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出师表全文原文_出师表全文原文朗读

zmhk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出师表全文原文_出师表全文原文朗读       大家好,今天我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出师表全文原文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将我所了解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师表全文原文_出师表全文原文朗读

       大家好,今天我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出师表全文原文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将我所了解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出师表》原文

2.初三 <出师表> <岳阳楼记>的原文 急求!

3.出师表原文及翻译赏析

4.出师表原文

5.出师表带所有拼音的原文

6.《出师表》原文是什么?

出师表全文原文_出师表全文原文朗读

《出师表》原文

       《出师表》原文如下:

       臣亮言:先帝(1)创业(2)未半而中道(3)崩殂(4),今(5)天下三分(6),益州疲弊(7),此(8)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9)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10)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11),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13)先帝遗德,恢弘(15)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16),引喻失义(17),以塞忠谏之路也(18)。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19);陟罚臧否(20),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21)及为忠善者(22),宜付有司(23)论其刑赏(2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25);不宜偏私(26),使内外异法也(27)。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28),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9):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30),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31),有所广益(32)。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33),晓畅(34)军事,试用(35)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36):愚以为营(37)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38)和睦,优劣得所(39)。

       亲贤臣,远小人(40),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41)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42)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43)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44),可计日(45)而待也。

       臣本布衣(46),躬耕于(47)南阳(48),苟全(49)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50)。先帝不以臣卑鄙(51),猥(52)自枉屈,三顾(53)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54),遂许先帝以驱驰(55)。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56)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57)。受命以来,夙夜忧叹(58),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59),深入不毛(60)。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61),当奖率(62)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63),攘除奸凶(64),兴复汉室,还于旧都(6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6)。至于斟酌损益(67),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68),不效,则治臣之罪(69),以告(70)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71),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72),以彰其咎(73);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74),察纳雅言(75),深追先帝遗诏(76)。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77)远离,临表涕零(78),不知所言(79)。

       注释如下:

       (1)先帝:指汉昭烈帝刘备。先,尊称死去的人。

       (2)创:开创,创立;业:统一天下的大业。

       (3)中道:中途。

       (4)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5)今:现在。

       (6)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7)益州疲弊:弱,处境艰难;益州:汉代行政区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和陕西省一带,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

       (8)此:这;诚:的确,实在;之:的;秋:时,时候,这里指关键时期,一般多指不好的。

       (9)然:然而;侍:侍奉;卫:护卫;懈:松懈,懈怠;于:在;内:皇宫中。

       (10)忘身:舍身忘死,奋不顾身。

       (11)盖:原来;追:追念;殊遇:优待,厚遇。

       (12)诚:的确,确实;宜:应该。

       (13)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

       (14)光:发扬光大,用作动词;遗德:留下的美德。

       (15)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恢,大。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气:志气。

       (16)妄自菲薄:过于看轻自己;妄:过分;菲薄:小看,轻视。

       (17)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喻:比如;义:适宜、恰当。

       (18)以:以致(与以伤先帝之明的以用法相同:以致);塞:阻塞;谏:劝谏。

       (19)宫:指皇宫;府:指丞相府;俱:通“具”;全,都。

       (20)陟(zhì):提升,奖励;罚:惩罚;臧否(pǐ):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

       (21)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条,法令。

       (22)及:以及;为:做。

       (23)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吏。

       (24)刑:罚。

       (25)昭:显示,表明;平:公平;明:严明;理:治理。

       (26)偏私:偏袒,有私心。

       (27)内外异法:内宫和外府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内宫和外府。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28)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纯正。

       (29)简:选择;一说通“拣”,挑选;拔:选拔;遗:给予。

       (30)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量。悉,全部;咨:询问,商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31)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bì):补;阙(quē),通“缺”,缺点,疏漏。

