她的同情,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温庭筠是 唐代 诗人中较早致力于词的创作的一个,是花间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词多写女子日常生活,当是受到南朝宫体诗的一定影响。但温词常着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而且是借助写景写物等手法来表现,因此在艺术境界上又与宫体诗有所不问。这些从这首《菩萨蛮》词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诗词作品: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诗词作者: 唐代 温庭筠 诗词归类:女子

菩萨蛮·牡丹花谢莺声歇原文_翻译及赏析

       原文: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翻译: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词作首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颇晦涩难解,有认为是写室内屏风的,有认为是写女子眉妆的,还有解为是写女子发髻的,歧义纷纷。

       因此学者往往给予特别关注,解读评鉴,发掘之深,体会之细,分析之精,可谓字无剩义,甚至远远超出作者写作歌词时主观上所欲表现的内容意蕴。

       次句写闺中思妇初醒而尚未起床,散乱如云的鬓发,在如雪的面庞上飘动。三、四句写主人公起床后的行动:懒懒地打扮,慢慢地梳洗。其中的“懒”字和“迟”字,生动地体现了女主人公的惆怅倦怠之情态。

       过片两句承接上片写妆扮的具体情形:簪花时,置放前后双镜,非常细致、讲究,花容和人面交相辉映,更觉人面如花,娇俏艳丽。

       此处写女主人公的“细致”“认真”,与前面的“懒”“迟”,真实地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因情人不在,无人欣赏,而懒起迟妆,但**的爱美天性又使她本能地进行细致妆扮。最后两句写她更换衣服时,忽然看见上面绣有的双双鹧鸪,不禁更添了一段新愁。

温庭筠的词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从哪些角度描摹女性妆容的?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乾,燕飞春又残。——唐代·温庭筠《菩萨蛮·牡丹花谢莺声歇》 菩萨蛮·牡丹花谢莺声歇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乾,燕飞春又残。 女子 , 怀人相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牡丹花凋谢了,黄莺也停止了啼鸣,皎洁的月光照映着种满了绿杨的院落。在这幽寂的环境中,她却因怀念远人而难以入眠,做不成相忆相见的美梦,她只能背对窗户,独自对着一盏昏暗的孤灯。

        她头戴着华贵富丽的首饰,金玉饰物垂下来几乎遮住了她的脸庞。可是纵然盛装打扮,在这寂寞深掩的香闺里,又有谁来欣赏她的娇艳呢?想到远方的情人她不禁泪流满面,燕子飞去,春天又快要过去了,她的美好青春也随着春光一去不返!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侧重于描写闺人之寂寞与时光之流逝。上阕写暮春的晚上,“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可见时当春暮,“中庭月”则点明“夜”。这两句,除表现时间外,又兼有布置环境的作用,杨树满院,浓绿暗淡,月到中庭,洒下清冷的光辉。“相忆”两句,转入室内写到人。主人公因相忆而彻夜不眠,相伴的只有“半明”的孤灯,想要做个远梦,与远人相偎相倚,可梦也难成,好一番孤凄。

        下阕写情,进一步刻画女子的情态:“翠钿金压脸”,以首饰之缤纷富丽反面衬托美人之孤寂;“寂寞香闺掩”,以香闺之掩闭正面状美人内心之凄苦,深动人心;“人远泪阑干”,正面揭示出孤独与寂寞都是因为“人远”所致;而“燕飞春又残”,再从侧面暗寓主人公的青春正随时光的流逝而流逝。香闺空掩,盛装之下,却难掩寂寞;无语泪流,春已暮,人未还,真不知这种等待还要持续多久。以景结情,感情的表露凄恻感人,更加渲染出无限感伤的意绪。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温庭筠

皓月初圆,暮云飘散,分明夜色如晴昼。渐消尽、醺醺残酒。危阁迥、凉生襟袖。追旧事、一晌凭阑久。如何媚容艳态,抵死孤欢偶。朝思暮想,自家空恁添清瘦。算到头、谁与伸剖。向道我别来,为伊牵系,度岁经年,偷眼觑、也不忍觑花柳。可惜恁、好景良宵,未曾略展双眉暂开口。问甚时与你,深怜痛惜还依旧。——宋代·柳永《倾杯乐·皓月初圆》

        倾杯乐·皓月初圆

       

