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_诗词格律简捷入门上下

zmhk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诗词格律简捷入门_诗词格律简捷入门上下       大家好,我很乐意和大家探讨诗词格律简捷入门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诗词格律简捷入门的各个方面,我会尽力回答您的疑问,并为您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1.诗词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_诗词格律简捷入门上下

       大家好,我很乐意和大家探讨诗词格律简捷入门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诗词格律简捷入门的各个方面,我会尽力回答您的疑问,并为您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1.诗词格律简捷入门的书目录

2.古代诗歌讲究对称押韵?怎么说?

3.古诗词的创作都有哪些规则?

4.古诗的基本格律入门

5.关于古诗词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_诗词格律简捷入门上下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的书目录

       上册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平仄

       (一)关于近体诗

       (二)平仄的基本格式

       (三)“对”和“粘”的规则

       (四)五言绝句的各种格式

       (五)五言律诗

       (六)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七)格式以外的规则

       (八)简便的公式

       (九)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十)小律和排律

       第三章 对仗

       (一)律诗的结构

       (二)对仗的基本含义

       (三)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四)工对的追求

       (五)宽对的必要

       (六)对仗之忌

       第四章 情韵

       (一)关于押韵

       (二)诗韵和新韵

       (三)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四)关于平水韵

       (五)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六)关于邻韵

       (七)关于诗韵改革

       第五章 如何看待前人诗作中的非律现象

       第六章 关于词

       (一)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二)词的平仄

       (三)词的句子长短

       (四)词的对仗

       (五)词的押韵

       (六)词韵+

       (七)关于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第七章 格律、诗意、思想

       第八章 词谱简编

       八声甘州97字

       卜算子44字

       采桑子44字

       钗头凤60字

       长相思36字

       朝中措48字

       春光好41字

       捣练子27字

       点绛唇41字

       蝶恋花60字

       定风波62字

       洞仙歌83字

       风人松76字

       凤凰台上忆吹箫95字

       更漏子46字

       归国谣34字

       桂枝香101字

       好事近45字

       河传54字

       贺新郎116字

       花犯102字

       画堂春47字

       浣溪沙42字

       减字木兰花44字

       江城子70字

       解语花100字

       兰陵王130字

       浪淘沙54字

       恋情深42字

       两同心68字

       临江仙60字

       柳梢青49字

       六州歌头143字

       满江红93字

       满庭芳95字

       摸鱼儿116字

       木兰花56字

       南歌子52字

       南乡子55字

       念奴娇100字

       破阵子62字

       菩萨蛮44字

       千秋岁71字

       琴调相思引46字

       沁园春114字

       青玉案66字

       清平乐46字

       秋蕊香48字

       鹊桥仙56字

       人月圆48字

       如梦令33字

       阮郎归47字

       瑞鹤仙102字

       少年游50字

       生查子40字

       声声慢97字

       十六字令16字

       石州慢102字

       霜天晓角43字

       水调歌头95字

       水龙吟101字或102字

       ……

       第九章 诗韵常用字表

       下册

       第十章 简明诗竟字典

古代诗歌讲究对称押韵?怎么说?

       一楼确是好解答,当然看内容无疑是贴来的,有些过于繁冗了。

       大体上的问题一楼的文章已经讲得相当清楚了,我也比较仔细地看了看,说得很不错,不过还有一点点可补充之处。比如你恰好问到了《如梦令》这一词牌,这个词牌就有两句话存在叠韵的要求,即你所说到的“知否、知否”一处,这是《如梦令》词牌的强制要求,除了《如梦令》外,还有一些词牌,比如我们熟悉的《忆秦娥》等,也有个别句子存在这一要求,在大部分有叠韵要求的词牌中,叠韵要求就像是平仄用韵一样,必须严格遵守。

       此外对于一楼“词的对仗”,我也再补充说一点。词确实不存在必须对仗不可的句子,但却存在“建议对仗”的句子,即在部分词牌的个别句中,以对仗为宜,一些词牌的“建议对仗句”位置,90%以上的作品都用了对仗,在这种情形下不用对仗可能就不太合适了,这类词牌也有很多,比如《忆江南》的中间七言两句、《鹧鸪天》的上片第三、四句与下片三言两句等。

