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陈情表教案_陈情表教案优秀教案

zmhk 2024-08-31 人已围观

简介陈情表教案_陈情表教案优秀教案       感谢大家提供这个陈情表教案问题集合,让我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和分享。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而有条理的回答。1.陈情表语文教学反思2.语

陈情表教案_陈情表教案优秀教案

       感谢大家提供这个陈情表教案问题集合,让我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和分享。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而有条理的回答。

1.陈情表语文教学反思

2.语文优秀教案课件汇编的目录

3.文言文《陈情表》教后反思

4.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集锦

5.浅谈怎样上好语文课

6.陈情表第二段文化常识

陈情表教案_陈情表教案优秀教案

陈情表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阅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样的思路,缘于学习借鉴李阳的疯狂英语教学法(Crazy English)。疯狂英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学内容,用近乎疯狂地诵读来强化记忆,巩固感知。李阳疯狂英语特别强调动用各种感官,来强化感悟。语言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教授语言,也应该用活的方式,而不是以死的方式来教育。课堂的活,就是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主人。

        很久以来,很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记忆所学的知识,尤其是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读起来佶屈聱牙,背起来更是无处下嘴。学生们往往习惯于大段大段地熟读,熟读以后再像钻机打眼一样一点点地超前冲。往往是前句背上来了,后句是什么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即使是能背诵下来,也是背滑句,不知道文章的意思是什么。其实,所有复杂的东西,都是由简单的事情组成的。一篇文章再长,我们只要加以分解,化烦琐为简单,就能很好的记住。记一段不容易,记一句就相当简单。这样的提示,有助于学生的诵读。

        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笔者感觉学生对教师讲解的课外的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非常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多读书,多涉猎,并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语文优秀教案课件汇编的目录

       1. 必修四文言文详尽整理

        1《窦娥冤》—关汉卿

        (1)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2)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3)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2《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谳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6《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7《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8《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0《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 *** ,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整理 急需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实为古今字)

        2、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3、一词多义:

        心 因事顺心(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 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 故便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 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边承接)

        4、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 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 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5、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3. 必修四文言文详尽整理

        这有一个,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下面有网址.17课、《陈情表》 一、正音 1、衅(xìn) 2、闵(mǐn )鲜 3、(xiǎn) 4、祚(zuò) 5、期功(jī) 6、茕(qióng) 7、蓐(rù) 8、洗马(xiǎn)9、猥(wěi) 10、陨(yǔn) 11、逋慢(bū) 12、矜育(jīn) 13、拔擢(zhuó)14、优渥(wò)15、更相(gēng) 二、通假字 1、夙遭闵凶(悯) 2、零丁孤苦(伶仃) 3、常在床蓐(褥)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又) 三、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古:不能走路/今:不允许做某事)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到达/今:连词,提及、另外;古:成人自立/今:形成) 3、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古:浸润/今:洗澡) 4、举臣秀才(古:优秀人才/今:明清生员通称) 5、拜臣郎中(古:尚书省,官名/今:中医医生) 6、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诉说、申诉/今:告知) 7、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古:进退两难/今:窘困) 8、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古:犹豫、徘徊/今:盘旋) 9、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辛酸苦楚/今:身心劳苦) 四、词类活用 一、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二、九岁不行(名词作状语,在九岁时候) 三、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名词作状语,在门外,在家中) 四、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五、察臣孝廉(名词作动词,作孝廉,为孝廉) 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七、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名词作状语,向皇上) 八、臣具以表闻(使动用法,让…听到) 九、则以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0、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名词作动词,做官;任职) 11、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12、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13、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14、谨拜表以闻(使动用法,使……闻)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这实在不是我肝脑涂地就能报答得了的大恩大德啊。

        2、今臣亡国贱俘——我现在已是个卑贱的亡国之俘虏。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我的苦楚,并不是只有蜀地的人士和梁益二州的长官才清楚…… (二)、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被疾病缠绕,为疾病所困 2、则告诉不许——不被允许 (三)、宾语前置句 慈父见背——离开我,即去世 六、成语 1、零丁孤苦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日薄西山 4、气息奄奄 5、朝不虑夕 6、急于星火 7、结草衔环。

