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贯休十六罗汉图真迹_贯休十六罗汉图真迹多少钱

zmhk 2024-05-22 人已围观

简介贯休十六罗汉图真迹_贯休十六罗汉图真迹多少钱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贯休十六罗汉图真迹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贯休十六罗汉图真迹的讨论,我们开始吧。1.十六罗汉的名称2.

贯休十六罗汉图真迹_贯休十六罗汉图真迹多少钱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贯休十六罗汉图真迹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贯休十六罗汉图真迹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十六罗汉的名称

2.画僧贯休相关的轶事典故主要有哪些?

3.唐末的“贯休画罗汉”有着怎样的典故?

4.十六罗汉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5.饼唯餐喜悦,文言文翻译

6.五代时期最重要的人物画家有谁?

贯休十六罗汉图真迹_贯休十六罗汉图真迹多少钱

十六罗汉的名称

       指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十六位大阿罗汉。据经典所载,十六罗汉受佛付嘱,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兹依唐·玄奘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所载,略述十六罗汉之名称及弘化地方如次︰

       (1)宾度罗跋罗堕阇(Pindolabha^radvaja)︰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于西瞿陀尼洲。

       (2)迦诺迦伐蹉(Kanakavatsa)︰与自眷属五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北方迦湿弥罗国。

       (3)迦诺迦跋厘堕阇(Kanakabha^radvaja)︰与自眷属六百阿罗汉,多分住于东胜身洲。

       (4)苏频陀(Suvinda)︰与自眷属七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北俱卢洲。

       (5)诺距罗(Nakula)︰与自眷属八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南赡部洲。

       (6)跋陀罗(Bhadra)︰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于耽没罗洲。

       (7)迦理迦(Kari^ka)︰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布于僧伽荼洲。

       (8)伐阇罗弗多罗(Vajraputra)︰与自眷属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于钵剌拏洲。

       (9)戍博迦(Ji^vaka)︰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于香醉山中。

       (10)半托迦(Panthaka)︰与自眷属一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于三十三天。

       (11)啰怙罗(Ra^hula)︰与自眷属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于毕利扬瞿洲。

       (12)那伽犀那(Na^gasena)︰与自眷属一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半度波山。

       (13)因揭陀(An%gaja)︰与自眷属一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广胁山中。

       (14)伐那婆斯(Vanava^si)︰与自眷属一千四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可住山中。

       (15)阿氏多(Ajita)︰与自眷属一千五百阿罗汉,多分住于鹫峰山中。

       (16)注荼半托迦(Cu^l!apanthaka)︰与自眷属一千六百阿罗汉,多分住于持轴山中。

       自《法住记》译出之后,十六罗汉受到我国佛教徒的普遍信仰,石窟中也陆续出 现这种题材。敦煌千佛洞第十六窟晚唐壁画中就有十六罗汉像。历代画家对十六罗汉图也多有绘制,如王维曾绘四十八幅十六罗汉图。五代时期的禅月大师贯休十六罗汉图,可由敦煌千佛洞第七十九窟窥其遗影。此外,大足石窟大佛湾第三十六窟、杭州烟霞洞等石窟也有十六罗汉像。宋代以后,十六罗汉的题材虽然在石窟中已经减少,但绘画界则仍颇风行,一直延续到明代。著名画家有李公麟、梁楷、赵孟頫与仇英等人。

画僧贯休相关的轶事典故主要有哪些?

       在中国大乘佛教寺院中常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在唐代〔法住记〕载,谓 伟大的佛陀 临涅盘时,嘱付十六大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田,故佛寺丛林里常雕塑罗汉像,供养者众。十八罗汉乃世人于十六罗汉外另加降龙、伏虎二罗汉。而五百罗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或佛陀涅盘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

       五代时高僧贯休大师,所绘的十六罗汉像姿态不拘,形骨奇特,胡貌梵相,曲尽其志,为罗汉画像中之名作。

       罗汉像因无经典仪轨依据,会随各代的艺术家来创作表现。通常是剃发出家的比丘形像,身着僧衣,简朴清净,姿态不拘,随意自在,反映现实中清修梵行,睿智安详的高僧德性。

       据法住记所载,十六尊罗汉承佛敕命,永住世间守护正法,即: (一)宾头卢跋罗堕阇

       端坐神鹿、若有所思 泰然自若、清高自赏

       宾度罗是印度十八姓中之一,是贵族婆罗门的望族,跋罗堕阁是名。这位罗汉本来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权倾一国,但他忽然发心去做和尚。优陀延王亲自请他回转做官,他怕国王啰唆,遂遁入深山修行。

