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zmhk 2024-05-21 人已围观

简介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的讨论,我们开始吧。1.春谷持作饭的持是什么意思2.《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的主要内容3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春谷持作饭的持是什么意思

2.《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十五从军征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4.十五从军征的原文以及注音是什么?

5.十五从军征扩写(最少400字)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春谷持作饭的持是什么意思

       春谷持作饭的持,持:用。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望去。

        松柏(bǎi):松树、柏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旅谷:野生的谷子。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糊状的菜。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洒落 。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 十五从军征

       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十五从军征

       十五岁那年,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走向那无情的战场.每当月圆时,月色如户,那股浓浓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泪眼朦胧中,我似乎又看到了家乡,看到了亲人多少次梦里回到了家乡,看到了静静的院落,白发的双亲,是那么的亲切。但却总是梦而已!. 冰冷的战场诉说了逝去的时光,一位位战友倒下了。将军们说战争就要结束了。我们一直盼,一直盼。但是我一次次死里逃生之后,却又被派往边疆做守卫去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这个幸存者,从那个无所事事的少年,经过了岁月的磨合,成为了一个满头白发,日日思归的老人.只有回归故里,才是我唯一的期盼 经过了长途的跋涉,我终于回到了阔别65年的家乡,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家乡,回到了65年来,我天天想,夜夜盼的家乡。但是眼前的景象如滚滚而来的浪潮淹没了我的喜悦.这是我的家吗?挪开倾倒的柴门,惊飞了草丛中一群群的野鸡,它们停在房梁上,用它的眼睛疑惑地望着我。原本该挂满迎春花的墙已经坍塌,成了野兔的家几只野兔探出头来——他们为一个陌生人的到来而感到恼怒;.纸窗户已经破了,留下一个巨大的圆形的洞,阳光从圆内射进来,父亲亲手为我制作的小木桌,可如今已腐化,从前伴我度过十五个春秋的那张小床也堆满了稻草,我抚摸着那件丢在地上的破衣服,眼前浮现出母亲给我们织布,一家人其乐融融,围成一圈,聊着天,欢笑着的情景……我采下野葵做了一顿饭,放在地上。我看到爹娘在一旁,兄弟在一旁,快乐地谈笑。但一转眼,却什么也没有了。只有野草在生长,只有风声在吹响,只有鸟儿在凄唱。生命就这样在战争中逝去了…… 走出家门,来到后院,草地上长满了野谷子,井边野菜遍地,在竹林里隐约可见一片坟墓,我走过去,看到了上面的名字,我的心如刀绞般的痛.一张张亲切的面容不复存在,一声声贴心的关怀消无音讯.我望了望天空,漂浮着几朵浮云,暗淡的蓝似乎祭奠这原本的一切,而现在,一切的一切都化为灰烬....... 夕阳西下,余晖吞噬了整座村庄.死一般的寂静,仿佛在哀悼着,哀悼着这一切的一切......我老兵的心早已死亡!

       启示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作者简介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据《汉书·艺文志》载,“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可见这部分作品乃是汉乐府之精华。《史记乐书》载,汉乐府的设置不晚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但搜集民歌俗曲于汉武帝时,已知搜集于东汉末年,共搜集民歌俗曲138篇。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100卷,分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氏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著录,是收罗汉迄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当时底层人民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形式朴素自然,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语言清新活泼,长于叙事铺陈,为中国古代叙事诗奠定了基础。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诗经》亦是现实主义),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都称“乐府双璧”。

       编辑本段十五从军征的典故

       这首诗歌最早见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名《紫骝马歌辞》。据《乐府古题要解》说:“此诗晋、宋入乐奏之,首增四句,名《紫骝马》,‘十五从军征’以下,古诗也。”清朱乾《乐府正义》则把它当作汉《相和曲·十五》篇的古辞。大约原本是汉代的民间歌辞,至晋、宋始播于乐府,谱入《紫骝马》曲中。诗歌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统治者奴役的痛苦,也反映了战争破坏人民生活的残酷,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和典型意义。清人范大士在《历代诗发》中说:“后代离乱诗,但能祖述而已,未有能过此者。”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头两句,统摄全篇,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他从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的少年时代,就被迫应征入伍,直到两鬓苍苍,皤然衰颜,实在无法为统治阶级卖命了,才得以归来。在军队中竟然呆了整整六十五年。在这六十五年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衔枚疾走,沙场鏖战,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诗人都没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们凝结到一个“征”字里,让读者去联想,这是高度的概括。接着,从“始得归”的“始”字中,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六十五年来里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痛苦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然悲伤的感情色彩。

