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张养浩字希孟与什么有关_张养浩字希孟与有关意思是

zmhk 2024-05-31 人已围观

简介张养浩字希孟与什么有关_张养浩字希孟与有关意思是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张养浩字希孟与什么有关”方面的经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1.张养浩字希孟济

张养浩字希孟与什么有关_张养浩字希孟与有关意思是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张养浩字希孟与什么有关”方面的经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这篇文言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概括说

2.元代名臣之张养浩的《山坡羊》赏析

3.张养浩的解释张养浩的解释是什么

4.《张养浩字希孟》阅读答案

5.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翻译赏析

6.张养浩,字希孟文言文翻译

张养浩字希孟与什么有关_张养浩字希孟与有关意思是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这篇文言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概括说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从小品行端正,有一次出去,看到有人不小心把楮币丢失在路上,那人已离开,他追上去,把楮币归还给失者。他学习刻苦勤奋,从不懈怠,白天默默地记诵,晚上关上门窗,点上灯悄悄地读书。

       任堂邑县尹时,首先毁掉了*祠三十多所,罢免了在朔日和望日专门对过去做了强盗的人进行弹劾的官吏,并说道:“那些都是本分的老百姓,万不得已才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它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所有过去做了强盗的人都很感激,互相劝诫说:“不要辜负了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和他的同党凶狠残暴,为害一方,老百姓实在不能忍受他们的胡作非为而告发他们,以前的县尹不敢过问。养浩任职后,把他们全部依法处治了,老百姓为此拍手称快。养浩离开这个地方十年后,老百姓仍然立碑颂扬他。

元代名臣之张养浩的《山坡羊》赏析

       表达了作者对改朝换代给底层百姓所带来的疾苦的同情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原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张养浩?

       朝代: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依旧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元明宗天历二年,因关中旱灾,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几年前他辞官隐居,决意不再涉足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

       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山坡羊·潼关怀古》当作于此次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作者介绍: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

       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百度百科-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的解释张养浩的解释是什么

       张养浩山坡羊

        山坡羊是张养浩所作的一首散曲的曲牌名,这首散曲的全名是《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散曲是张养浩在前往陕西的路途中游览潼关古塞时,见到那里的景色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一篇历史名作。

        张养浩登临潼关古塞

        《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散曲的前三句主要描绘了潼关古塞中华山峰峦叠嶂,黄河水波涛汹涌的景象以及静待在远处的古都长安城,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还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前三句话主要表达了张养浩在欣赏到如此雄伟壮阔的景象后起伏不定的激动心情,以及追忆往昔后既深感难过又有些许悲愤的心情。作品的中间两句是张养浩在看到古都遗址后所展开的想象,表达了历史终会变迁,世事无常。而作品的最后两句是整首散曲的点睛之笔,张养浩直言表达了封建王朝更替中最受难受苦的就是平民百姓,感叹了百姓的命运的悲惨之处。

        整首散曲中张养浩巧妙地将潼关古塞的景象与历史两者结合在了一起,情景结合,整部作品散发着一种沉重感,将潼关古塞作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历史朝代的更替造成了众多百姓的悲惨命运,无论是一个朝代的兴起还是另一个朝代的衰败,抒发对此件事实的感慨与叹息。

        从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可见看出张养浩的学识才能之高,散曲的写作水平之佳。因此,张养浩是元代时期极为有名的文学家,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极高。

张养浩行义

        《张养浩行义》是一篇讲述张养浩做义事、践行道义故事的古文。文章主要讲述了张养浩的生平事迹,文章重点介绍了张养浩在为官期间所尽的职责以及所做的义事。

        张养浩画像

        《张养浩行义》着重描写的是他在做官时发生的事。张养浩在堂邑担任县尹时,不仅摧毁了那些没有许可证明的神祠,还免去了一些有前科的人每月两次的例行官府审问,同时还严厉惩罚了那些违法犯罪却仍未被处置的人。当地百姓对张养浩诸多行为感到非常感激,即使他已离开多年,百姓们依旧记着他,立碑传颂张养浩的功德。

        元英宗时期,张养浩被命加入中书省。在一次元宵节,张养浩将皇帝想在皇宫内挂花灯的打算上表给了左丞相拜住。之后拜住就进宫劝谏皇帝,并将张养浩的奏折呈给皇帝看。皇帝看过奏折后就确定那是张养浩所写,取消了花灯计划,同时表彰了张养浩的正直。

