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卖炭翁朗读_卖炭翁朗读音频

zmhk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卖炭翁朗读_卖炭翁朗读音频       如果您对卖炭翁朗读感兴趣,那么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它的背景和特点的信息,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源和建议。1.《卖炭翁》教学反思2.初中课文《观刈麦》教学实录

卖炭翁朗读_卖炭翁朗读音频

       如果您对卖炭翁朗读感兴趣,那么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它的背景和特点的信息,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源和建议。

1.《卖炭翁》教学反思

2.初中课文《观刈麦》教学实录

3.《卖炭翁》听课记录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卖炭翁朗读_卖炭翁朗读音频

《卖炭翁》教学反思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卖炭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炭翁》教学反思 篇1

        《卖炭翁》这首诗选自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描写一个烧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要使学生理解这首诗,就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一贯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写作《新乐府》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学习这首诗就是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步感悟到这一点。

        一、层层铺垫,深入挖掘主题

        这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为了一步步达到这个目标,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是选择了一段“白居易诗进长安”的动画视频,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又初步了解了白居易“要为老百姓写诗”的志向。接着,我有意识的在介绍白居易时加入了他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初步铺垫。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抓住自己阅读时的第一感受—— “卖炭翁苦!”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因为我觉得这是读完这首诗最直接最深刻的感触,学生应该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我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果然,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认为他是一位生活很艰苦、很悲惨、很可怜的老人。这次教学经历让我明白:打动我的地方就是打动学生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着手找准突破口,会使我们的课堂激荡起思想的浪花。

        苦!难!这是我们对卖炭翁的第一印象,但是真正理解这首诗,我们不能简单停留在这里。如何加深印象、领会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卖炭翁可怜可叹的遭遇呢?于是我引导学生进一步从老人外貌、心理等描写入手,通过反复诵读,从烧炭、运炭、卖炭以至最后失炭,使老人的形象以一个个画面凸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年老体迈仍奋力“伐薪烧炭”、衣衫单薄却渴望天气寒冷、天没亮就赶着沉重的牛车艰难行走在雪路上、看着“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绝望神情……

        那么,这首诗是不是仅仅为了写卖炭翁之苦呢?苦之根源又是什么呢?卖炭翁烧炭、卖炭,最终却只换来“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结局是偶然吗?

        在学生们一个个思维碰撞中,画面不断的闪现,心里不由为像老人一样的劳苦人民掬一把同情的泪,有同学情不自禁的说“太惨了,那两个宫使真可恨!”他的说法马上得到了同学们一致的赞同。

        这时,我马上意识到,学生已经沉浸到文本当中了,但是仍然不够!打铁要趁热,“你们觉得这两个宫使是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气愤的说:“强盗、无耻之徒、剥削者……”“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两个宫使的行径却是当时社会制度无法割裂开的。”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为事”即为反映社会现实。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什么?我们从课下注释很轻易的找到——《卖炭翁》题注云“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 “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由此,诗歌主旨呼之欲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更上一层楼。他们纷纷指出:这首诗就在反映宫市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白居易写这首诗也表现了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前在教诗歌的时候,往往觉得请学生来概括主旨太难,可是现在看来,只要引导得当,浸入文本,我们就可以明白诗歌所蕴藏的内涵了。

        二、随文学习,品读语言滋味。

        语文课堂上离不开品读,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将朗读及语言的品味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希望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歌德曾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卖炭翁》语言较为浅白,但要想读透,就要体味浅白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比如有同学在品读诗歌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时候读得清清淡淡,他虽然明白: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卖炭翁身上的衣服很单薄,可是为了使炭能够卖个好价钱,他仍然希望天气寒冷。这样的理解当然正确,但显然仍不够到位,因为他并没有深刻的体会到老人那份矛盾的心理是何等强烈,自然也读不出这种味道!

        怎样读出味道呢?《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要“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学习诗文,就是以读带品,以品促读的过程。诗句之间绝不是单列的平行线,而是相互关联的,需要我们从整体上结合上下文感悟。于是,我追问:“卖炭翁这么想让自己的炭卖个好价钱,换来的钱他会用来做什么呢?”有同学马上就找到“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将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看,卖炭翁是为了赚钱营利呢?显然不是。诗人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用设问自问自答,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老人辛辛苦苦在终南山熬了一年积攒下的一车炭,是他全部的心血,就仅仅是为了能够有衣穿,有饭吃!