        这位被不合理的兵役制度耗尽了一生的老兵,在经历了无数次战争之后,竟然九死一生,没有把白骨抛在草野沟壑之间,实在也算得不幸中的万幸了。此刻,他走在回家的悠悠古道之上,心中究竟是喜还是悲恐怕连他自己也讲不清楚。“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可是,对于亲人的思念,却促使他急切地要打听一下家里的情况。从“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这句迫不及待的问话中可以看出,他与家人失去联系已经不知多少年了。或许自打从军走后,就根本没有与家人取得过联系。六十五年的艰难岁月,自己都由一个生机勃勃的少年,变成了老态龙钟、行将就木的衰翁了,哪里还敢指望去时的家人全都在世呢?应当说,主人公对这数十年来家中可能发生的种种不幸遭遇和变故,是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的。但是,尽管如此,乡人的回答,仍然不能不令人觉得意外和吃惊:“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你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吧,远远那一座座长满松柏的荒坟就是你的家!这就是摆在这位老兵面前的一个铁的现实!原来一个人丁兴旺的家,竟然没有一个在世之人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做梦都盼望着回家,及至归来,却无家可归,还不如战死在疆场,倒也免受这老无所依的悲苦!

        随着主人公的脚步,诗人描写的镜头也一步步捱近:“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就是他的家!野兔从狗洞中爬进爬出,屋梁成了野鸡的安身之所,庭院 ,井台上,长满了野生的谷子和葵菜。这种种情形,都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这个曾经炊火融融、整洁有序的人家,早已成为人死屋空,杂草横生,人迹罕至的地方了。由于统治者穷兵黩武,长期对外战争,导致了整个社会的民生凋敝。饥荒、战乱、天灾、人祸,竟使得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人,死在了流血沙场、天天都与死神打交道的士卒之前。这个服了六十五年兵役的老兵,竟成了全家唯一的幸存者!这就从一个更深广的角度,把诗歌的主题向前推进了一步,它不但揭露了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和罪恶,而且反映了整个社会人民涂炭,流离失所的黑暗现实。它所表现的,岂只是一个老兵的家庭悲剧,而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灾难与不幸。

        面对这个五破荒芜的家园,这位老兵的心碎了。六十五年积压在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述?泪水只能向心里流淌。“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他已被凄凉和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孤苦伶仃,默默地采下野谷和葵菜,作成饭羹,但却不知送给谁吃。这时,他似乎才恍然明白,自己孑然一身,再也没有一个亲人了。在极度凄楚的情况下,他走出了这个令人伤心的家门,怅然相望,茫茫四野,何处是自己的归宿?不觉老泪纵横,洒满了褴褛的征衣。“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写得何等沉痛,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这首诗歌最早见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名《紫骝马歌辞》。据《乐府古题要解》说:“此诗晋、宋入乐奏之,首增四句,名《紫骝马》,‘十五从军征’以下,古诗也。”清朱乾《乐府正义》则把它当作汉《相和曲·十五》篇的古辞。大约原本是汉代的民间歌辞,至晋、宋始播于乐府,谱入《紫骝马》曲中。清人范大士在《历代诗发》中说:“后代离乱诗,但能祖述而已,未有能过此者

       少年参军服役了一辈子,老来回到家乡却已是家破人亡庭院败落,与所有的亲情阴阳相隔。只能凄惨地独自做些野菜充饥苟活。反映出一个为国家耗尽一生的垂暮之人孤独、悲凉、茫然的心境。

       情感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十五从军征》作者:佚名 朝代:汉朝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shí wǔ cóng jun1 zhēng ,bā shí shǐ dé guī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dào féng xiāng lǐ rén ,jiā zhōng yǒu ā shuí 。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yáo kàn shì jun1 jiā ,sōng bǎi zhǒng lèi lèi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tù cóng gǒu dòu rù ,zhì cóng liáng shàng fēi 。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zhōng tíng shēng lǚ gǔ ,jǐng shàng shēng lǚ kuí 。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chōng gǔ chí zuò fàn ,cǎi kuí chí zuò gēng 。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gēng fàn yī shí shú ,bú zhī yí ā shuí ?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chū mén dōng xiàng kàn ,lèi luò zhān wǒ yī 。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他说)“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扩展资料: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

       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

       百度百科-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其选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主要运用叙事写实的手法描写

       一位老人,参军回家,发现家中已是破败不堪,一派荒凉,空无一人。

       主要思想感情

       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

       原文如下(括号内为,本人理解做的批注)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封建社会不合理地兵役制度对劳动者的迫害)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回到家中,一派荒凉破败的景象)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写出老人孤独凄凉的心情)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表达出伤感之情)

十五从军征的原文以及注音是什么?