       有一日,皇宫前出现的一名骑鹿和尚,御林军认得是跋罗堕阁,连忙向优陀延王报告。

       国王出来接他入宫,说国家仍然虚位以待,问他是否回来做官。

       他说回来是想导国王出家,

       他用种种比喻,说明各种欲念之可厌,结果国王就让位太子,随他出家做和尚。 (二)迦诺迦伐蹉

       妖魔除尽、玉宇澄清 扬手欢庆、心花怒放

       迦诺迦代蹉尊者,是古印度论师之一。论师即善于谈论佛学的演说家及雄辩家。有人问他甚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快乐之喜。又有人问他:“何谓之高庆?”他说:“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高庆。例如诚如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他在演说及辩论时,常带笑容,又因论喜庆而名闻遐迩,故名喜庆罗汉,或欢喜罗汉。 (三)迦诺迦跋厘堕阇

       诺迦跋哩陀尊者——举钵罗汉

       诺迦跋哩陀尊者原是一位化缘和尚。他化缘的方法与众不同,是高举铁钵向人乞食,成道后,世人称其为“举钵罗汉”。

       迦诺迦伐厘情阇尊者,是一位慈悲平等托钵化缘的行者。藉托钵福利世人,予众生种植福德,并为他们讲说佛法,以身教、言教度化众生。 (四)苏频陀

       七层宝塔、佛法通灵 威而不怒、道行超群

       塔,是取梵文“塔婆”一词的第一音而制成的中国字。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是没有塔,故特造“塔”字,佛教中的塔,是载佛骨的东西。由于塔是载佛骨的器具,于是塔也成为佛的象征。托塔罗汉不是托塔天王,托塔天王是菩萨,菩萨和罗汉有分别:菩萨是“大乘”修成的果,而罗汉则是“小乘”修成的果。这罗汉名苏频陀,是佛祖释迦牟尼所收的最后的一位弟子。

       他修到五神通,又修得非非想及非想定。

       苏频陀是佛祖最后一名弟子,他为了纪念师傅,特地把塔随身携带,作为佛祖常在之意。 (五)诺矩罗

       清净修心、神态自若 安详瑞庆、进彼极乐

       诺距罗可译作大力士,这位罗汉是一位大力罗汉,原为一位战士,力大无比,後来出家为和尚,修成正果。

       他的师父教他静坐修行,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打打杀杀的观念,故他在静坐时仍现出大力士的体格。 (六)跋陀罗

       身负经卷、东渡传经 跋山涉水、普渡众生

       跋陀罗三字,意译是贤,但这位罗汉取名跋陀罗,是另有原因。原来印度有一种稀有的树木,名叫跋陀罗。他的母亲怀孕临盆,是在跋陀罗树下产下他的,因此就为他取名跋陀罗,并将他送去寺门出家。

       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钹陀罗传去的。

       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的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之为过江罗汉 (七)迦理迦

       骑象轩昂、颂经朗朗心怀众生、目及四方

       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迦即骑象人之意。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劳又能致远。

       迦理迦本是一位驯象师,出家修行而成正果,故名骑象罗汉。 (八)伐阇罗弗多罗

       他与自眷属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于钵剌拏洲。六种阿罗汉之五为堪达法阿罗汉,又作可进相阿罗汉,指能迅速精进,而达于不动法者。

       他身体魁梧健壮,仪容庄严凛然。据说,由于他往生从不杀生,广绩善缘,故此一生无病无痛,而且有五种不死的福力。故又称他为“金刚子”,深受人们的赞美,尊敬。

       虽然他有如此神通,但勤修如故,常常静坐终日,端然不动。而且能言善辩,博学强记,通晓经书,能畅说妙法 ; 但他难得说法,往往终日不语。他的师兄弟阿难诧异地问他:“尊者,你为何不开一次方便之门,畅说妙法呢 ?”尊者答到:“话说多了,不一定受人欢迎;尽管你句句值千金,却往往会令人反感。我在寂静中可得法乐,希望大家也能如此。”

       尊者经常将小狮子带在身边,所以世人称他为“笑狮罗汉”。(九)戍博迦

       开心见佛、各显神通 相互比莫、佛力无穷

       戍博迦尊者,盛言即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来长安的善无畏尊者;他是中天竺国王之太子,国王立他为储君,他的弟因而作乱,他立即对弟弟说:“你来做皇帝,我去出家。”他的弟弟不信,他说:“我的心中只有佛,你不信,看看吧!”

