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

箜篌是什么乐器-_孔雀东南飞里的箜篌是什么乐器

zmhk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箜篌是什么乐器?_孔雀东南飞里的箜篌是什么乐器       箜篌是什么乐器?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箜篌是什么乐器?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

箜篌是什么乐器?_孔雀东南飞里的箜篌是什么乐器

       箜篌是什么乐器?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箜篌是什么乐器?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1.箜篌是什么乐器,箜篌的历史

2.唐诗《李凭箜篌引》中的箜篌指的是什么乐器

3.箜篌怎么读拼音

4.箜篌介绍古代中国的弦乐器

5.什么是箜篌?

箜篌是什么乐器?_孔雀东南飞里的箜篌是什么乐器

箜篌是什么乐器,箜篌的历史

       箜篌是中国汉族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又杜佑的《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后,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印度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弹奏箜篌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史记。封禅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史记·孝武本纪》:“于是塞南越,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此属琴瑟类的卧箜篌。从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竖箜篌,汉代自波斯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据考证,箜篌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古代箜篌可粗分为竖箜篌和卧箜篌,其中早期卧箜篌出如今春秋时的楚国,与古琴同一起源,但其长形共鸣箱面板上却有像琵琶一样的品位,这是它与琴瑟在形制上的主要差异;使用竹片拨奏或击奏。竖箜篌却是由远古狩猎者的弓演变而来,是伴随着人类最早文明的诞生而诞生的最古老的弦鸣乐器,有着五千年以上的历史。比这更古老的乐器?竖起指头来恐怕都多过那数:石哨、骨哨、骨笛、埙、陶笛。至迟西元前1200年,竖箜篌已基本定型(此后两千几百年时间都没有大变化),后来经波斯传入中亚和印度,秦以前即已在我国新疆一带流行。汉武帝开西域以后,竖箜篌慢慢传入中原——实际上是东传至中国叫做箜篌,西传至欧洲叫做Harp,只是近代我们中国人又设定出一个“竖琴”的翻译名称罢了。

        当前的转调箜篌并非古董,其实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我国乐器改革家结合竖琴和古筝(也有一些是琵琶和古琴的东西)并再创新的新生乐器。其演奏技法以多种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技巧为主,并借鉴了竖琴的弹奏手法:采取坐姿,将共鸣箱置于胸前,左右手分别弹奏两侧琴弦,由于左右同音双排弦,等于是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相当方便;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奏出旋律与伴奏而不相互妨碍,和声拥有丰富色彩。因为通过琴底巧妙的天平轴和平衡杠杆的联系,左右双排弦张力永远相等,因此还能在中心音域通过左手弹拨,右手运用大幅度(小三度音程)揉、滑、压、颤技巧,也可演奏泛音、摇指、轮指及各种音色变化的多种手法,并可在泛音旋律中使用揉、压技巧……这样转调箜篌既有古琴、古筝的韵味,能够出色的表现我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又有竖琴的音响效果,可以演奏一切竖琴曲。凝视远方,我们民族新兴乐器的潜力是巨大的。

唐诗《李凭箜篌引》中的箜篌指的是什么乐器

       篌拼音:hóu,声母:h,韵母:ou,声调:第二声。意思:古代弦乐器,分卧式、竖式两种,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

       篌

       拼音:hóu,部首:竹,笔画:15,繁体:篌,五笔:TWND。

       释义:

       见〔箜篌〕

       组词:箜篌、竖箜篌、卧箜篌、箜篌引。

       笔顺

       

扩展资料:

       1、箜篌 [ kōng hóu ]

       

       释义: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在民间也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2、竖箜篌 [ shù kōng hóu ]?

       释义:古拨弦乐器。箜篌的一种。

       3、卧箜篌 [ wò kōng hóu ]?

       释义:乐器名。箜篌的一种。

       4、箜篌引 [ kōng hóu yǐn ]?