       最后给你一个电子版的《唐宋词格律》(http://longyusheng.org/cipai/index.html),非常好用,一楼的文章里已经说过这部书了,是你填词所必备的工具书之一,你所需的《如梦令》的格律在这本书里就可以查到。填词所用的韵书也正如一楼所说,最好采用清代戈载所编的《词林正韵》,因为它以《平水韵》为底本尽最大努力归纳了宋代填词的平仄用韵规律,对于我们今人填词在平仄和用韵上有比较好的指导作用,这部韵书百度百科就可以搜到,我比较反感贴东西,就不在此详细讲解了。

       最后我纠正你问题中的一个错误:“昨夜雨疏风骤”一句的读音是“仄仄仄平平仄”,“昨”字是古入声字 ,读作仄声,而不是你问题中所说的平声。当然,这里“昨”字所处的位置是平仄不拘的,判断错误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古诗词的创作都有哪些规则?

        格 律 通 则

       --------

       〖 简介 〗

       最早的中国诗歌并没有格律的限制,到了唐朝,由于以诗歌作为科举的手段,出现了对音韵句法的严格规定,称为格律。自此,中国古典诗词在形式上和艺术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诗词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音调、用韵、章法。其中以音调最为重要。学习和了解诗词格律对我们的创作来说是很重要的。会用才能活用,不会用只能乱用。

       下面将需要了解的诗词格律常识总结在下面,这些也是最基本的东西了。

       以下所说的诗词格律,只是学写旧体诗的人应该了解的基本知识,但今天的学校教育已经基本没有这方面的课程了,只有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会涉及其中一小部分东西,因此,您看了下面的介绍一时不明白是绝对正常的,而且您也不必要去深究它。

       重要说明:为了追求格律的严谨约束了您的灵感才是最不值得的。今天的人学写旧体诗,即不需要也没必要严格按照格律的约定的。即使在古代,优秀的骚人墨客也大胆冲破格律的束缚创作出大量优秀的“变体”出来。

       --------

       〖 名词 〗

       古体诗

       就是我们所说后面要说的“古风”。它产生最早,形式多变,没有规则的限制,比较自由。

       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

       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诗余

       指“词”而言,有长调、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词牌”作为格式的标志。

       --------

       〖 平仄 〗

       “平仄”是现代人写旧体诗的第一大障碍,但只要明白其规律,平仄也是不难掌握的。

       “平仄”就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以今天的普通话来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以两句诗来做例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句)

       这两句诗中“无边”、“萧萧”、“长江”、“来”是平声,“落木”、“下”、“不尽”、“滚滚”则属仄声,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其中一个标准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你可能会说,不对呀,“不尽”的“不”字读第二声(阳平),应该是平声啊?没错,今天普通话来读,“不”字确实是平声字,但古代读音与今天有所不同,古音的“不”是属于另外一种声调——“入声”,古人将入声”归入“仄声”里面,所以,杜甫的这两句是是完全合乎“格律”的要求的。只是今天“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已分别变成其他三种声调,那怎么区分呢?不用区分,就按今天的读音,将“不”归入平声就可以了。不过,在有些方言中,如广东方言,还保留着大量的入声字,象“月”“一”“十”等,如果你能去分清楚的话,作为仄声使用也是可以的。入声字的特点,是发音短促,如此而已,南方人应该很轻易的分辨出来,但北方人就可能有些糊涂了。

       平声字例:西、风、天、无、弓、安

       仄声字例:远、剑、信、总、电、客

       入声字例:出、业、设、速、入、杰

       再次强调,没法分辨入声字的朋友就按普通话中的发音来用好了,反正我们写近体诗又不是给古人看的。

       --------

       〖 句式 〗

       句式实际上并非诗词格律的内容,没有严格的约束,学者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句式是以句子的“意义单位”而言。

       五言句式以“二三式”最常见: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也有很复杂的句式,偶尔用之可起抑扬顿挫之妙: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后庭花/一曲;(刘禹锡)

