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

苏轼的诗词翻译_苏轼的诗词翻译英文

zmhk 2024-05-23 人已围观

简介苏轼的诗词翻译_苏轼的诗词翻译英文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苏轼的诗词翻译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是什么?2.苏轼题西林壁古诗翻译及赏析3.望海楼晚景

苏轼的诗词翻译_苏轼的诗词翻译英文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苏轼的诗词翻译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2.苏轼题西林壁古诗翻译及赏析

3.望海楼晚景苏轼翻译

4.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5.苏轼的满庭芳翻译

6.苏轼的《梅花》翻译…急求!!

苏轼的诗词翻译_苏轼的诗词翻译英文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宋代·苏轼《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全文: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翻译:

       两朵芙蓉呈淡淡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恋恋不舍地特地为你再开一次。如果说使君没有这种感受,为什么这两朵芙蓉花不对别人开放?

       使君呀,好好地看看蒙蒙细雨中的芙蓉花,它在为你动情而翩翩起舞!劝君多喝几杯满杯酒表示谢意。酒席前的东坡醉官又问:明年,芙蓉花开时,我们再为谁来敬一杯?

注释:

       孟亨之:孟震,东平人,曾中进士。

       拒霜:即木芙蓉。

       君猷:徐君猷,字大受,东海人,当时知黄州,苏轼贬黄州,君猷待之甚厚。

       两两轻红半晕腮:形容两朵芙蓉呈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晕腮,红脸。

       独:唯一,特地。回:量词。

       双花:两朵芙蓉花。

       低昂:前栽后仰。十分杯:满杯酒。

       尊前:酒席前。狂副使:东坡自称狂醉团练副使,无事可做的酒官。

       来岁:明年。

赏析:

上片,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徐守的美好人格和丰厚政绩。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推出一个动感镜头:如美人晕腮般的千瓣半白、半桃红的芙蓉花,特地甜甜地为徐守开放。作者总是以灵敏的眼光,丰富的感情,微妙的想象来观察、来体验客观世界,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灵性,于是写进作品里,就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作者用美丽、名贵的芙蓉花来敬赠一位“非使君莫可当此花”者,足见东坡对这位贤明的地方官的仰慕深情。“坐客喜笑”,人花通情。拟人之法,高超绝妙。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以设问的句式,更深透一层地把这种花如人意、花超人意的敬仰之情升华起来。“双花不向别人开?”这一过片问话结句,收而难止,留有余味,为下片的深化题旨作了铺垫。

下片,“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承上问话。

       由写芙蓉花的动人美貌、诱人感情到写芙蓉花感人精神、令人忘返:使君呀,好好地看看蒙蒙细雨中的芙蓉花,它在为你动情而翩翩起舞!劝君多喝几杯满杯酒表示谢意。“但”字一用,上下意蕴,一脉相通。

       “更向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自问无答的三句话令人回味。东坡问:明年,芙蓉花开时节,我们与谁喝酒而来?芙蓉花与谁“依依”而开,答案便是余下的想象空间了。

词的上片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徐守的美好人格和丰厚政绩。下片由写芙蓉花的动人美貌、诱人感情到写芙蓉花感人精神、令人忘返。全词景语含蓄,意味深重。“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景语含蓄,比直说更有意味。芙蓉花是那样的真情痴情,谁不为之动心。“来岁,花开时节为谁来?”用笔越曲,含情越深,留下了长久的回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1年(宋神宗元丰四年)十月。徐君猷上任只有一年半时间。苏轼应孟亨之通判之邀,在秋香亭对饮言欢,以颂徐守之功德。苏轼作此词和《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诗以志之。

评价:

       孟庆文:“苏东坡的《定风波》词很不同,他热情地赞美了木芙蓉不惧秋霜的坚强一面:‘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谓,双花不向别人开!但有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樽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翻译及赏析

       

        苏轼一生创作的诗词有很多,每首诗都有它独特的意义。《自题金山画像》这首诗只是其中一首,这首诗运用自嘲的口吻来进行描写,角度特殊,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吧。

        《自题金山画像》

        宋?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

        我的心就像已经被烧成灰的木头,身体就像没有系缆绳的小船一样。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赏析

        此诗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之时所作,作者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当他面对自己的画像时,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言有尽而意无穷。

望海楼晚景苏轼翻译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2、侧:侧面。

        3、各不同:各不相同。

        4、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6、缘: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8、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鉴赏: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望海楼晚景苏轼翻译如下:

       古诗原文: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古诗翻译:

       大风吹打雨水斜着飘进望海楼,壮丽的景观应该用华美的辞句来夸赞。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

       古诗赏析:

       《望海楼晚景》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第二首。有人认为,苏轼诗中的“横风”、“壮观”(“观”在这里读第四声,不读第一声)两句,写得不够好。他既说“应须好句夸”,却不着一字,一转便转入“雨过潮平”了。那样就是大话说过,没有下文。

       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海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肯,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实不止自然界是这祥,人世间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上了年纪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会不止一次地遇到过类似的现象。

古诗作者简介及主要成就: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元祐元年(1086)复出,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赦还。著述甚丰,有《东坡七集》、《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作者主要成就:

       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在词方面开了豪放一派。工书画,为—代大师,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的满庭芳翻译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全诗赏析

       这首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上阕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下阕由雨中情怀的抒发转入对雨后放晴的描述。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原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苏轼?〔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作品出处:《东坡全集》

文学体裁:词

名家点评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东坡时在黄州,此词乃写途中遇雨之事。中途遇雨,事极寻常,东坡却能于此寻常事故中写出其平生学养。上半阕可见作者修养有素,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摇动之精神。下半阕则显示其对于人生经验之深刻体会,而表现出忧乐两忘之胸怀。盖有学养之人随时随地,皆能表现其精神。东坡一生在政治上之遭遇,极为波动,时而内召,时而外用,时而位置于清要之地,时而放逐于边远之区,然而思想行为不因此而有所改变,反而愈遭挫折,愈见刚强,挫折愈大,声誉愈高。此非可悻致者,必平日有修养,临事能坚定,然后可得此效果也。”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梅花》翻译…急求!!