       释义:乐府《相和六引》之一。

箜篌怎么读拼音

       首先,李凭箜篌引中所指的箜篌,从诗句中对琴弦数量的描述,以及音色的表现来看,应指形如竖琴的“竖箜篌”。

       箜篌有两个主要的种类:其一为卧箜篌,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出现,而在汉代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录入了《清商乐》,多为五弦或七弦,形制类似古琴,但是要小一些,而且和琵琶一样有“品”和“相”。而《孔雀东南飞》中女主所习之箜篌大抵属于卧箜篌;

       其二为竖箜篌,形似竖琴,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这是一种从从汉代自波斯流入中原,在公元十四世纪后逐渐没落的古乐器。和现代竖琴相比,音色更加明亮。

       值得一提的是“箜篌”二字,在古代书籍中,并不仅仅指竖箜篌和卧箜篌两种真箜篌;实际上外国传来的形似竖琴的各种乐器,也往往会被统称为箜篌。

       题外话:最传统的中原古乐器,和后来传入中国的乐器在名称上有一个简单的识别方法,那就是,本土乐器的名字一般只有一个字,如笙、箫、笛、琴、瑟、埙、钟、鼓、磬等;而外来乐器则有更长的名字,如琵琶、胡琴等

箜篌介绍古代中国的弦乐器

       箜篌的拼音读音是:kōng hóu。

       箜篌,又称坎侯或空侯,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在民间也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卧箜篌与琴瑟相似,但有品,是中国的传统乐器,盛行于汉至隋唐,宋代后失传。

       在古代皇室乐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演奏中还是主要的乐器之一。由于它有弦数组,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独奏或伴奏方面,都较其他乐器理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楚国就已经有和琴、瑟相像的卧箜篌了。

       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用水拔弹奏,不仅流行于中原和南方一带,还流传到东北和朝鲜。汉代流行这种乐器,在诗词中亦经常用到。

       卧箜篌曾用于隋唐的高丽乐中,以后在中国日渐销迹,至宋代后失传。但卧箜篌在朝鲜却得以传承,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改进成为今日的玄琴。在日本卧箜篌因由当时的百济国(高丽、百济都为朝鲜古称)传入,称为百济琴。

发展历史:

       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史记·封禅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史记·孝武本纪》:“于是塞南越,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

       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

什么是箜篌?

       箜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弦乐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代。箜篌的音色优美,被誉为“乐器之王”,在古代的宫廷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箜篌的制作材料通常为竹、木、玉、象牙等,琴弦则是用丝线或者金属丝制成。箜篌的外形呈长方形,上面有十三根琴弦,琴弦上方有三个音柱,用来调整音高。箜篌的演奏方式非常独特,演奏者需要用指甲弹拨琴弦,同时用另一只手掌控制音柱,调整音高。

       箜篌的演奏技巧

       箜篌的演奏技巧非常独特,需要演奏者熟练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指法:箜篌的演奏需要用到指甲弹拨琴弦,演奏者需要保持指甲的适当长度,并且要掌握不同的指法,如拨、弹、滑等。

       2.调音:箜篌的音高可以通过调整音柱来实现,演奏者需要根据曲目的需要来调整音高,保持音准。

       3.节奏:箜篌的节奏感非常重要,演奏者需要根据曲目的需要来掌握不同的节奏,保持稳定的节奏感。

       箜篌的演奏曲目

       箜篌可以演奏多种曲目,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等。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箜篌曲目:

       1.《高山流水》: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箜篌曲,曲调优美,富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

       2.《广陵散》:这是一首古老的箜篌曲,曲调优美,富有浓郁的古典气息。

       3.《阳关三叠》:这是一首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箜篌曲,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音乐素养。

       结尾

       箜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弦乐器,它的音色优美,被誉为“乐器之王”。箜篌的演奏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音乐素养,同时还需要熟练掌握指法、调音和节奏等方面的技巧。箜篌可以演奏多种曲目,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等,其中一些曲目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