        这时,刚才谈想法的同学迫不及待的举手,要求继续他未完的品读:寒冬里,人们都恨不得裹得严严实实,希望天气赶紧暖和起来,身着单衣的老人更应该如此!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个“愿”字是强烈的盼望,他冷不冷?肯定冷!可能冷得身子发抖、牙齿打颤,但是这和他生存唯一的、迫切的希望相比算得了什么呢?这一次,当他再读这两句诗的时候,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我再一次追问:“你们觉得他读的最好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答:“他这次很明显的在‘可怜’和‘愿天寒’两个词上加了重音,感情更加强烈。他读出了作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

        不错,我们朗读诗文,就是在还原诗文的原滋原味,把自己当成作者去理解诗文的内涵。他的朗读启发了同学们的思考,有学生马上发现了后面的“半匹红绡一丈绫”,这是老人根本用不上的东西,更不是值钱的事物。“千余斤”的一车炭换来的是不能吃、不能穿的废品,老人今后怎样生活,实在令人担忧,更是无尽的“可怜”!

        这堂课我上的很投入,学生也很激动,他们在课堂上回溯到千年前的那个社会,更感受到诗人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但一堂课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诗歌中对比作用突出,如果我能适时抓住契机,梳理出几组对比并在品读中强化理解对比作用的话,效果应该会比我在练习中单独讲解要好得多。另外,虽然课堂上我注意了朗读,但朗读的方式显得有些单一。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一步步使我的课堂更具深度,教学更加有效,我将继续在语文教学的漫漫长路上踏踏实实的求索前行!

《卖炭翁》教学反思 篇2

        今天上了一节课-----《卖炭翁》,是应夏教授安排上一节古诗教学的课,课上完了,回想一下从备课到上课的过程,确实还是值得反思一下的。

        这首古诗上过很多遍了,每次都不一样,侧重朗读的,侧重人物形象分析的,侧重作者情感态度的,这次上课,我设计的意图是如何上成一节真正的学习古诗的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生制定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的内容,这样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对增强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无裨益。

        基于《课标》的要求,通过研读文本,我认为本课教学目标应该做如下设置:

        1、体会诗歌韵律、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根据作品相关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

        3、理解诗中人物形象和写作方法。

        目标设置合理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有了目标的引领,课堂环节设置才有方向和意义。根据此目标和诗歌的特点,我设置的第一个课堂环节是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歌更是如此,如果没有一定的朗读做基础,诗歌的学习一定是苍白的,有了朗读做基础,我的第二个课堂环节是赏析,建立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之上,再次进行朗读感悟,赏析诗句。为了使赏析更加有深度,在赏析之前我加入了诗歌背景介绍和诗人白居易的创作主张,为了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和学习目标的达成,我首先进行了一个范例赏析,随后给予他们课堂交流讨论时间,一切的`烘托是为了精彩的发生,有了这些铺垫,孩子们小组交流非常成功地完成了接下来的赏析,通过赏析,这首叙事诗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从诗歌中款款走出,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社会中对立的两个阶层截然不同的表现。当然,对比的写作手法也在赏析中自然生成。

        第三个环节是感悟诗人情感,当然还是依托朗读,有感情投入地朗读,有了前两个环节的烘托,有了人物形象的对比赏析,有了背景的介绍,诗人的情感自然呼之欲出,虽然诗中没有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诗句,但是字里行间诗人的情感倾向已经非常明显了,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发现了“可怜”、“忧”、“惜”等几个词,并深刻感受到了“宫使”带给老百姓的痛苦,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感受到诗人对贫苦老百姓的深切同情。

        至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达成,但是课后我反复思考回味 ,还是觉得这堂课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我发现自己设计的虽然是以朗读为主线,但是整堂课给孩子留下的朗读时间并不多,虽然每个环节设置都有朗读,但似乎是蜻蜓点水,没有达到真正提高孩子朗读质量的目的。

        古诗教学范读的引领必不可少,但是我却在课堂上没有进行示范朗读,配乐也都准备好了,可是担心时间不够,只是让学生自读和和齐读各两遍,纠正字音后,我应该示范朗读,但没有进行,导致诗歌朗读教学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实质性效果,就如后来张老师说的那样,诗歌是一定要范读的,老师的引领作用是要发挥的,而且我让学生在还没有学的情况下就让他们自读,这也不符合教学规律,张老师说这难道不是你在让学生故意犯错误吗?仔细品味了张老师的话,是啊,我是不是落到了什么都总是让学生自学的怪圈里了啊?有些知识还是需要老师示范的啊,尤其是古诗词文言文教学,对于已经流传千古的古诗词,更需要引领和示范。