皓月初圆,暮云飘散,分明夜色如晴昼。渐消尽、醺醺残酒。危阁迥、凉生襟袖。追旧事、一晌凭阑久。如何媚容艳态,抵死孤欢偶。朝思暮想,自家空恁添清瘦。

        算到头、谁与伸剖。向道我别来,为伊牵系,度岁经年,偷眼觑、也不忍觑花柳。可惜恁、好景良宵,未曾略展双眉暂开口。问甚时与你,深怜痛惜还依旧。 写人 , 女子相思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唐代·白居易《春词》

        春词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春天 , 女子闺怨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唐代·王维《秋夜曲》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唐诗三百首 , 秋天 , 女子思念

菩萨蛮 温庭筠(水精帘里颇黎枕)全词的翻译和赏析

       谢邀:

       开篇明义,《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温庭筠的一首花间词。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晚唐诗人、词人、文学家。

       据史料记载,温庭筠“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大意是说:温庭筠通晓乐律,而且很会填词。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温庭筠的词中有一大特点,就是他从女性角度出发,以女性口吻来填词,描写女性的情感世界,词作内容主要是以恋情、爱情、相思为主。

       温庭筠填词时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声情,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很大。《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原词如下: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的内容很简单,按照女子生活起居的次序,呈现出来的是一幅华丽的梳洗化妆图景。

       从表现形式看,温庭筠充分利用了词体轻柔的特点,把形象鲜明的屋内装饰、服饰、仪态与隐约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成功运用比兴的手法把难以言状的心绪和可感的优美物象呈现出来。

       这首词如果从中找出两个字来概括大意的话,“梳妆”两个字就最具代表性了。开篇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是流行于唐代的一种眉形。

       唐代女子画眉,其中就有一种叫“小山眉”的眉形,眉黛的深浅程度不同会形成交错重叠的感官特征,看上去就像起伏的小山丘一样。

       “金”是妇女额头上用金属箔片做成的花饰,即花钿。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金、银等贵重金属制成花形,贴在额头,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彩妆。

       第二句“鬓云欲度香腮雪”,词中的女主人公还没有起来,躺在床上,她鬓角的发丝呈现出流动美。“欲度”二字表达的就是这种状态。也就是头发将要划过脸庞还没有划过,但是马上就要划过脸庞的状态。

       女主人公的发丝介于动与不动之间,似动未动的状态,被词人敏锐地捕捉了下来。她那轻柔婉约的发丝充满了柔媚的感觉,词义也呈现出一种朦胧美,而词人的笔下则是一幅“睡美人”的画卷。

       词人对这一极具女性美的细节的刻画是十分传神的,也可见他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描摹是精准到位的,在词人惟妙惟肖的描写中将女主人公的状态生动地呈现了出来。

       以上两句写女子的面容,遵循的是先上后下,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显得很有条理。合起来两句的意思就是:她微蹙着蛾眉,额头上花钿的金光或明或灭地闪烁着;她的发丝宛若云朵一般,轻柔地掠过白皙的脸庞。

       温庭筠在对词中女子容貌的描摹上显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第一句用山写眉毛的形状,第二句用云形容她的头发,用雪比拟她的两腮。词人用自然景物来比拟人的容颜,修辞的巧妙运用增强了词作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两句大意是说:女子慵懒地躺在床上,没有起床的心思,也没有心思去描画她的眉毛,她就这样静静地躺着,很久之后,她才起床开始梳洗。

       从“懒”和“迟”这两个字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梳洗打扮并没有什么兴致,是什么原因呢?前面说过,温庭筠的词作是从女性角度出发,以女性口吻来填词的,所以词义也不会就此中断,词中的女子慵懒的状态只是词人要描绘的画面之一。

       温庭筠笔下的女子柔美可人,表达的情感含蓄隐晦,词人透过大量的侧面描写或含有韵味的景物来进行对美的表现。

       色彩景物和谐一致,词中女子慵懒的形象映衬出美的直观感受,而这些场景带来的情意是女子内心的盼望与期待。

       从词人对装饰品精雕细琢的描写可以看出,词中的女子是有着富足、优越的家庭环境,不管是她的妆容还是着装,都是很时兴的。她之所以不愿起床,肯定是有原因的,只是词人不愿在此处表现出来罢了。