       念/尔/独何之;(崔涂)

       七言句式以“四三式”最常见:

       天外黑风/吹海里,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姜夔)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也有复杂的情况:

       ±罱牵?山?唬ɡ钌桃?br />

       闪?薅ê颖撸?牵唬ǔ绿眨?br />

       可见古人写是在句式上是不依成法、力求多变的,这一点才是我们学习“句式”的目的。

       --------

       〖 压韵 〗

       在古代,诗韵跟词韵是不同的,无论在韵字的选择、韵脚的安排,以及对待压韵的宽容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古韵跟今韵也有较大变化,比如在古代,“东”跟“冬”是不同韵部的字,“花”跟“斜”反而可以通压。但我们今天学写近体诗就没必要深究那么多了,只要按照普通话的韵脚来使用就可以了。

       关于押韵详见 诗韵举要 和 词韵举要

       --------

       〖 对仗 〗

       对仗是近体诗的重要因素,对于增强诗歌的整齐美和声律美极为重要。

       对仗的要求,相对的两句必须句式相同,词性一致,平仄根据体裁不同也要符合各自的规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几道)

       第一句,“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照”对“流”,句式一致;

       第二句,“花”对“蓬”属名词植物对,“径”对“门”名词属器物对,“不曾”对“今始”,“缘”对“为”属人事对,“客”对“君”属人伦对,“扫”对“开”属动词对;

       第三句,“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属连绵词对。

       古人对“对仗”总结出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我会逐渐增加这方面的介绍。

       --------

       〖 谋篇 〗

       谋篇指诗词的结构章法而言。对于诗,前人总结的经验很多,但归结起来一般不出“起”、“承”、“转”、“合”四字。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起)

       乡音无改鬓毛衰。 (承)

       儿童相见不相识, (转)

       笑问客从何处来。 (合)

       甚至一句之中也有“起承转合”的安排。如:“少小(起)离家(承)老大(转)回(合)”。

       当然,“起承转合”并非不易之法,形式毕竟要为内容服务。

       词的章法,因为体例繁多,变化各异,比较难以分清“起承转合”,所以前人论词,多从“过片”入手。词除小令之外,都是分片的,从上片过渡到下片就是“过片”,又叫“换头”。

       词的“过片”以衔接紧密、自然为要,以能翻出新意为上。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上下片意脉不断,下片更出新意。

       诗词格律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

       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

       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那却

       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

       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 g是

       声母,ōng 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

       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

       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

       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

       △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绕字不押韵,因

       为“绕”字拼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 ao,跟“苔”、“栽”、“来”不是同

       韵字。依照诗律,象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

       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 叫做韵头,不

       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

       △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   

       “麻”、“家”、“瓜”的韵母是 a、ia、ua。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

       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

       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

       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

       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   

       白去深处有人家(jiā)。

       △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x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

       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面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qī)。

       △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ér)。

       △   

       在这首诗里,“朝”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的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

       算押韵了。如果按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象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

       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

       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

       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的,仿照韵书押韵,也是较合理的。宋

       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

       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在下文律诗的韵、词韵及古体诗的韵里,

       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

       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 ,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

       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

       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

       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

       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

       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

       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

       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

       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

       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

       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

       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

       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

       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

       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

       ⌒稳荽剩?捣薄?br />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

       “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

       “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

       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

       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

       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

       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

       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

       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

       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

       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

       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

       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

       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

       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

       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

       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

       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

       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

       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

       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

       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 -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

       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

       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

       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

       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

       “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

       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

       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

       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

       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

       词还可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对偶,简称“工对”。这里

       “美”与“朝”都是专有名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

       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

       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

       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

       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

       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

       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

       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

       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

       下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

       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

       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

       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 对“嘴”,“脚” 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

       “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

       “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

       别工整了。

       关于诗词的对仗,在下文律诗的对仗及词的对仗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

       谈到这里。

       ━

       ①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②字外有括符的,表示可平可仄。 ③“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