4. 求高一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总结

        粤教版:第四单元 文言文(2) 单元导语 基本阅读 14 孔孟两章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15 劝学(节选)(《荀子》) 16 过秦论(贾谊) 17 师说(韩愈) 扩展阅读 18 晏子治东阿(刘向) 19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14.孔孟两章 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实词 于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从,在) 固而近于费 (和,同,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在)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夫 夫颛臾 (那) 夫如是 (发语词) 相 则焉用彼相矣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n.) 相夫子 (辅佐,v.) 而 危而不持 (却,表转折) 固而近于费 (又,表并列) 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使…生活安定) 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作 今:认为 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 今:表判断 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国的封地叫“国”,士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国,国家;家,家庭,人家 陈力就列 古:就,充任;列,职位 今:到队列去 或百步而后止 古:有人 今:或者 词类活用 无乃尔是过与 过,n. v.责备 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动 养生丧死无憾 生,死,n. v.,生者,死者 树之以桑 树,n. v.栽种 谨庠序之教 谨adj. v.重视 衣帛食肉 衣,n. v.,穿 然而不王者 王,n. v.统一天下 王无罪岁 罪,n. v.,归罪 15.劝学 通假字 輮以为轮 “輮”通“糅”,使…弯曲 虽有槁暴 “有”通“又” “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本性,这里指天生的资质 虚词 而 而青于蓝 (表转折,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并列/递进,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并列/递进,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可译为“地”) 而见者远 (表转折,但) 而神明自得 (表因果,就,于是) 锲而不舍 (表转折,但)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并且) 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 善假于物也 (对) 焉 风雨兴焉 (于之,从…) 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于) 以 輮以为轮 无以至千里 (用来…的办法) 实词 劝学 (劝勉,勉励) 木直中绳 (符合)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干)(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反省) 吾尝跂而望矣 (提起脚后跟站着)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强)(清楚) 假舆马者 (借)(车) 而致千里 (到达) 而绝江河 (横渡) 不积跬步 (半步,古人把跨出一只脚叫“跬”) 驽马十驾 (劣)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雕刻)(雕刻) 用心一也 (专一) 用心躁也 (浮躁)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验,对照检查;反省 今:探究并领会 蟹六跪而二螯 古:腿,蟹脚 今:下跪动作 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这里指刀斧之类的金属砍削器 今:一种贵重的金属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托身,安身 今: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而绝江河 古:特指长江、黄河 今:泛指一切河流 蚓无爪牙之利 古:鸟兽的爪和牙 今:多指供驱使而帮助作恶的人 词类活用 其曲中规 曲,adj. n.曲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n. 状,每天 非能水也 水,n. v.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n. 状,在地面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 一,数词 adj.专一 輮使之然也 輮,v. n.弯曲的办法 积善成德 善,adj. n.善行 16.过秦论 通假字 孝公既没 “没”通“殁”,死 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从”通“纵” “举”通“与”,帮助,支持 秦有余力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不堪 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锄耰棘矝 “棘”通“戟” 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多义词 之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朋制其兵 (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 (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 (它们,代词) 因 因遗策 (沿袭) 因利乘便 (趁着) 因河为池 (凭借) 制 制其兵 (统帅) 秦有余力制其弊 (制服) 履至尊而制六合 (统治) 兵 制其兵 (军队) 收天下之兵 (兵器)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丢失) 追亡逐北 (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灭亡) 势 致万乘之势 (势力) 攻守之势异也 (形势) 利 因利乘便 (便利的机会) 陈利兵而谁何 (锋利) 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 (遗留下来的) 古今异义 当是时也 古:这,此 今:判断词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内 古:黄河 今:指一般江流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古:吝惜 今:喜爱 于是六国之士 古:在这时 今:连词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古:军队 今: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 血流漂橹 古:大盾牌 今:划船的工具 奋六世之余烈 古:功业 今:猛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古:举起 今:振动 因河为池 古:护城河 今:水池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古:深不可测 今:指意外情况 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词类活用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席,包,囊,n. 状,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