        天历二年,恰逢陕西大旱,张养浩被命令前往陕西任职。张养浩在离家之前把自己的财物分给了村里的穷苦人家,在去任职途中,遇上还活着的灾民就赈济他们,遇到已经死了的灾民就将他们埋葬。途经华山,张养浩还很长时间哭拜在庙里求雨,或许是张养浩的善意感动了上天,那之后就下了大雨,解决了大旱危机。那段时间,张养浩还解决了奸商污吏营私舞弊的现象,带领富有的人家出卖粮食给平民百姓,并为他们向朝廷请求纳粮补官的机会。

        张养浩在陕西任职期间,一天到晚都牵挂着百姓的事,时间一长,就生病去世了,享年六十岁。

张养浩传

        《张养浩传》这篇文章出自《元史》,文章内容主要是讲述张养浩的个人信息以及他的生平事迹。文章没有全面讲述张养浩的诸多事迹、成就,主要重点描述了几件能够体现张养浩品行和特点的事情。

        张养浩廉政为民

        《张养浩传》大致内容是这样:张养浩,字希孟,家乡位于济南。自小他就非常有道德,品行端正。在一次他出门时,捡到了一个人掉在路上的钱,那个时候掉钱的人已经走出很远了,但是张养浩还是追了上去,把钱还给了那个人。张养浩十岁的时候就非常好学,读书不分日夜,在父母担心地加以制止时,他就白天背书,晚上偷偷点灯读书。张养浩勤奋的事情被按察使焦遂听说后,就推荐他去做东平学正。

        后来,张养浩在京师游历学习时,把自己所写的作品拿给了宰相不忽木看,宰相看后为他的学识才能感到惊奇,并任用他为礼部令史,推荐他加入御史台。在之后有一次,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来探病,在看到张养浩简陋的居住环境时大为感叹张养浩是能够胜任监察御史人。

        于是张养浩后来成为了不忽木的属官,又被任命为堂邑县尹。在有那种县尹所住的房子不吉利,入住的人都会遭遇不幸和灾难这样的传闻情况下,张养浩依旧选择了入住。在堂邑任职期间,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数十所未有设立许可的神祠,还免去了有违法前科的人每个月需要去两次官府进行例行审问检查,使很多曾经有前科的人对此非常感动并从此改过自新。张养浩在宽容对待有前科的人的同时,严惩那些犯罪却未曾被处理的人。

        即使张养浩离开堂邑多年,堂邑当地的百姓依旧记着他,为他立碑,传颂他对堂邑百姓做下的恩德。

张养浩字希孟

        张养浩字希孟,这几个字选自张养浩行义这篇文言文,全文讲诉了他行侠仗义的故事。张养浩从小就非常有侠义心肠。一次,张养浩见有人的银钱不小心丢失在路上,尽管那人已经走远了,但是他依旧追上去将钱还给了失主。张养浩非常的喜欢读书,看书的时间一刻也不停,白天默默读书,晚上的时候点上灯继续念书。

        张养浩画像

        按察使听说了张养浩的品行,推荐他当了县尹。当官期间,张养浩带头毁去了神饲,而后给了强盗改过自新的机会。强盗们感恩戴德,相互劝诫,再也没有犯过法。

        县里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无恶不作,以前的县尹不敢管这件事,但是张养浩将李虎以及他的同党全部依法惩处,百姓们对他非常感激。在张养浩离开后,百姓依旧为他立了碑。

        张养浩后来参加了中书省的工作。元宵节到了,皇帝决定在宫苑内张挂花灯,张养浩上书阻止了皇帝,奏折大概说,元宵节的时候百姓家也不会挂花灯,宫廷对于这件事更加应该小心,劝告皇上应该要节俭思虑。皇帝看罢奏折,起先大怒,后来又赞扬了张养浩的所做所为。不仅取消了在宫中挂花灯的计划,还奖赏了张养浩很多钱财。

        陕西大旱,张养浩不仅拿出了自己的死人钱财拯救灾民,还带领富人家出卖粮食,并向朝廷请求实施更有利于百姓的法令。张养浩在陕西干了四个月,一直都没回家住,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操劳过度,张养浩在六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张养浩字希孟》阅读答案

       张养浩的词语解释是: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张养浩的词语解释是: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注音是:ㄓㄤ一ㄤˇㄏㄠ_。拼音是:zhāngyǎnghào。结构是:张(左右结构)养(上下结构)浩(左右结构)。