       表达的主题:《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扩展资料

       艺术特色:

       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

       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

       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扩写(最少400字)

       原文及注音:

       shí wǔ cóng jūn zhēng,bā shí shǐdé guī.Dào féng xiāng lǐ rén,“jiā zhōng yǒu ā shuí?”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

       “yáo kàn shì jūn jiā,Sōng bǎi zhǒng lěi lěi.”tù cóng gǒu dòu rù,zhì cóng liáng shàng fēi,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zhōng ting shēng lǚ gǔ,jǐng shàng shēng lǚ kuí.Chōng gǔ chí zuò fàn,Cǎi kuí chí zuò gēng.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Gēng fàn yì shí shú,bù zhī yí ā shuí.chū mén dōng xiàng kàn,lèi luò zhān wǒ yī.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看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进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据《乐府古题要解》,《十五从军征》晋代已入乐。在它被用为横吹曲辞以前,是否曾入乐,已难查考。此诗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

       十五从军征

       [编辑本段]原文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上录《十五从军征》,《古今乐录》、《古诗源》等均作古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它列入“梁鼓角横吹曲”,题为《紫骝马歌辞》,在“十五从军征”前多出“烧火烧野田”等八句。这里,我们认同《乐府诗集》,将此诗视为汉乐府,并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从军征”以下的诗句。

        注释

        阿:发语词。

        冢:高坟。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贻:送给。

        羹:菜。

        《十五从军征》浅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飰(饭),采葵持作羹。羹飰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同没有详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一样,作品也省去了对他餐风宿露、匆匆赶路、与乡亲邂逅相遇的惊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阖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作者没有直接抒写渲染感情,作品却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强烈的抒情效果。

        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诗至结尾,作者、读者的感情浓度都达到了顶点。

        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这样,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全诗写得既含蕴简洁,又深湛凝重,内容的取舍剪裁,结构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处,独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主旨尽在言与不言中、意境深远、韵味绵长的艺术效果。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从这句话中还可看出:本诗主人公的年龄是80岁。

        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于是,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老兵,“道逢乡里人”,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家中有阿谁?”“乡里人”答道:“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情感。此诗中“乡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没有明言直说老兵家中还有谁,而只是用手指着远处长满松柏的众多的高坟说:“那儿就是您的家。”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无他人了。”其实,“乡里人”这样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败人亡的痛楚。如此着墨,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也与下文相呼应。

        老兵家中的情况究竟怎样呢?其心情又是如何呢?“兔从”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绘。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兔”与“雉”(野鸡),均系动物,一在“狗窦”(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经种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台上)。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无人。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呢?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还在于:他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时间就做好了,却不知道将饭与羹送给谁,也即无亲人与之共享了。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现的。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编辑本段]作者小传: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汉武帝时规模较大。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编辑本段]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

        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坟墓。”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主题:《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诗的开头,统摄全篇、韵长旨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一个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生气勃勃的少年,转瞬成了一个龙钟老态的皤然衰翁。那漫长的六十五年的岁月是在哪里,是怎样度过的呢?作者没有写,却以此把读者带进了深沉绵远的诗的意境,同主人公一起去体味接下去作品所描写的怆神寒骨,冰冷严酷的现实。一个“从军征”的“征”字,概括了主人公六十五年的戎马生涯;一个“始得归”的“始”字,准确、精到地传达了主人公六十五年昼思夜家,愁肠几断,盼归不得,年朽力衰方得回转家园的亦悲亦喜,说不清是悲是喜的复杂心情。作者没有絮絮描述这个老士兵六十五年南北征战、杀敌立功、九死一生的惊心动魄的往事。那些,对于年及八旬、日日沙场、夜夜枕戈、乡音久绝的主人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无甚新鲜了。或者说那些或足自慰或不堪回首的往事,与他此时此地急切渴望知晓家况的心情相比,实实微不足道、不劳挂齿了。平平常常的十个字,突出了主人公不平凡的特殊经历和当时心境心情,创造了足以笼罩全诗的氛围。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同没有详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一样,作品也省去了对他餐风宿露、匆匆赶路、与乡亲邂逅相遇的惊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阖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作者没有直接抒写渲染感情,作品却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强烈的抒情效果。

        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诗至结尾,作者、读者的感情浓度都达到了顶点。

        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这样,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全诗写得既含蕴简洁,又深湛凝重,内容的取舍剪裁,结构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处,独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主旨尽在言与不言中、意境深远、韵味绵长的艺术效果。

        十 五 从 军 征

        选自《汉乐府民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

        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

        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好了,今天关于“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