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游子吟的古诗_游子吟的古诗怎么写

zmhk 2024-05-28 人已围观

简介游子吟的古诗_游子吟的古诗怎么写       对于游子吟的古诗的问题,我有一些经验和见解,同时也了解到一些专业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1.游子吟古诗是什么2.游子吟的古诗。3

游子吟的古诗_游子吟的古诗怎么写

       对于游子吟的古诗的问题,我有一些经验和见解,同时也了解到一些专业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1.游子吟古诗是什么

2.游子吟的古诗。

3.游子吟 的诗词

4.游子吟是几年级的古诗

游子吟的古诗_游子吟的古诗怎么写

游子吟古诗是什么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游子吟”意思就是远方游子思念家乡时的吟唱诗,以“游子吟”为标题的古诗有很多,举例如下:

        1.游子吟

       [唐] 陈陶

       栖乌喜林曙,惊蓬伤岁阑。关河三尺雪,何处是天山。

       朔风无重衣,仆马饥且寒。惨戚别妻子,迟回出门难。

       男儿值休明,岂是长泥蟠。何者为木偶,何人侍金銮。

       郁郁守贫贱,悠悠亦无端。进不图功名,退不处岩峦。

       穷通在何日,光景如跳丸。富贵苦不早,令人摧心肝。

       誓期春之阳,一振摩霄翰。

        2.游子吟

       [唐] 李益

       女羞夫婿薄,客耻主人贱。遭遇同众流,低回愧相见。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君看白日驰,何异弦上箭。

        3.游子吟

       [明] 袁凯

       游子行万里,母心亦如之。

       陆行有虎豹,水行有蛟螭。

       盗贼凌寡弱,风露乘寒饥。

       谁云高堂安,中有万险危。

       寄言里中子,亲在勿远离。

        4.游子吟 / 迎母漂上作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的古诗。

       游子吟

[ 唐 ]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诗人,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作品鉴赏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作者简介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游子吟 的诗词

       游子吟

       孟郊?〔唐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注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游子吟是几年级的古诗

       游子吟

       朝代:唐朝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出自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题:古人把离家在外的人叫“游子”,“吟”是朗诵、唱,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作者简介: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游子吟》。

       词语注释:

        (1)《游子吟》: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

        (2)吟:吟诵,诵读。

        (3)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4)临:将要

        (5)意恐:心里很担心

        (6)归:回家。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

        (8)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好了,今天关于“游子吟的古诗”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游子吟的古诗”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