       说也奇怪,他打开衣服,弟弟看见他的心中果然有一佛,因此才相信他,不再作乱。 (十)半托迦

       安悠自在、呵欠伸腰 神志灵通、自得其乐

       半托迦尊者相传是药叉神半遮罗之子。据《可哩底母经》说:古印度王舍城内一山边有药叉神,名叫婆多,北方犍陀多罗国又有一药叉神名叫半遮罗,婆多与半遮罗的妻子同时怀孕,於是指腹为婚。婆多生女,半遮罗生子,半遮罗生子就是半托迦出家修成正果,也渡婆多的女儿成道。

       他被称为探手罗汉,因他打坐时常用半迦坐法,此法是将一腿架於另一腿上,即单盘膝法,打坐完毕即将双手举起,长呼一口气。 (十一)罗怙罗

       佛祖十大弟子之一。

       沉思罗汉那尊塑像俗称沉思罗汉,他的特征面相丰腴、蚕眉弯曲、秀目圆睁、敦厚凝重的风姿之中带有逸秀潇洒的气韵。

       罗怙罗多是印度一种星宿的名字。 古印度认为日食月宜是由一颗能蔽日月的星所造成。这位罗汉是在月食之时出世,故取名罗怙罗多,即以该蔽日月之星命名。

       沉思罗汉沉思瞑想,在沉思中悟通一切趋凡脱俗。在沉思中能知人所不知,在行功时能行人所不能行。 他的沉思,就是获取智慧与行动。以密行修为著名。 (十二)那伽犀那

       闲逸自得、怡神通窍 横生妙趣、意味盎然

       那迦译作中文名龙,犀那译为军,那迦犀那即龙的军队的意思,比喻法力强大,有如龙的军队。这位罗汉住在印度半度坡山上。他也是一位论师,因论《耳根》而名闻印度。

       所谓耳根,是由於醒觉而生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六种根源之一。

       所谓六根清净,耳根清净是其中之一。佛教中除不听各种*邪声音之外,更不可听别人的秘密。

       因他论耳根最到家,故取挖耳之形,以示耳根清净。 (十三)因揭陀

       无量寿佛、乾坤宝袋 欢喜如意、其乐陶陶

       因揭陀相传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去其毒牙而放生于深山,因发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原是载蛇的袋。

       相传他在中国显灵。

       于公元九0七年五代梁朝时他在奉化出现,负一袋抄化。

       后来在贞明三年(公元九一七年)在岳林寺磐石上说佛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他便失踪了。 (十四)伐那婆斯

       悠闲隐逸、傲视太虚 仙风道骨、超脱凡尘

       伐那婆期梵文为雨的意思。相传他出生时,雨下得正大,後图中的芭蕉树正被大雨打得沙沙作响,他的父亲因此为他取名为雨。

       他出家後修成罗汉果,又相传他喜在芭蕉下修行,故名芭蕉罗汉。 (十五)阿氏多

       巴林石雕长眉罗汉慈祥老者、得道高僧 通察大千,心领神会

       阿氏多是梵文无比端正的音译。这位罗汉的特征,是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原来他前世也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眉毛都脱落了,脱剃两条长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後再转世为人。

       他出世後,有人对他的父亲说道:

       “佛祖释迦牟尼也有两条长眉,你的儿子有长眉,是佛相。”

       因此他的父亲就送他入寺门出家,终於修成罗汉果。 (十六)注荼半托迦

       看门罗汉威武标杆、警觉凝视 禅杖在握、勇炽邪魔

       注茶半托迦尊者,是佛祖释迦牟尼亲信弟子之一,他到各地去化缘,常常用拳头叫屋内的人出来布施。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腐朽,他不慎把它打烂,结果要道歉认错。

       后来他回去问佛祖,佛祖说:“我赐给你一根锡杖,你以后去化缘,不用打门,用这锡杖在人家门上摇动,有缘的人,自会开门,如不开门,就是没缘的人,改到别家去好了!”

       原来这锡杖上有几个环,摇动时发出“锡锡”的声音。

       人家听到这声音,果然开门布舍。

       十六罗汉为禅宗寺院主要之造像,呈清高脱俗,优闲自在姿态。十六罗汉之画像,尤以五代贯休之十六罗汉图与北宋之十六罗汉图(今藏于日本清凉寺)均为脍炙人口之作。此外,盛传于世间之十八罗汉图,即于十六罗汉加绘达磨多罗尊者与布袋和尚,或加绘降龙、伏虎二尊者。

唐末的“贯休画罗汉”有着怎样的典故?