5. 高一语文必修4复习总结 全一点 急

        高一语文 必修四 基础复习资料 一、成俗语1. 开柙出虎: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

        后多比喻放纵坏人。2. 虎兕出柙:虎、兕从木笼中逃出。

        比喻恶人逃脱,主管者应负责任。3. 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4. 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5. 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6. 五十步笑百步: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7. 饿殍(piǎo)遍野: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8. 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9.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10. 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11. 坚忍不拔: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12. 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13.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14. 义愤填膺(yīnɡ):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15. 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16.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17. 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18. 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19. 摇摇欲坠: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20. 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形容道理很明显。21. 大放厥(jué)词: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

        现用来指大发议论。22. 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23. 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24. 不可思议:①佛家语。指思维和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微妙境界。

        道教也借用此语。②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

        25.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26. 恫瘝(ɡuān)在抱: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里。

        27. 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28. 遮天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阳。

        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29. 白头偕老:夫妻相亲相爱,一直到老。

        30. 恻(cè)隐之心:形容对人寄予同情。31. 忐忑(tǎn tè)不安:心神极为不安。

        32. 兴高采烈: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33. 慢条斯理: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

        34.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35.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36. 物华天宝:指各种珍美的宝物。37. 人杰地灵: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38. 高朋满座:形容宾客很多。39. 命途多舛(chuǎn):形容在人生道路上历经坎坷,屡遭磨难。

        40. 冯唐易老:汉冯唐身历三朝,至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唐已九十馀岁,不能再做官了。41. 画栋珠帘:形容房屋装备的华丽。

        42. 李广难封: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不见封侯。后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43. 老当益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44. 东隅已逝: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45. 各抒己见: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46. 艰苦卓绝: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

        47.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48.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49. 虚无缥缈:形容空虚渺茫。

        50. 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51. 自得其乐: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52. 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

        形容极端轻视。53. 扬眉吐气:扬起眉头,吐出怨气。

        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54. 迎刃而解: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

        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55. 兢兢(jīnɡ)业业: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56. 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57. 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

        58. 庸人自扰: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59. 来龙去脉: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

        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60. 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二、文言文与诗词1《窦娥冤》—关汉卿(1)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2)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3)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2《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

        怒。

6.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二

        高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 粤教版 必修4.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

        高一必修一文言文,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高一语文必修3 所有文言文的文言现象整理 课件-苏教版 ppt.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 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变命运 成功在于细节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 。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苏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 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变命运 成功在于细节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 。

7.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必修四文言句子整理

        蜀道难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劝学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锦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琵琶行 重点是二三段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师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两句的翻译

        诗词除了柳永的不要背 其他都是重要的 特别是杜甫的

文言文《陈情表》教后反思

       修订说明

       第一版编写说明

       第一册

       1.《创造宣言》教案

       2.《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教案

       3.《安塞腰鼓》教案

       4.《乡愁》教案

       5.《再别康桥》教案

       6.《广告》教案

       7.《<野草>题辞》教案

       8.《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9.《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教案

       10.《文艺随笔二篇》教案

       11.《咬文嚼字》教案

       12.《提醒幸福》教案(一)

       13.《提醒幸福》教案(二)

       14.《我的空中楼阁》教案(一)

       ]5.《我的空中楼阁》教案(二)

       16.《洛阳诗韵》教案

       17.《听话——学会倾听》教案

       18.《介绍》教案

       19.《项链》教案(一)

       20.《项链》教案(二)

       21.《荷花淀》教案

       2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23.《将进酒》教案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25.《劝学》教案