       下片两句承接上片写妆扮的具体情形:簪花时,置放前后双镜,非常细致、讲究,花容和人面交相辉映,更觉人面如花,娇俏艳丽。

       一个精致的妆容是需要精心去勾画的。“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按照一般的化妆步骤,梳妆结束之后,还要对着镜子再细细地化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这位词中女子,她是非常在意自己妆容的,词中的女主人公不太一样。她有两个镜子拿来照,一个用来照前面,一个用来照后面。前面的是一个大镜子,可以照到上半身的那种,后面一个是小镜子,只能照到身体的小部分。

       女主人公坐在大镜子前,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正面梳妆的情况,可是后面的发髻以及簪花就看得不太清楚了。

       于是她拿起带手柄的小镜子,伸到后脑勺,这样出现的效果就是美丽的簪花和她的面容就显现在大镜子里,镜子里的是一位有着精致的妆容与脸上带着自信的面容美丽的女子。

       梳洗打扮好了,镜子也照了,女主人公还有什么动作呢?“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两句写的正是她接下来的动作。

       女主人公梳妆好之后,就开始了她的针线活,他要给短裙子上刺绣图案,短裙上刺绣的恰好就是一对鹧鸪图案。

       行文至此,上片中女主人公为什么“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就连刺绣用的花样都是比翼双双的鹧鸪,而女主人公却独守空房,形单影只,怎么能不让人感慨呢?这样的描写不仅充分体现了温庭筠词风浓艳的风格,而且以物写人,更显得含蓄蕴藉。

       此处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的刺绣场景,与前面的慵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真实地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

       因心上人不在身边,无人欣赏,而懒起迟妆,但女子的爱美天性又使她本能地去画一个精致的妆容。女为悦己者容,欣赏自己的人,自己心爱的人不在身边,打扮得再漂亮又怎么样呢?

       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突然一转,从女子的容貌描写过渡到服饰,而且将重点聚焦在女子短裙上的鹧鸪图案,这种错落有致的表现手法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女子心灵深处的感情波动。

       温庭筠的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女子早晨醒来、梳洗化妆、镜前试衣、针线刺绣等一系列极具生活气息的动人画面。

       词中的“鬓云”“香腮”“蛾眉”等细微的情节,突出了女子容貌的自然美,而“弄妆”“照镜”则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动作来展现女性生动活泼的本色之美,营造出一个新鲜的充满生机的世界,也非常直观地表现了词人对美的体验与感悟。

温庭筠用华美的辞藻去塑造女子形象,他对女子的容貌、服饰、起居、心理等刻画得细致入微。所有这些共同构建起了女性独特的美,也构成了温庭筠词作的独特艺术审美。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温庭筠的词作在当时就获得了很高的赞誉,而他的词作能够获得同时代的人的青睐,甚至入选《花间集》,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诗词赏析:

        这首词写一个美人在她的房间里睡觉。她的屋子是精美舒适的,水精为帘,玻璃为枕,何其玲珑精致;五彩锦衾,薰以暖香,何其富丽温馨。所以她迷迷糊糊地就做起梦来了。在鸳鸯被下惹起的,总该是鸳鸯攀吧?然而,梦境中却未见情郎,了无旖旎。从“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起,以下都是梦境,她梦见自己在这个清秋时节,穿戴得清新美丽,一身淡紫色衣衫,头饰错落有致地点缀着,独自一人孤独地站在江边。那江上如烟的杨柳,高天上的一钩残月、一行征雁,倒显得高旷、清远,还带了些惆怅。这是一幅静态的图画,几乎看不到感情色彩。   其中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一句最为著名,由地面上的江、柳、烟和空中的雁、月、天组合成一幅凄美欲绝的画面。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品诗,首重品味意境,诗中的物、色要相得益彰,勾勒成景,才是好的。词的上阕写她居处的环境,借助景物的烘托委婉露出人物的心理状态;下阕描述她的穿戴打扮,通过几个细节勾勒了人物的形貌,合起来是一幅玲珑明丽的女子怀春图。水精,就是水晶。颇黎,就是玻璃。门窗上挂着水晶制成或者晶莹透明赛似水晶的帘子,床上放着玻璃制成或滑润细腻如玻璃般的枕头。第一句虽仅举出两件器物,但女子房中其他陈设的精致讲究由此便可想见。更重要的是,房主人情操的高雅美洁,也就可以借此窥见端倪。此刻,女主人正恬然入睡于她那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之中,做着一个个旖旎的梦。《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文采双鸳鸯,载为合欢被。”被子用香炉熏过,既暖且香,故能“惹梦”――带有温柔绮丽色彩的春梦。开篇两句,仅十四字,并列地写了水精帘、颇黎枕、鸳鸯锦三件器物,却并不给人平板呆滞之感,因为其中着意点染了轻轻浮动于室内的香气和主人公幽远飘缈的梦思,就使这本来静止的画面变得有了生气。甚至充满了幻想的意味。“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紧承“暖香惹梦”而来,因此清人张惠言认为这两句写的就是女主人公的梦境(见张惠言《词选》对本词的评注)。这自然不无道理。可是,尽管日常生活中的梦有许多确是不可思议、无从解释的,在文学作品中所写的梦却大抵能找到某种现实的原因或契机。因此,即使“江上”两句写的是梦境,这梦境也必然与女主人公的生活实境有些关系。如果我们记得温庭筠的另一首词《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如烟”的女子,恐怕也是住在临江的楼阁里,每日对着江水在思念着什么人吧?她的梦,很可能便是平日习见景致的幻化表现。在梦境里,江岸边的柳树迷蒙似烟,晕成朦胧的一片。侵晓时分,月亮残了。在熹微的晨光中,大雁已经开始一天的旅程,它们正结队飞回北方。寂静的天空中,也许还偶尔传来它们的长唳。这是一幅多么凄清而又有声有色的画面。这幅图画在画面之外:冬天过去了,春天已经归来,因避寒而飞往南方的大雁,如今正连夜飞返家乡,唯独楼上那女子所思念的人却仍然没有音耗。眼前的景致既是她平时倚楼眺望所常见,也就难免化作她今日在鸳鸯锦被里所做之梦。顺便提一句,锦被上绣鸳鸯也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成双成对的鸳鸯,恰恰反衬了女主人公的孤单寂寞。上阙的妙处全在借景物作烘托,以极其含蓄委婉的笔法暗示女主人公的生活情状和心理活动。“水精帘里”二句是近景,“江上柳如烟”二句则是远景,不管近景远景,都紧紧围绕着女主人公的生活和情绪落笔。在前二句与后二句看似松散的结构中,实际上贯穿着内存的有机联系。词的后半正面刻划这位女主人公,同样有着含蓄深婉之妙。“藕丝秋色浅”写衣着。藕成熟于秋季,故将淡紫近白的藕合色称作“秋色”又转而用这色彩来代指藕合色丝绸做成的衣裳,这是我国古代诗文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人胜参差翦”。人胜又叫花胜、春胜,是用彩纸或金箔剪刻而成的一种饰品,可以帖在屏风上,也可以戴在发鬓上。唐时风俗在正月七日(又称人日)这一天,要剪戴花胜以迎接春天到来,尤以妇女喜爱此项活动。从这句看,女主人公参参差差地剪出花胜准备佩戴,似乎兴致不浅。“双鬓隔香红”。以描写气味和颜色的“香红”代指好的面容,正如以“藕丝秋色浅”代指衣裳,手法相同。这里的“隔”字用得颇讲究,因为双鬓正是隔开在脸庞两边,形象鲜明如见,而且仿佛“双鬓”有了某种动性,还似有若无地流露出一丝遗憾不足的意味。“玉钗头上风”,承上双鬓连写女主人公的头饰。她头上插着的玉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摆动。“风”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用,形容女子的头饰在微微颤动的样子。这四句刻划人物用的也是借物衬托之法。写女子的衣着、头饰,写她剪制春胜的活动,并没有一句直接写她的形貌,却使人可以想见她的外形与心灵之美好可爱。最奇妙的是整个下阕根本不提她的满腹心事,只是一味渲染她的美丽和她剪春胜的动作,而这就使她的孤单处境和悠悠梦思更加令人觉得可叹。词人对她的同情,也就尽在不言之中。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较早致力于词的创作的一个,是花间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词多写女子日常生活,显然受到南朝宫体诗的一定影响。但温词常着重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而且是借助写景写物等手法来表现,因此在艺术境界上又与宫体诗有所不同。这些从这首《菩萨蛮》词都可以看得清楚。

       今天关于“菩萨蛮温庭筠”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