       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

       “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古诗的基本格律入门

       诗的分类及入门

       1、诗的分类法。唐后诗分为:1、古体诗与 2、今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分:1、五言古诗 2、七言古诗两类。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此外还有一种杂言诗,诗中夹杂着五言,七言甚至三,四,六,八,九等字句,一般也归入七言古诗一类。古体诗也叫古风。

       今体诗分:1、律诗 2、排律 3、绝句三类。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类。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排律是十句以上的律诗,多见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极少。绝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今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有许多讲究,与古体诗截然不同。我们讲格律,主要是讲今体诗的格律。格律诗是诗的一种样式,要求严格按格律来写的。其发端于“永明体”,兴盛于唐,成为中华诗文化的魂宝。

       2、我们学诗如何入门?学诗入门要学格律 ,一个球员不知规则不可对能成为球星,有人因一时不懂,就反对格律,是不对的。我们从律句学起,写七言律绝,在七言律绝里解决诗境的问题和章法。以后出口就合律,正如专业球员出手就正规。今天先讲平仄这个令许多人晕的东西。古来众多诗人经过研究,发现我们之语音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平,一类为不平,不平叫仄,发现平仄交错起来才好听,又实践,发现按一定规律交错起来就好听,这种规律即格律!平仄 、格、律这些就这么回事,古人已研究出了我们用便是。

       大家学诗要有一个理念,就是诗不是写的,是吟出来的,是唱的。诗要吟,有了格律吟了才最好听,你不用格律如唱歌跑调。

       格律诗

       格律诗有这样几种样式:

       1、五律:即一句五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2、七律:即一句七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韵必须是整数,如十韵、三十六韵等。

       4、入律的绝句:可写五言律绝,可写七言律绝。四句,叶平韵。(注意: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这里说律绝)绝句特殊,分二类,一类是用律句的律绝,一类是不用律句的古绝。用律句的律绝,划为律诗,用律句的古绝划为古体。大部份书上就叫绝句,不分律体古体的。

       凡叶平声韵的,一定是律绝,凡叶仄声韵的,一定是古体。另外,一般来说,五言绝句人们喜用古体,七言绝句人们喜用律体。

       韵

       1、什么是韵

       中国字之音由声母、韵母组成,韵母相同的字就是同韵的字。如:妈、麻、骂,花,沙、茶,又如、阳、养、漾、等 。诗讲究音律之美、节奏之美,要好听。故中国的诗词歌赋全部要押韵,顺口溜都要押韵。如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俩口吵架不记仇。流、仇押韵,不然不顺口。 古人没拼音,就选出代表字来代表,老四声中,古人有平声韵部、上声韵部、去声韵部、入声韵部, 每个韵部中有好多个同韵字,这就是韵书了,我们可查。注意:把同韵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在句尾,叫押韵,又叫叶韵。

       2、什么是押韵

       押韵又称叶韵,是把同韵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中国的民歌、民谣、戏曲、诗、词等,都是叶韵的。不押韵肯定不行。

       3、什么是老韵和新韵

       古四声也是不断变化的,到了今天,我们都用普通话了我们现在说的老韵,指平水韵。新韵指普通话的韵,但目前有不少人反对用新韵。我个人观点是初学者先用新韵,之后慢慢老韵就懂了。

       下面说几个常见问题:

       第一、什么叫平水韵。人口音不停地变,故韵也不停变,变到后来变成平水韵,平水韵是离我们最近的老韵,我们说老韵就指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作者: 妄言止虚 封 2006-6-2 15:14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2 ■■■诗词格律简介■■■诗的分类及入门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第二:什么叫上平下平。(参照上面)在平水韵中,其平声部有30个韵部,为了方便记忆,人为分成上平15韵、下平15韵,象一本书分为上下二册,没什么特别的。我们常见人说,限用上平第二,或说限用上平冬,就是说我们用上册的第三个韵来写诗。上册有15个,下册有15个,没什么玄的。

       第三:什么叫宽韵、窄韵、险韵,一个韵部中同韵的字多叫宽韵,宽就是字多,我们用字方便,好多字可选用供选用。字少叫窄韵,路窄么就不好走。最少的叫险韵,危险,用不好就弄错了。