        关于人物形象分析,我从“遇见是美好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遇见都是美好的”说开来,让学生设想卖炭翁“遇见”宫使会发生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之间的相遇却注定是一场悲剧。在此,我给出了一个范例,“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此时已经是两鬓苍苍的老者,十指却因烧炭而变黑,这句诗歌对卖炭翁的肖像进行了描写,表现出卖炭翁年岁已高但却仍然要为生计而以烧炭卖炭为生,因此,生活是艰辛不易的。再看看迎面走来的“宫使”,由对卖炭翁的描写启发学生分析“宫使”的特点,在进行了几分钟的思考和讨论后,学生说到了“翩翩两骑”写出了“宫使”的趾高气昂……由此展开了对诗歌中卖炭翁和宫使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和分析。此环节是我认为设计的比较巧妙的环节,但是课后发现虽然预设的是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完成,我还是说的过多了,因为怕孩子说错,所以很多地方我情不自禁就越俎代庖直接给出结果而忽略了孩子自学思考的能力,我知道这样是无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的,不能因为急于达成目标而剥夺孩子自己思考探究的权力。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遗憾虽然无法弥补,但会留下美好的印记,每一次对遗憾的回味都会让我燃起再来一次的欲望,希望每一次留下的遗憾能够让我不断进步。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笔记小说,它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一段小故事,用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这篇文章故事性很强,学生较易理解。但面对初一学生,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思前想后,按照常规预设好教学目标,学生一定很厌烦。要是我们一起来参与并研究教学,应该会更有趣味。自己提出目标并达成目标定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于是在教学开始之前,我没有按常规出示教学目标,而是把关键字词写在很班上,让学生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寻求目标并达成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

《卖炭翁》教学反思 篇3

        《卖油翁》这篇课文就学生掌握情况来看,基本上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生学有所获。而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抓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一、预习充分,质疑大胆

        课前我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尽量扫除文字障碍,找出难以理解的词句;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致内容;查找作者生平等。由于准备充分,在授课时,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疑惑,并认真听取同学及老师的讲解。课后检测证明,学生对这一课词句理解的记忆是既快又牢。所以说,做好充分的准备后,放手让学生质疑,这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角色朗读,读中有获。

        我在教学中多次安排学生朗读,这篇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从语言描写来说清晰地再现了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一个骄傲,一个谦虚。学生在分角色朗读和翻译的时候对两人说话的语气把握还比较准,而且朗读热情比较高,读出了自己的感悟。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我并没有过多讲解,让学生自己翻译自己评价。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卖油翁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学习的辅助材料中早有定论,但是学生的拓展思维是不可预设的,如:当我问到“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你感觉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时,“熟能生巧、不要骄傲自满、学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也让我深刻的意识到:如果充分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定会还你一片精彩。在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的根本是提高同学们语文学习的效能,进而增加文化底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认真专研教材,善于抓住这种机会,酝酿这种机会,更要努力创造这种机会。

        整堂课下来,感觉节奏紧凑。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较高。当然,这堂课也存有不足,因学生在课堂上都比较活跃,出现了多次泛答的情况。也有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可我没有进行简要的鼓励与点评,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改进。

《卖炭翁》教学反思 篇4

        《卖油翁》是我进行升本课堂教学迈出的第一步,虽然在执教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却留给了我宝贵的经验。

        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应该是学生们解决问题的地方,而非老师们展示自己才华的地方。将课下学生们发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来集中讨论,通过生生讨论交流,教师着重点播,达到解疑学习的目的。在本堂课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尤其是在处理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讨论交流达到了巩固和学习的目的,而在这其中老师只是引导者和新知识的补充者。课堂气氛活跃,融洽,其中出现了很多创新的火花,这是在传统的将授课中所见不到的。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知识到方法到情感,这是学生最基本的认知规律。切忌打乱甚至是颠倒这个规律。对于文言文来讲,积累是重点,切不可脱离实词虚词的积累而一味追求文本分析。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文言文就是因为语言上的障碍,但是实际上,每篇文言文中需要大家学的词语寥寥无几,只要注重积累,学生就能完成陌生文言文篇目的理解。切不可忽视积累从而影响学生阅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重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实际上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某种看法、观点。我在这篇文章地讲授中,用“我想对……说”,这种方法,将学生在本堂课的情感体验用一句话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但在这堂课中我也发现了很多不足: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更好的利用课下注释,课下注释有的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候就不应该再作为重点讨论了。