       第二册

       26.《沁园春·长沙》教案

       27.《为你自己高兴》教案

       28.《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教案

       29.《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30.《音乐就在你心中》教案

       31.《画里阴晴》教案

       32.《牡丹的拒绝》教案

       33.《拿来主义》教案

       34.《观察与思考——落花水面皆文章》教案

       35.《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

       36.《长城远眺》教案

       37.《长城》教案

       38.《采访——口语交际》教案

       39.《绝版的周庄》教案

       40.《废墟》教案

       41.《杨柳》教案

       42.《琵琶行》教案

       43.《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

       4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45.《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第三册

       46.《元曲二首》教案

       47.《现代诗二首》教案

       48.《外国诗二首》教案

       49.《浅说一首<清明>绝句》教案

       50.《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教案

       51.《纳谏与止谤》教案

       52.《都江堰》教案

       53.《警察和赞美诗》教案

       54.《我若为王》教案

       55.《窗》教案

       56.《雷雨(第二幕)》教案

       57.《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教案

       58.《茶馆(第二幕)》教案

       59.《<论语><孟子>各一章》教案

       60.《过秦论》教案

       61.《促织》教案

       第四册

       62.《路漫漫其修远》教案

       63.《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64.《合欢树》教案

       65.《邓稼先》教案

       66.《善良》教案

       67.《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68.《“人与月”专题》教案

       69.《科学是美丽的》教案一

       70.《古生物与大陆漂移》教案

       71.《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教案

       72.《祝福》教案

       73.《故都的秋》教案

       74.《读<伊索寓言>》教案

       75.《三戒》教案

       76.《赤壁赋》教案

       77.《陈情表》教案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集锦

       《陈情表》教后反思第一篇

        教《陈情表》,我注重了学生阅读和自学。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句式比较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也因此使得翻译有了困难,好在课下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可以借助的比较多。我首先给学生范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读,老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挑人读,每人一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当学生读过之后,我问学生的整体感受怎么样,有的学生回答得比较好,已经明白了大意,但也有学生不知道自己读了什么。学生的文言功底差异非常明显。这时我趁机引导学生看学案背景部分。这之前,我本来是想让小组间对比齐读的,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执行。但过后想想,多读应该是没有错的。

        第一节课后,我布置的课下作业是书面翻译第一段,学生完成得非常好。

        第二课时,我安排学生自己翻译或同桌互译,让学生译完课文的后三段。学生翻译得比较顺利,有部分问题,我当堂帮助学生解决了。课下作业是书面翻译后三段。

        第三课时是分析课文,我提的问题是李密陈了什么情?为什么能够打动晋朝的皇帝?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提的问题并不难,我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课文掌握的熟练程度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目的基本达到,部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总体看来,这一节课学生发言较多,但老师由于不满意学生的发言,依然充当了讲的主角。我帮助学生分析理由之时,注意了前后的逻辑关系,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当时的板书是这样的:

        理由:尽孝?恭颂晋朝?打消顾虑(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有报效的机会) 这三点层层递进,使表达一步步地完善了起来。

        态度:极其诚恳

        表达:情真意切

        由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促成了这次陈情的成功,李密也通过本文,充分展示了文字的无穷魅力。

        我本人觉得,本文的安排是比较简捷流畅的,突出了重点,过程也不罗嗦,并且实现的教学目标。

《陈情表》教后反思第二篇

        一、 文言文教学应以?读?贯之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阅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情感。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这是我设计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文是一篇情满笔端,措辞恳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体,悲恻动人。作者无论是诉自己的孤苦之情和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还是述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之情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都十分感人。这个特性,决定了它是最适宜用诵读法进行教学的课文。在整堂课中,齐读、抽读交替出现,边读边议,议后再读,学生们就在一次次的讨论与诵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缩短了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真正深入到了李密的内心世界,理解了当时他进退两难的境遇,感受到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深情。

        除此之外,整个课堂的设计还强调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给学生创建边读边悟的机会。在文言文学习中,诵读可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诵读指导,引导学生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许多字、词甚至句子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读出了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起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问题的设计,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

        只有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才能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

        最初的预设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让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希望借此理清课文思路,但课堂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对我的问题学生茫然无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可这是为什么?我明明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设计,难道是教学设计有问题?当时丝毫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无法顾及到学生了。于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不上来,感觉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把?答案?教?给学生,这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状态,决不是我要的课堂。

        经过反复推敲,再上第二堂课,我把问题改成了:本文作为臣子写给晋武帝的表文,牵涉到了三个主要人物:祖母,晋武帝和自己。围绕着三人的关系,李密要陈述哪几种情?