       (32)有所广益:有所启发和帮助。广益:增益;益,好处。

       (33)性行淑均:性情善良品德端正。淑,善;均,平。

       (34)晓畅:精通。

       (35)试用:任用。

       (36)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禁卫军统帅)。

       (37)营:军营、军队。

       (38)行(háng)阵:指部队。

       (39)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40)小人:晚辈,下人,这里指宦官。

       (41)倾颓:倾覆衰败。

       (42)痛恨:痛惜,遗憾。

       (43)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44)隆:兴盛。

       (45)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46)布衣:平民;百姓。

       (47)躬:亲自;耕:耕种。

       (48)南阳:当时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城西一带。

       (49)苟:苟且;全:保全。

       (50)闻达:显达扬名,扬名显贵。

       (51)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52)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

       (53)顾:探望。

       (54)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55)许:答应;驱驰:奔走效劳。

       (56)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57)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临:将要,临近。

       (58)夙夜忧叹:早晚忧虑叹息。

       (59)泸:水名,即如今的金沙江。

       (60)不毛:不长草木,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

       (61)兵:武器;甲:装备。

       (62)奖率:奖赏率领。

       (63)庶:希望;竭:竭尽;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

       (64)攘(rǎng)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

       (65)还:回;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

       (6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所以:用来...的是

       (67)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68)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托:托付,交付;效:效命的任务。

       (69)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70)告:告慰,告祭。

       (71)兴德之言:发扬陛下恩德的忠言。

       (72)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

       (73)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咎:过失,罪。

       (74)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良策。诹(zōu),询问,咨询。

       (75)察纳:识别采纳。察:明察;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

       (76)深追:深刻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77)当:在……时候。

       (78)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

       (79)不知所言: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白话文:

       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立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

       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缺失,集思广益。

       将军向宠,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使军队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

       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

       已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藏器待时。

       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刘备。

       建安十三年即联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建兴元年(223年)刘备死后,后主刘禅袭位,诸葛亮尽心托孤,被封为武乡候,主持朝政。

       诸葛亮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武侯集》。

       百度百科-出师表

初三 <出师表> <岳阳楼记>的原文 急求!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1)而中道崩殂(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5),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6),盖追先帝之殊遇(7),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8),以光先帝遗德(9),恢弘志士之气(10),不宜妄自菲薄(11),引喻失义(12),以寒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13),俱为一体,陟罚臧否(14),不宜异同(15)。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16),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7),以昭陛下平明之理(18),不宜偏私(19),使内外异法也(20)。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2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2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3)。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24),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25),有所广益(26)。

       将军向宠(27),性行淑均(28),晓畅军事(29),试用于昔日(30),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31)。愚以为营中之事(32),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33),优劣得所(34)。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35);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36)。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37)。侍中、尚书、长史、参军(38),此悉贞良死节之臣(39),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40)。

       臣本布衣(41),躬耕于南阳(4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3)。先帝不以臣卑鄙(44),猥自枉屈(4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6),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47)。后值倾覆(4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49)。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50)。受命以来,夙夜忧叹(51),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52),深入不毛(53)。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54),北定中原,庶竭驽钝(55),攘除奸凶(56),兴复汉室,还于旧都(57)。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58),进尽忠方,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59),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60),以彰其咎(61);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62),察纳雅言(63),深追先帝遗诏(64)。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65),不知所言。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曾居隆中。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政治家、军事家。陈寿说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霜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汉末避乱荆州,躬耕隐居。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后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地方打败曹操,占领荆州,西取益州,建蜀汉。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刘备死,受托辅助后主刘禅。他志在恢复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建安十二年(234)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著有《诸葛亮集》。

       [注释]

       (1)先帝:指刘备。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未半:此指没完成帝业。

       (2)中道:犹言半路。崩殂(cú):死。古代帝王死亡叫“崩”,也叫“殂”。

       (3)盐州疲弊:指蜀汉力量衰微,处境艰难。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疲弊,困乏无力。