        其次,课件应用要灵活,课件上的知识有很多在课堂上已经解决了,但因为课件在课前设计的,所以与课上出现了矛盾、重复,浪费了时间。

        最后,可能是由于学生紧张,提问的情况不如平时课堂,回答问题的同学仅仅局限于一部分,以后还应该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人人思考、人人发言的良好局面。

《卖炭翁》教学反思 篇5

        《卖油翁》故事情节浅显易懂,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没什么大的障碍。通过对比陈尧咨善射与卖油翁酌油入葫芦的共同点,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概括出文章所蕴涵的熟能生巧的道理。文章篇幅不长,但人物描写很传神,教学时引导学生学生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关键词,及时追问,反复玩味。卖油翁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学习的辅助材料中早有定论,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拓展思维是不可预设的,通过对语句的分析也许会有思维的火花碰撞产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你感觉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熟能生巧、精益求精、戒骄戒躁、学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在亲手实践这个环节,学生先尝试直接向瓶子里倒水,第二次再尝试向扣有铜钱的瓶中倒水,然后再细读卖油翁倒油的环节,进一步体会卖油翁技艺的娴熟。在这个环节,无论是亲手动手尝试的同学还是观看的同学都感慨颇多,对于熟能生巧这个道理也理解的更为透彻。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堂课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改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卖炭翁》教学反思 篇6

        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整个过程既动口动手又动脑,既有个人独立完成又有小组合作。这样非常适合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叶老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明确: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读背是文言文教学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中,我对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卖油翁》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语文版),像这种小故事的文言文,还有《〈世说新语〉二则》、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戴震难师》。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让小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三篇文章,这样可以得到举一反三的机会,将知识变成学习能力。

初中课文《观刈麦》教学实录

        说教材: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个方面来分析。

        地位和作用

        《卖油翁》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故事生动,通过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学好这篇课文,对培养学生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课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懂得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懂得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说教法: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五步教学法?,主要的教学步骤是:?出示设计的问题?自学课本?课堂练习?学生讨论?教师精讲?。这种教法是融阅读法、练习法、讨论法、讲授法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其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这些?问题?不但要体现课文内容,而且要切合学生实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这种教法能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自我学习的空间,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说学法: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因此向学生传授?学法?,使学生?会学?是我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读?思?议?写? 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

        我安排了课前预习、导入新课、新授内容、课文小结、课后作业、板书设计六个环节。

        一、课前预习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会使用工具书查阅字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导入新课

        师问:哪位同学能说出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 生答:百发百中,百步穿杨。 师解:?射?是古人常说的六艺之一,也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技能。但 ?卖油翁?却不以为然,我们来学习这篇短文,看看这是为什么。

三、新授内容

        我安排了作者介绍、检查预习、范读课文、思考问题、点拨精讲、随堂练习六个环节。

        1、作者介绍:根据《课标》,7-9年级的学生必须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欧阳修是中学阶段较重要的一位作家,学生在此又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师有必要作介绍。

        2、检查预习,让学生朗读课文。这一环节在于督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朗读能力。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正音,并注意朗读的节奏。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4、思考问题,出示?设计的问题?:这六个问题的设计是教学的主体部分。

        问题①?小组合作完成重点字词句的翻译。?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基本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1。 在①基础上,提出问题②?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课文。?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课文内容,同时培养他们组织语言和说话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2。

        问题③?文章所写两个人物笔墨不均,为什么重点写卖油翁?这个问题是让学生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对突出文章重点的作用;

        问题④?陈尧咨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了解陈尧咨的态度转变是围绕着卖油翁的表现展开的,通过前后对比,理清全文的脉络.

        问题⑤?你对文章中两个人物有怎样的看法。?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问题⑥?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这个问题主要是使学生明白文章所说明的道理;实现教学目标3,突破教学重点.