       第四:什么叫韵头、韵尾。韵母中分韵头、韵尾,凡韵尾相同的,也是押韵的字,韵头不同无妨。

       四声和平仄的关系

       笫一、今四声

       今四声是普通话音,四声为一、二、三、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例如:搭、答、打、大。阴平、阳平都为平,而上声、去声为仄。搭答为平,打大为仄。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第二、老四声

       老四声为:平、上、去、入四声,平的就是平了,上去入全为仄。注意:问题在入声字上。普通话没有入声字了,古之入声字,全部划到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了, 划到上声、去声中的好办,还是仄,但划到阴平、阳平中的就烦了。因为在老韵中它是入声字、是仄,但我们今天用普通话来读,却是一个标准的平声字, 例如: 白、屋、竹,今普通话读之是标准的平声字,但在老音中却是入声、是仄。“ 白日依山尽”一句,用普通话读之是:平仄平平仄,但因白字是入声,从古人来说是:仄仄平平仄,很工整的格式。有不少人学习平仄后说:怎么古人诗不按平仄写呀?其中原因主要是你没按古音去读(其中也有古读中用拗救法 的)。

       入声字是沟通新老韵的拦路虎。怎么办?各人说法不同,个人体会是:背!把划为今天阴平阳平的入声字背一些就行了。另可参照一下用当地土语去读。如“白”我处土语就读入声,屋、竹都读入声。

       这些字是入声字,但今天读音为平,要记住:

       阿八擦插答搭发刮夹掐撤杀刷挖瞎鸭压扎拨郭蝈泼朴说脱托桌捉作割帖贴搁割胳嗑颏着跌接捏切缺约吃失湿只汁织逼滴积迹激击七柒戚踢息夕吸析一壹揖出惚哭扑仆秃屋曲。

       拨跋察达答乏伐筏滑划夹戛侠狭狎洽呷札炸伯薄白百柏泊帛夺绎佛国活膜拙酌浊茁着作阁格合咳舌折泽窄哲宅别碟杰洁节角觉决蕨学拽拾十笛敌适集吉急及习昔惜叔俗突竹逐烛术足族局菊曲

       律诗的平仄

       律诗的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胜,平声,读如升。簪字有zān、zēn两读,分入覃、侵两韵,这里押侵韵,读zēn。字下加圆点的都是入声字。

       作者: 妄言止虚 封 2006-6-2 15:14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3 ■■■诗词格律简介■■■诗的分类及入门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山居秋螟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是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二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 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认堪仲伯间? 那,平声。

       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行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教,平声。

       冬 云

       毛泽东

       雪压冬去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塞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漫,平声。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 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三粘 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作者: 妄言止虚 封 2006-6-2 15:14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4 ■■■诗词格律简介■■■诗的分类及入门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的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例如: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燕,平声。

       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失粘有广义,有狭义。广义的失粘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象。狭义的失粘就是这里所讲的。

       四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的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

       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又指的是“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至于象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阳》“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种拗句,不是孤平。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例如:

       月 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中寡妇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平水韵中上平十五韵

       平水韵就是我们现在听说的老韵了。平水共106个韵部,其中平声韵共30个韵部。什么叫上平下平呢?没有特别意义,相当于今天我们说一本书上册下册,例如说限用上平笫9韵吟诗,就等于说让我们用平声上册第9个韵来写诗,一查,上平笫9韵是佳韵,我们就可用家、沙、花什字来押韵了,不能用其他韵。

       在平声30个韵部中,每个韵部中所选例字,都是平声字,每一部的字都是押韵的,这些均为王力先生参照韵书和杜甫诗中的字重排的,就是标准了。

关于古诗词

       古诗格律,单就近体诗而言,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押韵,二是平仄。

       押韵主要是押“平水韵”,也叫“诗韵”,和普通话的押韵有些出入,每个韵部有哪些常用字,这个需要记忆。一般同一首诗只能用属于同一韵部的字做韵脚。

       平仄第一要分清哪些是平声字,哪些是仄声字。要会识别古入声字。普通话里第一声、第二声的字刨去古入声字以后基本就是平声字,其余的字就是仄声字。诗句的构成,基本上是平仄交替,一二句平仄相反,二三句平仄相粘。还要避免孤平与三平调。此外还有特殊句式的拗救。