       (4)诚:的确。秋:时候。

       (5)侍卫之臣:服侍、保卫皇帝的臣下。

       (6)忘身:不顾自身危难。

       (7)盖:连词,表推断原因。殊遇:优异的待遇。殊,不一般,特异。

       (8)开张圣听:扩大主上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与下文“塞”相对。

       (9)光:发扬发大。遗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恢,大。弘,大。

       (11)妄自菲薄:随意看轻自己。妄,随意。菲薄,微薄,轻视。

       (12)引喻失义:讲话不当。引喻,称引、比喻。失义,失当,违背大义。

       (13)宫:指皇宫。府:指丞相府。

       (14)陟(zhì):提升。罚:惩罚。臧:表扬。否:批评。

       (15)异同:不同。

       (16)作奸犯科:干不正当的事违犯法令。作奸,干坏事。科,科条,法令。

       (17)宣付有司论其刑赏: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受奖。有司,官吏,此指主管刑赏的官吏。论,判定。

       (18)昭:显示。平明:人平,不昏庸。理:治。

       (19)偏私:偏袒私情。

       (20)内外:指官廷内外。异法:行不同的法度。这几句话,据《三国志·蜀志·董允传》可能是指刘禅偏袒宦官黄皓讲的。

       (21)侍中、侍郎:官名,皇帝的亲臣。郭攸之:南阳人,当时任刘禅的侍中。费祎(yī):字文伟,江夏人,刘备时任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后,任费门侍郎,后升为侍中。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升任黄门侍郎,诸葛亮出师时又提升为侍中。

       (22)志虑:志趣、思想。忠纯:忠诚纯洁。

       (23)简:挑选。拔:提升。遗:留给。

       (24)悉:全部。咨(zī)之:征求郭攸之等人的意见。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25)裨(bì):补。阙漏:同“缺漏”,缺点和疏漏。

       (26)广益:增益。

       (27)向宠:三国襄阳宜城人,刘备时任牙门将,刘禅继位,被封为都亭侯,后任中部督。

       (28)性行淑均:性格品德善良平正。淑,善良。均,公正。

       (29)晓畅:明达,通晓。

       (30)试用于昔日:据《三国志·蜀志·向朗传》记载,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在秭归一带被东吴军队击败,而向宠的部队损失却甚少,“试用于昔日”指当此。

       (31)督:指中部督。

       (32)营:军营、军队。

       (33)行(háng)陈:指部队。陈,“阵”的古字。

       (34)优劣得所:能力好坏各得其所,即用人得当。

       (35)先汉:前汉,即西汉。

       (36)后汉:东汉。倾颓:倾覆,灭亡。

       (37)桓、灵:指桓帝刘志、灵帝刘宏。这两个东汉末年的皇帝政治腐败,使刘汉王朝倾覆。

       (38)侍中: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尚书:这里指陈震,南阳人,公元二二五年(建兴3年)任尚书,后升为尚书令。长史:这里指张裔,成都人,刘备时曾任巴湘乡人,当时任参军。诸葛亮出驻汉中,留下蒋琬、张裔统管丞相府事,后又暗中上奏给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3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

       (40)隆:兴盛。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41)布衣:平民。

       (42)躬耕:亲自耕种。南阳:指隆中,在湖北省襄阳城西。当时隆中属南阳郡管辖。

       (43)闻:有名望,闻名。达:通达,此指官运通达。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44)卑鄙:地位、身分卑下,见识鄙野。卑,身分低下。鄙,鄙野,粗野。

       (45)猥(wěi):屈辱。枉屈:枉驾屈就。诸葛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对刘备来说是屈辱,自己不该受到刘备亲自登门拜请的待遇。这是一种客气的说法。

       (4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即指此事。顾,看,看望。

       (47)许:答应,许允。驱驰:指奔走效力。

       (48)后值倾覆:以后遇到危难。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退至夏口,派诸葛亮去联结孙权,共同抵抗曹操。本句,连同下句即指此事。

       (49)尔来:从那时以来。即从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出师北伐以来。

       (50)大事:指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事。

       (51)夙夜:日日夜夜。夙,清晨。

       (52)五月渡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云南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者发动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师南征,五月渡泸水,秋天平定了这次叛乱,下句“南方已定”即指此。泸,泸水,即金沙江。