       箜篌: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

       古代箜篌可粗分为竖箜篌和卧箜篌,其中早期卧箜篌出现在春秋时的楚国(与古琴同一起源,但其长形共鸣箱面板上却有像琵琶一样的品位,这是它与琴瑟在形制上的主要差异)。竖箜篌却是由远古的弓演变而来,原以为最早产生于古埃及,始于西元前3000~前2000年间;西元前2000年传入两河流域,称作Cank——但是在两河流域的一个西元前数千年的古墓里,发现了竖箜篌的原形乐器,人们现在认为它是两河流域的远古居民发明的,后来才流入古埃及。这样,竖箜篌作为伴随着人类最早文明的诞生而诞生的神圣乐器,有着近七千年历史,比这更古老的乐器,竖起指头来恐怕都多过那数。除了石哨、骨哨和骨笛,现在也只有埙和陶笛才能与箜篌(竖琴)平起平坐。至迟西元前1200年,竖箜篌已经定型(此后两千几百年时间都没有大变化),后来经波斯传入中亚和印度,秦以前即已在我国新疆一带流行,在东汉时传入内地——实际上是东传至中国叫做箜篌,西传至欧洲叫做Harp,只是近代我们中国人又设定出一个“竖琴”的翻译名称罢了。

       目前的转调箜篌并非古董,其实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我国乐器改革家结合竖琴和古筝(也有一些是琵琶和古琴的东西)并再创新的新生乐器。其演奏技法以多种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技巧为主,并借鉴了竖琴的弹奏手法:采取坐姿,将共鸣箱置于胸前,左右手分别弹奏两侧琴弦,由于左右同音双排弦,等于是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相当方便;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奏出旋律与伴奏而不相互妨碍,和声拥有丰富色彩。因为通过琴底巧妙的天平轴和平衡杠杆的联系,左右双排弦张力永远相等,因此还能在中心音域通过左手弹拨,右手运用大幅度(小三度音程)揉、滑、压、颤技巧,也可演奏泛音、摇指、轮指及各种音色变化的多种手法,并可在泛音旋律中使用揉、压技巧……这样转调箜篌既有古琴、古筝的韵味,能够出色的表现我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又有竖琴的音响效果,可以演奏一切竖琴曲,并超而上之。凝视远方,我们民族新兴乐器的潜力是巨大的。

       箜篌在外形上区别于竖琴的几个特点:竖琴单排弦,箜篌双排弦;竖琴长匣形共鸣箱,箜篌琵琶形共鸣箱;竖琴共鸣箱侧面光秃,箜篌共鸣箱的左右两面各有一行雁柱;竖琴琴柱是圆柱,箜篌琴柱一般是方柱。另外作为一种装饰,琴柱顶端有凤凰首的一定是箜篌。

       确切的说,竖琴的共鸣箱是窄梯形的,边缘比较直,而且弦的下端直接连接在共鸣箱的斜面上,而箜篌的双面琵琶形共鸣箱要更大一些,侧面是垂直的,弦压过雁柱连接共鸣箱下端——从远处看去和竖琴确实容易混淆。

       具体一点,竖琴共鸣箱在左右方向上宽,在上下方向上窄,也就是比较扁,名之为“卧式”;箜篌共鸣箱在左右方向上窄,在上下方向上宽,也就是属于侧扁,名之为“立式”。两者区别来源于单排弦和双排弦各自的要求。这样,从正前方看,竖琴共鸣箱的左右两边在琴体下部明显的突出,像船的两舷;从正侧面看,箜篌的琵琶形共鸣箱则宽大如蒲扇;从侧前方看,两者形状较像,但竖琴共鸣箱的下端会被琴柱遮住,其左下角或右下角会在琴柱的另一边露出来,而箜篌共鸣箱上沿和下沿的弧度却有差异,或者琴柱下端因为插进了共鸣箱而看不见。

       好了,关于“箜篌是什么乐器?”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箜篌是什么乐器?”,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