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低头弄莲子的修辞手法_低头弄莲子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zmhk 2024-05-23 人已围观

简介低头弄莲子的修辞手法_低头弄莲子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揭开“低头弄莲子的修辞手法”的神秘面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

低头弄莲子的修辞手法_低头弄莲子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揭开“低头弄莲子的修辞手法”的神秘面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1.荷塘月色第5和第6节的赏析

2.古诗描写的艺术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3.求高考诗词鉴赏中的八种修辞手法的解释。

4.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意思

5.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首现代诗的题目是:

低头弄莲子的修辞手法_低头弄莲子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荷塘月色第5和第6节的赏析

       第五节: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风趣。作者用“泻”字,充分表现了月光的柔和;用“浮”字表现出雾的轻飘之态;用“洗”字能承接上下文比喻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描写了月光;使用了衬托手法;营造了朦胧、幽静、富有韵味的意境;表达了“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心情。

       第六节: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单调的,难以着笔,而作者把它和形态不一、色彩有别的景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描写,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变化。作者继续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词语的运用,造成了树木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扩展资料:

       荷塘月色的一些艺术特色:

       散文具有“文眼”, 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 才会有虚实, 剪裁才会有详略, 结构才会有疏密。 《荷塘月色》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 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 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 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 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 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散文的艺术魅力, 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 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百度百科-荷塘月色

古诗描写的艺术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1.运用双关手法的诗句有哪些

        1、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双关。

        《竹枝词二首·其一》唐代: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释义: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2、春蚕到死丝方尽,“丝”与“思”双关。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释义: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3、此夜曲中闻折柳,“柳”与“留”双关。

        《春夜洛城闻笛》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释义: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4、悠然未有期,“期”与“棋”双关。

        《子夜歌·今夕已欢别》魏晋南北朝时期:佚名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释义:

        今夜和爱人离别,何时才能相会?

        等待的日子宛如明灯照着空空的棋盘,结束的时间还很远。

        5、客舍青青柳色新,“柳”与“留”双关。

        《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曲》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释义: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2.使用修辞手法“双关”的诗句有哪些

        双 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例子(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刘禹锡(「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一语相关.)例子(2):四面又明明是寒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风筝》鲁迅(「寒威」和「冷气」指的是天气,也指保守的社会.)例子(3):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与“棋”双关) 例子(4):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莲”与“怜”双关) 例子(5):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梧子”与“吾子”双关)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双关又分为两种:1、意义双关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2、谐音双关例“道是无晴还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1、咳与刻双关.意思是咳嗽不能迟疑大意,得赶紧用这种药来治.2、食与十双关.意思夸奖这个酒家的酒菜齐全,味道美.3、美的,既指品牌的名称,又可以理解为,这种空调是很美的.第二种理解为“美丽的”4、碰壁的本意是撞到墙上了,其实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意思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太黑暗(与四周黑洞洞的双关,本意指光线不足,漆黑,也指环境黑暗),鲁迅作为反对当局的作家,自然会遭到很多的抵制压迫,理解为碰壁.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叫双关.“员外郎”同“园外狼”谐音,既说的是员外郎,又说的是园外狼,与园中狮形成对比,幽默、戏谑、饶有趣味.这种利用词语的谐音关系(音同或者近)构成的双关叫谐音双关.猴子死后去见阎王,请求来世做人.阎王说:“你要做人,必须把身上的毛都拨掉.”就叫小鬼过来,给他拔毛.才拨一根,猴子就痛得大叫大嚷起来.阎王说:“看你,一毛不拔,怎能做人呢?”这则笑话假托一个寓言故事,讽刺极端吝啬自私的人,他们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结尾发出了“怎能做人呢”的犀利质问.“一毛不拔”字面意义是一根毫毛都不肯拔,引申义是形容极其吝啬自私.这则笑话兼有两种意义:表面上假托阎王责骂猴子一根毫毛都不肯拔;实际上是用来讽刺极其吝啬自私的人.这种借助词语的多义关系构成的双关叫语义双关.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耍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快别吃那冷的了.”宝玉听了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黛玉嗑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可巧黛玉的丫环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儿.黛玉因含笑问她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 雪雁遣:“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了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比奚落,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了一阵罢了.(《红楼梦》第八回)黛玉对雪雁说的一段话,“你”表面上指雪雁,实际指宝玉;“他”表面上指紫鹃,实际上指宝钗,是一语双关.但和前文说的谐音双关、语义双关不同,而是利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人物之间各自不同的关系,指着秃子骂瞎子.这种指桑骂槐式的双关,可以叫影射双关.据说,清代文人金圣叹临刑前赠给儿子一副对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从字面上看,“莲子”“梨儿”指结的两种果实,而金圣叹的两个儿子的乳名就叫 “莲子”“梨儿”.“莲子”与“怜子”同音,“梨儿”与“离儿”同音,临刑之际写这副对联,寄托了爱怜子女的凄苦悲痛的心情.这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双关”.参考资料完美作业网:。

