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七律长征的诗意简短_七律长征的诗意简短20字

zmhk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七律长征的诗意简短_七律长征的诗意简短20字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七律长征的诗意简短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1.

七律长征的诗意简短_七律长征的诗意简短20字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七律长征的诗意简短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七律长征的意思简短

2.七律长征的诗意简写

3.《七律·长征》的诗意是什么?

七律长征的诗意简短_七律长征的诗意简短20字

七律长征的意思简短

       七律长征的意思是:红军不怕万里长征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不惧千山万水,不怕千辛万苦,前进的步伐永远都不会停止。这首诗中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间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然而面对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铿锵有力的“不怕”二字,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勇敢顽强,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也明显暗示了对围追堵截的敌军更是不值一提。

       等闲意思是“轻易;随便;平常”。“等闲”两字将困难轻轻一描,呼应了“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蔑视敌人、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蓝图,是“面”的体现。

作品鉴赏: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

       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七律长征的诗意简写

       《七律·长征》的诗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翻过后个个笑逐颜开。

       全诗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作者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七律·长征》的诗意是什么?

       诗意简写: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出自:毛泽东[近现代]《七律·长征》。

       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一、原文

       《七律·长征》

       现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全文充满了成千上万的困难和障碍,充满了中国***的热情。它是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无论是革命史还是诗歌史,都是一个里程碑。

       毛主席的其他长征题材作品还有:《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都是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

       诗人在最后发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

       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更喜”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三军”,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凭添了当代汉语之美,岂不是难能可贵,羚羊挂角获了一个双美!

       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百度百科——长征

       人民网——长征--文史

       好了,今天关于“七律长征的诗意简短”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七律长征的诗意简短”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