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赠汪伦的古诗怎么读_赠汪伦的古诗怎么读的

zmhk 2024-05-21 人已围观

简介赠汪伦的古诗怎么读_赠汪伦的古诗怎么读的       下面将有我来为大家聊一聊赠汪伦的古诗怎么读的问题,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为您解答您的疑问,关于赠汪伦的古诗怎么读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来说说。1.赠汪伦古诗_赠汪伦李白2.小学二

赠汪伦的古诗怎么读_赠汪伦的古诗怎么读的

       下面将有我来为大家聊一聊赠汪伦的古诗怎么读的问题,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为您解答您的疑问,关于赠汪伦的古诗怎么读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来说说。

1.赠汪伦古诗_赠汪伦李白

2.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3.李白 赠汪伦

4.赠汪伦的古诗怎么写

赠汪伦的古诗怎么读_赠汪伦的古诗怎么读的

赠汪伦古诗_赠汪伦李白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

        2、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3、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诗意: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赠汪伦的诗意

        赠汪伦的诗意

        《赠汪伦》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诗意: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李白 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

        1、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2、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译文: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赏析: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赠刘景文古诗

        赠刘景文古诗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佑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2、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简析:

       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注释:

       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不及:不如。

参考资料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上海:商务印刷出版社,2010

李白 赠汪伦

        #二年级# 导语《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赠别诗,表达的是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全诗明白如话,质朴无华,虽只有四句,却突出了两个人深长的情谊,又没有分离的感伤。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汪伦:李白的朋友。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送”一作“赠”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

        2、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李白。

        3、板书:李白了解他吗?

        课件(1):出示李白画像

        4、学生交流资料。课件(2):出示李白简单介绍

        5、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

        二、解题

        1、看老师写课题。强调:赠板书:赠汪伦

        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赠

        2、一起读读课题,好吗?

        3、解题:“赠”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

        4、同学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来赠给汪伦呢?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

        1、课件(3):出示古诗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古诗,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座位交流交流,也可以待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指名读古诗。

        (你读得很通顺、很流畅。你的声音非常响亮。

        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4、学生交流。在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吗?

        欲:将要忽闻:忽然听到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表演)

        不及:比不上深千尺:有千尺那么深。

        5、能连起来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一说吗?

        (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四、再读古诗,感受诗情

        1、过渡: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

        2、教师配乐讲故事,课件(4):出示故事

        3、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体会李白与汪伦的这份深情厚谊。轻声读,带着感情读,在读中体会。

        5、交流: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那么深吗?

        深千尺:虚指,夸张的说法。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教师引导:同学们,诗歌的艺术夸张,达到成就的,就是李白。李白的诗,表达情感毫不掩饰,而是喷薄欲出,一泻千里。当平常言语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所以,才会有《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才会有《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才会有这流传千古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课件5:出示诗句)

        (2)同学们,汪伦虽是用计将李白骗来,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在这十几天中,汪伦和李白会做些什么呢?(课件6:重新出现古诗)

        教师介绍,深化故事内容:李白一生豪放,而汪伦也是豪爽之人,在这十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谈诗歌,一起吟诗作对,一起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过得非常愉快。

        (3)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那么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站在船头,那湛蓝的桃花潭水,更触动了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李白情不自禁的用水深来比喻情深。

        板书:水深情深

        (4)同学们,李白哪里是想说水深,他分明是想说……

        (5)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真是水深,情更深。

        板书:更

        (6)在李白看来,桃花潭水的深沉、清澈,正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谊一样,又深厚,又真挚。谁能通过朗读把这样深厚的感情,表现出来?

        (7)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李白对好友的深情尽情地表达出来吧!

        6、过渡:李白与汪伦虽只相处了短短数日,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此时,站在船头,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7、有人说,豪放的李白不想伤感,便留下书信一封,想要不辞而别。可是想到当日与孟夫子一别,便十几年不能相见;想到自己一生漂泊,行踪不定,只怕今后再也没有与汪伦重逢的时候,李白又多么想再见汪伦一面啊!正在这时,李白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伴着节拍唱歌的声音。此时的李白,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必定会有一份意料之外的惊喜。)

        (1)教师指导:你们知道吗?可以踏而歌之的,必定是昂扬激越,或是轻松欢快的。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李白不禁又想起了……

        (2)有人说,汪伦其实早已知道李白的行程,却故意装作不知,为的就是想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来为李白送行,给李白一个惊喜。谁来读读这一句,读出这种惊喜的语气?