        学生很快就总结出一组系列词语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作为语文教师,我越来越觉得上好一节课是多么的不容易。不仅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特别要了解学情,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研读时,又不可过分拘泥这个设计,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浅谈怎样上好语文课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集锦,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集锦一

        一、概述

        《游褒禅山记》是高 一年级语文 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编选的三篇写景状物类文言文,以景物为依托,说理抒情,线路了深厚的 文化 底蕴和极大的民族智慧。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 文章 内容,了解古代文人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态度;领略主要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梳理和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通过一次十分扫兴的游历来阐发道理的说理性 散文 。作者借游褒禅山,阐发了人要有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和治学处事必须“深思慎取”的道理。文章记游,目的却是为了说理。记游时,语言朴素简洁,为说理留下伏笔;说理时,因事而发,生动自然,具有 很强的说服二力。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吸取教益的启示。《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设计拟探讨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通过读懂内容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二是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 方法 。本课用两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体味《游褒禅山记》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形式美。

        2、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3、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2、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煽情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褒禅山的相关,教师作简要介绍:登泰山而翻阅历史长卷,游桂林而观看水墨山水,攀黄山坐叹造化神工,览九华心熏佛国烟香。褒禅山无此佳境,褒禅山也是一座相当平淡的山。幸而由于历史的偶然,宋王安石到此一游,留有一记——《游褒禅山记》(板书),山遂以文名。这篇游记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设计意图:多媒体导入,用大量的和简要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2、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虚词、实词和特殊文言句式;标注出疑难字句。

        (2)听录音,有感情地小声读,读完之后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和原初体验。

        (3)师生交流,质疑释疑,完成对课文的翻译,熟悉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 语言 的品味到思想内容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

        3、研读文本,探究赏析。

        (1)、速读全文,概括每段大意。(整体把握内容)

        明确:第1段——山名考证;

        第2段——游华山洞;

        第3段——游洞心得:

        第4段——观碑心得;

        第5段——同游者谁

        (2)、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文点明主旨的是哪句?为什么?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集锦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音、句读,并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解决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及疑难 句子 的翻译等问题。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心,分析文章结构。

        4、了解本文叙议结合、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5、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2、5

        教学难点:

        文中重点虚词“其”“以”的用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学法、合作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

        1.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2课,属于略读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因此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自主完成《导学案》,遇到疑难词句可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再进行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2.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文体、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清思路,分析层次;检查重点字词的把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中时,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也是一篇山水游记这篇游记的散文,但它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教师点评补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北宋 临川人(今 江西 省 东乡县 黎圩镇 上池村 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 典故 ,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三、检查预习

        (一)、给三个长句划分停顿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庐冢( ) 2、今言“华( )”如“华( ) 实”之“华( )”者

        3、盖音谬( )也 4、有穴窈( )然 5、则或咎(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 )之 7、何可胜( )道也哉 8、王回深父( )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照应关系?

        (设计说明:《导学案》中,前三个问题很简单,这一问题可以点带面)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

        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2、1段的记游部分。

        五、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导学案》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重要词语的掌握情况。

        于是予有叹 对于/这件事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因为 / 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 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帮助

        9、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10、于人为可讥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11、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二

        12、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名→动,筑舍定居。

        13、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动,命名,起名。

        14、距其院东五里 名→状,往东 。

        1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判断,为,是 阳:山南水北

        16、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17、有穴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18、问其深 形→名,深度

        1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

        20、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而”,表修饰

        2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2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23、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24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25、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27、后世之谬其传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28、而莫能名者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29、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 / 说,动词

        3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求学的人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第一、二题。

        2.自主翻译课文,勾画出疑难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决《导学案》中的重点词句及疑难问题。