3.运用双关手法的诗句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出自温庭筠下面的这组诗。

        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唐代:?温庭筠其一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其二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当一尺深红色的盖头,蒙上了尘埃,逐渐泛黄,不再鲜艳,它的主人就不会像以前那么喜欢它。旧物不如新物,或许本该如此吧。

        这句诗,说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为后面女主人公的失宠、失落做了铺垫。"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合欢桃核,桃是心形的,核与合同音,象征我们永结同心、百年好合。

        即便如此,最终我还是怨恨上它了。因为,你心里面原来还有别的人啊。

        如果不曾深爱,或许在对方移情别恋的时候,不会那么痛苦。然而,曾经的山盟海誓、情真意切还历历在目,如今却已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合欢桃核还是那个合欢核桃,只不过里面的"仁"已经"别有"了。以前,合欢桃核象征我们忠贞不渝的爱情,现在,它的存在却仿佛是对我最深的讽刺。

        前后的落差之大、心痛之深,相信经历过的人都懂。我能想到的,现在生活里跟此类似的场景是,很多感情破裂的夫妻,会把一腔怨恨发泄到婚纱照上,觉得"婚纱照堪恨"。

        合欢核桃跟婚纱照很类似,都是情深不渝的见证者,但同时也都是移情别恋的见证者,能够深深刺激当事人。此时,应该配上牛姐的rap:"就当是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感动。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在井底点的灯,定是深烛,"深烛"与"深嘱"谐音,因此,我也要深深地嘱咐你,我跟你一起玩长行这种博戏,不下围棋,你也不要违期不归。这句诗,可以读出两层意思。

        表层:深夜点灯,烛影摇曳,妻子对夫君说,我们玩"长行"吧,别下围棋。深层:临行前,妻子叮嘱夫君,我的心与你同在,陪你远行,你不要忘记归期。

        总之,就是使用了很多双关,跟《其一》的"别有人"一样,"人"与"桃核仁"的"仁"同音。多次双关修辞的使用,是本组诗一道独特的风景。

        "长行"是古代的一种博戏,玩博戏自然就要用到"骰子"。"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精致的骰子上面,像是安放了一颗红豆,很容易就能够看见,但是,。

4.有关双关的诗句

        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这是一首南朝乐府中的诗,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其中“莲子”谐音“怜子”,意思是爱你。“低头弄莲子”意思是爱你之情如水般清纯忠贞,绵远攸长。乍看之下这是一首写采莲的情景,原来,作者是借双关来表采莲人相思之情啊。

        刘禹锡 《竹枝词》,也用这个传统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雨”,既是晴天,又不是晴天。一个女子听到她的爱人在江船上唱歌,捉摸不定,不知他对自己到底有无爱情。这里就用“晴”字来借作“情”字。

       

求高考诗词鉴赏中的八种修辞手法的解释。

       一、 音律手法

       1、 双声:两个声母相同的单纯词.如,“澎湃”

       2、 叠韵,两个韵母相同的单纯词.如,“窈窕”

       3、 叠声,两个读音相同的单纯词.如,“寻寻觅觅”

       注:单纯词,即两个字单独没有意思,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意思的词.

       二、 修辞手法

       1、 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 烘托:⑴以人衬人(侧面烘托):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⑵以物衬物(以动衬静):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⑶以景衬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3、 用典:⑴援引史实: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⑵化用前人诗句: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4、 双关:⑴谐音双关: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⑵一语双关: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5、 通感:运用新颖别致的比喻,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陌生的事物,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6、 象征:如,“红豆生南国”.

       7、 对比:如,“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8、 设问: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9、 夸张:如,“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

       10、 拟人: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1、 反复:如,“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12、 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三、 表现手法

       1、 留白:⑴省略对整个故事过程的交代,集中全力描绘最富有联想性、集中了各种矛盾的具体情节.如,《十五从军征》省略了主人公从军的过程,集中叙述了他归乡后家中的荒凉景象.⑵摘取几个画面,合在一起共同表现一个丰富的内涵.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雨骤》⑶两个主人公的遭遇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即“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如,《琵琶行》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省略贬谪以前的事,详叙如今的境况.

       2、 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勾勒景物的大致轮廓.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设悬:在议论、抒情时,迟迟不说破,反复渲染,设置悬念,最后才揭开谜底.如,柳永《蝶恋花》.

       4、 落笔对方: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⑴把写自己与写对方结合起来,相互映衬.如,柳永《八声甘州》.⑵通篇纯从想象对方展开艺术构思.如,杜甫《月夜》.

       5、 移情别恋: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人或某事、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人、事、物上.如,刘皂《渡桑干》.

       6、 反弹琵琶:诗人本欲表现某一种情感,但在表达时却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是一反常人的正常心理,故意从反面落笔.如,韦庄《菩萨蛮》.