       (53)不毛:不长草木,此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

       (54)奖率:激励率领。三军:古代诸侯国的军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即全军。

       (55)庶:庶几,希望。竭:尽。驽钝: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驽,劣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56)攘(ràng)除:排除,铲除。奸凶:此指曹魏政权。

       (57)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58)斟酌:权衡。

       (59)托臣以讨贼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效命的任务。

       (60)慢:怠慢,懈惰。

       (61)彰:表明。咎:罪过。

       (62)谘诹(zōu)善道:征求好的建议。诹,征询。

       (63)察纳:考察采纳。雅言:正确意见。

       (64)深追;深切地追念。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刘备临死时曾对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65)临表涕零:面对着《表》落泪。涕零,落泪。

       [译文]

       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便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成了三个国家,我们蜀国军力疲惫,财力不足,这实在是万分危急,(决定我们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啊。但是侍卫的大臣们能在朝廷内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外拼死作战的原因,大概是追念先帝的特殊待遇,想以此报答陛下啊!(陛下)实在应该扩大自己的听闻,来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兴志士的气节,不应该轻率地小看自己,在发表政见的时候放弃了原则,以致堵塞了臣下向您直言规劝的道路啊。

       宫廷中的近臣,相府中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晋拔、惩治(官员),对官员进行考查褒贬,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假若有做了坏事,违犯了法令或者为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应当(把他们)交给主管的官员去判定他们(应该得到的)处罚或奖赏,用来昭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法治,不应当偏袒和私爱,使宫内外存在着不同的法度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全都是善良诚实、心地忠贞、思想纯正的人,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内的事情,不管大大小小,都要拿来向他们咨询,然后再去施行,一定能避免错误、防止疏漏,收到更大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情善良,行为公正,精通军事,在往日任用他时,先帝称赞他说:是个有能力的将才,因此大家一致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全拿来询问他,就必定使军队上下团结一致,使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都能各自发挥作用。

       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前汉时期天下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时期国家所以衰败的原因啊。先帝在位的时候,常常跟我谈论这些历史事实,没有一次不叹气并对桓帝、灵帝(的昏庸)表示痛心和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全都是忠贞贤良且能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能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如果做到这些)那么汉家帝业的振兴,便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个普通的平民百姓,亲自在南阳种田,(只想)在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并不想显姓扬名,在诸侯那里谋求高官厚禄。(但)先帝没有嫌弃我卑陋粗俗,(竟然)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看望我,拿当代的大事来询问我,(我)因此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遭受挫折,(就)在军事上挫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并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了(出使东吴的)使命,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慎重,所以临死前就把(辅佐后主、讨魏兴汉的)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使命以来,日夜忧愁叹息,担心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以致损害了先贤的英明(形象),所以才在(建兴三年)五月里横渡泸水,深入到偏僻荒凉的区域去。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也已经准备充分,应当奖励并率领全军将士,北上平定中原。(我)愿意竭尽我有限的才智,去铲除奸臣贼党,振兴和恢复汉家帝业,迁回旧都洛阳。这就是我报答先帝而又尽忠于陛下所应尽的职责啊。至于考虑朝中政事,哪些该提倡或办理,哪些该改革或废弃,并尽力向陛下进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重任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请惩治我的罪过,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陛下没有(听到劝勉您)发扬圣德的言论,就追究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失职,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多多谋虑,以便能征询治国安邦的良策,鉴别采纳正确的意见,深深地追忆先帝临终时遗留下来的诏命。(如果陛下能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今天正当要远离陛下的时候,面对着所写的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分析]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所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

       三国鼎立形势形成后,中原的曹魏实力最强,蜀汉的实力最弱。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地区,有了政治斗争的立脚点。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诸葛亮一方面率兵亲征中原;另一方面对内政提出积极建议,主张“开张圣听”、赏罚严明、谨慎用人。他的这些主张是针对当时蜀汉统治的时弊而发的。做为一个政治家,能够分析、认识社会现实,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医治方法,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由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并不完全是出于回报刘备“三顾”的恩遇,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恢复汉室”的政治抱负。他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正是他实现其政治抱负的表现。这是历史上的政治家诸葛亮的可贵之处。

