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问君此去几时还_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的意思

zmhk 2024-09-01 人已围观

简介问君此去几时还_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的意思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析一下“问君此去几时还”的优缺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吧。1.有谁

问君此去几时还_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的意思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析一下“问君此去几时还”的优缺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1.有谁知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后面还有哪些?

2.李叔同《送别》 原文及赏析

3.“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这句歌词是哪首歌里的

4.歌词“长亭外,古道边”是谁写的,全文是什么?

问君此去几时还_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的意思

有谁知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后面还有哪些?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原文及赏析

       送别

       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诗文简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它的词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 ”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

       作者: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扩展资料:

       李叔同的文学作品:

       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

       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这句歌词是哪首歌里的

       『原文』

《送别》

       

作者:李叔同〔近现代〕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译文

       在城郊十里长亭的古道边,长满了赏心悦目的翠绿花草,向外延伸到天边。晚风拂过柳梢,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在重重远山外,缓缓地坠落。

       知心朋友大多已不知去向,漂泊各地,天涯海角各一方。就借着一壶粗酿的酒,趁著今夜这短暂的相聚,饮尽所剩的欢乐,今夜告别的梦中一定非常寒冷。

       在城郊十里长亭的古道边,长满了赏心悦目的翠绿花草,向外延伸到天边。请问你此去后,何时才会回来?若要回来请别犹豫徘徊啊!

       知心朋友大多已不知去向,漂泊各地,天涯海角各一方。人生在世最难得的是能够欢聚在一起,但却是离别的时候多!

『赏析』

       《送别》歌词分为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作者从不同的几个层次几个方面去刻画一个即将离别的场景。作为一个第三人称去叙述好友将要远行,而作为至交好友的二人从此将各奔东西,于是送了好远来到了长亭外,长亭在古时候通常是一个栈道,为了旅人休憩或者是在朋友送行时使用的,长亭也就暗喻了两人要分别,古道边又是苍茫的寂寞,芳草一望无际,显出一片孤寂的景象,从不同的角度为送别打下烙印。

第一部分李叔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创作手段,让他的创作有着浓郁的抒情性质,并且有着很高的音乐性和艺术性。这个时候他的作品已经可以说很富有艺术歌曲的初期特征了。像《送别》的第一部分这样的写作手法让人发自内心感到心旷神怡,置身平静的江面上,感受晨曦水雾的迷蒙,声音是传的非常远的,并且还给人一种平稳的、连贯的、延伸感觉,符合整个乐曲的美感。通过作者高度概括出来的乐思清晰地表达出来,塑造出整个曲子的旋律线条,表现出来乐曲中的细微之处,强调曲子的一些元素,并且赋予新的意境。

第二部分则从景物之中抽离出来,更多了形容了主人公在送别时的内心感受。谈的是知音难寻,此刻挥别也只能敬上浊酒一壶,这其中有主人公复杂的情感,这之后的节奏、力度也逐渐变化、人物的内心激动、矛盾加剧“一壶浊酒尽余欢”也侧面说明了虽然分开让人遗憾,但是还是应该珍惜在一起的日子,与其为日后的寂寥感到忧心,不如痛快地在分别之时把酒言欢,何必打扰了这美好的回忆。

       最后的“今宵别梦寒”,此一别山高水长,朋友珍重。《送别》歌曲所展现出来的艺术魅力,是一种人类的共性,每个人都会因为好友的分离而黯然神伤,而《送别》的艺术性体现在这首作品的哀而不伤,底蕴深沉而又淡雅,是一种经过世事风霜,看透人生百态的超然物外。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这首作品很少有正面的描写,都是通过侧面的描写去表达一些具有送别时特征的客观景物。它的艺术风格更像一首诗歌。

注释

       长亭:送别场所,象征着离别。

       古道:一个普遍的离别场所,古道常常出现在离别诗词中,此处的“古道”也表达了无尽的离愁。

       芳草:即香草,亦用来比喻忠贞、贤德之人,来源自屈原《离骚》之“香草美人”意象。

       残:残缺、残破,这里用来形容笛声稀落。

       零落:这里用来形容旧时知己、好友各自天涯,难以寻觅。

       壶:又作“斛”“瓢”

       尽:完结,消解。

       

『作者介绍』

       李叔同(1880-1942)

       初名文涛,改名岸,又名广侯、成蹊,字惜霜,号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光绪二十七年(1901)就读于南洋公学经济科。公费留学日本。在上野美术专门学校习油画。加入同盟会。于东京组织春柳社,编演戏剧。归国后,任教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两江师范学堂。

       民国五年(1916)入杭州定慧寺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多才艺,编歌演剧、作画治印无所不擅,又通数国文字。为南社社员。诗好作长短不齐之句,奇趣洋溢。词豪婉兼具。有《弘一法师文钞》。今人辑有《李叔同诗全编》,词在集中。

       

歌词“长亭外,古道边”是谁写的,全文是什么?

       这句歌词出自李叔同的歌曲《送别》,具体歌词如下:

       歌曲:送别

       歌手:李叔同

       作词:李叔同

       作曲:约翰·庞德·奥特威

       歌词: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多

扩展资料: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参考资料:

送别_百度百科

       出自:近现代李叔同《送别》

       原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译文:

       长亭古道,送别故人,青草碧绿仿佛能够延伸至天际。晚风吹拂着柳枝轻动,斜阳依依,山水叠嶂。生命中些知己朋友啊,早已经天涯海角,万水千山,能留在身边的能有几人呢?

       天的尽头,海的角落,当年的同学(知交),如今都散落到天涯海角。一壶浊酒尝尽剩下的欢乐,今夜别做那种让人心寒的梦了,别让美梦变寒冷。

       长亭古道,送别故人,青草碧绿仿佛能够延伸至天际。此次离别什么时候能回来,到了回来的时候要尽快回来。

       天的尽头,海的角落,当年的同学(知交),如今都散落到天涯海角。人生难得有相聚的机会,所以好好珍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扩展资料:

       《送别》是弘一法师出家前所作送别歌,也是送给挚友许幻园的歌曲,曲调极为优美!这首歌词共三段,一、三两段文字相同。第一段写景,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等典型的意象。

       “长亭”、“古道”是古人送别之处,“芳草”在古诗词中暗喻离情,“晚风拂柳”写惜别,“柳”与“留”谐音,古人常用“折柳”表达远离愁别之情。笛声往往显得哀婉幽怨,表达离别的愁绪。

       “山外山”指路途遥远,天各一方,在“夕阳”之下,只感受到友情的温暖、斜阳的温暖、晚风的温暖。这一段是环境的描写,但却描写离别场景下,渲染的离别时的哀怨。

       第二段是全曲的高潮,表现离别的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好不容易的几个知交还散别大半。此时一别,何时再见?只好“一杯浊酒尽余欢”,一种无奈的凄美油然而生。

       最后,用“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强调以后进一步的思念,惟有梦境。第三段重复第一段,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形成一种悠远回环之美。

       整曲《送别》歌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既有古典诗词的神韵,又通俗易懂,全歌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倍感凄凉。

       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处于新旧交替的时候,许多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常对未来迷茫,《骊歌》所倾诉的迷惘惆怅之情很能代表当时大所数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心绪,因此获得广泛的喜爱,并且赋予这首歌以当时的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品格。

       百度百科-送别歌

       好了,今天关于“问君此去几时还”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问君此去几时还”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