       7、 无理而妙:在看似违背常理的描写中,深刻地表现各种复杂的感情.如,“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8、 众星拱月:以压低众人(其他人)来突出一个人.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9、 以少总多:用精练的文笔概括景物所共有必有的特征,触发读者的联想.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0、 以乐写哀:以和谐优美的景物来表现人物的忧思愁绪.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 抑扬结合:⑴欲扬先抑,如韩愈《春雪》.⑵欲抑先扬,如李商隐《贾生》.

       12、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和虚实相间.如,李商隐《夜雨寄北》、李煜《浪涛沙?窗外雨潺潺》.

       13、 托物言志:既不停留在物上,又要切合咏物.如,汉乐府《怨歌行》.

       14、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寓景于情和情景相生.如,杜甫《旅夜抒怀》.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首句就凭空起势,不事铺陈,写得大气磅礴,状黄河之水于天际滚滚而来,如海雨天风,势不可挡,既是夸张亦为写实.诗人远眺黄河,思接天际,才迸发出“天上来”的妙想;接着诗人又顺流东顾,目送黄河,想到黄河入海不回,由此而生出孔子般“逝者如斯”的感慨,但是比之孔子的感慨更强烈,更直接,更形象;“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的一生浓缩在朝暮之间,从而表现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主题.诗人连续使用呼告〔“君不见”〕的修辞手法,更添说理气势,感情色彩十分浓郁.同时写黄河之水用了扩大夸张,写人生旅程用了缩小夸张,使人更觉光阴之宝贵,岁月易流逝,功业更难就,自然引出下句.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意思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例如:

        ①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再如,古人在写行役之苦、思乡之恨、怀人之情时,常以月亮传情达意,但又很少直接写月,而常用借喻,如“玉轮、冰轮、银盆、玉环、玉盘”等。

        (2)比拟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

        ①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加点四字通过拟人、拟物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②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下阕)后两句运用拟物手法,把无形的愁苦形象化,表现了离愁的难以排遣,成为千古名句。

        (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例如:

        ①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谐音双关,指“怜子”,“爱你”之意。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的音:“泪”字语义双关,明指蜡泪,暗指相思之泪。

        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情”的音,实指情思。

        (4)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例如:

        ①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③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自居易《长恨歌》)本指汉武帝宠幸李夫人一事,这里代指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一事。

        (5)夸张

        夸张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例如:

        ①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白发因愁而生,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夸张出奇句。

        ③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后两句兼用比喻和夸张,承上句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6)对比

        古代诗人在创作时经常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对事物、对世事的喜恶或憎悯。例如: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塞道,对比何等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

        ②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李约《观祈雨》)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大旱之时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其他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以上两首,通过强烈对比,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首现代诗的题目是: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出自: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作者不详。

       赏析:这首诗诗中有画,意境优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丽的江南水乡画卷。 从春天折梅到采莲南塘秋,女子等待了一个季节又一个季节,一直在苦苦思念,这思念里,有惆怅,有哀伤,但还带着等待的希望。

       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

扩展资料:

       《西洲曲》的创作背景: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写作时间和背景没有定论,一说是产生于梁代的民歌,收入当时乐府诗集,另一说是江淹所作,为徐陵《玉台新咏》所记载。

       还有一说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但此诗具体在何时产生,又出自何人之手,千百年来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扑朔迷离中一直难以形成定论。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曾选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描写的是秋天莲子成熟时的盛景,而“莲”谐音“怜”,“莲子”谐音“怜子”,表明了女子对情郎既怜且爱的深情,用在《荷塘月色》文中,和前文独具朦胧之美的“荷香月色”呼应,使得荷塘的境界陡然开阔、明朗了。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 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⑽,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 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散文具有“文眼”, 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 才会有虚实, 剪裁才会有详略, 结构才会有疏密。 《荷塘月色》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 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 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 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 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 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散文的艺术魅力, 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 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有学者评论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如同“工笔画”, 景物描绘精雕细刻, 细腻传神。此言放在《荷塘月色》尤为确切。《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充分体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工笔画”的特点。

       首先, 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以月色为背景, 重点描写荷塘的各样景;“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段以荷塘为背景, 重点描写了月色的层次变化。这样划分, 使景物描写得以细腻地进行。

       其次, 朱自清先生对剖开来的“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作进一步的“精耕细作”, 从视觉(“弥望”、“不能见”等) 、听觉(“渺茫的歌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 、嗅觉(“清香”等) 等角度去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大小、数量、气味、声音, 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这样, 就把景物表现得非常细腻。

       再次, 在“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的描写中表现出朱自清先生高超的修辞技巧。《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短短 378字 仅比喻就有十一处, 另有拟人两处, 通感两处和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通感的运用巧妙而自然。这样, 就把“荷塘月色”描绘得细致入微, 形象生动,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好了,今天关于“低头弄莲子的修辞手法”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低头弄莲子的修辞手法”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