       古体诗格律要求比近体诗宽,可以按照方言来押,可以换韵,对平仄也无甚要求。

       格律基本上就这些内容。具体展开还得查阅工具书啊。百度文库里搜索一下就得了。

       诗的分类及入门

       1、诗的分类法。唐后诗分为:1、古体诗与 2、今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分:1、五言古诗 2、七言古诗两类。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此外还有一种杂言诗,诗中夹杂着五言,七言甚至三,四,六,八,九等字句,一般也归入七言古诗一类。古体诗也叫古风。

        今体诗分:1、律诗 2、排律 3、绝句三类。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类。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排律是十句以上的律诗,多见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极少。绝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今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有许多讲究,与古体诗截然不同。我们讲格律,主要是讲今体诗的格律。格律诗是诗的一种样式,要求严格按格律来写的。其发端于“永明体”,兴盛于唐,成为中华诗文化的魂宝。

       2、我们学诗如何入门?学诗入门要学格律 ,一个球员不知规则不可对能成为球星,有人因一时不懂,就反对格律,是不对的。我们从律句学起,写七言律绝,在七言律绝里解决诗境的问题和章法。以后出口就合律,正如专业球员出手就正规。今天先讲平仄这个令许多人晕的东西。古来众多诗人经过研究,发现我们之语音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平,一类为不平,不平叫仄,发现平仄交错起来才好听,又实践,发现按一定规律交错起来就好听,这种规律即格律!平仄 、格、律这些就这么回事,古人已研究出了我们用便是。

        大家学诗要有一个理念,就是诗不是写的,是吟出来的,是唱的。诗要吟,有了格律吟了才最好听,你不用格律如唱歌跑调。

       格律诗

        格律诗有这样几种样式:

        1、五律:即一句五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2、七律:即一句七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韵必须是整数,如十韵、三十六韵等。

        4、入律的绝句:可写五言律绝,可写七言律绝。四句,叶平韵。(注意: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这里说律绝)绝句特殊,分二类,一类是用律句的律绝,一类是不用律句的古绝。用律句的律绝,划为律诗,用律句的古绝划为古体。大部份书上就叫绝句,不分律体古体的。

       凡叶平声韵的,一定是律绝,凡叶仄声韵的,一定是古体。另外,一般来说,五言绝句人们喜用古体,七言绝句人们喜用律体。

       韵

        1、什么是韵

        中国字之音由声母、韵母组成,韵母相同的字就是同韵的字。如:妈、麻、骂,花,沙、茶,又如、阳、养、漾、等 。诗讲究音律之美、节奏之美,要好听。故中国的诗词歌赋全部要押韵,顺口溜都要押韵。如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俩口吵架不记仇。流、仇押韵,不然不顺口。 古人没拼音,就选出代表字来代表,老四声中,古人有平声韵部、上声韵部、去声韵部、入声韵部, 每个韵部中有好多个同韵字,这就是韵书了,我们可查。注意:把同韵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在句尾,叫押韵,又叫叶韵。

        2、什么是押韵

        押韵又称叶韵,是把同韵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中国的民歌、民谣、戏曲、诗、词等,都是叶韵的。不押韵肯定不行。

        3、什么是老韵和新韵

        古四声也是不断变化的,到了今天,我们都用普通话了我们现在说的老韵,指平水韵。新韵指普通话的韵,但目前有不少人反对用新韵。我个人观点是初学者先用新韵,之后慢慢老韵就懂了。

       下面说几个常见问题:

        第一、什么叫平水韵。人口音不停地变,故韵也不停变,变到后来变成平水韵,平水韵是离我们最近的老韵,我们说老韵就指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作者: 妄言止虚 封 2006-6-2 15:14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2 ■■■诗词格律简介■■■诗的分类及入门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第二:什么叫上平下平。(参照上面)在平水韵中,其平声部有30个韵部,为了方便记忆,人为分成上平15韵、下平15韵,象一本书分为上下二册,没什么特别的。我们常见人说,限用上平第二,或说限用上平冬,就是说我们用上册的第三个韵来写诗。上册有15个,下册有15个,没什么玄的。

