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从军行古诗其一_从军行古诗其一 王昌龄

zmhk 2024-05-21 人已围观

简介从军行古诗其一_从军行古诗其一 王昌龄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从军行古诗其一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李昂《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2.从军行唐杨炯的古诗3.从军行古诗

从军行古诗其一_从军行古诗其一 王昌龄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从军行古诗其一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李昂《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2.从军行唐杨炯的古诗

3.从军行古诗的

4.带有从军行的古诗还有哪些?

5.从军行古诗带拼音

6.王昌龄《从军行》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从军行古诗其一_从军行古诗其一 王昌龄

李昂《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

        汉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朔间。塞下长驱汗血马,云中恒闭玉门关。阴山瀚海千万里,此日桑河冻流水。稽洛川边胡骑来,渔阳戍里烽烟起。长途羽檄何相望,天子按剑思北方。羽林练士拭金甲,将军校战出玉堂。幽陵异域风烟改,亭障连连古今在。夜闻鸿雁南渡河,晓望旌旗北临海。塞沙飞淅沥,遥裔连穷碛。玄漠云平初合阵,西山月出闻鸣镝。城南百战多苦辛,路傍死卧黄沙人。戎衣不脱随霜雪,汗马骖单长被铁。杨叶楼中不寄书,莲花剑上空流血。匈奴未灭不言家,驱逐行行边徼赊。归心海外见明月,别思天边梦落花。天边回望何悠悠,芳树无人渡陇头。春云不变阳关雪,桑叶先知胡地秋。田畴不卖卢龙策,窦宪思勒燕然石。麾兵静北垂,此日交河湄。欲令塞上无干戚,会待单于系颈时。

从军行注释

        1此诗为歌行体。歌行体是古代乐府诗的一体。后从乐府发展为古诗的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宋?姜夔《白石诗话》:「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体凡》:「﹝乐府﹞题或名歌,亦或名行,或兼名歌行。歌,曲之总名。衍其事而歌之曰行。歌最古;行与歌行皆始汉,唐人因之。」2燕支山,一名删丹山,在丹州删丹县南五十里。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3稽洛:山名,即稽洛山。4渔阳:地名。战国燕置渔阳郡,秦汉治所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蓟州为渔阳郡,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唐?杜甫《后出塞》诗之四:「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5遥裔:遥远。隋?卢思道《河曲游》诗:「丰丛鸡树密,遥裔鹤烟稠。」6骖cān同驾一车的三匹马。有时也指位于两边的马。7边徼jiao:亦作「边徼」。边境。8赊shē,距离远。9陇头:陇山。借指边塞。十田畴:泛指田地。⑾麾huī,指挥。⑿干戚:亦作「干戚」。盾与斧。古代的两种兵器。也是武舞所执的舞具。指征战。⒀单chan于:汉时匈奴君长的称号。

从军行赏析

        1、意象宏阔: 唐代 边塞诗多有从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的特色,本诗也不例外。比如像「塞下长驱汗血马,云中恒闭玉门关」、「阴山瀚海千万里」、「塞沙飞淅沥,遥裔连穷碛」等句,都写得气势磅礴。

        2、对仗精美:本诗虽是七言歌行体,但其中有不少的句子运用律句的特色,声韵上讲究平仄相对,对仗也工整巧妙。如:「羽林练士拭金甲,将军校战出玉堂」、「玄漠云平初合阵,西山月出闻鸣镝」、「杨叶楼中不寄书,莲花剑上空流血」等等,都使诗句显得有堂堂之阵、正正之师般的整饬气象。

        3、铁血柔情:此诗主旋律是雄壮慷慨的,但并非一味地心如铁石,毫无亲情、爱情可言。本诗从「杨叶楼中不寄书」(杨叶楼,应指征 *** 子所居之楼)开始,转入柔情款款、音韵轻柔舒缓的另一个乐章,词语也清丽起来,像「杨叶楼」、「莲花剑」、「海外明月」、「天边落花」等,一下子就将人们的思绪带到那渴望已久的家乡,想起那楼头窗前终日翘首凝望的红颜佳人。

       

        4、基调昂扬:此诗作为盛唐的边塞诗,透出一股立功立业的高昂之气,虽然战事艰苦凶险--「塞沙飞淅沥,遥裔连穷碛」、「城南百战多苦辛,路傍死卧黄沙人」,虽然思乡思亲情切--「归心海外见明月,别思天边梦落花」、「杨叶楼中不寄书,莲花剑上空流血」,但是众将士抱着「匈奴未灭不言家」的决心和斗志,不把敌虏首脑打得投降(单于系颈)不罢休,这句「欲令塞上无干戚,会待单于系颈时」,说得相当豪迈,和李白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是一致的,都反映了盛唐当年那种「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概。

        这首诗用典较多,害得江湖夜雨搬来辞源,找了半天,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首诗的传播。注意该诗中好多典故并非实指,比如「燕然石」、「稽洛川」等,并非是 唐朝 当时作战的地方,这里只是借用汉代典故而已。这些典故,对于 唐代 的读书人来说,是大家熟知的事情,并非生僻之词,只是流传到我们今天,就并非人人都一目了然了。

        诗词作品:从军行 诗词作者:唐代李昂 诗词归类:乐府、边塞

从军行唐杨炯的古诗

       《从军行》有很多首,作者也非一人。以下所列的是比较有名的《从军行》古诗的具体情况。

       从军行七首

       唐王昌龄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题解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从军行二首