       诸葛亮的政治抱负是有着很大的阶级局限的。这首先表现在他的“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上。东汉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才激起广大农民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最后形成各地军阀称雄割据的斗争形势。诸葛亮不顾这种现实,强调“兴复汉室”,这正是他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在诸葛亮看来,只要最高明统治者是个姓刘的,就可以天下太平,这是历史唯心主义。

       文章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先帝创业未半……可计日而可待也)包括五个自然段。文章分析了“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形势,并据此提出了改革时弊,励精图治的建议。对形势的分析,是他提出建议的基础。虽然话不多,却很重要。接着提出了对内政的建议:第一项建议是“开张圣听”,作者指出,蜀汉的形势虽然“危急存亡”,但先帝所遗老臣中,“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只要能“开张圣听”,就可以发挥这些人的积极作用,巩固、发展蜀汉政权。第二项建议是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第三项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因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而“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条建议,是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第二部分(臣本布衣……不知所言)包括四个自然段。文章叙述了作者二十年来以身许国的经过,表露出作者勤于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使后主体念创业的艰难,从而发愤图强,振兴蜀汉天下。在叙述二十年的经历之后,作者又讲到刘备对他的嘱托和他自己受托的心情,表示了自己出师北伐的决心,最后再次嘱咐后主要“自谋”、要“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表现了作者临出征时,对后主的无限依恋。

       这篇文章是议论、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散文。文中对后主所作的建议是议论,但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述当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挚感情。文中反复称念“先帝”,目的是激励刘禅追念祖德、发愤图强,又深切地表示自己对先帝的思念和忠忱。

       文章在结构上富于变化。如第一部分的三项建议,第一项是由分析当时形势引出的;第二项建议则是直接提出要“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使“内外异法”的意见;第三项是先推荐一些人才,建议后主任用,并从历史上总结出“亲贤人,远小人”方能使国家兴旺的经验。从行文结构上,使文章成为富于变化的文学散文,而不是象有的奏书那样干瘪、条文化。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赏析

       《出师表》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庆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y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fēi),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qián)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qīng)。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

       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译文:

       先帝/创业/不到一半,而/中途去世;现在天下三分/,益州/疲惫,这实在是危急存亡之秋/啊。然侍卫之臣/,不懈怠/在里面;忠诚的战士,忘身于外的/:盖追先帝/ /的特殊待遇,想报/的在/陛下啊。

       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以光/先帝留下的美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应该/妄自微薄,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满足/忠谏之路啊。

       宫中/府中,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提升、惩罚、表扬、批评,不应当有差别:如果有作奸犯科/,以及为/忠诚善良的人,应该交给有司,论其/刑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该/偏私,使/内外/异法则。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用/依赖/董允等,都是善良诚实的人,志向和心思都忠贞纯正,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没有什么事/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执行,一定/可能弥补缺漏,得到更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行为/善良公正,通晓/军事,试用/在过去的,先帝/称之为“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为督/:我/认为/营中的事,没有什么事/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一定/可能使军队团结协作,优劣/适当的。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先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后汉/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常常和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不叹息痛恨/在桓、灵啊!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全部/正直之臣的节操而死,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可以计算/而等待了。

       我/是/平民,亲自耕作/南阳,苟且保全性命/在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认为/我卑微,我从/枉屈,三看我/在草庐/的中,咨询我/认为/当世之事,因此/感激,于是答应/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倾覆,受任于/失败的时候,奉命于危难之间/:你来/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谨慎,所以/在临终前托付以大事呢/。接受遗命以来,日夜忧虑,恐怕/托付无效,因为伤害/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过沪,深入/不毛。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军队已经足够,该奖率/三军,平定中原,让我能竭尽我微薄的力量,铲除奸邪凶顽的国贼,恢复汉家的基业,回到旧日的都城:这是我用来报/先帝,效忠于陛下的职责/啊。至于斟酌损益/,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建议,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讨伐敌人复兴的效果,无效/就/治我的罪,以祭告先帝/的灵;如果没有恢复的话,那么/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罪过,以表彰其慢。