       贯休落落大度,不拘小节。曾在通衢大道边走边吃果子,旁若无人。乾宁(894-89《十六罗汉图》7年)初,贯休离开越州,到荆州。荆南节度使成汭对贯休还比较客气,安置他在龙兴寺住。过一段时间后,关系便逐渐疏远。有一年,成汭生日,献诗祝寿者百余人,贯休也在其中。因为献诗的人多,成汭无法亲自过目,便委托慕僚郑准品评。郑准对贯休的诗才非常嫉妒,就给贯休评了个第三,贯休对此很感生气。贯休除了善于作诗外,又擅长于书法,号为姜休。

       有一次,成汭向贯休请教书法上的问题,贯休因生日献诗受辱,正闷着一肚子气,便借此机会发泄,说“此事须登坛可授,安得草草而言!”成汭听后也很火,成汭身边一些人也乘机说坏话,于是乎贯休又被驱逐出江陵,解送公安县(荆州属县)安置。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并加以“龙楼待诏”、“明因辨果功德大师”、“翔麟殿引驾内供奉”、“经律论道门选练教授”、“三教玄逸大师”、“守两川僧大师”、“赐紫大沙门”、“禅月大师”等一系列殊荣称号,乾化二年(915年)终于所居,世寿89。

       唐朝时,佛门僧人贯休,是婺州兰溪人。贯休和尚能吟诗,写一手好字,擅长绘画。王建在蜀建立前蜀王朝时,他来到蜀中,居住在龙华寺专供他修行参禅的居室里。他用水墨画法为寺里画了十六个罗汉和一幅佛像、二幅菩萨像。画上,巨大的岩石萦绕着云雾,虺节的苍松盘绕着古藤。而佛、菩萨和十六位罗汉的相貌都古岸异常,跟别的画师画的不一样。贯休自己时常说:"我是在梦中见到了这些神佛,醒来后将他们画出来的,也可以称他们为'应梦罗汉'吧。"他的弟子昙域、昙弗等人,将这些画密秘收藏起来,看成珍贵的艺术品。

十六罗汉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贯休(823~913),本姓姜,婺州兰溪人,唐末出家杭州灵隐寺。当时钱谬因战功拜镇东君节度使,自称吴越王。贯休前往祝贺,中联云:“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钱谬大喜,但要求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暴露了钱谬的野心。贯休坚决不答应,曰:“州亦难添,诗亦难改。余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即日裹衣钵拂袖而去。至蜀,以诗投孟知祥云:“一瓶一钵特来。”受到孟知祥礼遇。王建僭越后,同样受到礼遇。有一次,王建与诸王贵戚一起听贯休口诵近期诗作,贯休借机劝诫,因读《公子行》:“锦衣鲜华手擎鹤,闲行气貌多陵忽;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诗中明显含有不恭之意,王建心中颇为不悦,但强忍不发,对贯休礼遇如初。后又赐号“禅月大师”。

       贯休能诗文,善书画,对于他的书法,时人比之怀素,可惜未见流传。画以罗汉著称,王衍曾取其画本,纳之宫中,设香灯案膜拜达月余,之后付翰林大学士欧阳炯作歌以称之。贯休所画罗汉形象,状貌古野,宽脑门,长下巴,深目高鼻,古怪骇人。自谓得之梦中,其实是自神其说,意在表白自己立意脱俗而已,同时抬高身价。今存《十六罗汉图》,现藏日本。何时传入日本,已不得而知。其诗文《禅月集》现有辑本,内有与日本僧人往来的文字。