        第三:什么叫宽韵、窄韵、险韵,一个韵部中同韵的字多叫宽韵,宽就是字多,我们用字方便,好多字可选用供选用。字少叫窄韵,路窄么就不好走。最少的叫险韵,危险,用不好就弄错了。

        第四:什么叫韵头、韵尾。韵母中分韵头、韵尾,凡韵尾相同的,也是押韵的字,韵头不同无妨。

       四声和平仄的关系

        笫一、今四声

        今四声是普通话音,四声为一、二、三、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例如:搭、答、打、大。阴平、阳平都为平,而上声、去声为仄。搭答为平,打大为仄。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第二、老四声

        老四声为:平、上、去、入四声,平的就是平了,上去入全为仄。注意:问题在入声字上。普通话没有入声字了,古之入声字,全部划到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了, 划到上声、去声中的好办,还是仄,但划到阴平、阳平中的就烦了。因为在老韵中它是入声字、是仄,但我们今天用普通话来读,却是一个标准的平声字, 例如: 白、屋、竹,今普通话读之是标准的平声字,但在老音中却是入声、是仄。“ 白日依山尽”一句,用普通话读之是:平仄平平仄,但因白字是入声,从古人来说是:仄仄平平仄,很工整的格式。有不少人学习平仄后说:怎么古人诗不按平仄写呀?其中原因主要是你没按古音去读(其中也有古读中用拗救法 的)。

        入声字是沟通新老韵的拦路虎。怎么办?各人说法不同,个人体会是:背!把划为今天阴平阳平的入声字背一些就行了。另可参照一下用当地土语去读。如“白”我处土语就读入声,屋、竹都读入声。

       这些字是入声字,但今天读音为平,要记住:

       阿八擦插答搭发刮夹掐撤杀刷挖瞎鸭压扎拨郭蝈泼朴说脱托桌捉作割帖贴搁割胳嗑颏着跌接捏切缺约吃失湿只汁织逼滴积迹激击七柒戚踢息夕吸析一壹揖出惚哭扑仆秃屋曲。

       拨跋察达答乏伐筏滑划夹戛侠狭狎洽呷札炸伯薄白百柏泊帛夺绎佛国活膜拙酌浊茁着作阁格合咳舌折泽窄哲宅别碟杰洁节角觉决蕨学拽拾十笛敌适集吉急及习昔惜叔俗突竹逐烛术足族局菊曲

       律诗的平仄

        律诗的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胜,平声,读如升。簪字有zān、zēn两读,分入覃、侵两韵,这里押侵韵,读zēn。字下加圆点的都是入声字。

       作者: 妄言止虚 封 2006-6-2 15:14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3 ■■■诗词格律简介■■■诗的分类及入门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山居秋螟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是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二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 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认堪仲伯间? 那,平声。

       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行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教,平声。

       冬 云

       毛泽东

       雪压冬去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塞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漫,平声。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 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三粘 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作者: 妄言止虚 封 2006-6-2 15:14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4 ■■■诗词格律简介■■■诗的分类及入门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的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例如: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燕,平声。

        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失粘有广义,有狭义。广义的失粘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象。狭义的失粘就是这里所讲的。

        四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的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

        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又指的是“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至于象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阳》“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种拗句,不是孤平。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例如:

       月 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中寡妇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平水韵中上平十五韵

        平水韵就是我们现在听说的老韵了。平水共106个韵部,其中平声韵共30个韵部。什么叫上平下平呢?没有特别意义,相当于今天我们说一本书上册下册,例如说限用上平笫9韵吟诗,就等于说让我们用平声上册第9个韵来写诗,一查,上平笫9韵是佳韵,我们就可用家、沙、花什字来押韵了,不能用其他韵。

       在平声30个韵部中,每个韵部中所选例字,都是平声字,每一部的字都是押韵的,这些均为王力先生参照韵书和杜甫诗中的字重排的,就是标准了。

       好了,关于“诗词格律简捷入门”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诗词格律简捷入门”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