        2.学生读课文交流疑难词句,教师点拨。

        3.合作交流,探讨本课的重点问题。

        〖教学步骤〗

        一、检查《导学案》中的重点词句。

        (一)解释重点词句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于是余有叹焉

        (二)分析 总结 句式特点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3)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4)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集锦三

        一、概述

        《游褒禅山记》是高一年级语文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编选的四篇写景状物类文言文,以景物为依托,说理抒情,线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大的民族智慧。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古代文人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态度;领略主要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梳理和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通过一次十分扫兴的游历来阐发道理的说理性散文。作者借游褒禅山,阐发了人要有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和治学处事必须“深思慎取”的道理。文章记游,目的却是为了说理。记游时,语言朴素简洁,为说理留下伏笔;说理时,因事而发,生动自然,具有 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吸取教益的启示。《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设计拟探讨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通过读懂内容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二是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本课用两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体味《游褒禅山记》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形式美。

        2、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3、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3、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理清“志”、“力”、“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2、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文本,学习文中文言文知识,从而领会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在课前梳理清楚。本文又是一篇游记,可与学生自己的习作进行联系比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引导学生利用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培养自学能力。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则。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煽情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褒禅山的相关,教师作简要介绍:登泰山而翻阅历史长卷,游桂林而观看水墨山水,攀黄山坐叹造化神工,览九华心熏佛国烟香。褒禅山无此佳境,褒禅山也是一座相当平淡的山。幸而由于历史的偶然,宋王安石到此一游,留有一记——《游褒禅山记》(板书),山遂以文名。这篇游记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设计意图:多媒体导入,用大量的和简要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2、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虚词、实词和特殊文言句式;标注出疑难字句。

        (2)听录音,有感情地小声读,读完之后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和原初体验。

        (3)师生交流,质疑释疑,完成对课文的翻译,熟悉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 语言 的品味到思想内容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

        3、研读文本,探究赏析。

        (1)、速读全文,概括每段大意。(整体把握内容)

        明确:第1段——山名考证;

        第2段——游华山洞;

        第3段——游洞心得:

        第4段——观碑心得;

        第5段——同游者谁

        (2)、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文点明主旨的是哪句?为什么?

        明确:①登山游洞的感受——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对于仆碑的感受——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华山前后洞各有什么特点,游人的情况怎样?

        (4)、朗读第3段,想一想要想领略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其中最为重要和可贵的是哪一点?

        明确:有志,有力,有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志”

        (5)、结合你读这一段的启发,谈谈怎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6)、课文的第一段和第四段有什么关联?

        (7)、有人认为王安石针对“仆碑”提出“深思而慎取之”的观点,游离于主题之外。结合王安石的处境,谈谈你的观点。

        明确:表面上看好像冲淡了文章的主题,细细琢磨,作者把这一小段放在大段议论之后写是有深意的。“仆碑”虽“仆”,毕竟是“碑”,但“其文漫灭”,谬种流传,不得识其真面目。学者不应该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追根溯源,求其本质。王安石变法,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危险,中国向来有“成者王侯,败者寇”的说法,一旦变法失败,王安石能否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呢?王安石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不是有人称王安石为“奸人”吗?王安石壮志未酬,他成了后世毁誉交织、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盖棺难定论的人物。仇视王安石的人极尽诬蔑栽赃之能事,欲“漫灭其文”。由此看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这是多么令人惊心的话语啊!由此而知王安石洞悉人生。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内容和找出理解作者思想内涵的关键句子的能力,领悟作者透过记游,重在议论,以小见大景的写作手法。

        4. 整理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词类活用,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有泉侧出……

        (3)、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二。

        (4)、特殊句式,如: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判断句)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状语后置)

        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状语后置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加强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掌握一些文言文特殊句式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5.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设计意图:强化诵读,增强语感,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叙 记山(山 → 院 → 洞 → 碑)仆碑