        (3)你们看,汪伦是多么理解李白的豪放性格啊!此时此刻,望着匆匆赶来的汪伦,李白一定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会对汪伦说些什么?汪伦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同座位一个演李白,一个演汪伦,在下面说一说,好吗?(引导:抱拳相向,依依惜别)

        (4)学生情境表演,指名两对学生表演。

        8、同学们演的真好,你们从这薄薄的28个字中,悟出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真不简单。

        9、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读古诗:(配乐)

        (1)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齐读)

        (2)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齐读)

        (3)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五、扩展延伸

        1、同学们,这番离情别意是那样的熟悉,望着踏歌赶来送行的汪伦,我们似乎又看见了痴痴东望的李白站在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似乎又听见了他那深情的吟唱……

        (课件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

        如果说李白对汪伦是以诗相赠,那么对孟浩然便是以目光相送了。(齐读)

        2、我们又仿佛看见了李白送友人一直来到城外,然而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只好在马上和友人挥手告别,望着他的身影渐渐地消失在夕阳下……

        (课件8:送友人诵读)

        李白一生走遍名山大川,朋友遍天下,这首诗中的友人虽已无从考证,但这首诗却流传至今。

        (齐读)

        3、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自古以来,离愁别绪就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描写友情的诗作,更是数不胜数。

        (课件9:推荐阅读)

        4、像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5、引导学生朗读、欣赏一组描写送别的诗作。

        (1)诗人高适,在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身怀绝技却无人赏识的音乐家董兰庭……

        (2)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3)今日分别,来日必会有重逢的一天,就像这原上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4)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即使远隔天涯,不也如同近邻一般吗?……

        (5)元二是王维的朋友,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借一壶独酒,送友人西出阳关……

        6、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

        (1)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课件10:古诗)

        篇三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教学反思

 《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赠别诗,表达的是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全诗明白如话,质朴无华,虽只有四句,却突出了两个人深长的情谊,又没有分离的感伤。

        全诗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当讲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时候,我说:“桃花潭里的水有千尺深,也赶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看到这句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回答非常积极。

        有的说:“他们两个的感情真深啊!我想他们一定是非常非常要好的朋友!”

        有的说:“如果我的朋友离开了,我也会送他,并永远都记着他!”

        有的说:“真羡慕他们有这么好的朋友,我也想有这样的朋友。”

        还有的说:“我也想有这样的朋友,在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对待朋友,不因为一些小事儿和他闹别扭,他要是生气,我就让一步,哄好他!”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想法,气氛很热烈,在他们的话中,我体会到了他们对“友爱、宽容、真诚”的感受,虽然他们不能用准确的词汇表达出来,但他们的话语里深深的包含着对友情的理解。

        我对他们说:“好朋友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比金钱还要珍贵,有一个好朋友,你会快乐一辈子。好朋友是用心换来的,真心的对待每一个朋友,你会收获很多东西,希望你们走的每一步都有好朋友相伴!”

        看着孩子们若有所悟的表情,我拥有了一种收获叫快乐!

赠汪伦的古诗怎么写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

        2、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3、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译文:

        我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赠汪伦的诗意

        赠汪伦的诗意

        《赠汪伦》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诗意: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李白 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

        1、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2、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译文: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赏析: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李白 山中问答

        《山中问答》

        作者:李白

        原文: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

        1、余:我,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栖:居住。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2、闲:安然,泰然。

        3、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山有小口。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此句暗用其事。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4、别:另外。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翻译:

        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

        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

        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李白《夜下征虏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形象可感,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赠汪伦的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乃汪伦送我情。

       译文: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注释:

       1、汪伦:李白的朋友。

       2、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3、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4、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5、不及:不如。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至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好了,今天关于“赠汪伦的古诗怎么读”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赠汪伦的古诗怎么读”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