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饮酒陶渊明_饮酒陶渊明翻译和原文及注释

zmhk 2024-08-30 人已围观

简介饮酒陶渊明_饮酒陶渊明翻译和原文及注释       随着科技的发展,饮酒陶渊明的今日更新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它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了解它的最新技术。1.??????Ԩ??2.《饮酒》陶

饮酒陶渊明_饮酒陶渊明翻译和原文及注释

       随着科技的发展,饮酒陶渊明的今日更新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它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了解它的最新技术。

1.??????Ԩ??

2.《饮酒》陶渊明

3.饮酒是几年级的课文

4.陶渊明的饮酒全诗赏析是什么?

5.饮酒表达了作者欲避世隐居的诗句

饮酒陶渊明_饮酒陶渊明翻译和原文及注释

??????Ԩ??

       描写了隐居在山村,贴近大自然,整日没有案牍劳神,没有车马喧嚣,只有目送飞鸟往还、独自面对南山的惬意日子,这种一半隐士一半自耕农的闲恬雅致的隐居生活画面。

       全诗如下:

       《饮酒》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2、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

       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

       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这首诗也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语气更自然,情貌更亲切。

《饮酒》陶渊明

       《饮酒》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原文:

       饮酒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陶渊明的时代,是门阀士族的时代,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且易招来杀身之祸,他痛感世道的险恶,生活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在义熙元年(405年),他四十一岁时,当了八十余日的彭泽令后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亲执耒耜,躬自劳作。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饮酒二十首

饮酒是几年级的课文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饮酒》练习

        一、选择。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5、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6、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C“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

        D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二、按要求默写。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

        2、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悠然)

        3、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陶渊明《饮酒》诗中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表明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

        6、寓情于景,道出了诗人隐居后欣慰之情的句子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7、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填原文)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心远地自偏。

        8、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三、赏析。

        1、诗的三,四句道出全文的主旨,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隐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大自然中追求人生真谛。

        2、全诗朴素而形象的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厌弃世俗,陶醉自然。

        3、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5、阅读此诗,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来。

        6、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境?

        7、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心远地自偏。

        8、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答案

        一、选择。?1、A 2、B 3、B 4、C 5、B 6、A

        二、按要求默写。?1、心远?2、“心远”或“悠然”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7、心远地自偏8、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三、赏析。1、远离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2、厌弃世俗,陶醉自然。3、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4、悠然(悠闲)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5、略。紧扣诗意,写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6、悠闲淡远,静穆恬适的心境(恬静、恬淡、愉悦、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心境)。7、心远地自偏? 8、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陶渊明的饮酒全诗赏析是什么?

       饮酒是八年级下册的课文。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

       住宅盖在人世间,清静却无车马喧。

       问我为何能如此?心超世外地显偏。

       自顾采菊东篱下,悠然无意见南山。

       山间雾气夕阳好,飞鸟结伴把巢还。

       此中当自有真意,我欲辨之已忘言。

       作品鉴赏:

       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

       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作者简介及后世影响: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9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又名潜(入刘宋后改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后世影响: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锺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

饮酒表达了作者欲避世隐居的诗句

       饮酒·其五

陶渊明?〔魏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但陶诗之平淡乃从“组丽”中来,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此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决心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态。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饮酒》中表达了作者欲避世隐居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作者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赏析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_70898.aspx

       好了,今天关于“饮酒陶渊明”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饮酒陶渊明”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