        游洞(前洞 → 后洞) 后洞

        议论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

        漫灭谬传 深思慎取(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六、帮助和总结

        文言文是高一学生不感兴趣并且颇为头疼的,课堂上容易出现教师满堂灌,机械填鸭,学生却觉得枯燥无味,死学死记,教学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回首本课教学,借助多媒体通过大量的导入新课,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将学生带入了作者当时记游的情境当中,从而获得了那份独特的情感体验。“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只有在反复诵读之中才能增强语感,读出味道来,我用了常用的方法“以读带品,以品促悟”, 在反复的诵读当中,学生能较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产生情感上共鸣。教学过程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做到学完一课有一个收获。但在引导过程中,往往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对自主式课堂教学方式还不很适应,师生始终有隔;本人对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程精神理解还不够,尤其是在具体教学中的贯彻实施上还有不明了的地方;自主、探究、合作是有层次的,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采取适当的步骤,确立难易高低程度不同的标准来安排教学步骤,达成教学目的。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够,这有待于以后的培养。学生对自主角色的认同感还待于实践的磨砺才能明晰。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游记)。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继续欣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之外的人生体验。

        课文分析:

        1 、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

        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 、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

        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着重写后洞。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

        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具体分析志、力、物之间的关系。

陈情表第二段文化常识

        人们常说:“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一味隽永的诗,一曲余音绕梁的歌,一副意境悠远的画。”听一节好的语文课会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是一种美得享受。语文课可以含蓄,也可以张扬,有时如潺潺流水,有时如滚滚江河。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如此丰富多彩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提高教师个人语文素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多观摩一些优质课。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这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其次,充分备好课是上好语文课的保障。

       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充分的备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枕木之如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这就要求教师肯花时间去钻研。

       首先教师要备好教材。文本教学,要求我们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教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

       除去充分准备所要教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教学的内容产生共鸣。尤其是我们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而言就不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戏、竞赛、分组、才艺比拼等,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了好的铺垫。

       再次,灵活驾驭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我们每一节课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在大力倡导平等、民主、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并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无法预料到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结果,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发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并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学习中,体会学习中无穷的乐趣。而这也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前段时间听于丹教授谈教学,其中就说到她教学的一种随性,带学生去咖啡馆,一边享受着那里边的情调,一边和学生面对面纵谈人生,这不正是将课堂融入了生活,这样的课堂已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然而这样的课堂却又是我们喜欢的。作为中学的课堂虽然不能如此“高雅”,但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变通,记得有一次作文课,我让学生写美丽的春天,我特意先布置作文相关要求,再专门安排一节户外活动课,让学生自己用眼睛去发现,学生们却一反往常一写作文说皱眉的现状,表现得异常活跃,交上来的作文也有了质量的保证。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生的愿望出发,巧设课堂,为学生创设一个舒展的学习环境,既培养了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也使他们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最后,重视塑造学生价值观是上好语文课的内在要求。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我在讲述“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的《陈情表》这篇表文时,从情与理的角度评价

       “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之文,其中的悲若情节确实真情动人,能激起我们的同情,却不再能激发我们如苏轼曾经说过:“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的情感共鸣。毕竟时代变迁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问作者李密为何不请人侍奉照顾祖母呢?由此组织学生联系现实展开讨论,我以为觉得,该文的最大现实意义就在此处。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也是当下很多“孝子贤孙”们信奉的人生信条。年迈的老父老母孤独地住在偌大的屋子里,儿孙们忙于自己的事业,金钱和各式各样的东西塞给老人就以为自己是在“尽孝”。物质条件的充裕是可能让人生活得更加舒适,但这样就足够了吗?年迈的父母更需要的是亲情与关怀。

       《孝经》“养则致其乐”,恐怕早已经被我们现实的追求冲得荡然无存了!赡养父母不是一顿饭和一张轮椅一个保姆所能代替的吧?在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今天,缺衣少食的日子渐渐会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却似乎并没有觉得我们比昨天的艰苦日子过得更加幸福,为什么呢?请给别人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心灵的关注,从善待我们身边的亲人开始吧!在讨论与交流中,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人生?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讲述一些历史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正确人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可以做到的。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活力与艺术的场所,它是一个动态的、双方的、发展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级教师王菘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是现实……