       一、译文

       微小的虚名薄利,有什么值得为之忙碌不停呢?名利得失之事自由因缘,失者未必弱,得者未必强。赶紧趁着闲散之身未老之时,抛开束缚,放纵自我,逍遥自在。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时光,我也愿大醉三万六千场。

       沉思算来,一生中要有一半日子被忧愁风雨干扰。又有什么必要一天到晚拼命地说短说长?不如面对这清风皓月,以青苔为褥席铺展,把白云当帐幕高张。江南的生活多么美好,一千钟美酒,一曲优雅的《满庭芳》。

       二、原文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三、出处

       《全宋词》·《满庭芳·蜗角虚名》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首《满庭芳》词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但从词中表现的内容和抒发的感情看,须是苏轼受到重大挫折后,大致可断为写于贬于黄州之后,当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2)之后几年内所作。有人认为作于元丰五年(1084),也有人认为作于元丰七年(1086)。?

       二、作品赏析

       严羽讥弹宋人“以议论为诗”,有一定道理,苏轼就好在诗词里发议论。但是他多数作品能作到情景并行,而不是一味叫噪怒骂。这首词就是以议论为主的典型例子。

       三、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进士。

       宋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纵横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百度百科-满庭芳·蜗角虚名

浣溪沙苏轼翻译

       翻译:

       春天幽静的山谷里溪水潺潺,冬天未谢的梅花在花草岩石间闪烁点点繁华。

       忽然一夜的东风袭来,风起石落,伴随着满天的飞雪渡过关山。

       苏轼《梅花》原文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由北宋文学家诗人苏轼创作。这首诗既有对暴虐的狂风飞雪的揭露与控诉,有对不幸而坚强的梅花同情与尊敬,同时借此抒发了遭受迫害后的痛苦以及坚守自我不肯低头的情感。托物抒情,将个人遭际及复杂情怀都是寄寓梅花这个形象之中。

       梅花生长在远离世俗的幽谷之中,荒芜的草棘之间,并且遭到了狂风暴雪的猛烈摧残,处境十分恶劣。它品格坚贞,傲立荒谷,顽强生长;尽管遭到打击,枝损花飞,但仍然半守残枝,坚强不屈。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苏轼古诗词作品: 《书戴嵩画牛》 《过岭寄子由·七年来往我何堪》 《乌说》 《书上元夜游》 《寄黎眉州·胶西高处望西川》 《游白水书付过》 《记游松风亭》 《念奴娇·赤壁怀古》 《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 《又答王庠书》。

       翻译:

其一

       覆盖着的田畦小麦还没有返青。像云一样的枯叶悄悄地在车轮下飘着。临皋亭云烟缭绕景色奇丽世间少有。

       雨小了一半的屋檐水滴断绝了,刚刚下的霰粒在瓦片上如珠子般散动。回到房屋里的时候胡须都结成冰了。

其二

       清早醉梦昏沉之中还未苏醒,听到门前轣辘的车马之声传来,原来是徐守携酒造访。怎能少了一杯淡酒让我与友人共赴醉乡呢?

       荒废的苗圃里种着冬天食用的蔬菜,一排排树木叶子青葱,酒器上的酒滴如珍珠般晶莹剔透,咀嚼梅花蕊,品尝到细细的清香。

其三

       身居异地,艰难困苦,雪里餐毡的按道理都是姓苏的人,可幸的是徐守驾车载满美酒前来照顾我,大寒天里脸上的醉容转头之间消散了。

       酒宴上还听说朋友已把我向朝廷推荐,如此恩德我无以为报,可惜生活困顿,我作为主人却没有佳肴来招待挚友,在沉醉之中面带愧容。

其四

       深夜下起鹅毛大雪,野草丛上覆满白雪,犹如一座座银山,早晨看到田野里雨雪交加,昔日大江里奔涌的波涛和沙渚上弥漫的水烟,这时间都没有了。

       饥饿的肚子里只有诗词,衣服上编织成结,潮湿的柴火像桂木一样宝贵,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珍贵,谁能和我在寒天里捻着胡须吟咏诗句?

其五

       我记不得姑苏万项风潮侵袭田野。只记雪睛江上明亮麦丰收满千车。但我心愿是人饱我的愁自然也无。

       舞女甩着绿袖子随风绕着柳絮飞,歌女涂抹绛唇喝酒红得似烂樱珠。酒杯之前我暖着手捋着霜白胡须。

扩展资料:

浣溪沙五首原文:

其一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初下瓦跳珠,归时冰颗乱粘须。

其二

       醉梦昏昏晓未苏,门前轣辘使君车。扶头一盏怎生无。

       废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冻真珠。清香细细嚼梅须。

其三

       雪里餐毡例姓苏,使君载酒为回车。天寒酒色转头无。

       荐士已曾飞鹗表,报恩应不用蛇珠。醉中还许揽桓须。

其四

       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

其五

       万顷风潮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诃手镊霜须。?

       好了,今天关于苏轼的诗词翻译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苏轼的诗词翻译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苏轼的诗词翻译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