        5、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精讲: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回答进行引导并作归纳总结,从而把课程推向**。这六个问题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面向全体学生。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能回答二至三个问题,教师也能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班集体中围绕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个人的看法,彼此相互启发,容易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和幸福,这又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卖炭翁》听课记录

        第一部分:导入

        师:请同学们静静地看大屏幕上的问题。能全部回答的请举手。

        [投影展示]

        ? 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大米和馒头来自于什么植物?

        ? 这些植物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

        ? 收割之后要经历些什么程序才能够成为可口的食物?

        (学生面面相觑,没有一个同学举手)

        师:请再看?

        [投影展示]

        ? 你知道什么是刈麦吗?为什么要刈麦呢?

        [生叽叽喳喳]

        师:某某,你来,我知道你们家有大奔驰,你知道什么是麦子吗?

        生:麦子?麦子,麦子就是大米饭。

        (众笑,有学生纠正麦子是馒头。)

        师:不怪大家。看一则真实的历史故事?

        [投影展示]

        ?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晋惠帝,外面闹饥荒,有人向他报告灾情,说老百姓饿死很多。他反问道:?食物没有了,那么老百姓为何不吃肉粥呢?

        (请生读。众笑。)

        师(沉痛地):晋惠帝是个智力有问题的弱智皇帝。但在现实生活中,对农业和民生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胜数啊!

        [投影展示]

        农家

        颜仁郁

        ? 半夜呼儿趁晓耕,

        ? 羸牛无力渐艰行。

        ? 时人不识农家苦,

        ? 将谓田中谷自生。

        (请生读。教室气氛渐趋沉重。)

        师:孩子们,农民苦,农民一年四季就盼着丰收啊?

        [投影展示]

        ? 夜来南风起,

        ? 小麦覆陇黄。

        ?

        ?

        ?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

        ? 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师:这就是丰收的场面,来,孩子来用情朗读。

        (生动情朗读。)

        师:猜想一下,辛苦一年,终于丰收了,农民会怎么样呢?

        生:会特别高兴,欢呼雀跃。

        生:他们会聚在一起搞活动庆祝丰收。

        生:他们会休息一段时间,享受生活享受丰收。

        ?

        师:说得真好。按照常理,确实是应该这样的啊!但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在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去寻找答案。

        第二部分:热身运动

        师:来,我们先做热身运动。

        [投影展示]

        ? 按照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大声诵读全诗两遍,把全诗分为三层。

        ? 边读边思考: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初读感受。

        (生自由自读)

        (请三位比较优秀的学生起来合作诵读,各自负责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老师稍做点评。学生在书上批注层次,为后边的学习做铺垫。略)

        师:现在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初读感受。

        生:开心。

        师:开心?丰收的开心吗?孩子,好好读好好听,看看最后感觉有没有改变。后面一个同学请继续。

        生:难过。

        生:愤怒。

        生;悲哀。

        生:心都揪紧了。

        师:用一个词!

        生:揪心!

        ?

        师:孩儿们,读诗一般有三境界?

        [投影展示]

        读诗三境界

        ? 读懂诗歌

        ? 读懂诗人

        ? 读懂社会(读出自我)

        师: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个层次:努力读懂诗

        第三部分:读懂诗歌

        师:让我们看活动要求?

        [投影展示]

        ? 认真倾听同学诵读前十句。

        ? 哪一句诗最拨动你的心弦,请说明原因,请设计诵读。

        ? 你认为在这些诗句中最能表农民生活之苦的词语是哪一个?

        (请学生代表动情配乐诵读。然后请学生到讲台上发言)

        生:第一句就很打动我,?田家少闲月?,农民一年四季都在忙啊。?倍忙?是加倍地忙。农民真辛苦。

        师:忙到了什么地步?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在忙吗?

        生:一家人都在忙,连女人和孩子都上阵了。小孩子也要帮着干活。

        师;虽然忙,但这一家人毕竟互相扶持着,是完整的一家子。诗人还写到了另外的家庭吗?

        生:还有一家人,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孩子。

        师:她为什么不也送饭到南岗呢?

        生:她的孩子还小。

        师: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生:他们家根本就没有田,因为要缴纳租税田都卖光了。

        师:他们家的男人呢?

        生:可能没有男人。否则她不会自己带着孩子在别人的田旁边拣麦穗来充饥。

        师:你读书很仔细!太可怜了!没有田,没有丈夫,孩子幼小,这样的家庭,哪里有丰收,哪里有快乐啊!孩子,请你读出这位妇人心中的苦吧!