饼唯餐喜悦,文言文翻译

       指承佛敕命,永住世间守护正法之十六尊罗汉。一般系十六尊同受供养。即:(一)宾头卢跋罗堕阇(梵 Pindolabharadvāja),此尊者与一千阿罗汉,多分住于西牛货洲。(二)迦诺迦伐蹉(梵 Kanakavatsa), 此尊者与五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北方迦湿弥罗国。(三)迦诺迦跋厘堕阇(梵 Kanakabharadvāja), 此尊者与六百阿罗汉,多分住于东胜身洲。(四)苏频陀(梵 Subinda), 此尊者与七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北俱卢洲。(五)诺矩罗(梵 Nakula),此尊者与八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南赡部洲。(六)跋陀罗(梵 Bhadra),此尊者与九百阿罗汉,多分住于耽没罗洲。(七)迦理迦(梵 Kālika),此尊者与一千阿罗汉,多分住于僧伽茶洲。(八)伐阇罗弗多罗(梵 Vajraputra),此尊者与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于钵剌拏洲。(九)戍博迦(梵 Jīvaka), 此尊者与九百阿罗汉,多分住于香醉山中。(十)半托迦(梵 Panthaka),此尊者与一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于三十三天。(十一)罗怙罗(梵 Rāhula),此尊者与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于毕利飏瞿洲。(十二)那伽犀那(梵 Nāgasena),此尊者与一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半度波山。(十三)因揭陀(梵 Avgaja),此尊者与一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广胁山中。(十四)伐那婆斯(梵 Vanavāsin),此尊者与一千四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可住山中。(十五)阿氏多(梵 Ajita), 此尊者与一干五百阿罗汉,多分住于鹫峰山中。(十六)注荼半托迦(梵 Cūdapanthaka),此尊者与一千六百阿罗汉,多分住于持轴山中。此系据法住记所载。自此经典汉译以来,十六罗汉为禅宗寺院主要之造像,呈神仙姿态。十六罗汉之画像,有法愿、法镜、僧鲧诸师所绘者,尤以五代贯休之十六罗汉图与北宋之十六罗汉图(今藏于日本清凉寺)均为脍炙人口之作,贯休之作品尚可由敦煌千佛洞壁画窥其遗影。此外,盛传于世间之十八罗汉图,即于十六罗汉加绘达磨多罗尊者与布袋和尚,或加绘降龙、伏虎二尊者。〔弥勒下生经、入大乘论卷上、大明三藏法数卷四十五、禅林象器笺灵像门〕 p394

五代时期最重要的人物画家有谁?

       这句话正常的顺序应该是,餐饼唯喜悦,意思是,吃上一点黏糕就是唯一喜悦。

       这个应该是出自唐朝贯休的食物诗,《秋居寄王相公三首》。

       要想理解这句话,得要稍微了解他的个人经历。

       贯休生于公元832年,兰溪市游埠镇人,七岁出家游埠和安寺。他的一生是在唐末五代的战乱中度过的,无论什么年代战乱都会造成食物的

       匮乏,唐末五代也不例外。所以,当时的人一般都很瘦,但肥胖的人也有,比如贯休就很胖。在赞宁的《宋高僧传》贯休传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着:“尝睹休真相,

       肥而矬,蜀宰相王锴作赞。”另外宋代周辉著《清波杂志》中说,贯休常画的十六罗汉图中的第十一罗汉怙罗尊者,其体形相貌与其他所有的罗汉都不同,目光炯炯

       肥胖体矬,尤其是对照周辉记述的江西上饶(当时称信州)所流传的贯休十六罗汉画第十一尊者是贯休的自画像,就足以证明体态肥满的尊者正是贯休本人。

       唐

       末粮食极度匮乏,那么贯休为何如此富态呢?在《禅月集》的七百多首诗中吟咏食物的诗仅几首,都是哀叹隐居时食用的山菜如何粗梗,吃上一点黏糕就是唯一喜悦

       之类的内容。贯休吟咏的食物中不但没有美味佳肴,更不存在滋补食品,如《山居诗》:自休自了自安排,常愿居山事偶谐。僧棌树衣临绝壑,狖争山果落空堦。闲

       担茶器缘青嶂,静纳禅袍坐绿崖。虚作新诗反招隐,出来多与此心乖。(《禅月集》卷二十三)

       这首诗里贯休回忆了自己幼小时故乡的山菜。树衣是苔类食物,他在《游金华山禅院》中所描写的“斜谷暗藏千载雪”正是金华山。此山多寒少阳,可以想象生长在积雪下面的苔定是美味。

       贯休20岁前受戒九年,是在故乡婺州的五泄山上修行的。《送僧入五洩》回忆了当时的情景:五洩江山寺,禅林境最奇。九年吃菜粥,此事少人知。山响僧担谷,林香豹乳儿。伊余头已白,不去更何之。讲的正是他靠吃菜粥在偏远的深山度过的九年,过了很多年之后仍记忆犹新。

       《桐江闲居作》里,他叹息的是:红黍饭溪苔,清吟茗数杯。祗应唯道庇,无可俟时来。树叠藏仙洞,山蒸足爆雷。从他嫌复笑,门更不曾开。红黍性很粘,不适合做米饭,一般要熬成粥。贯休当时的食物以菜粥和黍粥为主。

       天复三年,72岁的贯休,经南岳来到蜀国。他在这个时期的诗作中没有提到菜粥和黍粥,取而代之的是黏糕、莼羹、菽粉了。在《和韦相公见示<闲卧>》诗中有以下相关描述:刻形求得相,事事未尝眠。霖雨方为雨,非烟岂是烟。童收庭树果,风曳案头笺……德高群彦表,善植几生前……饼忆莼羹美,茶思岳瀑煎。