       陛下也应该自己策划/,以咨询/好方法,认识、采纳正确的意见,深追先帝的遗诏/。我/不胜受恩感激/!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临上哭泣,不知道怎么说。

扩展资料:

       出师表全文划分节奏注意原则:

       1、要弄懂其意,即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2、掌握一些古文化知识,分析句子结构及其成分,也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主语与谓语之间可停顿、动宾之间可停顿、句中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在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结果等语气的句子里,若前面有:“夫、盖、其、故”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语气词后可停顿。

       3、按音节划分的话,文言文的节奏以“22”为主,节奏以“221”“212”居多,则以“2221”“2212”稍多,文言文每句为两个节拍,每句大多三个节拍,七言每句则多为四个节拍。

       百度百科-出师表

出师表带所有拼音的原文

       《出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一篇著名的奏章,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所写,内容是向曹操请命出兵北伐的上表。这篇奏章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代表之一。

       出师表原文

       曹丞相: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_、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_、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_、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操作步骤

       1.找到《出师表》原文,进行阅读。

       2.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确定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分段写作。

       4.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分别引用《出师表》原文,突出文章主题。

       5.在文章中加入适当的解释和评价,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6.在文章中使用适当的标点符号和排版方式,使文章更易于阅读。

       结尾

       《出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一篇非常重要的奏章,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对《出师表》的阅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研究《出师表》,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出师表》原文是什么?

       出师表带所有拼音的原文如下:

       chén liàng yán : xiān dì chuàng yè wèi bàn ,ér zhōng dào bēng cú ;jīn tiān xià 臣 亮言:先帝 创 业未半 ,而 中道 崩殂 ;今 天下 sān fēn ,yì zhōu pí bì ,cǐ chéng wēi jí cún wáng zhī qiū yě 。rán shì wèi zhī chén 三分,益州疲弊 ,此 诚危急存 亡之秋也 。

       然侍卫之 臣 ,bù xiè yú nèi ;zhōng zhì zhī shì ,wàng shēn yú wài zhě : gài zhuī xiān dì zhī shū ,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 身于外者:盖 追 先帝之殊 yù ,yù bào zhī yú bì xià yě 。chéng yí kāi zhāng shèng tīng ,yǐ guāng xiān dì yí 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 张 圣 听 ,以 光 先帝遗 dé ,huī hóng zhì shì zhī qì ;bù yí wàng zì fěi bó ,yǐn yù shī yì ,yǐ sāi zhōng jiàn 德,恢 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以塞 忠 谏 zhī lù yě 。 之路也。?

       gōng zhōng fǔ zhōng ,jù wéi yī tǐ ;zhì fá zāng pǐ ,bù yí yì tóng : ruò yǒu zuò 宫 中府 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若有作 jiān fàn kē ,jí wéi zhōng shàn zhě ,yí fù yǒu sī ,lùn qí xíng shǎng ,yǐ zhāo bì xià 奸 犯科 ,及为 忠 善者 ,宜付有司 ,论其刑 赏 ,以昭陛下 píng míng zhī zhì ;bù yí piān sī ,shǐ nèi wài yì fǎ yě 。

       shì zhōng 、shì láng guō 平 明之治 ;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侍 中 、侍 郎郭 yōu zhī 、fèi yī 、dǒng yǔn děng ,cǐ jiē liáng shí ,zhì lǜ zhōng chún ,shì yǐ xiān 攸之、费祎、董允 等 ,此皆 良实 ,志虑 忠 纯 ,是以先 dì jiǎn bá yǐ yí bì xià 。?

