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淮上与友人别古诗_淮上与友人别古诗拼音版

zmhk 2024-05-29 人已围观

简介淮上与友人别古诗_淮上与友人别古诗拼音版       好久不见了各位,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淮上与友人别古诗”的问题。如果你还不了解这方面的内容,那么这篇文章就

淮上与友人别古诗_淮上与友人别古诗拼音版

       好久不见了各位,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淮上与友人别古诗”的问题。如果你还不了解这方面的内容,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请跟我一起来探索一下。

1.淮上与有人别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淮上与友人别古诗拼音版

3.准上与友人别作者写‘杨柳’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4.淮上与友人别古诗带拼音

5.郑谷《淮上与友人别》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古诗_淮上与友人别古诗拼音版

淮上与有人别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简述:

       《淮上与友人别》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

       2、原诗: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3、译文:

       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淮上与友人别古诗拼音版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2)

       原诗: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统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这是一手握别诗.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便恰如?g土之障黄流,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叠,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准上与友人别作者写‘杨柳’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淮上与友人别古诗拼音版

        huái shàng yǔ yǒu rén bié

        yáng zǐ jiāng tóu yáng liǔ chūn , yáng huā chóu shā dù jiāng rén 。

        shù shēng fēng dí lí tíng wǎn , jūn xiàng xiāo xiāng wǒ xiàng qín 。

       

原文: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股的一首七绝,这首诗通过江头的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等一系列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郑谷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淮上与友人别古诗带拼音

       柳同“留”,意象有系别,不舍之意,此处应是对即将送别的友人的不舍.

       淮上与友人别①

       扬子江头杨柳春②,杨花愁杀渡江人③。

       数声风笛离亭晚④,君向潇湘我向秦⑤。

       词句注释

       ①淮(huái)上:扬州。淮:淮水。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③杨花:柳絮。愁杀:愁绪满怀。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④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⑤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西境内。

       白话译文

       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的拼音版如下:

       yān zhī fāng sù yè,yáng liǔ dī qīng yán。dòng chéng jù lè bù,lín shàng féng bié lín。

       扬子江头扬柳春,杨柳愁杀渡江人。洞庭何处望君山,留取湘川一片云。

       tiān yá wǎng lǐng wài,qīng zhú dī xī fāng。jūn yǐ cān xī bié,wǒ yīng gōng dào péng。

       天涯万里忘路远,青竹低西风。君已骖西日,我应共到蓬。

       zǒng yǒu jiāng lǐ chǔ, kōng lǐ gòng xiāng céng。cǎi zhú sù yóu lǎn,qīng yú dī gōng lóng。

       总游江汉水,空里共相从。采珠勿滥少,清玉沉香中。

       wǒ yǒu piàn shū lǎn,wèn jūn xī yóu tóng。chéng guī yīng wǎng lìng,zǒng bù zài xiāng céng。

       我有片书懒,问君西游同。城轨应未拟,纵不在于蓬。

       zhāng yǔ nǎo xiū yǐ,tōng qiáng dōng lù tōng。yǒu shí xiāng gǎn jí,yīng xī féng dōng lóng。

       章与南北异,通樯东丽通。有时相干急,英西峰东重。

       shū yú guǎng yú lǜ,zì gǔ jīn xū zhōng。

       输于管与律,自古金须中。

《淮上与友人别》的背景和情感:

       1、背景:《淮上与友人别》大约作于开元十四年(726)春,当时李白在扬州(今属江苏省),送别一位姓丁的朋友,前往楚江(即汉水)流域。这个时期,李白年轻潇洒,胸怀大志,一心向往着广游四海,漫游天下。然而,他此时却面临着与友人的离别,心情复杂,既有对未来的期待,又有对友情的眷恋。

       2、情感:《淮上与友人别》以扬子江畔、杨柳青青为开端,营造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然而,这并没有让诗人感到轻松和愉悦,反而更加深了他与友人分别的愁绪。诗中扬柳愁杀渡江人一句,通过扬柳和渡江人之间的联系,表达了离别的哀愁和不舍。

       在诗的后面部分,诗人通过洞庭何处望君山等诗句,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期待。他希望朋友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像君山一样高耸入云,事业有成。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即使路途遥远,也不会忘记朋友的情谊,会时刻怀念他们。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离别的悲哀和不舍,又有对未来的期许和对友情的坚定信念。它展现了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痛苦体验,同时也体现了李白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自我成长的追求。

       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淮上与友人别》;

        作者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和友人分手时所作的一首诗,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而自己则北向长安,来看一下这首诗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词,淮上指的是扬州,杨柳“柳”和“留”是谐音,表示挽留的意思,杨花指的是柳絮,愁杀愁绪满怀,风笛是风中传来的笛声,潇湘指的是今湖南一带,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而我却奔向长安;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先来看诗的前两句,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开头的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而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淡淡的几笔,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连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

       接下来三四两句,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两句从江头景色转收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的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声,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

       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突然停止,富有韵味,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好了,今天关于“淮上与友人别古诗”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淮上与友人别古诗”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