       蓴

       (莼)其实就是莼菜,莼羹就是莼菜汤。唯有吴越人常食用,在蜀国是无法吃到的。年事已高的贯休,每当在吃黏糕的时候,都要想起浙江老家的莼菜汤。这首诗包

       含着对过去的岁月及故乡的追忆之情。除此之外,在以下引用的写给蜀国宰相王锴的诗中也能看到对黏糕、菽粉、银瓜的描述。

       《秋居寄王相公三首》:禅林蝉蜕落,地燥可生苔。好句慵收拾,清风作么来。饼唯餐喜悦,社已得宗雷。还似山中日,柴门更不开。松声高似瀑,药熟色如花。谁道全无病,时犹不在家。山童舂菽粉,园叟送银瓜。谁访孙弘阁,谈玄到日斜。(卷八)

       荆

       南的孙光宪在他的《北梦琐言》卷十二中记载着:蜀国国清寺的姜志,不知道自己多年执行鞭笞的有过之人正是自己的父亲,为了灭此罪业,他便宴请数万僧侣,到

       他家中参加素食宴,贯休也在其中。在数万僧侣中,只有贯休催促国清寺的律宗僧侣上蒿子糕。可见年迈的贯休食欲仍然旺盛,且一旦得到食物即就地而食。

       贯休在蜀国受到蜀主王建的器重,身份显赫。但由于他为人不拘小节,具有自由、直率的品性。经常边走边吃,不忌讳场合与地点用食,一方面说明贯休食欲旺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由于心境坦然淡泊,不求奢侈,对权势、名利、食物一概不挑剔,终得以健肥告老。

画僧与佛画的世界

       五代时最重要的人物画家,西蜀有贯休,号“禅月大师”。擅画罗汉,传世《十六罗汉图》(轴),人物形象与以前的罗汉图和佛教绘画大相径庭,没有任何珠光宝气和慈眉善目,而完全都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乞丐形象的写照。画家把这些形象安排在山岩洞穴之间,神情各异,有的张口狂呼,有的闭目沉思,有的痛苦扭曲,反映了一种极至状态下的心理形象。

       贯休之外,又有石恪。其画风比贯休更进一步,不仅形象怪异,而且画法放肆,无拘无束,兴之所至,随意用笔。人物面部以及手足多用细笔,衣纹则用粗笔泼墨而成。这为南宋梁楷的减笔法开了先河。石恪传世有《二祖调心图》(轴),是宗教题材的作品。

有哪些金华籍的历史名人?

       画僧,即僧人画家。佛画,指以佛教内容为题材的绘画。这两者既涉及佛教,又涉及绘画,所以也属于“佛教与绘画”的论述范围。

        在中国绘画的历史上,曾涌现出不少著名的僧人画家,如:善导、贯休、巨然、法常、惠崇、朱耷、石涛等。下面就重点介绍几个:

       贯休,五代前蜀画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今浙江兰溪)人,7岁出家,能诗、善书、妙画。唐天福年间(937—943)人蜀地,居蜀中龙华精舍。蜀主王建深爱其才,赐“禅月大师”号。有“十六罗汉图”和《禅月集》传世。

        贯休著称佛教史的是他的“十六罗汉”画。罗汉的全称是“阿罗汉”,《大智度论》卷三曰:“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法住记》说,以宾头卢尊者为始的十六大罗汉是受佛之敕,永住人世,济度众生者,并有名字、住处等。

        因罗汉奉释迦之命,常住世间,济度众生,因此,人们对他们有亲近感,成为民间普遍信仰对象之一。历代画家也都喜欢以罗汉为题材作画,最著名的是贯休的“十六罗汉图”。贯休的罗汉图与众不同,画史称“胡貌梵像,曲尽其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罗汉形象,庞眉大眼垛硕鼻隆,有的倚松石,有的坐山水。用笔遒劲,线条紧密,面呈黑色,以墨为皴,黑颜之中,其唇红润,衣襟敷浓重青绿之色,与全体之墨色相呼应。山石为黑褐二色,并点青绿之苔,线条用铁线描法。因贯休罗汉图盛名,后人添加两幅,假托贯休真迹,为“十八罗汉图”,宋代苏东坡不辨,以十八罗汉而为之作赞。