       唐李白

       其一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其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题解

       《从军行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第一首为五言律诗,写从军战士的作战经历和感想以及征战杀敌实现和平的愿望。第二首诗为七言绝句,以疏简传神的笔墨,叙写了唐军被困突围的英勇事迹,热情洋溢地歌颂了边庭健儿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全诗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欲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从军行

       唐李昂

       汉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朔间。

       塞下长驱汗血马,云中恒闭玉门关。

       阴山瀚海千万里,此日桑河冻流水。

       稽洛川边胡骑来,渔阳戍里烽烟起。

       长途羽檄何相望,天子按剑思北方。

       羽林练士拭金甲,将军校战出玉堂。

       幽陵异域风烟改,亭障连连古今在。

       夜闻鸿雁南渡河,晓望旌旗北临海。

       塞沙飞淅沥,遥裔连穷碛。

       玄漠云平初合阵,西山月出闻鸣镝。

       城南百战多苦辛,路傍死卧黄沙人。

       戎衣不脱随霜雪,汗马骖单长被铁。

       杨叶楼中不寄书,莲花剑上空流血。

       匈奴未灭不言家,驱逐行行边徼赊。

       归心海外见明月,别思天边梦落花。

       天边回望何悠悠,芳树无人渡陇头。

       春云不变阳关雪,桑叶先知胡地秋。

       田畴不卖卢龙策,窦宪思勒燕然石。

       麾兵静北垂,此日交河湄。

       欲令塞上无干戚,会待单于系颈时。

       题解

       乐府诗,出自《全唐诗》,作者为李昂。全诗共272字,激越豪壮,恰似一曲嘹亮雄健的军中乐章,能从中感受到大唐盛时那贲张的血脉。

       从军行

       隋卢思道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题解

       《从军行》——卢思道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古乐府《从军行》大多写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征人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本篇也是如此。

       从军行

       唐刘长卿

       回看虏骑合,城下汉兵稀。白刃两相向,黄云愁不飞。

       手中无尺铁,徒欲突重围。落日更萧条,北方动枯草。

       将军追虏骑,夜失阴山道。战败仍树勋,韩彭但空老。

       草枯秋塞上,望见渔阳郭。胡马嘶一声,汉兵泪双落。

       谁为吮痈者,此事令人薄。目极雁门道,青青边草春。

       一身事征战,匹马同辛勤。末路成白首,功归天下人。

       倚剑白日暮,望乡登戍楼。北风吹羌笛,此夜关山愁。

       回首不无意,滹河空自流。黄沙一万里,白首无人怜。

       报国剑已折,归乡身幸全。单于古台下,边色寒苍然。

从军行古诗的

       《从军行》古诗如下:

       《从军行》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烽火映照着都城长安,我的心中难以平静。出征的号令从皇宫传出,精锐的骑兵包围了敌人的都城。纷扬的大雪使彩旗暗淡,呼啸的寒风夹杂的战鼓声。我宁愿做军中一个小小的百夫长,也胜过我做一个舞文弄墨的书生。

       注释:

       1、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2、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3、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4、西京:长安。

       5、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

诗文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整首诗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

带有从军行的古诗还有哪些?

       从军行古诗如下:

       1、从军行唐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2、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3、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4、从军行(其三) 王昌龄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5、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7、从军行(其六) 王昌龄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8、从军行(其七) 王昌龄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9、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古诗带拼音

       1.从军行

第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诗意:从军行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全诗原文: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简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第二首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意: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全诗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碰到了青天。中原人们在胡人的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北伐,盼望了一年又一年。

简析:

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描绘了奔腾入海的黄河与高耸入云的华山。这两处标志性景物,代表着祖国北方的壮丽河山(此时尚被金人统治)。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渴望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三首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写出了作者听到捷报后急于回乡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全诗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简析: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唐·王昌龄《从军行·其一》古诗带拼音如下:

       原文:

       fēng huǒ chéng xī bǎi?chǐ?lóu , huáng hūn dú?shàng?hǎi fēng qiū 。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gèng?chuī qiāng dí guān shān yuè ,?wú?nà?jīn guī?wàn?lǐ?chóu 。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翻译: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从军行·其一》赏析

       主要写戍边将士浓郁的思乡怀亲之情。前两句叙事兼写景,但情含其中。“百尺楼”突兀于沙漠戈壁中,四顾无垠,再兼秋日“黄昏独上”,“海风”凛冽,已有空寂孤独,悲风袭人之感。第三句再以闻“羌笛”吹奏述征戍之苦的《关山月》名曲,以声写情,句首冠一“更”字,使主人公的思乡之情倍增不堪,故逼出最后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

       此结语之妙,不仅不着痕迹地由景入情,而且宕开一笔,反以妻子思“万里”外亲人之语,衬出自己之愁情,两面俱到,更显二人心心相印之深情。此诗虽写愁绪,但融景于情,境界壮阔。在诗人笔下,“百尺”高楼、迢迢“海风”、“万里”“关山”,无不尽染愁绪,充分体现了主人公悲塞天地的巨大张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从军行七首

        前言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第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 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 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 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第二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

        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鉴赏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第三首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译文

        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色昏暗。一队将士半卷着红旗出了军营,向敌军挺进。这时前方部队传来捷报:他们已在洮河的夜战中生擒敌军,大获全胜。

        鉴赏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

       好了,今天关于“从军行古诗其一”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从军行古诗其一”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