       yú yǐ wéi gōng zhōng zhī shì,shì wú dà xiǎo ,xī yǐ zī 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 宫 中之事 ,事无大小 ,悉以咨 zhī ,rán hòu shī xíng ,bì děi bì bǔ quē lòu ,yǒu suǒ guǎng yì 。

       jiāng jūn xiàng chǒng 之,然后施 行 ,必得裨补阙漏 ,有所 广益。将军 向 宠 ,xìng xíng shū jūn ,xiǎo chàng jūn shì ,shì yòng zhī yú xī rì ,xiān dì chēng zhī ,性 行淑均,晓 畅军事 ,试 用之于昔日,先帝 称之 yuē “néng ”,shì yǐ zhòng yì jǔ chǒng wéi dū。

       yú yǐ wéi yíng zhōng zhī shì ,shì 曰“ 能”,是以 众议举 宠为督:愚以为 营 中之事 ,事 wú dà xiǎo ,xī yǐ zī zhī ,bì néng shǐ háng zhèn hé mù ,yōu liè de suǒ yě 。 无大小 ,悉以咨之 ,必能使 行 阵和睦 ,优劣得所也。?

       qīn xián chén ,yuǎn xiǎo rén ,cǐ xiān hàn suǒ yǐ xīng lóng yě ;qīn xiǎo rén ,yuǎn 亲 贤 臣,远 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 隆也 ;亲 小人,远 xián chén ,cǐ hòu hàn suǒ yǐ qīng tuí yě 。xiān dì zài shí ,měi yǔ chén lùn cǐ shì 贤 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 ,wèi cháng bù tàn xī tòng hèn yú huán 、líng yě !shì zhōng 、shàng shū 、zhǎng shǐ ,未 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侍 中、尚书、长史 、cān jūn ,cǐ xī zhēn liàng sǐ jié zhī chén yě ,yuàn bì xià qīn zhī 、xìn zhī ,zé 、参军 ,此悉贞 亮死节之 臣也,愿陛下亲之 、信之 ,则 hàn shì zhī lóng ,kě jì rì ér dài yě 。?

       汉室之 隆 ,可计日而待也。 chén běn bù yī ,gōng gēng nán yáng ,gǒu quán xìng mìng yú luàn shì ,bù qiú wén 臣本布衣,躬 耕南 阳 ,苟 全 性 命于乱世 ,不求闻 dá yú zhū hóu 。

       xiān dì bù yǐ chén bēi bǐ ,wěi zì wǎng qū ,sān gù chén yú cǎo lú 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 zhī zhōng ,zī chén yǐ dāng shì zhī shì ,yóu shì gǎn jī ,suì xǔ xiān dì yǐ qū chí 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

       hòu zhí qīng fù ,shòu rèn yú bài jūn zhī jì ,fèng mìng yú wēi nàn zhī jiān :ěr 。后值 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 命于危难之 间:尔 lái èr shí yǒu yì nián yǐ 。 来二十有一年矣。 xiān dì zhī chén jǐn shèn ,gù lín bēng jì chén yǐ dà shì yě 。

       shòu mìng yǐ lái 先帝知 臣谨 慎 ,故临 崩寄臣以大事也。受 命以来 ,sù yè yōu tàn ,kǒng fù tuō bù xiào ,yǐ shāng xiān dì zhī míng ;gù wǔ yuè dù lú,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 ,以 伤 先帝之 明 ;故五月渡泸, shēn rù bù máo 。

       jīn nán fāng yǐ dìng ,jiá bīng yǐ zú ,dāng jiǎng lǜ sān jūn ,běi 深 入不毛 。

       今南 方已定 ,甲 兵已足,当 奖率三军 ,北 dìng zhōng yuán ,shù jié nú dùn ,rǎng chú jiān xiōng ,xīng fù hàn shì ,hái yú jiù 定 中 原 ,庶竭驽钝,攘除 奸 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 dū : cǐ chén suǒ yǐ bào xiān dì ér zhōng bì xià zhī zhí fèn yě 。

       zhì yú zhēn zhuó 都: 此臣所以报 先帝而 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 酌 sǔn yì ,jìn jìn zhōng yán ,zé yōu zhī 、yī 、yǔn děng zhī rèn yě 。?