        因为贯休的“十六罗汉”像形貌奇特,笔法独具,所以,对他的绘画就有了种种说法,郭若虚说贯休画罗汉,是“入定观罗汉真容后写之”。

        中唐之后,悦禅之风在文人士大夫中盛行,坐禅入定成为普遍的一种修养方式。如王维“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白居易晚年隐居龙门香山寺,号香山居士,也信佛参禅。他还说;“第一莫若禅,第二无如醉。禅能泯人我。”文人士大夫把参禅与作画相提并论,认为两者的心理境界是相通的。所以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尝睹所画水墨罗汉,云是休公入定观罗汉真容后写之,故悉是梵相,形骨古怪。”可见,参禅入定可以进人艺术创作所必须的心醉神迷的内心体验。惟有在这种内心体验中,才能达到万物齐一、物我泯灭,思想意志自由驰骋,充分抒发自我情感,这便是艺术家常说的“灵感”。参禅入定,可以使人进人解脱状态,“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这种状态下,时空消失,内心澄澈空灵,能以瞬间游遍万里山河,长空皓月。只有内心澄澈如洗,才有笔下生气,神韵自至。

        如何引发参禅入定时的心理状态,激发艺术创作灵感,这是历代文人苦苦寻求的东西。有的人用饮酒来激发创作灵感,白居易把酒醉与入定同等看待;李白有“斗酒诗百篇”之说。另一些人把“梦”作为引发创作灵感。《野人闲话》说贯休的“十六罗汉图”是应梦之作:“唐沙门贯休……因纵笔画罗汉一十六身……与他人画不同。或日梦中所睹,觉后图之,谓之应梦罗汉。”

        巨然(钟陵僧),也是非常有名的五代画僧。南唐时,曾工山水画,后居京师开宝寺,从师董源。《圣朝名画录》云巨然山水画“古峰峭拔,宛立风骨,又于林麓间多用卵石,松柏草竹,交相掩映,旁分小径,远至幽墅,于野逸之景甚备。”

        惠崇,为北宋著名画僧。他能诗善画,其诗与赞宁、圆悟等人齐名,称为宋初“九僧”。《图画见闻志》称他“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沈括的《图画歌》称“小景惠崇烟漠漠”。苏东坡有《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一为“咏鸭戏图”,一为“咏归雁图”。后人常引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便出于“咏鸭戏图”。  

        此外,僧居宁、僧传古、僧楚安等,也都是颇有成就的著名画僧。

        清初,画坛上有著名的“四僧”,即弘仁、石溪、八大山人和石涛。  

        弘仁,安徽歙县人,姓江名舫。早年抗清,失败后投奔南明。南明亡,入武夷山,逃禅皈依古航禅师,法号弘仁。后返回故里歙县,居县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或长日静坐空潭,或月夜孤啸危岫,或挂瓢曳杖,茫鞋羁旅。  

        弘仁绘画学倪云林,却表现出不同于前人的峻逸、宁静和沉稳、幽僻的风格。从他的“黄海松石图”和“黄山蟠龙图”都可以看出他的这种风格。  

        石溪,抗清失败后,隐避常德桃花源,在桃花源中“枕石漱水,或在山峦巘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豖栏,或避雨虎穴。后来落发为僧,云游各地。髡残是他出家后的名号。34岁时(顺治十一年)定居南京,住大报恩寺,后移居幽栖寺,直至圆寂。《桐阴论画》说石溪的画“沉着痛快,以谨严胜”。他的同乡好友程正揆,说石溪的画“深得元人大家之旨,生辣幽雅,直逼古风”。

        朱耷,是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明王朝灭亡,他才19岁,从此装哑扮傻。23岁那年,朱耷在奉新山出家,法名传綮。后弃僧还俗,号八大山人。朱耷患有癫狂症,常常不由自主地痛哭与狂笑。朱耷的“愤慨悲歌,忧愤于世”,寄情于大写意的花鸟画中。他的画,常常是鱼翻怪眼,鸟睁怒目,白眼向人。郑燮题他的作品:“横涂竖抹千千幅,墨滴无多泪滴多”是很确切的。他画的山水,也多取荒寒萧疏之景,表现出逃禅出世的人生观。  