        (生动情朗读)

        生:最打动我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师:孩子,先读好这个句子,把你的初步理解送进朗读中去。

        (生动情读)

        师:我感觉你动情了。你想为大家传递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生:我想读出天的热,读出农民的苦。

        师:热到什么地步?

        生:太阳太大了,脚底发烫,整个背都被灼伤了。

        师:你怎么理解诗句中的?蒸?字?

        生:一切都热气腾腾的,像煮沸的开水一样。

        师:是!天地之间全是热浪啊,可是农民还要劳动。孩子,你在40度的高温下踢过足球吗?

        (台下许多学生举手)

        生:我才不在40度的高温下踢球呢,那简直是疯子!(众笑)

        生:但我在30多度的时候踢过球,全身都要烧起来了,热得全身爆裂了一般的疼,整个人都好像要化了。

        师:你还是在娱乐啊!可农民们是在麦收,是在和时间赛跑,和老天爷抢收成啊!

        [投影展示]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指导多位学生动情读。读出痛苦,读出忧伤,读出挣扎,读出忍耐?)

        师:同学们,你认为在这些诗句中最能表农民生活之苦的词语是哪一个?

        生:力尽的?尽?,力气都没有了,真苦!

        生:敝筐的?敝?,连拿的篮子都是破的,穷啊!

        生:足蒸暑土气的?蒸?字,被蒸掉的不仅是农民的.汗水,还有他们的血汗啊!

        师:这些都很棒,但都还没有到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白居易有另外一首更著名的诗叫《卖炭翁》,描写的是一个伐薪烧炭的农民的命运?孩儿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烧炭吗?现在教师里夏有空调冬有暖气啊!

        (生叽叽喳喳,师简单讲解)

        [投影展示]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请生动情朗读)

        师:同学们,这句诗中有一个句子表现出了卖炭翁极其扭曲痛苦的心理,这种心理不符合常理,这种心理让人揪心啊。是哪一句?

        生: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自己都没有衣服穿,却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一些,因为只有天气寒冷了,他烧出的炭才能卖出好价钱。

        师:这是怎样的无奈,怎样的痛苦啊!变态的纠结的心理折射出的是农民走投无路的生存状态。同样的道理,《观刈麦》中也是一样。孩子们,找一找,是哪一句?

        生: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力气都用光了却还不知道热,这很矛盾!

        师:是啊,某某同学,刚才你说你曾经在高温下打过篮球,当你力尽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生:我会回家洗澡睡觉。

        生:我会回家玩电脑。再也不干在高温下打球这样的傻事了。(众笑)

        师:是啊,力尽就休息,力尽就回家是正常人的心理选择,非人的选择折射出来的是非人的生存状态。农民们为什么力尽而不知热呢?

        生:但惜夏日长。

        [投影展示]

        惜

        师:文言中的?但?如何讲?

        生:只!

        (师板书。要求大家在书上旁批。)

        师:?惜?有很多意思,请大家用?惜?组词。

        生:爱惜。

        生:怜惜。

        生:痛惜。

        生:珍惜。

        生:惋惜。

        生:吝惜。

        师:这里是哪个?惜?

        生:我认为是?珍惜?。农民因为珍惜时间争分夺秒所以忘记了炎热和劳累。

        师:好一个?惜?,写出了农民的痛苦和无奈!

        (师在黑板上的?惜?字旁画第一颗眼泪,内写:农民苦)

        师:某某同学,初读时你觉得开心,现在呢?

        生:我最开始没有读懂,现在懂了。我很难过?农民越丰收,刈麦的场景越凄惨。丰收带给他们的不是快乐,而是劳苦和惶恐。

        师:那让我们把那些纠结、变态、劳苦和惶恐诵读出来吧。

        (生在配乐声中动情诵读)

        第四部分:读懂诗人

        师:请看下一个活动的要求。

        [投影展示]

        ? 声情并茂地诵读最后三句,读三遍。

        ? 读注释。

        ? 扩写诗题《观刈麦》,把三个字变化为血肉丰满情感丰富的一句话。话中诗人的形象要鲜明。

        (生活动)

        师:请大家还原诗人的形象吧!

        生:一位满怀负疚之情的诗人在痛苦地看着农民们刈麦。

        师:?负疚?一词说明你读懂了诗人。

        生:诗人哪里是观刈麦,分明是在观民生啊!