       看来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懈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这样“诗”才能更隽永,“歌”才能更悠扬,“画”才能更悠远。

       1.陈情表 第二段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晋朝对蜀汉、旧臣李密的作用

        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都由于“刘病日笃”而有着“报国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线。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其中有对晋武帝的最高颂词;更有对作者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沐浴”一词隐喻作者犹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润因而茁壮成长。武帝担心作者以事奉祖母为借口,实在是对新朝持反对或观望的态度,作者更担心如果措词失当会引起武帝疑虑将有杀身之虞。

        “奉圣朝”,臣仆称君之词,“沐浴清化”,臣仆无比感激新朝的话,称呼和感激都能使晋武帝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宠臣对君主说话,因而心弦为之一弛。“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又作为一个过渡引导到“陈情”上来,以下具体地陈述“沐浴清化”的事实:一是太守推举作者为“孝廉”,这是褒德;二是刺史荐拔作者为“秀才”,这是称才,但是“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辞不赴命”乍一看来并非“沐浴清化”,其实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为晋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认并且大力表彰了作者的孝顺和与事有原则和有才干,而且体谅了作者的惨苦处境,通情达理,言到行成。由于是地方官吏,又由于是以前的事,只用“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简单交代一下就行了。

       “沐浴清化”的更重要的事实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武帝“特下”诏书,而且要作者做特别亲信的宫廷侍卫之长;不久又授予辅佐太子的官职。

        面对最高统治者一再提拔,作为降臣的李密越发不能简单从事了,于是“具以表闻”。在武帝看来,李密对这种厚爱竟然“辞不就职”,难免身在曹营心在汉。

        但是作者巧妙地写道:“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作者主动说出武帝心中想要说的,而且是这样委婉,这样诚恳,武帝当然会心平气和了。

        但这话毕竟是作者所说,从以前的情况看,并没有获得武帝的谅解,而是遭到强迫手段:“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切”,“峻”,“责”,“逋”,“慢”,都准确鲜明地刻画了武帝当时的恼怒情态。

        郡县风驰电掣地执行王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体贯彻王命,是“临门”,是“急于星火”,先后六个四字句,非常精练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雷厉风行无可阻遏的催命图,这与上文所写“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成为鲜明的对照。“臣欲奉诏奔驰”的“奔驰”用得绝妙,它有力地显示了作者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刘病日笃”的“日”字又准确地显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为时不久,它跟下文“苟循私情”的“苟(姑且)”相得益彰。

        作者巧妙地应用了二难推理:“欲奉命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循私情,则告诉不许”。二难推理是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联合起来的推理,它的前提既然有两个,结论就是或此或彼,因此说,“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这个结论含蕴精警,表面看来它有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使武帝意识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一一出自肺腑,句句有理,处处合情,部分地消除了对作者的某些疑虑。其实呢,辩证地看,这里的根本观点是“先徇私情,后报国恩”。

        如果是先直截了当地提出“愿乞终养”,很可能激怒武帝遂致罹难,这里形式上提出两难,正是作者与事为文的高超所在。怎样进一步说服武帝呢?作者留下了一个悬念,而把读者引向下面的关键的即是 *** 的一段。

        2.陈情表教案

        教学步骤: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预习检测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 分析:B责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听课文读音,注意字词读音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

        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

        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

        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四、梳理课文 (一)第一段:1、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横的方面:(外、内)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翻译下列红色词语和句子: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舅夺母志 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 成立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二)第二段:1、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明确: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

        3.陈情表教案

        教学步骤: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二、预习检测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分析:B责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听课文读音,注意字词读音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

        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

        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

        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四、梳理课文(一)第一段:1、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横的方面:(外、内)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翻译下列红色词语和句子: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舅夺母志 悯臣孤弱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 成立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二)第二段:1、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自由诵读第2段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明确:表时间:逮、前、后、寻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

       好了,今天关于“陈情表教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陈情表教案”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