       损益,进尽 忠言 ,则攸之 、祎 、允 等之任也。 yuàn bì xià tuō chén yǐ tǎo zéi xīng fù zhī xiào ,bù xiào zé zhì chén zhī zuì , 愿陛下托 臣以讨贼 兴复之 效 ,不效则治 臣之罪, yǐ gào xiān dì zhī líng。

       ruò wú xīng dé zhī yán ,zé zé yōu zhī 、yī 、yǔn děng zhī 以告 先帝之 灵 ;若无兴德之言 ,则责攸之 、祎 、允 等之 màn ,yǐ zhāng qí jiù 。bì xià yì yí zì móu ,yǐ zī zōu shàn dào ,chá nà yǎ yán ,shēn 慢,以 彰其咎 。

       陛下亦宜自谋 ,以谘诹 善道 ,察纳雅言,深 zhuī xiān dì yí zhào 。chén bù shèng shòu ēn gǎn jī !jīn dāng yuǎn lí ,lín biǎo tì 追 先帝遗诏。臣不 胜 受恩感激 !今 当 远离 ,临 表涕 qì ,bù zhī suǒ yún 。 泣,不知所云。

       《出师表》的赏析: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

       “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

求诸葛亮的出师表原文!

       《出师表》原文具体如下:

       前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如下: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写作背景   诸葛亮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228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 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陈寿修《三国志》时未收录《后表》。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汉晋春秋》的说法《后出师表》并没有收录《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于东吴张俨的默记,这显然不合常理。而且,《后出师表》内容与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即与《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卒年(建兴七年,229年)不合。另外里面的语气非常沮丧:“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与《前出师表》积极的文辞截然不同。另外,诸葛亮此时独揽大权,当时没有人质疑北伐的前景,而文中却谈到“议者所谓非计”,不符合蜀汉当时的情况。因此有学者怀疑这是东吴诸葛恪为了执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制的伪作。至今尚无定论。 (另一人,我认为《后出师表》不太可能是诸葛恪所做,首先,诸葛恪是诸葛亮之侄,诸葛亮、诸葛瑾兄弟二人虽分事二主,但关系一直很不错,诸葛恪岂敢借叔父之名而作?还有,上文已说,《后出师表》中记载的赵云卒年与正史有出入,那么,处于同一时期诸葛恪,应该知道这些;哪怕他不知道这些,但他既然是伪造,总得考证一下吧,要万一有一个人质疑,那诸葛恪就麻烦了)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后出师表》。 诸葛亮(公元 181—234 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藏器待时。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刘备。建安十三年即联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公元 223 年刘备死后,后主刘禅袭位,诸葛亮尽心托孤,被封为武乡候,主持朝政。诸葛亮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卒于军中。有《诸葛武侯集》。 公元 223 年十月派邓芝赴吴与孙吴重新修好,公元 225 年诸葛亮亲自南征,平定益州、永昌等四郡,安定了后方。这些都是为推进事业,出兵击魏做准备的。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公元 225 年)。公元 226 年五月魏文帝——曹丕死。同年七月孙权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这正是蜀汉进击中原的良机。于是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征讨伐曹魏。经过一番准备,于建兴五年(公元 227 年)三月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可是后主刘禅庸愚懦弱,胸无大志,近佞远贤,难以守城。这是诸葛亮最为忧虑的。为了开导刘禅,布置朝政,表明心意,激励众志,所以写了这个表。这篇《出师表》是他出师前向刘禅上的奏书,篇名为后人所加。 《前出师表》出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后出师表》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的注文中。裴注言:“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后人颇有颖此表为伪作者,但《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记诸葛恪(诸葛亮兄诸葛瑾之子)所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似指《后出师表》而言,又两《出师表》言辞、情感非常一致,后表当不会为伪作。 表 :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德),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原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讬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於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原陛下讬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讬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讬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於西,又务於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於南阳,险於乌巢,危於祁连,逼於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於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好了,今天关于“出师表全文原文”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出师表全文原文”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