        师:振聋发聩!你是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少年!

        生:一位沉痛反思自己的诗人观刈麦,他认为自己也是造成农民苦难的罪魁祸首。他对自己太严格了。不是严格,是苛刻!

        师:白居易如果地下有知,一定会引你为知己。

        生:一位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观刈麦,他深深地思考着许多社会问题。

        师:?社会良知?,孩子,你睿智且清醒,你是王老师最佩服的那种学生。

        ?

        师:闻者尤悲伤,这就是白居易!念我何功德?这就是白居易。这位白居易,曾经这样为老百姓呼喊?

        投影展示

        ?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节选)

        师:这位白居易,还曾经这样呼吁?

        投影展示

        ? 安得万里裘,

        ? 盖裹周四垠。

        ? 稳暖皆如我,

        ? 天下无寒人。

        ?新制布裘(节选)

        师:还是这位白居易,曾经对一位可怜的歌女说?

        [投影展示]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生读)

        师:这就是白居易?

        [投影展示]

        ?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人称?诗魔?或?诗王?。由于?家贫多故?,十一二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许多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追求诗的平易畅达,相传没有文化的老妪也能听得懂。

        (师画第二颗泪珠,板书:诗人痛)

        第五部分:读懂社会(读出自我)

        师:请同学们进入苹果wiki《观刈麦》学习页面,默读白居易的其他几首诗,发表留言:从这些诗歌中,我们看到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

        (生进入信息学习平台,阅读《卖炭翁》和《缭绫》二首诗及其翻译,并且在平台上机打发表留言。)

        师:好,时间到。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网络平台上的留言,可以简单讨论。

        (生读,自由评论)

        师:现在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社会的残酷,昂贵的税收,底层人民付出得最多,但是回报却最小。

        师:说得很深刻。但这好像是上政治课和历史课的发言,希望更多语文味儿啊!

        生:孤树荒塘野草堆,寒云淹没艳阳辉。?苍凉举樽山陪醉,落泪独身雨伴垂。这是苏致雅的作品。

        师:写出了痛苦,很有文才。只是,看不出观刈麦的内容和主题了。

        生:我很欣赏李愫的留言。她这样写到:每一件事物,你见或不见,在背后承载着多少的苦难,我们不知,连老百姓自己亦不知。

        师:是!最残酷的是连老百姓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谁手中。深刻!

        生:君主等贵族上层社会的富贵生活是在榨取和浪费农民老百姓等下层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的,上层贵族和下层老百姓的生活反差特别大,一边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一边却是?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这使我想起了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师:引经据典,入木三分!

        生:昂贵的税收,使得农民奋斗了一夏的成果,转眼间就灰飞烟灭!

        师:对比深刻,?灰飞烟灭?有图画感!精彩!

        生: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生活,身陷底层农民工,何故辛勤交田税。夕阳东斜残如血,诉说悲苦到如今。

        师:才女!能够押韵就更好了。?述说悲苦到如今?很让人警醒。就是到今天,农民的问题还是社会之伤啊!

        (师在黑板上画第三颗眼泪,板书:社会伤)

        第六部分:小结

        师:《观刈麦》是一扇文学的窗口,透过它,我们看到了民生、社会以及先进知识分子对民生问题的思考。这样的经典作品还有很多。

        投影展示

        悯农

        李绅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 赤日炎炎似火烧,

        ? 野田禾稻半枯焦。

        ? 农夫心内如汤煮,

        ? 公子王孙把扇摇。

         选自《水浒传》

        (组织生配乐动情朗读)

        师:西山的孩子们啊,但愿你们从这些诗中读出悲悯的情怀,读懂农民苦,诗人痛,社会伤,但愿你们拥有?珍惜?之心,?怜惜?之情。但愿你们不要成为公子王孙啊!最后,让我们齐读末三句诗人的心灵独白。

        (读完下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活动一、读课文

        1.反复读课文,尝试背诵。

        2.与同桌复述故事

        教师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共用十分钟。

        活动二、说感受

        1.你从朗读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添加一个中心语? 卖炭翁的( ? )

        生:困难地谋生的? 辛苦的? 艰辛的? 不容易的……

        再添加一个定语( ? )的卖炭翁

        生: 可怜的? 勤劳的

        师:比较哪个会更好一点

        生:可怜比勤劳更好。因为可怜包含了勤劳

        师:这么说可怜的人都勤劳啦?