        石涛,为明靖江王的后代,为逃避明王朝内部最后的权力之争,大约七岁便出家当了和尚。康熙元年(1662),石涛与其师兄喝涛云游江浙至松江,拜昆山泗州塔院的禅林高僧旅庵本月为师,旅庵是天童主持道忞的法嗣。顺治十六年,道忞奉诏北上为顺治皇帝说法,旅庵随师一同进京。旅庵出京后,奉旨入善果寺。所以石涛刻有一方印章,上书“善果月之子,天童忞之孙原济之章”,并在“十六阿罗应真图”等画上落过此款。石涛离开松江后,来到安徽宣城,先后挂锡于敬亭山广教寺、金露庵。闲云庵等,历时15年。其间,他遍游黄山,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好友汤燕生为其“黄山图”题诗:“禅伯标新双目空,通天狂笔豁尘蒙。张图累月浑相恋,戴笔闲行羡此翁。”石涛“豁蒙尘”的“狂笔”应是明中叶狂样遗风的反映。康熙十九年(1680)夏,石涛离开宣城,来到南京,寄居长干寺一枝阁。  

        石涛除了画传世,还有《画语录》画论震响画史。《画语录》共十八章,“一画”论是其核心思想。一画论并非是绘画的具体技法理论,而是一个哲学本体论命题。石涛把“一画”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也视为绘画的根本法则。

        石涛晚年出佛入道,“蓄发为黄冠”。究其原因,主要是石涛对当时禅林内部的宗派门户之争不满,使他对佛门失去了信心而转向道教。

        佛画,题材极为广泛,观世音恐怕是古今画家笔下最喜欢的题材了。观音画,从古到今,以各种形式出现,诸如壁画、帧画、版画、文人画、民俗画等。宣扬观音神力的画面,今存敦煌莫高窟四十多幅隋唐“法华经变”的壁画中,就有犯人临刑前念观世音名号而刀杖节节自断的场面。

        唐代,以观音的帧画很流行,许多画家,精于此画。帧画一般画在单绢上,有的还加以衬布、挂带。画上除了观音形象,还有誓愿文及年月日。帧画的优点,可以悬挂,便于移动,以绘画代塑像,轻而方便。有的挂在壁上,有的挂在架上,以作供奉之用。  

        五代以后,佛教版画特别发达。当时敦煌地方官曹元忠下令开版印制佛教画,印制的佛像,图样非常复杂精美,今天从敦煌的文物中还能见到,其中“毗沙门天像”、“救苦观音”像等。吴越王钱俶也曾下令开版印制佛教版画,其中印制比较精美的是“十二面观音”像。 

        宋代,禅宗极盛,受禅宗“呵佛骂祖”之风影响,昔时供礼拜诸尊图像渐废,致使佛家不再专为礼佛去作佛画,而是以戏墨玩赏的心态来描述佛教人物画。他们以疏简明快的笔法,以淡雅水墨渲染,随心所欲地创作。法常的“白衣观音”是该时有代表性的作品(现藏于日本京都大德寺)。法常禅师笔下的这幅观音,通体素朴白衣,如农家妇女一般正襟危坐于临水的山崖蒲团上,以荒凉的山野为背景。观音表情镇静、端庄,神闭意定,仿佛带着几丝淡淡的哀思。观音的一旁端放着插有柳枝的净瓶,脚下水不动,四周风不吹,似乎只有观音的轻微呼吸声隐隐可闻。这正体现了《坛经》所说的:“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坦然寂静,即是大道。” 

        在禅宗之风的影响下,唐末五代开始流行“禅僧顶相画”,此风宋代大盛。五代至宋元,不少日本僧人来中国请益访学,回国时都要请人画一幅顶相画,请中国名僧在画上写顶相赞,回去珍藏;或带师父的顶相画回去珍藏,已成为一种时尚。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编号为138-462811的莲花生大士唐卡:

       如唐代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张志和首创渔歌体,革新了词坛;诗僧贯休“十六罗汉图”为中国古画瑰宝。

       南宋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名噪全国,金华被誉为“江南邹鲁”。

       元代名医朱丹溪创立滋阴学说,名扬国内外,明代宋濂为文质朴,文学理论观点颇有影响,作品广为流传。

       清代戏曲家李渔戏曲理论造诣极深,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近现代的陈望道、施复亮、曹聚仁、冯雪峰、邵飘萍、吴晗、艾青、黄宾虹、施光南、严济慈等都是世界级名人。

       1937年,杭州沦陷,金华一度成为东南抗日前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南京、上海、杭州、延安、武汉等地南来的文化名人云集金华,中共浙江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和中共中央东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先后在金华成立,领导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当时金华有13个抗战文化团体、9种报纸、50多种刊物、12个抗战剧团、20家书店,冯雪峰、林默涵、石西民、何家槐、聚绀弩、可是思、柯灵、张乐平等活跃在金华文坛上,当时金华被称为“东南抗战文化名城”。

       好了,关于“贯休十六罗汉图真迹”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贯休十六罗汉图真迹”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