       张养浩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关于张养浩的诗句

       词综补遗卷十八又录张养浩行香子一叶舟轻一首乃东坡词之误碑额最上层刻张养浩自寿词

       关于张养浩的成语

       浩浩汤汤东风浩荡卷帙浩繁浩浩荡荡浩然之气慌慌张张昏昏浩浩浩气英风

       关于张养浩的词语

       殷浩书空卷帙浩繁烟波浩渺浩气英风碧波浩渺浩若烟海浩然之气泛浩摩苍东风浩荡浩如烟海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张养浩的详细信息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翻译赏析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首毁*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则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遗楮币于途者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读书不辍辍耕之垄上

        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不能指其一端

        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3.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饥民相食/食马者B、终日无少怠/宾客意少舒

        C、遂得疾不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D、哀之如失父母/君将哀而生之乎

        5.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

        7.阅读全文,思考文章记述了张养浩一心为民的哪些事?(4分)

参考答案

        1(共2分)B

        2.(共3分)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犹绝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共3分)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权等(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每一点1分)

        4.B(3分)

        5.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共2分)

        6.(1)既然已经按照刑罚对他们进行了惩处,还把他们看作盗贼,这是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道路。(3分)

        (2)便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的贫穷困难的人,登车上路。(3分)

        7.免除犯过罪的人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严厉打击危害百姓的**犯李虎等人/散尽家财救助百姓/到任后四个月一直住在衙门帮助穷人并积劳成疾而死。(4分)

张养浩,字希孟文言文翻译

        导读:本曲描写潼关险要地势,感慨历代王朝兴亡,对人民在动乱中遭受苦难深表同情,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议论,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十分精辟。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背景]

        这首小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从张养浩的作品和有关史料看,他对元朝的黑暗统治深感不满,对人民的痴苦相当关心。他在“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之时写的这首[山坡羊],尽管题为“怀古”,实际不重有“伤今”,其揭露、批判的锋芒,既指向历史上历朝累代的统治者,更指向当时的元朝统治者。

注释:

        ①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本文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聚——聚拢;包围

        ③怒——指波涛汹涌

        ④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⑤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⑥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

        ⑦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⑧伤心——令人伤心的事, 形容词作动词。

        ⑨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⑩宫阙——宫殿。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观。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

[译文一]

        大大小小的山峰好像都在这里集聚,黄河的波涛奔腾咆哮如狂如怒。依山靠河的就是这潼关的道路。西望京都,心潮起伏。伤心这秦汉兴亡的经行之处,千万间巍峨的宫殿如今都化作了焦土。历史上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兴、亡,还不都是老百姓的痛苦。

译文二

        华山的山峰从西面聚集到潼关来,

        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

        潼关古道连接着关内华山和关外黄河。

        西望长安,心神不定,感慨万端。

        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

        昔日秦皇汉武的万间宫阙都已荡然无存,

        所剩的只有眼前的一片萧条。

        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

        国家灭亡,受苦受难的还是黎民百姓。

译文三: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赏析: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养关中的途中。

        本曲描写潼关险要地势,感慨历代王朝兴亡,对人民在动乱中遭受苦难深表同情,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议论,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十分精辟。

主旨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简述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潼关,雄伟险要的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啊!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斗,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他最伤心的是历代人民。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的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的总评。

        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结为“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光。

品评

        张养浩晚年在陕西赈济饥民时,写了九首怀古曲。这是最有名的一首。起句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 ,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予它以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聚”“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生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情感基调。“ 山河表里潼关路 ” ,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从潼关向西, “ 望西都,意踌躇” 。长安是好几代王朝的首都,作者登高伫望,思古之情油然而起。 “ 伤心秦汉经行处 ” 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系之。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此曲迥异于其他诗作,在于它不只是一般地抒发兴亡之感,而且一针见血,揭示出兴亡后面的历史真谛: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这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无论国家的兴、亡,受苦最多、最大的莫如百姓。这个结句,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像这样的诗歌,在古代作品中是不多见的,而这正是作者写景怀古蓄势集中的进发。[2]从诗人对百姓的态度,回应起首两句,当可理解为甚么他在雄壮的山色面前,抚今追昔,显得心情沉重,郁勃难舒了。

文学背景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中心思想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分层分析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③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④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⑥「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踟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踟躇伤心呢? 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曰:“阿房一炬”。) 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归纳总结: 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元史·张养浩传》张养浩,字希孟的文言文翻译: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年幼的时候就有侠义行为。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不小心把钱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丢钱的人已走远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送还给了那人。

       张养浩年纪只有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于是他白天就默默地背诵书卷上的诗文,到了夜晚,就把门户紧紧关闭起来,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历史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

       今天关于“张养浩字希孟与什么有关”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