        生:是说他那么勤劳却得到那么少,所以他很可怜,可怜更接近作者的写作意图。

        师:阅读文本要阅读文本的整体,要注意他的中心意思。

        活动三、改题目

        师:请从作者写作角度给课文加个副标题。

        师:通过阅读说说你阅读的发现

        生:? 不同: 课文? 顺从? 原型? 反抗

        ? 皇帝不管 ? 皇帝过问

        ? 老翁 ? 青年

        ? 木炭 ? 木柴

        ? 冬天 夏天

        对太监进行描写 作者表现观念不同

        教师屏显:

        青年 ? 老翁? (劳力—强~弱)

        卖柴 卖炭(工序—简~繁)

        夏天 隆冬(时令—暖~冷)

        ? 皇帝 ? 没出场(结局—正~反)

        师: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么多改变呢?

        生:文学家在现实基础上讽刺当时社会黑暗(师点评)

        师: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屏显:文学加工的典型化

        师:请同学回忆学过的故事说说典型化

        生:《背影》细节典型化 《桃花源记》环境典型化

        师:典型化好不好?你更喜欢哪个故事?

        生答

        师:共读课文再次感受典型化

        活动五:续写故事

        续写结尾

        授课老师用问题导向,层层铺垫,在朗读和讨论中深入到文章主旨,并且深刻地体会了文学创作的典型化。这样的课题就是深度课堂,老师于无向处指向,于无疑处生疑,教师点拨艺术高明且效果好,让整堂课活跃在积极的思考和讨论中。

       群诗阅读,以“惟歌生民病”为主题。

       孙秋备老师设计的群诗阅读,学习了!

       第一部分,感受两首诗歌的句式、用韵的特点,了解古体诗和乐府诗的知识,理解表达方式、故事内容、人物形象等。通过表达方式明确这两首诗叙事诗,通过故事内容理解都是比较悲惨的故事,人物形象定位于两位悲苦的老翁(怎么看出诗老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形象,这样就可以进入下一环节,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二部分,以一个主问题贯穿:两首诗歌中的老翁谁更悲苦?请大家为你觉得更为悲苦的老翁代言,用朗诵表现悲苦,用阐述描述悲苦。这一部分主要以朗读为主,用朗读读出悲苦,再分析,教师总结升华,对学生的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分析导致两位老翁悲苦的原因:他们的生活悲苦“盗贼”吗?这一部分联系到社会背景,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苦痛。了解杜甫和卖炭翁的背景,让同学们分析,到底诗什么造成了战乱和灾祸。战争期间人们的民不聊生,朝廷的黑暗和腐败让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然后得出杜甫的苦苦在生活困窘,还苦在忧国忧民,他是身心皆苦。

       第三部分,在读,读懂诗人。诗人的情怀和文人的情怀。

        男女生、老师一起分别朗读,读出两首诗歌的悲苦之情。做了一些调整,叙事和议论、抒情穿插。

        诗人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通过插画让学生构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插画,如何画,有什么。“最神圣的茅屋”,如果请你给课本的插画拟一个题目,你会拟什么题目?站在作者和读者的视角分别拟定题目。作为读者,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无情的批判。

        再读一些诗歌,可以读出诗人?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杜甫《昼梦》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洗兵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白居易《新制布裘》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为百姓着想,希望没有战阵,希望百姓过上和平的生活,挂念着人百姓的温饱冷暖,替百姓发声。诗人在为天下天平、百姓安宁而呐喊。他们有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白居易《寄唐生》

        文学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文学有另外一个职责是真正使人类的灾难、苦难、孤独和寂寞被人听到。--蒋勋

        最后,再读一读这些不朽的文字,希望我们也能努力成为一个心中有悲悯,笔下有民生,文字有情怀的知识分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石壕吏》重难点知识讲解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通过……描绘……揭露……表达……)

        ?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老妇人的哭诉,描绘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蛮横凶残,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对当时局势的担忧。

        为什么不说“征兵”而说“捉人”?

        (1)“捉”体现当时百姓并不愿意当兵,官吏不顾百姓意愿,强迫百姓去当兵。

        (2)体现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老妇人和官吏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老妇人:凄苦,

       好了,今天关于“卖炭翁朗读”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卖炭翁朗读”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